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000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本由[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8-8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精选点评:
●五星给第一个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关于不同女性对爱的追求。有至死不渝的、有试探玩火的、有发自良心救赎的,似乎都没有终成眷属,但也都各得其所。对作者产生敬佩。不仅描绘心人物内心极为精湛,对景色的描写也很生动。可能因为写情爱较多所以中学时老师没有向我们隆重地强调这位文学大师吧。前天刚好看《布达佩斯大饭店》,看完才发现原来是纪念作者茨威格的,真的是妙不可言的缘分。并且还发现了熟悉的演员。
●喜欢第一个跟最后一个故事,不知道为什么,我非常理解这两位女主人公的心态
●个人比较喜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火烧火燎的秘密》,最后一篇词藻堆砌太多,反而削弱了剧情。茨威格描写心理真是直抵人心啊。
●about love
●太厉害了
●呵呵呵,女人,为了爱情那可是什么都做得出来的,好可怕。
●第一个女人的爱太至死不渝了,我真的不太理解这种爱,但是他一定存在的,对此我深信不疑,因为我也忘不了我第一个暗念的男孩;第二个女人,孩子在身边,还在沾花惹草的,我就不太理解了,而且她也知道他不爱他,只图一时的激情,她还是责备孩子,我真的对这个女人无语;第三个女人,同样和第一个女人一样是个悲剧,但我觉得这个女人太天真了,看人不准,又或许丈夫的离去使她伤心,孩子的优秀使她觉得多余,反正她的生活需要一些激情来拯救她的。小说很是不错,人物心理描写的很细腻,好像在看三部电影。
●完全喜欢不起来
●二十几岁第一次读时觉得一个陌生女人的故事很诡异,很令人神往;四十多岁再读却觉得这完全就是“一个猥琐男人的意淫”。 此评价与作者以及他的创作无关,怎么能无关呢?有关其实也无所谓,不影响斯蒂芬•茨威格是一位可佩的作家,更不影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世界名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一):时间会冲散一切
再年轻一点儿,我可能会相信,时间会有这种痴情的女子,或者说痴情的男子。但对于过了那个年龄段的相对成熟的人来说,我觉得这存粹就是茨威格的意淫。女孩十八岁之前表现出来的的那种痴情,对爱情的卑微,小心翼翼,我还相信。但是后面的就感觉不大真实了,经过那么久时间的冲刷,再激烈的感情,也会变得平静,时间会冲散一切,无论是痛苦还是欢喜。也许陌生女人在第二次见面之后,心里面会一直给r留一个位置,但绝不会有那种卑微的心态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人甚至都不会寄出这封信,或者说,这封信迟寄了十年。
人间自是有情痴,一刹那的迸发确实是令人赞叹的,不可思议的。但它决敌不过时间的冲刷。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买它,是因为封面,以为是一个故事,却又是一分为三,以为他们之间会有关联,原来又没有,结果只是三个短篇。除了封面,啥都没猜中。 书,其实很早就看完了,只是总也组织不好语言,不知道该怎么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书中的三个篇章,看似全无联系,可实际上应该是有联系(我不是语文老师更不是什么专家学着,说这样的话总是觉得怪怪的)。 看到这本书,不由得想起PUA这个概念(实际上PUA是一种通过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和不断自我完善情商包装自己,一些外国犯罪团伙则利用所谓的学英语或者外国男朋友充门面的心态,诱使异性与之交往,通过对异性诱骗洗脑,欺骗异性感情,达到与异性发生性关系的目的。) 其实男女之间的事情总是很难说清楚,喜欢的时候,都是自愿,不喜欢的时候,怎么想都是被迫,即使是当事人,事前事后都很难描述感觉。(不知对错,其实也不能用对错来形容,只是我找不到其他的词汇) 女人都知道男人会用花言巧语“哄骗”自己,但是仍旧没有太多的抵抗力去抵挡男人五花八门的“哄骗”方式。 有些爱情是一个人的事,有些爱情,却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有些人会放下,有些人会坚持,只不过这其中其实并没有大众眼中的对错之分,只不过是个人坚持不同罢了。在不同的观念里,有的只是方式的适合与否,每个人所做的选择在别人眼中看来,或许是愚蠢的,但是那一刻,在那个背景下,那个选择或许才是适合自己的。 (这本书的书评让我觉得很难写,并不是读完了急着匆匆写下,而是拖了很久才写下来,虽然如此,可是在写的时候也确实觉得并不那么好写,只是我自己也并不明白原因)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三):第一篇书评
