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生》是一本由路遥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读后感(一):《月亮与六便士》教你的,《人生》全都拿回去了
孔子以前创造过一种文章写法,称为“春秋笔法”。何为春秋笔法?即话不说尽,不依靠长篇大论讲道理,不直接灌输作者思想,叙事中慢慢流淌出作者所表达的主旨。就像是一滴红墨水滴入澄清的白开水中,红渍慢慢地洇开,直到无色的水都变为淡红色,你能找出哪里是最红的吗?不能,因为水的颜色都是相同的。“最红”意味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显然易见,浅淡的“全红”则意味着作者的思想遍布全文,仔细阅读便可揣摩一二,这就是“春秋笔法”,此时无声胜有声。
路遥的《人生》便是“春秋笔法”集大成之作,“做人留一线,说话留几分”,主人公高加林的故事倒是把这个道理阐述得明明白白。路遥的文章就像是一颗果树,栽下后也不知会结什么果子,树苗携裹着黄土的气息缓慢成长,随着情节的推移渐渐有了“雏形”,到了结尾尝到了“果子”,感受到了“味道”,才知他讲了个什么理儿。
小说背景是改革时期的黄土高原,高加林是村中少有的高中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左手拿锄头,右手拿书本,身处江湖之远,心系庙堂之高,国际形势也能谈得头头是道。八斗之才助他离开了黄土地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官家子弟走后门又挤掉了他的位置,退回土地后与不识字的村花刘巧珍结为伴侣,阴差阳错当上了县宣传部的干部,功成名就后嫌弃糟糠恋人,为了前途选择了城市姑娘黄亚萍,后遭人怨恨,一封举报信将他打下马来,赔了姑娘又折兵,一身空荡荡回到了生他养他,他曾经弃如敝履的农村。
《月亮与六便士》与《人生》的故事都是围绕“理想”二字,两者的所阐述的道理却截然相反。思特里克兰德说:“如果灵魂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的话,我真想不顾一切地尝试一下。”高加林尝试了,身体和灵魂都尝试了,可结果呢?虽然没有摔得粉身碎骨,但却失去了所有。《月亮与六便士》告诉你保持初心,方得始终,《人生》则告诉你脚踏实地,务实工作。《月亮与六便士》是唱给理想者的挽歌,《人生》则是奏给理想者的悲歌。《月亮与六便士》教你的,《人生》全都拿回去了。
除开“理想”外,路遥对“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不识字的村花刘巧珍喜欢高加林,因为他学富五车,他是村子里少有的文化人,“有文化”对于乡下人来说是城里人的特征,刘巧珍爱情的萌发间接性的说明她是想摆脱“农村”身份的,而高加林抛弃刘巧珍,投入到黄亚萍的怀抱,也说明他是想摆脱“乡下人”这个让他难以启齿的身份,他所做的一切,所尝试的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是对“他所憎恨的农村旧道德观念和庸俗舆论的挑战”。
刘巧珍被甩后,迅速和邻村的文盲马栓结婚,结婚前她说,“按旧式婚姻操办。”一个曾经无所顾忌的追求“新”,追求“文化”的不会识字的村花,最后却选择了“旧”。这是她对命运的妥协,对高加林的原谅,也是对生她养她的土地最无私的一次奉献。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大环境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个体的命运就如同疾驰火车边的景物,从车内望去,他们不过是一条模糊的,转瞬即逝的线条。高加林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刘巧珍想离开土地却无功而返,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有人搭上了这趟列车,有人掉了队,这是人的悲剧吗?这或许是时代的副产物。
当我们歌颂城市的繁荣时,是不是也应该像德顺爷爷那样,说出振聋发聩的话,“你小子还不知道,我栽下一拨树,心里就想,我死了,后世人在那树上摘果子吃,他们就会说,这是以前村里的光棍老汉德顺栽下的……”
我们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骂高加林是“渣男”,那换作我们呢?面对欣欣向荣的未来,面对一尘不变的土地,我们又会如何选择呢?他的《人生》,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人生呢?
