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幸存者读后感100字
《天生幸存者》是一本由[英] 温迪·霍尔登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42(近百幅黑白插图),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生幸存者》精选点评:
●读后让人心碎,希望世界不要再有针对平民的暴力和屠杀。
●心思一直随着阅读进程起起伏伏。第六章黎明前的最后黑暗,眼看万般辛苦马上就要见到曙光,纳粹覆灭前的最后疯狂和烽烟里小镇居民的守望相助呈现人类文明和感情复杂纠结的一面,心怀激动读完,像也经历了一场劫后余生。
●三位母亲的坚守与信念让人动容,“她们赶走死神,赋予孩子生命”。书中最令人唏嘘的是,在纳粹的宣传下,大部分普通的民众视这些受难的犹太人为寇仇,但仍有良知未泯者对其进行救助。虽说是历史题材的著作,但是很多地方不可考证,因此更多是一部纪传体历史小说。书三星,题材和翻译加一星。
●没读完,可能心太浮躁。
●“无数日夜都不能把你从记忆中抹去”
●要是翻译再好一点就完美了,“以至于……”这样的格式真是看得人头痛。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可以选择不一样的方式,或是只想美好的事情,或是明天再想吧,但无论哪一种,坚定的求生欲望,克服困难的勇气,是一样的。佩莉斯嘉选择交出女儿,即使结局是好的,却依旧一辈子在内疚,想都不想去想的后怕才是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往往此时,女性会比男性更为隐忍,更为坚韧,用一己之力保护着自己,保护着孩子,让生命得到延续。真正发生过得事情,才让人敬畏!
●无法想象的年代 有多少历史需要被我们铭记
●“去想美好的事情!”在人类最黑暗绝望的时代,三位母亲赌上自己的生命孕育出了三个婴儿。自由与爱永远属于人间
《天生幸存者》读后感(一):有时,就连活着也需要勇气
读《天生幸存者》浑身发冷,手在打字时候不住的颤抖,不自觉张口用力呼吸。我在那场真实的战争中做一个旁观者,多次的干呕却吐不出来什么,我忍不住要看下去,直到看到残忍得麻木,直到看到有人在死亡列车附近的施救,才明白人性可贵,不住的哭出来。我要看下去和他们的希望坚强一起,看到他们被解放,看到正义到来。 我承认阅读过程无比艰辛,我需要一些音符(《在四季里等待》莫西子诗)上的慰藉以支持我不那么多的勇气,“在天黑的时候 等着你 到天明 在佛晓的时候 等着你 到天黑 等着你 等着你…” 朋友说冬季是致郁的,不适合读二战的书籍。我反而觉得它是适合冬日阅读的,以至于我合上书页走出温暖的咖啡馆,迎面而来的西北风和艳阳高照,西北风让我不禁把羽绒服的拉索拉高,围巾更紧实,而我知道这寒冷不足于集中营和死亡列车的千万分之一。阳光让我知道,温吞吞的温暖打在身上,而我还活着,与那个世界截然相反,却莫名被赋予了活下去的勇气。
《天生幸存者》读后感(二):不要忘记
这是三位母亲如何用自己的勇气、希望和幸运在纳粹灭绝营中生存下来,并赋予自己婴儿生命的故事。
在每个人的故事中,一开始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紧接着排犹政策愈演愈烈,她们不得不舍弃自己的财富和生活,迁至隔离区,然后一个接一个被送往奥兹维辛。在那里她们被剃掉所有毛发,领到不合身的肮脏衣物,接受党卫军的检查,受尽羞辱后被赶进条件比牲畜棚还差的宿舍中。无数人在遭受饥饿、寒冷、疾病和折磨后失去理智,还是有些人“只去想美好的事物”然后坚持着活下来,其中就包括了书中的三位女性。
书中闪光的是人性的善良。即使在隔离区,每天与饥冷劳役为伴的犹太人也会歌唱,会作诗,会排演舞台剧;在恶臭的运送车厢有陌生人承诺会保护好她人腹中的胎儿;还有以各种方式施以援手的普通公民,囚犯们在纳粹的虐待下互相保护,互相安慰,互相支撑挨过日复一日,直至最终胜利的到来。
三个婴儿都健康的活了下来,他们参加纪念仪式,替几百万冤屈的亡灵讲述集中营的恐怖故事。战争和压迫过去了,然而伤痕时时刻刻都在,人类是健忘的动物,要把伤痕撕开来给所有人看,不准别过头去,让人们流泪,心痛,惊慌失措然后永远记住它。哪有什么“天生”幸存者,这只是人们不忍正视残忍的一丝安慰,是满地玻璃渣里唯一一点点的糖。
《天生幸存者》读后感(三):历史记忆的留存
在前半部分,本书从三位母亲的叙事分别出发,阐述各自的战前经历和被俘历程,最后将三条故事线汇聚到奥斯维辛以及其他地方,并将三位“婴儿”的故事与他们的母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围绕着新生和记忆这些主题,叙述六个人的劫后余生。
总体的叙事线是非常明晰的,所运用到的口述史料和记忆碎片足以证明作者的访谈功夫非常好。而且,作者选择怀孕母亲这一特别的视角,让我感到很新颖。主流的二战史叙述很重视集体的、政治的、外交的、军事的乃至于男权的视角,如《邻人》和《野蛮大陆》等。女性的视角和个人的视角是非常少见的,这顺应了现在史学界新的发展潮流,注重历史记忆,注重跨政治实体的视角(如少数弱势群体),在某种意义上给予我们以方法论的借鉴。
但是这种个人化的视角容易导致偏差和零碎化。作者尽力在避免这个问题,他在个人叙述之中插入了宏观历史进程的描述和其他纸面史料的印证,着力提升口述史的真实性,把细碎的口述材料整合到大趋势中。这是值得赞扬的一个地方。
