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发明家:硅谷大放血》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明家:硅谷大放血》观后感精选

2020-03-23 22:10: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发明家:硅谷大放血》观后感精选

  《发明家硅谷大放血》是一部由亚历克斯·吉布尼执导,伊丽莎白·霍姆斯 / 埃罗尔·莫里斯 / 大卫·博伊斯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明家:硅谷大放血》观后感(一):来来来你就说说最后一边说着“全硅谷都在fake it till make it"一边放falcon成功回收视频你是在隐射谁LOL

  听完Bad Blood再来追纪录片,看书的时候没能感受到的点:

  - Holmes说话故意好低沉啊,然后她说话真的不眨眼啊好吓人啊

  - Tyler小哥好帅啊(重点全错!)

  - 其他board大佬就算了,也许就是被小妹妹骗了,也许就是看到一个风口想进来捞一笔等IPO就跑路;Channing Robertson这个工学院的Dean在想啥?别人不懂技术你不懂么,别人不会要data看你还不会看么,是没投钱没入股所以不捉急么,反正坐在board上拿钱 == 居然事后采访聊起来也很平静的样子,也没有像Fortune的那个reporter最后(气得?)快要哽咽了LOL

  《发明家:硅谷大放血》观后感(二):学了乔布斯的皮毛,却缺乏乔布斯的实力

  感觉女主对乔布斯太崇拜了,什么都要模仿乔布斯。除了外形和谈吐,其实那个爱迪生机器,仔细一看跟电脑服务器不是差不多大小形状,其实就是模仿了苹果电脑和手机产品的“小而强”的整合化思路。但是归根结底对医学技术太外行了,没能力把现实技术和虚拟构想最终整合到一起。不是说性别歧视,女性的思维模式往往容易流于表面。其实她本人的营销能力超强,如果她不是自己拍脑袋想一个构思,而是先找一个可靠的真正有潜力的技术天才,配合她的营销才能,没准就成功了。人既不能惘自菲薄,也不能太高估自己。精确的认清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其实对有才华的人是最难的一件事。

  对了,发现女主,贾跃亭,爱迪生。竟然都是水瓶座咯!不得不说星座还是蛮准的!

  《发明家:硅谷大放血》观后感(三):假装,直到成功

  硅谷艺术就像是在无限遥远的地方设定一个你以为自己可以达到以改变世界的目标,“我为什么不能改变世界?”—你无限地相信自己可以成功。于是你接着去说服周围的人来相信你的蓝图,无论它究竟有多荒谬。可巧的是,硅谷貌似从来不缺相信你的人,他们与你志同道合,都想要改变世界并顺便成为百万富翁。紧接着一程旅程或者一幕大戏开始了。

  Fake-it-until-you-make-it.

  从爱迪生开始,无数人演绎着硅谷艺术,在自己搭建的舞台上起舞,并最终收获金钱与掌声。

  但不巧,Elizabeth在舞台上崴了脚。可惜可惜。

  Tylor Shultz和Erika Cheung真的是个正直的年轻人。没什么说的,就单纯向他们所有人鼓掌。

  Dan Ariely说得好,“我不想宣扬一个人们对自己目标没有自信的社会。如果是这样谁来创业呢?你如何成为一个有远见的人?一方面,你要如何推销这一愿景,另一方面,你也不能完全脱离现实。当任务落地的时候,最好还是离现实更近一点。”

  《发明家:硅谷大放血》观后感(四):鸡的孩子还是鸡

  这部电影的内容之前已经在很多公众号文章上有看过,伊丽莎白·霍尔莫斯这个奇女子被描述成为了史上最年轻也是最厉害的女骗子。

  她从19岁开始行骗,短短几年间,自己的骗子公司吸引了近百亿美金的投资,董事会的成员基本上就是美国政府内阁团。

  纪录片中着重描述了硅谷、斯坦福的激进创业的环境对伊丽莎白的影响。但感觉这部纪录片所缺少的是对伊丽莎白父母的描述,因为我们知道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

  科学上网查了查发现,果然“鸡的孩子还是鸡”,她老爹克里斯·霍尔莫斯是世界头号诈骗公司安然的副总裁。

  提到安然公司,简单科普两句,这家公司在两千年代是世界上最大的诈骗公司,涉及金额达六百多亿美金(是不是比他女儿牛逼多了),安然的倒闭直接导致了世界第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安然的审计方,安德森的倒闭;美国公司上市法规的大调整。

