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羡与感恩》读后感1000字
《嫉羡与感恩》是一本由[英]梅兰妮•克莱因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400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01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嫉羡与感恩》精选点评:
●2020年读的第一本,也是2019年的最后一本,跨年之书。本书相当学术化,读来有点枯燥,但内容还是相当丰富深邃的
●终于在四月末看完了这本书 一开始读的非常艰难 关于内射与投射 偏执分裂位与抑郁 贪婪与控制 整合与孤独 有了更深的理解 应该会再读
●读这本书之前最好先读完 儿童精神分析 不然总是有断点
●可能需要对弗洛伊德有一定了解以后再读。前半部分多是案例+分析,后半部分理论逐渐增多。但,克莱因的论述仍显得不系统。可能是我哲学读多了吧。不过,不可否认,她说的蛮好的。
●已购另一版本,李小龙指定客体阅读
●被强烈的学术气质和大量的专业词汇劝退。
●论文集,观点杂混而不够系统。对婴儿神经症的描述与分析有些过激。
●看不太懂,不知道是我的问题大,还是书的问题更大。
●焦虑源于内在冲突,而冲突才是创造和表达的根源。某种程度,这个世界是由有病的人推动的。Ps,焦虑永恒存在,只是大与小,复杂和清晰,没有永恒平静。表达欲不会消亡。
《嫉羡与感恩》读后感(一):花与蛇
如果说婴儿会抑郁,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奇怪,虽然说我们已经慢慢接受了儿童和青少年会有抑郁心理,但是把抑郁与婴儿联系起来总是觉得有些超出我们的理解。只有我深入研究婴儿那些哭闹背后的真正意思才能真正了解他们,才能找到最正确的对待他们的方式。也许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小婴儿只是知道吃了睡,睡了吃,有什么需求而又无法满足的时候就嚎啕大哭,其实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这个婴儿在生命本能的催动下已经有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感情思维。在克莱因文集的前两集我们已经知道了婴儿在六个月到八个月的时候会有偏执心理位置阶段和抑郁心理位置阶段两个心理发展过程,以及伴随着抑郁心理位置阶段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出现,那么难道人从这种无意识本能阶段开始就是如此自私的带走毁灭倾向吗?难道真的是性本恶吗?答案其实并不是如此简单,如同一枚硬币有两面,人的情绪也是复杂纠缠的,爱与恨都是人的本性,除了因为担心失去而做出的毁灭倾向,还有因为获得的无私关爱而孕育的感恩情绪。 抛开伦理道德不谈,因为那样一个受本能支配的小东西没有能力辨别,理性还没有为他们的思想主流,在生存本能影响下的行为也没有必要再做过多的讨论。虽然克莱因的中心思想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就行了拓展创新,甚至于已经形成两个流派的对立,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从梦境入手分析心理。类似于《周公解梦》在中国某些领域的地位,他们二位对梦的解析也都是西方心理学的圣经,虽然在我们看来梦是无逻辑的某些臆想,也没有任何的价值,更加跟预测命运无关。但是在专业心理人士看来梦是自由无约束的,是精神状态最本质的属性,所以从梦入手分析就是分析精神最本质的属性,而且并未经过世俗熏陶的幼儿,他们的梦境更是抛开了环境,和理性的影响,更加贴近本能思维,也对精神分析的研究更加准确。 感恩这种情绪很容易理解,就是对从别人手里接受的无私付出的感谢,那么嫉羡又是指什么呢?简单通俗理解的话,就是嫉妒和羡慕的一种混合起来的感觉,但是也没有嫉妒那种看到别人获得的失落感,也没有羡慕那种求之不得的无力感,虽然这种理解有些不够严谨,但是在某些方面上也可以帮助非专业人士理解了。那么在专业精神分析领域看来嫉羡与感恩又是怎样一种状态呢?亚伯拉罕认为感恩是一种口腔特征,是接受母体慷慨赐予的乳汁的乳房的感恩,而嫉羡则是一种口腔施虐的衍生物。 在克莱因女士看来,嫉羡是一种愤怒的感觉,另一个人拥有、享受某些所欲求的东西,所以嫉羡的冲动是要去夺走他或者毁灭他,而且嫉羡只是意味着主题与一个人之间的关系。嫉妒基于嫉羡,但是涉及到的关系却是两个人以上,它主要涉及的主体感觉是应该是自己的应得的爱,却被对手那里夺走,或者有被抢走的危险。贪婪是一种贪得无厌的强烈渴求,远超过主体的需要和客体所能够和愿意给的。在生命的任何阶段,嫉羡都扮演着精神中的重要角色,而精神分析的目标是整合人的人格,在整合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洞察,使病人可以在分析中认识到,他的自体有一些潜在的危险部分。但是,当爱可以充分的结合分裂开来的嫉羡与怨恨,这些情绪变得可以忍受并降低了,因为它们通过爱而缓和了。