学着写书评,却提笔忘字,到底是才疏学浅,主要是人的思想的确也变得没有以前激烈,想读书时万事想争,仗着一点见解与想法,和别人哓哓不休,现在看来都是曲学多辩。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徐静蕾导过,有段期间特喜欢姜文,就去看了,连着有去看了小说,现在学写书评,就拿它开刀吧。 “太理想化的爱情” “放在现代就是粉丝对偶像的痴迷文学版” "茨威格写女性心理太细腻太细腻了" “这女人哪怕拿出一点来爱自己” 我的思绪随着陌生女人的叙述逐渐变化。 爱情到底是什么?人生的必想命题,茨威格又为我奉献了一种可能,生命和爱情,我认为人一生最难掌握的两个因素,生命常常伴着突如其来的死亡,所以不可控,爱情则更复杂,阴谋,嫉妒,纯粹,无常,平淡,繁华,简直就是潘多拉的化身,你永远不知道你打开盒子后飞出来的是什么。 但陌生的女人的爱情实在太纯粹了 ,纯粹得失真,纯粹到我想去说几句俗话,我也不敢,没见过,怕是那天自己着了道,临死前还得说一句“真香”。 茨威格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百度词条对他文字的定义,我也循着这一脉络去刻意代入这篇文章。面对喜欢时人的欣喜和想到喜欢之人的喜好而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和行为的提高和改变,都是一个恋爱中女性的心理变化,连家中的旧衣服上的补丁,都在女孩得心里引起了一段丰富得心里活动,卑微和喜悦,总是参半在女孩得生活中。 我知道,女人们经常会向你这个宠惯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爱过你,如此谦卑恭敬,如此低声下气,如此舍身忘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永远对你忠贞不渝。” 我觉得这句话是对这篇文章最好的总结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四):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起一股力量,站起身来。
很早之前在家里看到有这本书,可是一直对这种看起来就情情爱爱的书提不起兴趣,前两天无意间看到了《声临其境》中一位演员的演诵,泪流满面,翻箱倒柜找出来一口气读完。
有人说到了这个年纪再读这本书有点晚了,确实没错,随着年龄增长有了所谓的理性,有了别扭的敏感,不怀好意的怀疑精神,更是学会了权衡,这种自以为是的清醒其实是另一种可笑的自作聪明,换句话讲,再也没有办法绝对纯粹地去做一件事情了。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爱是一个人的事,可是一个人的爱,爱上的究竟是那个人还是自己臆想出来的爱情,谁也说不清楚,明白也不愿意承认。青春期冲动又热血的感情是属于男孩子的,懵懂又傻气的暗恋才是每一个年少的姑娘成长过程中美好的经历,没错,美好的,回过头来看,不管是放弃的还是坚持的,无疾而终的还是修成正果的,都是美好的,那一瞬间的感情都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一个人。全篇的感情我都理解并且十分感动,可成年之后她所有的牺牲和奉献我都不敢苟同,我深知自己也不是聪明姑娘,可永远都记得,自己也是需要爱的。就像张爱玲遇见胡兰成,“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可这花开了,没有他同样的爱,终究也是会枯萎的。
茨威格是一个纯粹的男人,却能够把少女心思写的如此彻底,把本来很极端的感情写得如此理所应当,哀而不怨,感觉他有无数细腻的触角探寻在女孩情感思维的每一个角落。相比之下更想看的是女性自己,如何描述这低到尘埃的感情。04年的电影,女孩比我想象的更活泼,男人没我想象的有魅力,或许这就是徐导的处理方法,让两个人距离更近,差别变小,让一切看起来更平等,电影中最打动我的地方同样是老管家,一句“你好,小姐”,道尽了“全世界都知道我爱你,除了你”的悲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五):有感
今天把书看了一遍后又去看了一遍电影,作者把女人的感情写的很细腻,很难想象这是一位男作者写的。一个女人用毁灭自己的一生去爱一个人,很震撼女人卑微地爱着男人一生,而作家始终没有认出她,他的记忆里只有始终在他生日那天出现在蓝色花瓶里的白玫瑰。最后女人与管家四目相对,管家的眼里出现了亮光,多么的讽刺。书中选的另外两篇也很出彩,《火烧火燎的秘密》男爵的激情,男孩母亲的羞耻与欲望,男孩渴望被爱被关注的心态,最后男孩与母亲和解,或许是另一种人性。《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正派女人被压抑久了,总会有一些冲动和渴望,就算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但为了这份情感,愿意抛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