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不过心
文 |湖光山色
演讲与口才杂志社
《菜根谭》有云:“忿不留耳,怨不过心。”是说,别人对你忿詈的话,不要留在耳朵里;对你怨怼的言语,不要往心里去。体现的是一种宽宥大量、悲喜自渡的良好心态。
01
诸葛瑾与虞翻同朝为臣,虞翻很有才华,狂放不羁,对诸葛瑾很看不上眼,经常有事没事挖苦他,有时还写些文章嘲讽他。后来,虞翻因一事惹怒了孙权,孙权决定处死虞翻。按理说,诸葛瑾应当高兴才是。谁知,他得知孙权即将处死虞翻的消息后,立即直奔朝中,跪在孙权面前痛哭流涕地为虞翻求情,孙权最终改判虞翻为流放。后来,虞翻给子女的家书中写道:“父亲这一生得罪的人实在太多,没有解脱的机会了。但是你们千万不要记恨他人、寻求报复,还要告诫后人,诸葛瑾是我的朋友,是我们一家的恩人。”可以说,正是诸葛瑾的没有落井下石,才避免一场连绵无期的仇恨。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诸葛瑾没有其弟弟诸葛亮的名气大,但是他在仕途上也是青云直上,且在乱世中善始善终,着实令人佩服。面对虞翻的挖苦、嘲讽,诸葛瑾在其危难之际不仅没有借机陷害,反而施以援手,可见其境界绝非一般。任何时代,这种不记仇的修养都值得受人尊敬。
02
“文革”时期,启功被莫名其妙扣上“右派”的帽子后,有一个人曾不遗余力地批判启功,说了他不少坏话,害得启功遭遇了十分悲惨的境地。妻子章宝琛在穷困潦倒中去世,临终愿望竟是能从借住亲戚的地方回到自己家里过上一天。后来,启功平反了。那人觉得当年的作为实在对不住启功,于是就专门找他道歉。面对这个昔日对自己恶语相向的人,启功只是淡淡地说:“身处那个年代,我们都是身不由己的,就好像在搭台唱戏一般,你唱了诸葛孔明,而我唱的是失了街亭的马谡。如今,戏唱完也就完了吧。”
面对曾整过自己的人,启功借用《三国演义》失街亭的典故,说自己唱的是马谡,对方唱的诸葛亮,现在戏唱完了,一切也就结束了。然而如果想想启功当年的悲惨遭遇,再对比他的宽宏大度,如果不是真正有大境界、大慈悲之人,怎么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呢?
03
钱钟书在清华上学时,英文老师吴宓对他很偏爱。然而,钱钟书不理解他的苦心。在选硕士导师时竟然说:“吴宓太笨,放眼整个清华,我没觉得有哪个教授能当我的导师。”作为学生,如此评价老师,很过份了。结果,吴宓听说后只淡淡一笑:“钱钟书的狂傲,并不是孔雀开屏的一个人炫耀,只是文人骨子里面的一种高尚傲慢,这没什么。”后来,钱钟书留学期间,专门写信指责吴宓对毛彦文的追求,其语“极尖酸刻薄之致”,让吴宓痛心不已。随着年龄的增长,钱钟书渐渐意识到自己对恩师的刻薄,特意登门道歉,吴宓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记得了。”这让钱钟书十分感动。
吴宓去世后,钱钟书在整理吴宓的日记时,看到当初自己的言行,再次后悔不已,公开表示:“我愿永远列名吴先生弟子之列中。”
吴宓与钱钟书的恩怨是文坛的一段公案。作为老师,吴宓不仅传道授业解惑,且树立了包容、宽恕的人格榜样。
正是吴宓的“怨不过心”,使得钱钟书从轻狂、蔑视到道歉,最终得到老师的谅解,也算较圆满的结局了。
吴宓与钱钟书的事例,对于当今高校老师如何与学生交往很有借鉴意义。
04
陶铸有一句诗:“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朋友们,如果你如今仍在为他人背叛或辜负于你而坐卧不安,那就不妨看一看以上事例吧,再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与境界,相信定能有所裨益。
- END -
演讲与口才
口才助你成功 沟通改变人生
●五星红旗替代欧盟旗帜,各国首脑排队致谢:中国终于露出了真面目
●巴西黑帮代替政府封城:你看到了段子,而我只看到了心酸
●全球确诊50多万,我却第一次读懂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