《嫉羡与感恩》读后感(二):儿童精神分析——克莱因一生的课题
文/初晓
了解梅兰妮·克莱因是前几年,因为关注心理学书籍,便偶然关注到了克莱因。若说克莱因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我想就是《嫉羡与感恩》了。嫉妒是一种很奇怪的心理,不需要人过多的阐述,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且看一看孩子们在一起,时常会显露出羡慕嫉妒的眼神,连孩子尚且如此,成人不言而喻。那么,感恩呢?感恩同样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课题。
那么,这些跟精神分析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且看一看梅兰妮·克莱因的《嫉羡与感恩》一书便知。《嫉羡与感恩》一书几乎囊括了克莱因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成为其著述的高峰。在本书中,梅兰妮·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嫉羡真的如同人们所想的那样吗?对此,克莱因有一番不同的见解。她对嫉羡的解读完全是革命性的,让我们来细致的分析一下。
克莱因认为:“在生命最初的几个月中,婴儿的焦虑主要被体验为被害焦虑,而这种性质的焦虑促成了一些特定的机制与防御方式。这些防御机制中,特别突出的是分裂内部与外部客体、情绪与自我的机制。”这些机制与防御是正常发展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日后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基础。作者将其称之为“偏执位置”,它发生在抑郁位置之前。如果被害的恐惧过强,偏执—分裂位置将无法获得修复,抑郁位置的修复同样也会受到阻碍。如果偏执—分裂位置不能够正常发展,而且婴儿无法应付抑郁焦虑的冲动,那么将会发生恶性循环。
关于嫉羡(与爱以及满足的感觉交替发生),梅兰妮·克莱因认为最初是指向哺育的乳房。当俄狄浦斯情境发生时,嫉妒就加在了乳房上。婴儿强烈的情绪与贪婪的特征,是认为父亲与母亲处在相互满足的状态中,而且这些满足具有口腔、肛门及其性器的特质。在婴儿害怕失去妈妈的恐惧中,他寻找到替代者父亲,其实也是满足这种需求。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通过这些微妙的观察,克莱因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这对研究儿童心理分析极为重要。
那么,作为克莱因最为重要的理论,嫉羡与感恩,究竟是什么?《嫉羡与感恩》一书中,克莱因这样说:“嫉羡是逐渐侵蚀爱和感恩的感觉最强的因素,因为它影响着所有关系中最早的关系,即和母亲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个人整体情绪生活有着根本的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嫉羡是破坏冲动的一种口腔施虐与肛门施虐的表达,从生命最初开始就存在。因此,嫉羡的第一个客体便是乳房。婴儿的感觉似乎是这样的:在乳房被剥夺时,乳房便是坏的,而未被剥夺时候,它就是好的,因为它将好的乳房与乳汁、爱和照顾全留给了自己。它怨恨那个坏的吝啬的乳房。
嫉羡会破坏一个人的享受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嫉羡会持续如此持久。然而,一个对爱和感恩有很强能力的孩子与好的客体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关系。因为没有受到过伤害,消极状态也是暂时的。只有当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婴儿才能体验到完全的享受,这就是感恩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嫉羡与感恩是源自一个人对客体的感受。因此,婴儿时期对于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
梅兰妮·克莱因《嫉羡与感恩》一书让我们了解到儿童精神分析的精髓内容。嫉羡与感恩,对一个人至关重要,如果能够尽早了解这些内容,便能够更好的对儿童进行分析。这是一本任何人都可以阅读的书目,尤其是家长,虽然未必懂得心理学,却可以从孩子的行为进行观察,也是有益处的。
《嫉羡与感恩》读后感(三):打开儿童精神分析的另一种姿势(三)
