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事故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事故读后感100字

2020-04-03 23:3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事故读后感100字

  《事故》是一本由[阿尔巴尼亚] 伊斯梅尔·卡达莱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事故》精选点评:

  ●看的云里雾里的,说实话有点看不懂。

  ●擅长悬疑爱情阴谋论的混合,写法上有点像莫迪亚诺,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卷宗的交织,人物情感的交织,文本中内嵌新文本故事的交织,谜就是这样被保持到结尾而未解开

  ●以为从第二部分开始好读,然后读到80几页,依旧难以进入,弃书——2019.11.9

  ●其实还没怎么看懂

  ●1947

  ●全程都觉得Y和罗薇娜的关系是阿尔巴尼亚和前南联的关系隐喻,控制与被控制,想要逃离又藕断丝连,可惜对前南联的历史了解不多,解读不出来更多东西,只能把它当成动荡历史背景下一桩爱情谋杀故事来看。卡达莱的叙事很有意思,先呈现一个结果的画面,而后给读者一块块线索的拼图,当你觉得真相离你只有薄薄一层纸的时候,他又一把把拼图全部掀翻,结局不免让人有些泄气。

  ●感觉作者想用一种很新奇的方式来把这个探讨爱情的故事说好 可是在我看来搞砸了 前面很大篇幅都让人感觉是在故弄玄虚 最后谜底也没有揭开 可能是想留给读者自我想象的空间 但是长篇大论兜兜转转 中途侦察员自我脑洞的阐述 已经很让人头晕脑涨了 可能我不是很适应这种文风 觉得有点枯燥了 看完全篇 对爱情没什么深刻理解 只是觉得男女主都有点矫情

  ●四十页之后,才恍然发现,精彩绝伦的叙事手法才刚刚开始……

  ●在同一时间点上通过男女主角不同的视角来进行叙事,整体情节空洞故弄玄虚。

  ●少许破绽,瑕不掩瑜。

  《事故》读后感(一):事故的谜底永远也没有揭开...

  Ismail Kadare,阿尔巴尼亚作家,书腰上总是强调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得主”,但近年来,诺奖评选结果都显得特别意外,不过,卡达莱应该不会比村上春树糟心。

  如果不是硬着头皮,我仅有的耐心,就要让我放弃这本开头沉闷的小说了。然而,读四十页之后,卡达莱低调高超的炫技写作手法,让我交出膝盖。

  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末美国轰炸北约,围绕着欧洲议会官员和情人罗薇娜的一起“意外”死亡车祸展开。《事故》的巧妙和超凡之处,并非在于设定事故的悬疑和推理情节,而是在于,卡达莱意识流般的叙事,在层层交错的时间里,通过层层交织的关系揭开了叙事者对信仰、爱情和死亡的观点。最终,事故的谜底永远也没有揭开...

  《事故》读后感(二):是个谜

  谜一般的书,独特到不能复制的叙事。一场交通事故中情人双殁,引发事故的司机说导致自己分神的原因是看见他试图吻她。鉴于男人的敏感政治背景,各方开始调查试图查明原因而未得解答,援引的证人证词也是如坠云雾,从事件本身陷入对二人关系的揣测。随后展开的是一位调查员的手记,交错闪回二人的交往记忆,从初始到纠葛,但始终语焉不详,就像拿着一个摄像机追拍二人的互动、言语、举止,但时时失焦而剪接凌乱。用文字做出的蒙太奇效果太惊人,光影之间就算一切铺陈在你面前却什么线索也抓不到, 再配上当时变幻莫测的政治背景和影射。一个深沉的政治玩家,一个对爱情抱有幻想的年轻女人,谁主导谁臣服,二人之间的感情和欲望分不清楚,没有逻辑,很配得上那么一个暴烈结局。

  最终调查者扔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一场事先的谋杀,一次事后的企图掩盖,一个意外的事故,看似合理但仔细一想亦是破绽重重,光是身份确认就无法继续下去。整个故事不是逻辑或推理的陈述,而是用一段风格强烈的叙述来表达作者的试图传达的人性和社会,而这个信息到底怎样被读者接收难以保证,但是至少观赏了一场炫目的文字表演。