当然,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并没有太多机会采访到三位英雄的母亲,只能通过他们的子女和见证者间接地建构起历史叙事,这在真实性上稍有减色。
但是,如果作者真有机会和三位母亲对话,她们又是否愿意重新打开那段噩梦的回忆呢?根据书中子女们对其母亲战后生活习惯的描述,我猜测是否定的。这又关乎历史学的伦理问题的,所以不能多加苛责作者。
总体而言,这本书在史学观和方法论上是值得借鉴的一本好书,推荐大家一读。
《天生幸存者》读后感(四):除了感叹,缅怀……之外,我们更多的要学会“反思”
从未有过的“困惑”,“迷茫”,很少有过如此断断续续的读一本书。多次食欲不振,心惊肉跳,想停止读下去……
多年前,当读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已让我心底划下一道伤口的话,如今这本书更是把多年前的伤口再次扒开,再一把一把地往上面撒盐……
二十世纪,确实是人类“挺作”的一个世纪,一个缺乏人性的世纪。除了佩莉思嘉,拉海尔,安嘉靠着自己智慧,勇气,运气奇迹般的幸存下来并诞生下自己的孩子外,更多更多的人永远留在了奥斯维辛,弗莱贝格,布痕瓦尔德以及上百公里的“死亡行军”路上……直到自己的丈夫,父母,兄弟全部被推到毒气室,天地间仅存下自己和手里的不满月的婴儿……
六十五年后,三位幸存者的孩子在神奇般的纽带下认识了彼此,并在当年的集中营毛特豪森相聚,相拥而泣!也为前面大篇的压抑迎来一丝温馨,终于可以说声“放下”了。
前辈们的事情虽然这么完了,后辈们要做的远远不止这些,除了各种感怀之外,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反思”——是什么原因,包括南京大屠杀一样,能让那么少的人,杀了我们那么多人!我们不仅仅思考敌人为何杀我们,而是更多思考为何“被杀”!?
我们太容易服从,容易轻信敌人,我们给自己命运和性命存有“侥幸心理”,我们不敢反抗……都让敌人轻而易举杀掉我们的理由,我们就像是“温水煮了的青蛙”,一步步的侥幸,最后只能是“束手待毙”。
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在灾难来临之前就要有“反抗”精神,不能对命运,性命,甚至是民族存亡存有侥幸。
《天生幸存者》读后感(五):勇气、挑战和生存
来自斯洛伐克的佩莉斯嘉,来自波兰的拉海尔,来自捷克的安嘉,不同的祖国却都是顷刻间即被德国侵吞攻占的东欧小国;
佩莉斯嘉是咖啡馆主的女儿立志教书育人,拉海尔是纺织工程师的女儿随即嫁入豪门,安嘉是皮革厂主的女儿战前仍是学生,不同的出身不同的职业却在种族清洗下“人人平等”;
尽管对信仰并不热衷但佩莉斯嘉会在每一个宗教节日去犹太教堂还拥有一个宗教婚礼,拉海尔不是犹太教徒却遵循犹太习俗并对犹太复国主义与希伯来语复兴充满热忱,有着不认同犹太复国主义的父亲的安嘉既不会阅读希伯来文也不过任何犹太节日甚至会大吃烤猪排,然而不同的民族认同仍然敌不过血统论;
佩莉斯嘉本可以同她的兄弟一起前往应许之地,拉海尔依靠莫尼克家的财力也可以早早离去并维持优渥的生活,安嘉更有多次可能在危机真正爆发前去往外国避祸,不同的机会,无论哪一种都可以带她们逃离纳粹魔爪,却没有人意识到要抓住;
在1944年夏天之前,佩莉斯嘉四处流窜东躲西藏,拉海尔被圈禁在隔离区,安嘉被围捕至泰雷津集中营,不同的起点却都是提心吊胆备受煎熬,最终也无可避免的被遣送至奥斯维辛。这三个属于同一个民族的女人有着极为相似的命运轨迹,期间又有着微妙而特别的差异,残酷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不同与相同却只能作为下个人的命运渺小如斯的注解。
门格勒医生的死神之检,死亡工厂奥斯维辛,弗莱贝格劳工营繁重的体力劳动,漫长的死亡行军...对青壮年而言都异常残酷的炼狱,却有孕妇能熬过了这一切并顺利产下婴儿,简直堪称奇迹,而这样的奇迹在几乎同一时间,在她们彼此间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了三次。艰难的经历构成了三位母亲共同的命运,数不清的犹太人被寒冷、饥饿、枪炮和绝望夺去性命,其中也包括这她们的丈夫,“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对家人的爱、对生活的渴望给了她们无与伦比的勇气与信念,这是无论怎样的暴戾恣睢都无法抹杀的。
比起纳粹有组织的种族屠杀,更可拍的是德控土地上居民的麻木和习以为常。集中营附近的人们在对烟囱里不时飘出的浓烟所谓何物心知肚明;劳工营的绝大部分看守在得知被奴役的囚犯不过是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而她们唯一的罪过就是身为犹太人时也并没有改变蛮横残暴的态度;弗莱贝格的居民每日无动于衷的围观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囚徒从小城中心列队而行;除了霍尔尼-布日扎车站的善意外,死亡行军途中朝不保夕的可怜人受到的只有嘲笑侮辱和戏弄。他们并没有参与屠杀,只是对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毫不掩饰木然与恶意,对犯下战争、反人类罪国家的公民而言,他们并不如叫屈时那么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