上周末,我和先生一起去逛宜家,宜家有许多动物玩偶在做打折促销活动。我问先生:“从儿童精神分析的角度,你猜为什么小朋友们会害怕动物?”先生笑笑:“不会又和性有关吧。西方似乎所有的理论都归结到这个方面。”我笑笑:“不完全,也差不多吧。”
《嫉羡与感恩》是克莱因文集的第三部。尽管已经读了两本克莱因文集,但读到这第三本,我还是忍不住为儿童精神分析的博大精深而折服,为克莱因本人对心理这门独特的学科的付出而惊叹。
个人觉得,克莱因文集的每本都相对独立。文集的前三册的题目都是取自书中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而内容却绝不限于此。在这本《嫉羡与感恩》中,克莱因再次重申了她在第一册、第二册书中关于“客体”的理论,详加论述了生本能和死本能、被害焦虑和抑郁焦虑、投射和内射、认同、嫉羡和感恩、俄狄浦斯情结在婴儿的不同阶段的互动。同时从儿童精神分析的技术层面阐述了婴儿的行为理论、如何以游戏形式开展儿童精神分析、如何正向移情和负向移情、儿童精神分析结束的标志等内容。
这本书的代表作是《嫉羡和感恩》。我想,克莱因之所以以嫉羡作为课题来详加论述,大抵是因为深受圣经的影响。嫉羡本是“七宗罪”中的一宗,因此对于西方人来说应该有不同的意义。克莱因关于嫉羡的理论与她的“客体”理论一以贯之。她认为,婴儿刚出生,由于生本能和死本能的互动,会将母亲的乳房作为第一个客体内射,如果母亲的乳汁不能让婴儿满足,婴儿就会认为母亲故意不让他吃饱或者故意保留自己的乳汁给自己,从而产生了嫉羡。而如果乳房以及母亲在他的心目中多次以一个“好”的形象出现,那么先是乳房、继而是母亲整个人、再随之而来父亲等人就会以“好”的面貌在婴儿心中稳固下来,婴儿也渐渐的会稳固一个完整的“好”的自我,从而经常感恩。同时,克莱因还从儿童精神分析的实践层面分析了嫉羡和感恩。
个人认为,克莱因在儿童精神分析方面有三点独到的贡献:
对前人经验的承继和批判性的分析。
克莱因对心理学专著的研读非常的细致入微。书中处处都是她对弗洛伊德、安娜、亚伯拉罕观点的赞同和不同的思辨。比如,她多次缘引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修通等理论,许多论述都以弗洛伊德的著述作为开篇或起点。她反对安娜对于儿童精神分析的技巧,提出了以游戏的方式开展儿童精神分析的方法论,从而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实践的新篇章。她对亚伯拉罕关于投射和内射的时间提出了质疑,提出儿童甫一出生就能将客体内射入自己的体内。
以文学作品人物为基点详加论述。
克莱因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她在她的论文中,常常以文学作品的人物来论证成人在婴儿早期受到的影响。比如《论认同》一文中,她以法比安这个西方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为切入点,论述了自己的投射和内射的理论,通过面包房女人论述了“乳房”作为法比安的第一个内射客体对法比安的影响,同时还论述了母亲、父亲的形象对法比安的意义,还以小说的结尾阐述了法比安通过投射和内射实现了“修通”。尽管我一直认为对于文学中的人物还是应该放在作者的语境中分析,对克莱因的分析是否会扭曲原作者原意抱持怀疑的态度,但克莱因以文学作品来阐述儿童精神分析的观点,无疑有助于加强人们对她的理论的理解。
儿童精神分析实践和理论水乳交融。
克莱因有着相当丰富实践经验。她擅长以实践中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理论。例如,书中反复提及弗里茨、厄娜等人的案例,并结合他们的案例论述了游戏对于儿童精神分析的重要意义、分析师如何把握移情等技巧。此外,她也常通过对成人进行精神分析寻觅儿童时期对成人精神困扰的影响。
饶是像我这样的心理学的门外汉,仔细阅读克莱因文集,仍能感受到心理学强大的魅力,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相信,克莱因以及她的理论,必会进一步启迪着后人,鼓舞精神分析理论在她的步伐上进一步前行。
《嫉羡与感恩》读后感(四):嫉羡与感恩 | 梅兰妮.克莱因从“驱力”到“关系”
书库血干了,剩下几本以往不敢啃的老骨头。
梅兰妮.克莱因文集便是其中。
《嫉羡与感恩》仅仅因为书名比较特别,从失宠的一堆中侥幸抽中。
在施琪嘉老师的《儿童精神分析》课堂中,听过N多节梅兰妮.克莱因的课。
虽然施老师的课每次只有半小时,每次也只讲一个知识点,但梅兰妮.克莱因的课程部分听一遍从来都听不懂,听两遍能记得住主题,听三遍能听得懂其中的举例故事。如果一个星期不复听,课程内容完全忘记。
梅兰妮.克莱因的理论就是这么难懂。
就像她阴郁的家庭生活和不那么顺利的事业经历一样,难以言说。
相对于施老师的课,《嫉羡与感恩》这本书集合了梅兰妮.克莱因发表的各个阶段的理论、研究、实践,比课程更清晰一些。
介于该著作主要为理论研究类文稿,当然也很枯燥。(阅读过程中总会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不从医也不从事心理学,为什么为什么要阅读?)
