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会在一起漫步读后感摘抄
《我们还会在一起漫步》是一本由痛仰乐队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还会在一起漫步》精选点评:
●过于粉丝向了吧,讲了很多事情,包括一开始在迷笛组建摇滚乐队时生存状况,一直到如今乐队所经历过得曲曲折折,当然都是流水账,几个视角的流水账,文字过于小白。
●我被他们的生活态度感动到了。内心激荡,无心工作。言语手法稚嫩但是思想自由,永远在路上。听公路之歌来看这本书再合适没有。
●写的特别真实。从来没看过痛仰的专场,音乐节看过几次,很燥,谈不上很喜欢,但是算是我比较早听的摇滚乐队之一。一个成立20年的摇滚老牌领军乐队,保持一颗初心很佩服。节目里不会去迎合什么而改变自己做音乐的初心,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像某乐队,喜欢这种态度。
●痛仰这一路在众多乐队里已经算很幸运的了!听过很多场,那份真诚正如书中的文字一样。希望名气越来越大,但永远不要迷失,坚持你们坚持的!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比想象的要好。感觉看完他们的书有一种拿捏不住的躁热,不同于大冰等人那种让人从脑子开始的热,痛仰的书让人有一种伴随着心跳的热。
●虽然文字很实在 但这种让乐队四个人每人写一篇文章凑出来的书能叫书么。。。
●普普通通的书,虎哥的章节占了一半,各自的经历都有共鸣,反正对我口味就五星!
●赶在黑子之前来评论一下,一本对热爱音乐的人来说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故事很传奇,书没有看想写太多人生感悟更多是让人知道一些经历。经历本身没有好坏。愿爱无忧。
●读了高
●本来这种乐队传记就不需要过于严肃文学 宋捷的篇幅最短但也最有趣 能看出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内心有趣的灵魂 不愧是我看上的男人哈哈哈哈哈哈-
《我们还会在一起漫步》读后感(一):我们还在路上
当我听到今日青年这首专辑的时候,其实还挺失望的,没想要他们会转变风格,不再是以前的硬核风格了,而是变柔变绵了。但,看完我们还会在一起漫步的时候,我理解了,痛仰还是那个痛仰,高虎还是那个高虎。摇滚乐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这种转变的风格,其实也符合着摇滚的精神!就是要不断的打破,重建!
高虎说,在路上。
我说,一直在去更美好的世界的路上!
《我们还会在一起漫步》读后感(二):不盲从,不屈服
把这本书里,高虎和张静 对“音乐”说的每一句话, 替换成“电影”,就是我想说的话。 他们的文字,更像是碎碎念, 但白纸黑字里有着“真实”的力量。 我每次打开书,就像身边 围坐起几个老大哥, 贝斯、鼓、麦克、吉他,一一浮现。 还有啤酒、烤肉与冰峰。 他们的故事,帮助我走出焦躁。 社会里有很多不正之风, 人们的注意力过多的投入在 很表面的东西上, 同时也被表象所迷惑。 但“真实”自有其力量, “真实”不动如山。 扎西德勒
《我们还会在一起漫步》读后感(三):不聊音乐,聊聊人生
Friend,我们不聊音乐,聊聊人生。
其实本来找这本书来看,就是被《乐队的夏天》迷得不行不行的,对中国的乐队产生了兴趣,想找本书翻翻,了解了解。可惜有关中国乐队的书屈指可数,于是乎作为多云夜空中最亮的星,我找到了他。
然而,读过之后,我才发现他不是我最初要找的,对于乐队的巡演经历,乐队成员的合作感情也只是几句话带过。
因为这本书是痛仰乐队四位成员的回忆录拼接而成,因此对中国乐队的发展还是摇滚乐的研究本书所不具备的属性。这本书有的是乐队成员对童年的回忆,对家人的情感,当初走上因为这条路,组乐队玩的原因。
虽说读这本书没有达成我想要的目的,但是我却愿意将它读完,而且毫不费力,就像和四位成熟的老大哥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谈人生。茶叶在杯中沉沉浮浮,谁的人生不是起起落落。
当然在这次与书会谈中,并不是毫无收获,我想“不因外界强迫自己”的心态已经是一件很好的礼物。这样的心态称不上是一种潇洒,只是对现在自己的一种接纳,张静做高级瑜伽,也忘不掉那颗摇滚的心,虎哥也是在节目里直言,想过没有电子产品的生活,想在闹市里寻一块宁静的地方,为了想燥就燥。他们接纳了善变的自己,而不是为了谁去绑定自己。音乐也变成了人生的陪伴,而不是讨好谁的工具。
另一个感触挺深的地方在于乐队对亲情的态度,表面看似刺身,长发很叛逆,但是内心却比谁还在乎亲人,大伟之所以上春晚,是因为要给亲人一个放心,让亲人们知道自己还过得不错。很多的成员都对家人给去迷笛学校学费这一细节记忆犹新,纵然后来有点名气,也没忘却曾经的自己。张静对待孩子报兴趣班的这事,也是让我印象很深,言传身教的行为一定是源于音乐的感化。
“生命没有音乐将是一场错误。”音乐这是盛大的救赎,既是对听众的洗礼,也是对音乐人的解救。
《我们还会在一起漫步》读后感(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对我来说,这本书唯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我知道了“没有音乐,生活将是一场错误”这句话,很不错。嗯。
