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四个身份同个面孔,没点文化还真看不懂岳绮罗的真面目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四个身份同个面孔,没点文化还真看不懂岳绮罗的真面目

2020-03-25 19:46:42 作者:亘亘 来源:咪咕阅读 阅读:载入中…

四个身份同个面孔,没点文化还真看不懂岳绮罗的真面目

  你和奇幻编剧之间的距离,

  就是知识储存量。

  作者:亘亘

  本文为咪咕阅读原创

  六年前,《来自星星的你》让剧迷们爱上了不会老的外星人男神都敏俊,“永生系男主”概念诞生。

  五年前,《无心法师》应运而生,男主人公无心是一个不死不灭无魂无魄的人,他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无心法师》前两部改编自尼罗的原著,背景设置在民国时期,无心一边捉妖除怪,一边和大反派岳绮罗斗智斗勇。

  按照原著设定,第三部的时间点很尴尬(建国以后不许成精),于是,大胆的编剧就把故事背景放到了唐朝,俨然成了“无心法师前传”。

  观众最怕编剧们拿捏不准原著精髓,而看了《无心法师3》,剧情先不评价,编剧肯定恶补了文化课。

  唐代行卷之风

  《无心法师3》第一个单元故事是和科举有关的。一位才子的“自杀案”揭开序幕。

  无心发现,几位才子都和花门楼的擂台有关。

  科举在即,他们不一门心思研究典籍,却一个个削尖了脑袋想要夺得擂台。因为这擂台直接影响科举。

  看官们疑惑来了,那就继续看下去。

  所谓行卷,就是当时为了考取功名的举子们,把自己以前写过的优质诗词曲赋,拿给当时的达官显贵或者有名望的学者看,希望他们把自己推荐给主考官。

  敲黑板!知识点来了!唐代科举一开始是不糊卷的!

  大家伙高考的时候,姓名和准考证号是写在试卷左边,交卷后,老师们会把所有考卷左边封起来,以免阅卷老师看到姓名给友情分。这就叫“糊卷”

  唐代科举不糊卷,主考官阅卷时可以精准确定这篇文章是哪位考生写的。考生们希望提前给主考官一个好印象,这就是“行卷”

  当然,唐高宗时期,普通考生也可以行卷,就是把自己平时写过的好文章交给礼部。

  但是你懂的,如果直接交给达官显贵或大学者,可比礼部效率更高。

  这种行卷的做法,在唐代可以让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考生近水楼台先得月。

  举个例子。历史上,少年白居易进京去拜访一位大诗人,大诗人笑说:你名字叫居易,我们长安房价很高,你恐怕不能居易。

  白居易不慌不忙,掏出自己写的诗。

  大诗人看后:喵喵喵,离离原上草是你写的啊!就选你了!

  再举个例子,杜牧去国子监行卷。

  国子监:来者何人?

  杜牧:晚生杜牧拜见大人。

  国子监:尔有何佳作?

  杜牧:大人请看,这是晚生写的《阿房宫赋》。

  国子监:I Want You!!!

  剧中的花门楼擂台,就是一个很好的诗文平台,只要夺魁,就能引起大文豪们的注意,行卷通!

  正因此,这个擂主之争引发了一桩桩惨案。

  蠹鱼的传说

  为了“行卷通”,几个寒门学子和有钱学子发生了冲突,一个死后,其他的也一个个死去。

  本以为是第一个学子的亡灵复仇记,真相大白那一刻,我真的小看了编剧的脑洞。

  真正引发多起血案的,是为可怜学子复仇的蠹鱼。

  敲黑板!知识点来了!

  蠹鱼不是鱼,而是一种书虫,属于缨尾目,在地球上已经出现约三亿年。我们经常买樟脑丸放在书柜里,就是防止书虫咬坏书页。

  小小书虫成精,这在唐代就有书籍描述。

  唐代皇甫氏写的传奇小说集《原化记》中写道:

  据仙经曰:“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曰脉望;夜以矰映当天中星,星使立降。可求还丹,取此水和而服之,即时换骨上升。”

  

  因取古书阅之,数处蠹漏,寻义读之,皆神仙字。讽方叹伏。

  蠹鱼就是书虫,喜欢吃书,如果吃了三次“神仙”字眼,就能化作“脉望”。古代典籍里说,吃了脉望还能高考加分,啊不,科举高中。

  当然,这是传说,传说,传说!!!没有科学依据!诸位考生不要胡乱吃书虫!

  

  古代读书人对蠹鱼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他们一方面觉得蠹鱼是饱学之士的象征,另一方面却嘲讽蠹鱼没有文化。

  有一篇文言文里就写道:

  蠹鱼蚀书满腹,庞然自大,以为我天下饱学之士也。……人笑之曰:“子虽自命为满腹诗书,奈皆食而不化者,虽多何用?”

  Emmm,这篇还是某年的考试题。

  枥木,山海经

  这个单元的故事挺有趣的。

  无心一行人来到了一个村子,这村里人都有特异功能:过目不忘!

  这不挺好的吗?还能考状元。

  可是村里人不那么认为,因为啥事儿都记得住,无论开心的不开心的,欢喜的悲伤的,都在脑子里徘徊,这未免太折磨人了。

  电影《东邪西毒》有句话:一个人烦恼太多是因为记性太好。

  无心问:那你们咋不出去考状元?