我个人对梅兰妮.克莱因稍微有理解的是两点:
1、“好乳房坏乳房”
梅兰妮.克莱因的理论中,儿童精神分析也好、焦虑抑郁等其它精神疾病也好,会归结到母亲“乳房”的好坏上,这一点也是我逃避接受的,其实,看完《嫉羡与感恩》,我能认可此观点,但还是不愿意接受。做母亲真是太“南”了
2、抑郁位置和偏执位置
这一点我蛮认可,梅兰妮.克莱因也是继佛洛依德后能具象的描述出这两种精神分析的语言清楚坐标的。
其实,在坚持下来的阅读中,我发现虽然梅兰妮.克莱因的这些理论虽然是研究探索,也是不能像鸡血、恐龙血那种励志书籍给我强行输血,但可以理解到这类伟大学者、研究人员在积极思考,为将来的研究方向或是结论奠定基础。
从弗洛伊德的“驱力”到梅兰妮.克莱因的“关系”,在心理学学科的角度,梅兰妮.克莱因的思考得以心理学研究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人类不是一天形成,人类社会也不是一天能推动的,作为社会公民、宇宙公民,在巨大的命运共同体系内,要不懈的为这个生态体系贡献力量,而不是单一的满足一个人自身的利益。
读书微信公众号:亲爱的刘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OTM4MjE1OQ==&mid=2247484681&idx=1&sn=f00be3625cb31baf67d5eb419dcf5a6c&chksm=fdcf1269cab89b7f83d9d221312219a0e7dcb24014dfecb42fb8a4342fac57b2940e018747a9&token=502829792&lang=zh_CN#rd
《嫉羡与感恩》读后感(五):世界以痛吻我 我要回报以歌
心理学方面的书一直是我喜欢而又不愿触碰的类型。关于人性内心深处的好奇感是来自于每一个人类共同拥有的窥视欲望,而另一面我们又试图诋毁和抗拒它,因为它代表着我们每个人自己最原始赤裸的本能。
弗洛伊德曾这样指出:人的精神疾病与性格缺陷往往是童年时期造成的。一个人的性格及内里往往能够通过研究他的生活环境与成长环境来看,探究性格形成缘由的绝佳途径就是从其生活环境着手,以外看内,由外及里。而作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当代精神分析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精神分析学家,被誉为“客体关系之母”的克莱茵在《嫉羡与感恩》一书中,以论文集的形式深刻拓展了环境研究理论的内容,并加以自己的理解与阐释提出了客体关系理论并推动了当代精神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何为客观关系理论?它基于一个基本假设——婴儿即使是刚出生时,便拥有一种积极的幻想生活。这些幻想是潜意识本我本能的精神象征。或许这个概念对于并不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你我来说,并不容易理解,那么换另一个浅显的角度来说,人性的本能其实从懵懂的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体现了,他们不断的徘徊在好与坏、爱和恨、创造和破坏之间,他们从在母亲身体里开始就拥有对事物判断的幻想和印象。克莱茵认为一切孩子的心理反应都早于弗洛依德的研究,婴儿与最初客体(乳房)的关系是未来自我发展与日后人际关系的原型,一个人的自我塑造从他第一次哺乳的时候便已经开始。我们无法准确的追溯人格的形成发展,更无法探究婴儿的心路成长过程,但是不难通过对婴儿的外在表现与行为动作反映来推测其心之所想,并由此来研究成人的心理特征。
正如克莱茵书中所提到的婴儿与乳房的联系,婴儿在降临世上之时本是无助与饥渴的,在毫无助力的情况下,会对身边的环境产生焦躁恐惧之情,于是他们饥渴的扑向乳房,希望能够通过吮吸撕咬来得到内心的满足与依赖感,痴睡中的喃喃是他对外现世界的满意与舒适,这样的过程正是一种自我的营造与成长,这种过程在心理学研究中就被称为嫉羡与感恩。
古有人性本善的言论,亦有人性本恶之说,其实本能的塑造从人出生开始就在被不同的环境教育和接触所定义,他所承受的世界给他了什么他便会反馈给他人什么,这就是最初始的交互能力,婴儿虽然缺少主动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但不代表他没有喜怒没有对好坏的评价。婴儿降生,母亲成为他的第一客体的同时,婴儿与母亲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交互关系。这种看似简单的交互关系中其实就蕴含着嫉妒与感恩的情感交织。对于婴儿来说,他们初到世界,感受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与变化,他们试图通过吮咬来夺取他们生命中的第一个客体“乳房”,这种情感其实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嫉妒,或者叫它嫉羡。而婴儿在获得母乳的过程中,感受到母亲的温暖与爱意,尽管在这种交互关系中,婴儿还只能够根据饥饿的程度与母乳补给的及时性等外在条件来获得内心的舒缓与宁静,这其实就已经奠定感恩的心理基础了,并由此产生情感积淀,对于这种情感的表达,婴儿往往会选择用微笑与喃呢来表露感谢之意。
