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的读后感大全
《万寿寺》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寿寺》精选点评: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双线叙事和时间不停地穿插,缝制失忆的王二的生活,并且一次次重构薛嵩和红线、老妓女、小妓女、刺客之间的故事。故事最后几节完全是用诗意的语言建构了一个和庸俗世界不同的诗意世界。我们在现实生活需要诗意的精神世界去调剂,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隐喻很多,读懂不易
●这到底是在说设么啊!!!!!虽然我一脸懵逼但是 我真的好爱王小波
●现代派的虚幻主义
●我这个年纪的人已经不喜欢这种书了。。。
●故事无寓意,所以也别老想着小说影射什么现实了。给了小说写作另外一种可能性,意识流的小波真可爱
●双时间线穿插,荒诞,不知道为啥就是跟小波不在一个节奏上。。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读毕,只觉得在浑噩粘稠的梦中走了一遭。感慨任凭王二如何嬉笑怒骂,还是做不到举重若轻。看来喜欢坐在屎里的人终究不需要任何人去拯救。 “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万寿寺》读后感(一):值得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是我看完本书后留下最直观的感受。
我们确实都会有理想的、诗一样的憧憬,但是毕竟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我们需要认清现实、认清自己。为了生活的苟且,能够作出取舍。但是内心的梦想会一直激励着我继续努力下去。
本书的写法很独特,虚实两条故事线并行,最终汇在一个终点。到达终点的同时,很自然的诠释了作者想阐述的想法。作者的文字之优美,对于读者来说真的是种享受。
《万寿寺》读后感(二):不懂王小波
最开始接触王小波是通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然后是万寿寺 说实话万寿寺是我极少数没有看完的书之一,故事是通过寻找回忆的王二和凤凰寨的薛嵩两条线展开的,两条人物线索交织展开时空错乱 不同假设同时叙述。首先这个手法我非常不能理解 混乱的线索 人物关系 一件事情两种假设 分别叙述 看的人云里雾里 心烦意乱 索性弃之。可能是我不懂王小波所谓的自由派写作手法 也看不见叙述之外的回旋浪漫 只希望等多年之后我再看一遍万寿寺能够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完 至少能够更多的了解一下王小波吧。
《万寿寺》读后感(三):读后小感
读完赶紧来装个逼,说一下读完后脑子里的词“真实、现实、学院派、得意、自在、明知山中有老虎,偏向老虎山中行、裸体”
从薛松提枪建王朝,以及跟老妓女、红线的爱恨情仇到王二找回真正的自己,作者写的真滴好,看到一半多的时候我准备放弃的:写的乱七八糟。越来越看不下去,转念一想 这本书评价还不错,自然就有他的不错之处,终于坚持看完了:写的什么jb!
《万寿寺》读后感(四):一定要有长安城,也可以不必是长安城
躺在病床上,王二面对着失去记忆后的空白,还有一堆关于薛嵩的手稿。也是这堆手稿,让空白不再可怕。 这是《万寿寺》的故事,但或许《万寿寺》根本不能算故事。 每当故事陷入绝境,王二总会思考起故事的另一种可能。 薛嵩,红线…都在不停变换。 当一个故事陷入庸俗,就选择时间与空间交汇的另一个点,重新开始长安城与凤凰寨的幻梦。 直到最后,王二发现了他的记忆、他的过去,也发现了他基于喜爱创造薛嵩的初心。 这也是他面对领导训话时感受到身体里的无数人和无尽时空。这时空就是长安城,也可以是其他的地方。然而真正的奥妙在于,这幅臭皮囊尚未死去,他却活在长安城。 这并不是王小波笔下第一座长安城: 《红拂夜奔》里,长安是李靖设计的无趣城市; 《寻找无双》里,长安是帮着无双一家血泪和一群人欺骗掩饰的罪恶城市。 在《万寿寺》里,长安也不是关键,只是代号。关键是薛嵩,是拿去代号后王二真正的自我,是诗意世界的入口。 追寻诗意的世界,而不是长安城本身。所以才有王仙客不停歇地追逐无双,哪怕离开长安。 所有的标准都在衡量一个人是否达到某种指标,以评判他的所作所为,但所有标准都刺不进他的所思所想。是当面对吞噬自己的黑暗、腐蚀自己的油腻和一切非诗意时,会听见无数声音,这些声音不提供力量,好像伊甸园对伊甸园土著并不是图腾——伊甸园一定是要对不住伊甸园的人才有意义。
《万寿寺》读后感(五):庸俗是人生的结局
生活挺奇妙的。 高中毕业准备去美国读书,本想去的城市正好在我选学校的时候发生了枪击案,阴差阳错我就选了一个全美最安全的城市读了本科。 大三的时候在当地社区进行慈善演讲,机缘巧合下认识了ICON公司的老板,于是在Icon找了份数据分析师的实习工作。 毕业后我自己搞定了工作、美国签证以及一系列的手续,因为突然长了四颗智齿口腔发炎,烧得时而清醒时而迷糊,恍惚间觉得自己一个人死在了那里也不见得有人知道。突然觉得还是国内好,想要什么都是现成的,什么都不需要自己硬扛,于是当即订了机票回国。 工作三年以后,有个同事要去考科大MBA,我没事干也报了名,结果运气很好被录取了。 今年本来想一个人去格鲁吉亚滑雪散散心,无意中被小姐妹知道了我的旅行计划,结果阴差阳错被她拖着去了东欧。 这么多个阴差阳错之后,这么多的机缘巧合之后,我总以为自己会有一段轰轰烈烈的经历会发生。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每个人的人生是会慢慢趋于稳定的,可是我的生命中那个稳定的因素一直都没有到来。古人总爱说自己漂泊似浮萍,可我未曾漂泊也感觉自己是片浮萍,看不到未来。 生活中这些偶然们,引着我过了这样一个无法扎根发芽落脚的人生。每一个变数似乎都是一个重大转折点,但是转折之后,我也没有遇到什么惊心动魄的人与事。 我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我会像每一个普通人一样,度过一个漫长、平庸而没有惊喜的一生。面对这样的结局心有不甘,却又无处可逃。最后剩下的一点点浪漫主义,也被杀死在通往庸俗的路上。 五岁时,我以为我是个诗人,是个宇航员,是个科学家,是个探险家,这一生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自己是个没有风花雪月的屠夫。 “于是,一切都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