  村里的村正表示,算了!之前有个村里人就想出去考状元,结果,还没走到长安,人就变傻子了。因为,他一路上见啥都忘不了,可人的脑子就那么点容量,装得太多,嘎嘣一下就爆了,变成傻子,都不需要变傻喷雾。

  大家可以这样理解:就像一台电脑,如果你同时打开几十几百个文件还一起运作,这电脑能不死机吗?

  于是乎,记性太好,成了这个村子的“噩梦”。

  无心解开了疑团,原来这村子里有枥木。

  喏,知识点又来了!

  《山海经》中记载了历儿山,“多枥木,是木也,方茎而圆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拣,服之不忘。”

  编剧巧妙地把枥木的传说融入了剧情里。

  话说回来,《山海经》里奇幻奥妙的东西太多了!除了这种过目不忘的植物,还有更多稀奇古怪的。

  比如,传说牛首山上有一种草,叫“鬼草”,吃了可以使忘记烦恼,解除忧愁。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忘忧草!如果真的有,适合给失恋的人吃。

  传说钱来之山上有种动物叫“羢羊”,“其脂可以已腊”,能令皮肤细嫩而不生皱纹。莫非就是传说中的超级精华液面膜眼霜?

  又例如《中山经》记载: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意思就是,吃了这瑶草,就能让对方喜欢上自己。如果真有这东西,肯定很多人对着彭于晏刘昊然吃,美滋滋。

  奇幻剧套路

  实话实说,当《无心法师3》剧情发展到柳青鸾姐弟的家宅部分时,我以为自己跳频到了《知否知否》。

  少了内容沉淀的底蕴,纯粹的戏肉俨然有点节奏不适应。这也许就是很多剧迷表示“大不如前”的原因。

  毕竟,第一部《无心法师》剧情十分紧凑,丝毫不划水。

  但《无心法师3》的编剧难度可比前两部大多了。既要兼顾到捉妖除怪,还要兼顾历史背景。这对编剧的知识储备量可是极大的考验。

  当然,人家就是靠这个吃饭的。

  提到奇幻剧的文化知识储备,港真,我觉得无论是原著作者还是编剧,这年头已经越发没有新意了。

  曾经有人出过一套奇幻剧定律,你学会了,你也能当编剧。

  首先,开篇必须是“话说,盘古开天,混沌初开……”相信大家都已经对这台词审美疲劳了。

  然后,女主基本都要是女娲族的后人。比如,《仙剑奇侠传》的赵灵儿,《仙剑三》的紫萱,《古剑奇谭》的风晴雪,《花千骨》的小骨。

  往远的说,《红楼梦》里贾宝玉都是女娲补天留下来的石头……

  再然后,主角必须是灾星。从小做孤儿,被遗弃,被村民们扔石头,然后出去闯荡江湖。

  这个设定倒也没错,锦衣玉食的公子哥谁愿意出去闯江湖了,如果一开始设定主角就是温饱无碍的,直接全剧终。

  如果编剧希望剧情超过二十集,就开始玛丽苏虐恋吧,总能虐出几十集的。

  以上虽然是玩笑话,可仔细一看,这年头满大街的奇幻剧,似乎都没有逃过这个套路。跳出套路的,便成了大IP的神剧。

  写在文末

  每次看剧,剧情之外,就喜欢找文化点,这大概是我的老习惯了。

  可爱的是,近些年能让我挑出文化点的剧越来越少了。反倒是几十年前的剧让人觉得满满的文化感。

  比如《新白娘子传奇》,这部剧只用了几个月就拍摄完毕,但很多台词设定都无比考究。

  李公甫问白素贞怎么知道那么多东西,许仙打圆场:在书上看到的,比如《述异记》《幽明录》,还有洪迈杂录神仙鬼怪而成书的《夷坚志》。

  这些书是真实存在的。《夷坚志》是南宋洪迈创作的文言志怪集。《述异记》有两个版本,第一个主要记载了鬼异的事情,由南朝祖冲之所著的古代小说集,第二个作者是南朝梁任昉,比祖冲之版本更丰富。祖冲之大家都熟悉,圆周率!

  除此之外,《搜神记》《山海经》之类的大家更熟悉。老祖宗那么多光怪陆离的故事都放在那儿,你懂的,等着你去读去吸收。

  等你知识储备到了一定程度,也许你就是下一部IP神作的原作者!

  作者:亘亘,本文为咪咕阅读原创,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山海经》是地理方志也是神话故事集,书中涉及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医药、民族等方面,并保存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远古神话和寓言故事,包罗万象,多彩纷呈。内容充满着神奇色彩,又饱含中国古代人文、自然知识,是古今众多名家推崇的国学必读书。

  《山海经

  作者 : 小岩井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欧美媒体诋毁中国40天后,中国终于出手了:对不起,不忍了!

  2亿80后的生存真相:从小被骂到大的他们,没垮!

  新冠疫苗108名试药人的背后:7天挣10万,拿命做筹码!

  美国华人瞒病入境、法国留学生只喝矿泉水:回国装大爷?你想得美!

  戳阅读原文,15天至尊会员免费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