  所以不管是从她善于骗人的基因,到整个硅谷浮躁的、虚伪的风气,都塑造了这个硅谷的安然公司。

  是时候监管机构给这种疯狂杀杀气焰了。

  《发明家:硅谷大放血》观后感(五):大放血里流出的到底是什么呢?她的偏执吗

  Theranos的故事真的很传奇。在看记录片时还挺多人发弹幕说这看起来好像传销啊,但是,如果我们不是站在上帝视角上来看这件事的话,不可否认,相较于那些所谓包治百病的神奇特效药来说,血液检测对我们来说科学性更强。而且,正如影片所说,这种诊断一直被垄断,本来就收到价格不透明的诟病,这就更让人对伊丽莎白的成果充满期待。

  据说她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语调和眨眼频率,这个传言我是相信的。就像那个大佬的孙子一样,从瓷砖走向地毯,在进入她的办公室,整个人的想法都会变得不一样。这里我不觉得是耸人听闻,也并不觉得能吸引到那么多的老男人为她撑腰也不仅仅是由于她本身的家族地位而已,她确实有在为了让这个骗局更令人信服而作出努力。

  看到最后正如那些评价的人们所说,她有些陷入自己搭建的谎言中出不来了,在她的心里确确实实是有这样一个完美的不会出故障的机器存在的。不能否认,说不定再过上几十年,如果她能和爱迪生一样哄骗消费者们和媒体们这么久的话,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真正面试,但是要知道,爱迪生只是寻找一个材料而已,而她却是要将医生们的经验们用一台机器代替,这本身就非常那个不现实。

  但是她设定目标后完全为了这个理想奋斗的这种努力还是很值得借鉴的嘛,虽然很有可能走进下一个死胡同,不是吗

  《发明家:硅谷大放血》观后感(六):感受良多

  就像《坏血》中很多人提到的那样,对于她极度低沉的声音,我适应了好一段时间。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不是已经知道了结局,已经开启了上帝视角,这个公司的愿景实在伟大。纪录片中有一个比喻:如果拍一张照片是静态的话,拍了多张照片就可以形成一个电影。意为希拉洛斯的指尖取血可以运用到生活日常中,让每个人可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动态的了解。更不用说,大针筒和少量指尖血的鲜明对比了。 《怪诞行为学》的作者Dan Ariety对整个骗局的剖析是本部纪录片的精华:他讲到他做了一个实验,如果是慈善机构的人去赌骰子,比如猜到最上面的数字就能拿到钱,如果他知道答案,可以让他拿到钱,【为了慈善事业】,他更可能选择提前知道这个数字,这时,测谎仪也不好使了。——意思在于,当人们相信自己是为了一个好的理由撒谎的时候,人们更愿意去撒谎,并且不认为自己做错了。这说明了这么多投资巨鳄、权贵阶层在这场骗局中为什么会无脑相信伊丽莎白的话与他们所投资的公司的愿景。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是:《财富》杂志的记者,这位让希拉洛斯登上财富杂志封面由此成名的人,说到某天早上看到《华尔街杂志》的举报文章发出来后,他自闭了,他看着一段又一段的文字,开始怀疑自己所了解的东西。在这个采访中他甚至哽咽了,他疑惑为什么就这么被欺骗了。 可以说,从爱迪生开始的创业精神:"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以及《坏血》和这部纪录片,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冲击和思考。

  《发明家:硅谷大放血》观后感(七):没有最荒谬,只有更荒谬

  没有最荒谬,只有更荒谬。充满着宏大理想的十九岁史丹佛大学生Elizabeth Holmes 决定辍学,一鼓干劲的她去硅谷开创自己的事业,凭着「一滴血」的理念。在短短十年间,她成为硅谷第一位身价过十亿美元的女性创业家,更冠上「女版Steve Jobs」之头衔,时至登上时代杂志封面,背后更有来自政治界、军事界、法律界、金融界的猛人投资坐镇,星光熠熠的背后尽是谎言遍野,所有人都被她低沉的嗓子所说服,活于美好的童话里,除了理性的人。随着气球愈吹愈大,终会图穷匕现,当气球被戳破后,那些沉醉于童话里的名人才看清这只独角兽头上的角,原来只是生日帽子来的。所有一切的理想最终变成妄想。 这完完全全是电影才会发生的情节,却搬到现实中。此纪录片可能基于篇幅所限,一些受访者不愿露面或配合,内容并没有书中的全面,很多人物和事件只是轻轻带过,没有深入探讨,没有时间而想了解的可看纪录片略知一二,有时间的更推荐看书,由揭发此事件的”华尔街日报”调查记者John Carreyrou 亲自撰写的《恶血》。 而此事件已确定会改编成电影,由Adam Mckay 执导,Jennifer Lawrence 饰演Elizabeth Holmes。