然后?原谅的我直白,这本书除了痛仰的铁粉外,根本没有购买的价值。我知道,你想了解这支在国内非常成功的乐队,树村时代留下的精英乐队,曾经给我们无数孤独夜晚带来欢愉声音的乐队。但是在这本书里,你几乎找不到什么有价值的地方。
其实整本书,2千字就可以概括完的。无非是除了田然的四位成员在哪里出生,小时候的经历,如何接触到摇滚乐,如何玩了乐队,巡演后差点解散,然后出了张大获成功的专辑后由死转生,一些歌曲是怎样创作的,现在的自己又如何心态平和,差点立地成佛。流水账一样的文字配上一些图片,就成了一本定价48元的书。
我不批评你们的音乐如何变得流行,对我来说,《不》和《不要停止我的音乐》一样优秀,好的歌曲,无论是不是摇滚乐,最重要的是好听——这个好听是对于听者而言的,“枷锁”和“西湖”,我都觉得好听,用心做的音乐,听者还是有能力鉴别的。但是我算了一下,从08年发行《不要停止我的音乐》到现在,快十年了。这些年,你们一直在巡演和音乐节的路上,你们也出了新的专辑,可惜,不说达到新的高度吧,连以前的水准也没有。每年你们的巡演总是爆满甚至一票难求,每年的五一十一都有你们忙碌的身影,可是在我心中,08年你们达到高峰后,就已经死了,随后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没有一首新的声音能再让我热泪盈眶。
在你们这本书中,更是让我失望。恰巧,买这本书的时候还买了一本Ozzy大叔的自传,才翻了几页,就有种放不下来的感觉,太有趣了。Ozzy毫不隐讳的大爆小时候的糗事,而你们,活脱脱像那些步入成功人士的大叔,一副过来人的面孔。
我知道,曾经的你们无比愤怒。我知道,曾经的你们比谁都激进,恨不得在歌里直接点名了。我知道,曾经愤怒的你们遍体鳞伤。可是,这不是你们现在麻木的理由。你们logo哪吒的手,也从第二张的手握利刃,变成第三张的双手合一,我知道这是你们生活的感悟。06年你们说在路上,17年我希望你们能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好好再创作新的音乐吧,虽然我想这是不可能的了。
十几年前就总有人说摇滚乐要商业化,乐手要挣钱,这没错。可商业化的结果就是,它腐蚀了部分音乐人的初心,这也是我所担心的。现在有钱了,生活富裕了,可是再也创作不出好的音乐了。
《我们还会在一起漫步》读后感(五):保持独立的精神
现在碎片化阅读中的垃圾信息太多了,我以前也会在空闲时间刷微博或朋友圈,一旦看进去,十分钟二十分钟转眼就过去了,但收藏的或者转发的内容其实一个也没有记住。这样的内容没有营养,自己也没有走心,却搞得很疲惫,所以我已经很长时间不玩朋友圈了,拒绝了这种无意义的碎片化阅读。
我印象最深的一部纪录片,讲的是美国著名蓝调音乐人史蒂夫雷沃恩去拜访另一位年长的蓝调大师,录像中,那位大师坐在沙发上拿起一张纸,将纸揉成团,然后再展开,如此反复拉合这张纸竟玩起了布鲁斯的节奏,并轻声演唱。看到这一幕,我一下就理解了武侠小说里讲的人剑合一。他已经达到了心中有琴的境界,任何东西在他手中都能演奏出布鲁斯,这才是真正的音乐。
我们和老外录音师之间的障碍是语言沟通,一般的对话没有问题,但一涉及音乐感觉方面的描述,就不那么流畅了。比如我说这个地方要薄一点或者厚一点,怎么翻译就是个问题。为了工作便利,有一天我们尝试让我们自己的录音师来操作,老外录音师一点情绪也没有,把自己的位置让给我们的人,但是我们录音师对设备不是很熟悉,所以录音的进度会受影响。所以我们后来更多地还是让老外录音师来操作,他也毫无怨言。不得不佩服老外录音师的服务意识,他们的服务并不是做做样子,假装客气而已。只要客户租了他们的场地,那么客户所提出的要求他们都尽量满足,而不是像国内的某些人一定要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
我不服气,还在原地看着那把琴,到了快十点钟了,我仍然在店里耗着。正当我站在那把fernandes贝斯前的时候,店里走进来一个人,西装笔挺,很有派头,耳朵里还戴着耳机,好像在听音乐。他走到我的旁边,和我一起看着那把琴,突然开口说:“你喜欢这把琴啊”“对,我提喜欢这把琴了。”我说,“***他们不卖!”戴耳机的人问:“为什么不卖?”“一是因为这是刚来的样品,而是因为我带的钱不够。”我告诉了他原因,他“哦”了一声就走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奇迹发生了。
之前接待我的那位大哥跟我讲:“小伙子,你运气太好了!刚才和你说话的人是我们老板。他说了,这琴卖你了。”我瞪圆了眼睛:“真的啊?”随后,这位大哥让我填了一个单子,大致内容是参与一个扶持音乐人的项目,他们也就一这个名义以半价把这琴卖给我了。交了钱之后,大哥把琴递给我说:“好好弹啊!”我激动地向他道歉,说自己一定好好弹。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大哥是铁风筝乐队曾经的鼓手陈卓英,而给我优惠的那位,是他们公司的副总,他刚刚在日本亲自挑选了这把好琴并带回了中国。不得不说我买这把琴的一切过程都是一种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