  《事故》读后感(三):卡达莱的《好奇的故事》

  如果去掉开头和结尾的侦探外壳的话,我觉得这本书会更有诚意。当然了,作者已经试图谈论很多东西,那是远远超出了作为政治概念的第三世界小说所能分享的东西。我想起谢莫斯·希尼在《诗的纠正》这篇著名的文章中提到的观点:“诗歌的这种纠正效应来自它是一种一闪而逝的替代物,是一种被否定或不断遭到环境威胁的可能性的揭示。” 此书的政治背景当然不可忽略,但如果说它不可忽略地是政治的,也仅仅是就它作为一种天然地比英格兰同时期的书斋抗议更具现实性而言的,是就米沃什、北岛、希尼相比奥登、拉金而言在悲剧处境上的真实性而言的。因为政治影响了人们的爱情,社会制度的变迁提供了关于“失而复得”的爱情的外在框架,于是“一种爱情初始的混杂感,即当时正在走向终结的爱情又重新回到了最初的阶段。她是她,她又不是她。她是你的,她又不是你的。她是陌生的,虽然每一个细节你都触摸过。她人在那里,又似乎在别处。不忠实的一种忠实,转瞬即逝……”。同时,作为一种想象性的纠正或偏斜的力量,文学为铁幕下分裂的欧洲贡献了最初的统一的图景:“平原一半被雪覆盖了。不太清楚现在到了什么国家。他好几回想到统一的欧洲,在伟人构想它之前,雪已经勾勒出了它的模样。” 而使卡达莱最终进入文学殿堂核心的,是他的作品与《堂吉诃德》的互文性。整部小说都是《堂吉诃德》的注脚,“寻求尚未发明出来的爱情,就像志愿充当病人,接受在他们身上进行可怕的新药品实验。”贝斯伏尔特和罗薇娜的经历正好是安瑟伦与卡米拉的故事的翻版,“那个故事就是一种模式,像一种定时炸弹,成百万的夫妇,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罢,都从上面经过。”而独创性的地方在于,卡达莱提供了《好奇的故事》的另一种解读,即故事中没有一个无辜者,没有一个欺骗了别人而没有遭到别人欺骗的人。哪怕是洛萨里,看似他在一桩风流韵事收获了爱情,实际上,他却被重新解读为是一出戏中的一个被观看的角色。于是整个情节发生了出人意外的颠倒。以至于罗薇娜渐渐也意识到,不管她如何行动,最终都要怪贝斯伏尔特,她背叛他也好,不背叛也好,她交到男性的情人也好,交到女性的情人也好,最终都是贝斯伏尔特惹的祸。 跟堂吉诃德的类比使这本书产生了奇异的顽皮性。他不再是一位登徒子,一位弗兰茨或莫罗意义上的反抗者,而是一位爱情的哲学家,一位爱情的旁观者。他寻求发明一种新的处境,一种新的原则,在那里没有背叛,也没有分手,夫妻的关系结束后,可以重新演化为一种交易的关系,嫖客和‘应召女郎’的关系,或许,一种‘死后’的关系。而我们观看着这出戏,作家写出这出戏,制造了一种滑稽的偷窥感,从而使自诩能战胜风车的贝斯伏尔特也成为一个喜剧中的角色。

  《事故》读后感(四):18年的第二十本书➡️《事故》伊斯玛依尔·卡达莱

  这是一部以侦探推理为外壳,实际上在探寻爱情真相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人物似乎无法逃避被扭曲的命运。书中的主人公曾对女友说:“到昨天为止,你都一直在抱怨,是我导致你丧失自由。现在你又抱怨说,你享有过多的自由。看来怎么着都是我的错。” 这段对话深刻诠释了霍查政权对民众心理的扭曲程度,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样一种心态,即被压迫者可以转换成压迫者,反之亦然。我认为它体现了卡达莱所谓的“过去的不能成为过去”的立场。它也说明:政治阴影已经影响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本书中政治无处不在,但不是主线,它作为整本小说的背景或者试图喧宾夺主,当然最后没能抢占主导地位。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对爱情的拷问,男人和女人之间,以爱情为中心,其真相到底是什么?

  从罗薇娜的角度来看,这很像是孔子言说女子“近之则不逊,选之则怨”。她又想听命于男人,又觉得自己被奴役,自己不够自由了,一旦对方冷落,又觉得对方离开她太远了,自己的存在价值被受到了严重的践踏;从贝斯弗尔特·Y的角度来看,似乎也是如此。因此书中这对十多年的情人始终都是彼此猜忌,彼此对抗,彼此妥协,不断制造新鲜感,企图死后重生式地再相聚。

  两人每次都在不同的旅馆相聚,除开做爱,似乎没干别的。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每次相聚两人都从不同的地方赶往第三个地方,谁发出倡议,另一方都觉得委屈,心里会想你凭什么可以这样指挥我,但又忍不住去赴约。而这部小说一开始这对男女就在车祸中死了,是自然灾害?还是爱情谋杀?还是政治谋杀?案件真相扑朔迷离,没有人知道答案,只有一个调查员不放弃,通过多年努力,试图复原两人最后四十周的生活轨迹和相关生活细节。但他建构起的这些生活无非是一家旅馆到另一家旅馆,两人见面,进卫生间做准备,上床做爱,遮遮掩掩完全不在一个频道的对话,对真相的揭示不但没什么作用,反倒使得真相更加不明了。最后调查员也陷入了绝境,而一些新的猜测仍然不断。故事并非采取开放的结局,而是一开始就没打算揭示真相,或许卡达莱企图通过故事本身,揭示生活的不确定性乃至多种可能性。

  另外单提一点,这本小说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对塞万提斯的《堂吉柯德》中那段丈夫考验妻子故事的互文解构,毕竟任何文本都不存在永远确定的意义,互文性正是“读者感知”的重要模式,也是许多特殊文学效果,如幽默、荒诞、含混及模糊等的来源。

  「他只相信他的良知。大家必须到海牙来,就像大家都要上阴曹地府一样。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灵魂。沉默中忽明忽暗的灵魂。」

  /《事故》

  《事故》读后感(五):爱情的真相或谋杀?