  《发明家:硅谷大放血》观后感(八):Elizabeth Holmes

  她是硅谷炙手可热的美女创业者,她是乔布斯的忠实崇拜者,她是能说会道的生意人,是福布斯财富杂志的宠儿。Fake it until make it. But the question is what if you cannot make it. Then you are telling a big lie. 她的故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突破想象的创业者和烧光投资人钱款的诈骗人,天堂和地狱,聚光灯下和众口铄金,或许只有一线之间。光做一个梦想改变世界,却过高的估计了现实和科技进步的速度的理想主义者是不够的,这一切或许都是从一个小的谎言开始,改一个小数据,一个测试结果,到谎言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到不可收拾。好的初衷往往不能带来好的结果。医疗健康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但是在面对医疗科技的创新时,需要格外的谨慎和透明,因为错误的结果往往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好的机遇总是会带来责任,挑战和风险。

  我相信她在描述美好愿景的时候是真诚的,能够为家庭提供便宜可得的血测技术,这是每一个家庭都会想要购买的产品。那么多身经百战的大佬们都相信她的真诚,真金白银的投钱,最后都付给了律师和法庭,真是遗憾。创新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硅谷的创业者们把泡沫吹得太大,over promising but under delivering。

  片中的几个实验室工作人员给我们普通人提供了些许参考。当你感觉到领导层的诚信出现问题,甚至于危害到公共健康安全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是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谴责辞职嘛?当你被拥有强大法律支援的前雇主告上法庭的时候,又能有多少普通雇员会有如此财力和资源去和公司对抗?

  《发明家:硅谷大放血》观后感(九):为什么不是我呢?

  前不久刚看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 再看这个片,实在感触良多。

  1 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容易受到system 1,即感情、非理性的影响,无论你是【专家】、还是【普通人】。

  2 真的,任何都不要相信。 只有不断思考,收集不同来源的不同立场的消息,你才能无限接触到真相。

  3 片中有段话,也在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有类似的论述: 有很多人在做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也有人实现了,他们成为了天才。为什么我不能呢? 典型的乐观。 根本没有考虑到base rate。 其实,我一直想寻找的答案是,在做成功率小的事情是,如何最大化成功的概率。 书中没有答案。 片中也没有答案。

  3 主人公也是真的牛逼。 啥东西也没有,也能换到这么多权贵的支持。 除了一些人,确实被感情所蒙蔽,有些人也是在唯利是图。 Walgreens 直接跟公司合作了, 也是看到这个公司噱头,要看到合作之后,walgreens的股价一下就飙上去了。 有些投资者也不是傻逼。我记得有一个投资者,他说,他早期投了google、baidu等等,还表示无所谓,只要新奇。 典型的antifragile思维, 只要有噱头,人可以,就投一笔,钱肯定不是很大,损失可以接受,但是一旦押到宝了,就收获极大。

  4 看机器名就知道主人公对爱迪生有敬佩。 长知识的是,爱迪生也是个商人。 在白炽灯没有成功之前,就已经宣传已经成功,(估计收割一波股票。) 直到最后才成功。 也真是运气啊。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运气】

  4 又对行为经济学兴趣度+1

  《发明家:硅谷大放血》观后感(十):目的和手段

  这部纪录片之外可以看下庭审专家,这部不太火的美剧第四季的第二集讲了一个类似的明显借鉴了伊丽莎白经历的故事,给出了一些不同的角度。

  一名叫惠特妮的年轻女子从大学退学,创立了一家致力于开发城市污水净化系统的初创公司,并且因为故事讲得好(爸爸拥有一座大农场,因为一场干旱死于脱水和心脏衰竭)以及产品看起来很酷炫拉到了大把投资,在一场发布会上她承诺90天内提供可以商业化的产品。会后研发总监就跟她摊牌表示你承诺的都不可能实现劳资不干了还要去举报你,然后说到做到举报了她,妹子被控欺诈。后续的故事都围绕着主角团队的辩护策略和庭审过程展开。

  在我个人看来,这两个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讨论的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手段的正当性到底有多重要。如果检测仪最后搞成了,过程中的那些造假欺骗是不是就是可以接受的小瑕疵,为了实现伟大目标而不得不做的妥协,因为世人皆愚且短视。

  我其实不太认同纪录片里某些观点,比如伊丽莎白就是个反社会人格,撒谎不眨眼,特别善于操纵和利用有权有势老男人的骗子。特别是片中某位教授,在我看来她多少有点对人不对事了。我个人还是偏向于伊丽莎白是真的抱着理想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片中比较中肯的评价来自于经济学教授,举了个道德滑坡的例子,在你相信自己撒谎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或者更大的利益而非一己私利的时候,你在撒谎时候的压力水平会显著下降。伊丽莎白应该是类似的情况,只是比较背,或者说因为缺乏科学素养且一意孤行导致后来谎越撒越大、越来越难圆。

  看这种片子还是会有点难过,理想主义者大部分结局都不会太好,比如ofo的戴威,比如伊丽莎白。最难的事情大概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弃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