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读后感1000字
《安慰剂效应》是一本由[美]莉萨·兰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慰剂效应》精选点评:
●从心改变身体,作者以医学的角度提供了思考。
●后面有很多干货,还不错,以为全是鸡汤结果大部分是有临床实验back up的~
●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化为一句 经过重重困难
●快乐是健康之源,但身体有了问题还是要快去治疗。
●还不错。
●可能会对我帮助巨大的一本书。一直只知道“安慰剂”的概念,没有深究过;心理到底是如何与身体反应连接起来的,也只有模糊的概念——但作者的全面研究让我认识清楚了,也给了我强大的信念。又是一本相见恨晚的书。感谢。
●从安慰剂效应的普遍性综述过渡成阐述积极/消极心态对健康的影响再过渡成如何保持积极心态的类鸡汤,前三分之一有一定可读性。
●得空写个书评~不错的书~哈哈哈哈
●ummm,借着安慰剂效应的噱头写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心理健康……几个小实验和科普有用,其余的鸡汤略无聊…总之不是我想象中的内容。
●自我疏解,向死而生。
《安慰剂效应》读后感(一):安慰剂效应的神奇魔力
看到心理学著名作家布琳·布朗强烈推荐的书,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口气读完,引发心底深深共鸣…是啊,有时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如此之大,比如。当遇到困难在心理对自己说,一定要挺住。这时会发现,困难似乎没那么大了,心情豁然开朗…安慰剂,对,读完这本书,我们也可以作为自己的心理辅导师,找到属于自己的安慰剂…
《安慰剂效应》读后感(二):身心一体
人的身体不是机器,轴承断了,焊上,螺丝掉了,拧上,如果是这样,医生的活就简单了,像个木匠,锯一锯,补一补就好了。这本书就这写不出来了。
我们的肉体里还栖息着灵魂,当心灵参与到治疗过程中间的时候,绝望的人与乐观的人的生化反应完全不同,皮质醇还是多巴胺、后催产素,最后导向的治疗结果也走向两端。
身心一体,能互相助益,也可以携手互毁。
《安慰剂效应》读后感(三):安慰剂效应才是中医研究的方向。
本来是想深入了解安慰剂效应,但是读完前两章了解了些有限的研究之后,到后来大半天都不再研究导向 ,而是个人生活导向,对于我来讲最有价值的无非是某些引用,指向研究安慰剂的研究小组,自然疗愈的数据库计划。然而读到后来却被作者的个人讲述所打动,每当看到一个人的种种都会为人类的种种所惊叹感动,当然也有自己的种种。书中提到有一些灰常神奇的冥想技法,比如那个高潮什么的。作为冥想了四年多的人,表示还是要向西方冥想界学习一个。推荐对积极心理学和安慰剂效应有兴趣的人读,不推荐过于理性研究向的读者,不推荐挑剔性读者。对于身心关系了解较多的读者来说,本书可能过于浅了。
另外有不少的内容都是直接摘自《真实的幸福》, 难怪书中到后来的章节, 其思维脉络几乎就完全是在重写积极心理学中的幸福公式。
关于标题党, 呃, 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安慰剂效应的奥秘, 正如书中所言, 我们还远远没有探索清楚。
《安慰剂效应》读后感(四):每个跟疾病打交道的人都该一读的生命之书
“安慰剂效应”这个名词对于学医的人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经常听学药剂学的同学说,很多药物其实本身没什么治疗效果,大部分都是安慰剂效应罢了。通俗点说,很多时候,治愈我们疾病的不是医生和药物,而是我们对医生和药物的信任所致,所以归根到底,我们是被自己的心理力量给治愈的,这种心理包括情绪、看法等,甚至是只要处于医学这个环境中,本身就对我们的疾病有了疗愈的效果。难怪著名的通才,同时也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说:“这应该是一个专业的秘密,但我还是要告诉你。我们医生什么也不做。我们只提供帮助,鼓励你的医生与你同在。”这个说法若是被笃信西方传统医学的人听到了,定要愤怒地回驳了,可是有意思的是,本书的作者偏偏就是一个受过多年西方传统医学教育的医生,她本人的一些经历让她不得不重新思考传统的医学模式是否忽略了个人的自愈潜能,而这种潜能就来自于强大的心理力量,她开始查阅最顶级的期刊和文献,发现最顶级的医学期刊如《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和《美国医学会杂志》等都在寻求可以证明人能够“自我疗愈”的科学证据。作者似乎发现了新大陆,很多权威的研究证明了心理对疾病防治和康复的重要影响:那些你认为与身体健康无关的事情可以使人多活7年,那些有趣的事可以显著减少人看医生的次数,一个积极的心态转变能让人多活10年,有一些不好的工作习惯可能会导致过劳死……而我们通常没有将其与健康联系起来的令人愉悦的活动则可以大大减少换心脏病、中风和乳腺癌的危险。