回归本书,初读时候总是缓慢而复杂的。书中作者阐述了嫉羡嫉妒贪婪,嫉羡的客体,爱的能力,整合与分裂,罪恶感,野心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并且又列举了多个临床的案例,比如有一位女性病人时常会觉得疼痛与寒冷,觉得这个世界对其漠不关心(也就是我们常爱说的我感到来自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克莱茵说这就是典型的从婴儿时期所带来的“当她想要被照顾时却没有人来”,而满足她的需求不断的治疗满足她被喂食的欲求就是帮助病人最好的方法。由此可见,婴儿及孩童时期的环境对其人格的塑造与影响是深刻且深远的。而想要满足的所需求的,究其本质也是婴孩期间最简单直接的愿望。
心理学常在哲学层面上给人以警示,那么一本好的心理学会告诉我们什么:人是一种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物种,而人性的成长又是从一开始“婴儿能被喂饱,并得到爱与安全感时,就是好的乳房;婴儿没有被提供奶水、爱或安全感时,就是坏的乳房”的非黑即白到我能够理解这个世界,而反过来这个世界又在不断教会我成长的忍让和变通。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交织着矛盾与错杂,此消彼长的矛盾从多方面多角度在影响着成长过程。仅从人之生命初期婴儿时代来看,母亲,乳房,母子关系及个体需求等关乎着性格的定型与获取快乐感知幸福的能力。
其实读这一本或者此类书会给人带来一种恐慌感。作者把你的情绪、心理乃至思维都肢解成简单的有因由的必然结果,让人不禁怀疑,我之所以有现在的情绪性格或者对事物的反应,会否是一开始就决定好的,会否是还没有记忆时母亲的一个无意识举动对今日就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所以,自己真的对自己有足够的掌控吗?所有的事情都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积累成的必然结果吗?实际上,扩展开来,从客体延伸到原生家庭,它对人的性格乃至人生选择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在物理层面上可能脱离了原生家庭,然而心理上会否永远难以走出这个看不见的牢笼。每思于此,自我怀疑就不断膨胀。当然,同样有心理学家曾表示,将自身所有的不足过错统统归咎于原生家庭毫无疑问是一种推卸自身责任的行为;但是,人的判断与幻想所得到的回应,人最初的客体乃至原生家庭潜在的巨大影响力也让人不由得敬畏和自我怀疑。
重新说回我国儒家先哲所提倡的人性本善亦或本恶,这些善恶的成长来自于我们从最初的地方被给予的力量,从我们看不到的小事比如哺乳开始,婴儿就在学习着认识这个世界,他需要被爱护并教育如何克服恐惧,控制情绪,如何从跌倒中爬起,如何由他所受到的爱去爱他人。所以人性善恶从来不是生而如此,一切精神当中的感知和思想上的动摇都会被来自外界的力量所左右。只有得到过爱,才明白什么是爱,才懂得如何去回报这份爱,才能够树立对世界的信任与爱心,也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人,才能够真正实现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幸运的是,总共有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感情能够消解我们的焦躁恐惧与无助,从婴儿开始,从我们无意识开始,嫉羡与感恩的情绪就开始为我们奠定以后爱的基础;人能够成为人,也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克莱茵在书中这样写道“在婴儿时期所经验的幸福快乐和对好客体的爱,构成了享受和升华的能力的基础,而且到了老年也会感觉得到”。人性是脆弱的,往往会因为一时的打击而憔悴失落,但它却又是美好的,像一份晶莹剔透的水晶一般折射着爱与包容,情感交织,复杂多面。对于我们最重要的母亲,从我们婴儿时期就付出的无私而伟大的爱就是最直接的教育,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都更应该懂得感恩与付出。借此书一愿每个人都被世界善意以待,再愿每个人对世界回报以歌。
就如歌德所说“他是最幸福快乐的人,他可以让人生的终点几乎和开始一样”,好书如此,由开始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