  卡达莱是我仰慕的作家,未读《亡军的将领》之前先看到内容介绍,甚至莫名的嫉妒了好一阵子,因为我觉得他把我想要构思完成的东西写出来了,后来读了之后仍然有这种感觉。

  实际上我读的卡达莱第一部作品是《破碎的四月》,开始部分没多大感觉,越往后越不能自拔。跟着读了《梦幻宫殿》,其构思依然让我心生嫉妒,但因为它太具卡夫卡的特征而又缺少卡夫卡的质感,在具体表达上给人力不从心之感,读完只是觉得想法好,却谈不上喜欢。

  再后来我又买下了《错宴》《石头城纪事》《谁带回了杜伦蒂娜》,只读了一半的《谁带回了杜伦蒂娜》,因为这三本里面它最薄,这书采用侦探的外壳,写着神秘莫测的事儿,但是读起来一点也不神秘莫测,甚至很无趣,感觉是在故弄玄虚。

  再后来花城出版社又引进卡达莱四五部长篇小说,大多为历史题材,我选择了政治题材的《接班人》,该小说从头到尾遮遮掩掩,没有真相,作者的那些暗示真相的文字,也体会不到。

  这部作品读完以后,我的感觉是:卡达莱一直关心政治,摆脱不了政治,其作品大多跟政治难以割舍,但凡跟政治相关或以政治为中心的作品,构思再好,都不是很可爱,换句话说,阅读的时候总感觉存在一股排斥的力量,拒绝读者进入情节,进入作者勾勒的世界,此其一;

  其二,看得出来,卡达莱一直致力于求变,不愿意重复自己,每部作品都力图创新,但只是故事和表达上的创新,其核心思想或介入政治的姿态始终没变;

  其三,卡达莱越到后期,其作品理性更强,但是感性却逐渐降温,以至于这些理性的作品虽显客观,但不抓人,作者似乎力图达到零度写作,将感人的情感分之全部挤干净,结果作为艺术的小说,也就丧失了可读性。

  《事故》一书花了两个晚上读完,阅读的过程没有快感,只想着快点读完。这是一部以侦探推理为外壳实际上探寻爱情真相的长篇小说,因此更像是对《谁带回了杜伦蒂娜》的再创造,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充满了国际政治隐喻,这部小说中,政治只是作为背景或者试图喧宾夺主,当然政治最后还是没能抢占主导地位,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爱情,男人和女人之间,以爱情为中心,其真相到底是什么?

  单纯从主角角度来看,很像是孔子言说女子“近之则不逊,选之则怨”,书中女子又想听命于男人,又觉得自己被奴役,自己不够自由了,一旦对方冷落,又觉得对方离开她太远了,自己的存在价值被受到了严重的践踏。

  从男子角度来看,似乎也是如此,因此书中这对十多年的情人始终都是彼此猜忌,彼此对抗,彼此妥协,不断制造新鲜感,企图死后重生式地再相聚。

  两人每次都在不同的旅馆相聚,除开做爱,似乎没干别的。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每次相聚两人都从不同的地方赶往第三个地方,谁发出倡议,另一方都觉得委屈,心里会想你凭什么可以这样指挥我,但又忍不住去赴约。

  当然,这部小说一开始这对男女就在车祸中死了,是自然灾害?还是爱情谋杀?还是政治谋杀?案件真相扑所迷离,没有人知道答案,只有一个调查员不放弃,通过多年努力,试图复原两人最后四十周的生活轨迹和相关生活细节,当然调查员建构起的这些生活无非是一家旅馆到另一家旅馆,两人见面,进卫生间做准备,上床做爱,遮遮掩掩完全不在一个频道的对话,对真相的揭示不但没什么作用,反倒使得真相更加不明了。最后调查员差不多也陷入了绝境,而一些新的猜测仍然不断,故事并非采取开放的结局,而是一开始就没打算揭示真相,卡达莱企图通过故事本身,揭示生活的不确定性乃至多种可能性。

  该书作为侦探推理小说来讲,算不上好看,案件设定也不够高明;作为一部纯文学小说来读,也表现平平。

  不过,卡达莱到底是卡达莱,这位国际布克奖获得者在文本处理上还是很用心的,中间核心部分刻写还是很见功力的,无论人称转换,还是对话的处理,还是人物心理的把控,两人内心之间的张力操控,还是对《堂吉柯德》中那段丈夫考验妻子故事的互文解构,都非常值得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事故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