总之,这本书既清楚地阐述了安慰剂效应的机制,也给了很多案例和权威文献的支持,作者亲身经历的转变过程也是让人动容不已。这本书不光让我们见识了心理的强大力量,也提出了一个新的健康模型——健康界碑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身体依旧在健康中占据首要位置,但是已经不是决定健康的全部因素,因为作者告诉我们,除了身体的健康,人际关系、经济状况、所属环境、工作与生活的目的、创造力、环境等也决定了我们是否处于健康的稳态当中。总是,很久没有度过如此逻辑严谨而又让人感动的书了,既有满满的干货,又写得温婉细腻,作者把医者的使命视为第一要务,所以不论是在这《安慰剂效应》这本书中,还是在大名鼎鼎的TED 演讲中,她都在努力地以知情专家的身份为我们揭露“健康中那些令人震惊的真相”。我觉得,这是一本
《安慰剂效应》读后感(五):其实是你“相信自己会更好”与“认为自己会生病”这两种想法之间的博弈
安慰剂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体内存在一种自我疗愈的力量,哪怕你受教育程度很高,哪怕你知道了安慰剂效应的存在,但只要你相信自己身体里确实存在自愈的力量,并用科学的办法调动这股力量,就能让身体更健康。
长久以来,我们都深受“基因决定论”的影响,认为很多疾病都来自于遗传基因,我们会得什么病在我们一生下来就是注定好的,基因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但最近几年,遗传学有个分支叫“表观遗传学”,表现的表,观察的观,表观遗传学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我们对于“基因决定命运”的无力感。
千万不要跟你的孩子强调你们家的遗传病史,也不要对其他人说“你太胖了,你会得糖尿病”这样的话,更不要一有症状就去网上搜索,每次一搜都会发现自己得了“绝症”。这些都是不好的心理暗示,而且这种从小受到的影响会进入人的潜意识,很可能会伴随一生。
表观遗传学认为,虽然我们生来基因已经确定,但每个基因上都有一个“开关”,开关没被激活,这个基因就不一定被表达。也就是说,虽然你不能改变你的遗传基因,但你可以利用心理力量来影响遗传基因的表达方式。
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些人每天喝绿色果汁,保持纯素饮食,保证八小时睡眠,服用维生素和其他保健品,并严格遵照医嘱生活,还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锻炼。但奇怪的他们的身体状况竟然比以前还要差,有些患者健康状况之所以越养越差,不是因为基因遗传也不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够健康,而是因为他们要么困于孤寂,饱受情伤,要么囿于职场,忧心明天。当被询问“你的生活缺失了什么?”,大多数人都能列出长长的清单,甚至有人失声痛哭,毕竟有些问题,不是靠吃素食维生素或者锻炼身体就能解决的。所以说,良好的社群关系,生活的幸福程度对于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目前,科学家认为,外界信号,比如营养、居住环境乃至思维和情绪状态,都会对身体调控蛋白质产生影响,而调控蛋白质就决定了如何表达,甚至是否表达 DNA 上所包含的遗传信息。这也就证明了作者的观察实践,你生活的幸福程度确实会影响你 DNA 的表达,进而影响你的健康。
因此人体的生理状态,其实是你“相信自己会更好”与“认为自己会生病”这两种想法之间的博弈。
安慰剂六步疗愈法:
1. 相信自己可以疗愈自己。
要做自己大脑的守护者。我们在大脑中应该专注于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不想要的东西,因为潜意识不能理解否定,当你告诉你的大脑“我不相信我会抱病终生”,它听到的就会是:“我会抱病终生”。所以你一定要跟自己的大脑强调“我会更加健康”。
2. 找到恰当的支持。
当你相信你的医生会解决掉你的问题,心里一放松,症状自然就缓解了。
3. 倾听你的身体和直觉。
我们不应该非要等到身体罢工才肯去听它的抗议,生理症状会在身体和内心指示灯之间建起一座桥梁,如果你一直忽视这个声音,就会失去最好的疗愈期。
4. 诊断疾病的根源。
寻找病因时才会客观地审视我们的生活,这才让我们有机会找到我们生活中的漏洞。
5. 是为自己开具处方。
为自己开具处方的首要条件是,你要记住,你才是身体的主人,你应该成为康复过程中的全职搭档,医生只是被你授予了治愈你的权利,所以他会提供你所需要的一切检查和药物,但是要由你来决定是否需要接受这些药物或手术,这才是自己给自己开具处方的意义。
6. 对结果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