《人生》读后感(二):走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
生活饱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世界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人生》是路遥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成名作。
跟《平凡的世界》一样,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黄土高原的城乡变化生活为时代背景,描写了主人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土地,离开土地,最后又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并以此为主线,延申了高加林与农村和城市女子从相爱到分手的矛盾纠缠。小说一波三折,体现了高加林内心的矛盾,对人生的彷徨,也体现了一个人在面对人生中的一些重要事件时的艰难选择下的悲剧。
作为同样出生于农民之家,以土地为根基的那些生活,多少能够体会。那种虽有满腔抱负,浑身才华,却无力施展的痛苦,自古以来就不乏这样的例子,或许便是我们所讲的理想,甚至幻想。正如路遥通过小说要跟世人展示的,一个人的确应该有梦想,但是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对于刚踏上人生道路的年轻人,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认识。
面对高加林在农村女子巧珍和城市女子亚萍之间的抉择,我能够想象这其中有多艰难,也曾试着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高加林,将会如何选择呢? 我想在这两者之间的选择,不是关于农村与城市的区别,而是那种关于精神的共鸣。爱,应该是相互滋养的,亚萍有知识有学问,可以跟加林侃侃而谈新能源的发展和未来,那正是高加林在尝试了解的更广大的世界。而巧珍,却只会跟加林说起家里的农活,猪产了几只崽,挑了几担水…… 这种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可是作为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娃儿,你又能为此奢求什么呢?无疑,巧珍是可爱的金子一般的女子,但或许那个老实的农民才是巧珍的良人。
虽然我自己就是来自农村,家里也是几代人都是农民,我却可以理解加林的选择,我想在关于爱情的这个选择了,加林并没有做错,错就错在,他没有没有把命运握在自己的手里,没有摆清自己的位子,没有看清梦想跟现实之间的距离。
然而,正如路遥在最后一章开头备注的那样,这并非结局。以高加林的才华和斗志,我相信这并不是结局,他会迎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拼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哪怕是在农村,也不会影响他的发挥,这大概也是高明楼害怕他的原因,任何一个这样的血气青年都不容小觑,那颗不安分不甘于现实的内心最珍贵。
世事皆入抛物线,起起伏伏波浪前行,我们以为这是命运,其实这也是人生。
“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有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关于人生与命运的议题太大,稍有妄语,既离了敬畏。
《朗读者》里说,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路遥的《人生》,没有华丽的词句,字字句句却皆系灵魂深处,大梦初醒后,也是尘埃落定时,要走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
《人生》读后感(三):人生的选择
关于人生的话题总是沉重的。
不同于《平凡的世界》的宏大与奔涌,《人生》撷取的似乎只是几朵浪花,可是这青年生活中的简短故事,却与鸿篇巨著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关于人生的故事呐!
一直是很喜欢路遥的,我觉得路遥与其他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有满腔的对于生活的热情,并且毫不掩饰地将这份热情注入到每一个写下的文字中,以至于每个字在纸上不安于室地跳动着,都快要沸腾了纸页,他是在用满腔的热血去写作的人,我永远感激自己在少年时阅读到了他的《平凡的世界》与《人生》,《平凡的世界》会滋养每一位读者的心房,让他永葆对于这个世界的希望,而《人生》显然也具有这样的力量。
很久以前读过《人生》,感慨于不同的时期会读出不同的感觉,少时只沉浸在对于高加林背叛感情的愤怒中,可是现在看来,却看出作家的用心良苦与对每一个人深沉的情感,他们每个人可能都没有错,都是想要追寻自己梦想的生活。巧珍美丽善良,她只想让自己爱的人幸福;亚萍想要追寻精神上的对等与自己的幸福。
而高加林是其中最痛苦的一个,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在那个即将迎来变革的社会中,他急于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因为他的见识、他的知识让他不甘于现有的社会地位,他想去更广阔的天地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而被挤兑出了教师队伍让他不得不直面这种痛苦,这个时候巧珍的爱抚慰了他,不久,命运的转折来到了他的身边,他一跃而成“公家人”,不再是农民了,这一层身份,让他的视野看向了更广阔的地方,他想要追寻的是精神的共鸣与地位上的平等。他内心里深深热爱巧珍与这片土地,可她们所能给予他的已经远远不够。他所在的位置让他可以探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与物质世界。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巨变,又与他身处的环境是多么的不同啊。他就在环境的巨变中不断做出自己的选择。
应该说巧珍与亚萍代表的就是高加林两种生活的环境,巧珍是如大地一般朴实宽厚又美好的存在,滋养着人们的生命,在最痛苦的时候滋养了高加林的精神。而亚萍是代表新的充满朝气的更加自我的城市生活,在城市中,巧珍代表的大地远离了他的生活,显得如此遥远,而一旦他回归大地,亚萍的城市又显得那么不切实际海市蜃楼。两个人,两种生活,都是幸福而令人憧憬的,最遗憾的是身处两者之间,无法取舍。这或许就是每个时代青年人共同的困局吧,处在生活的抉择之间,想要触碰更高远的理想却难以实现,可是回到原来的生活却又不甘心。努力向上肯定没有错,可是脚踏实地才能让步伐走得更加坚实。
对于一个有了一些人生阅历的人来说,格外能够感受到路遥的用心良苦。这本书虽然名为《人生》,其实最重要的是人生的选择,就像开篇引用的柳青的话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说的多么好啊,关于人生的抉择总是那么轻巧地来到我们身边,在我们还没有思考能力的时候擦身而过。待到以后却又追悔莫及。高加林生活的曲折,其实并不是作者的恶意作弄,而是关于生活的选择与磨练,是一种带领自己所处位置的方式,真正看清生活的方式,失去了才能懂得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才能有继续前行的勇气。这就是人生啊!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人生》读后感(四):我们总会被严峻的生活,赶上那条尘土飞扬的人生路
在著名作家路遥墓前的方石上,刻着这样的一句悼词:“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
这句话不仅仅非常恰当的表述了路遥短暂而辉煌的文学人生,同时也涵盖了他的两部非常出色的作品,一部是让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而另一部,就是这本一经发表便轰动全国的中篇小说《人生》,它让路遥一举成名,也让很多人看到了那个曾经在爱与理想中不断挣扎的自己。
虽然名为《人生》,但实际上它并不似《平凡的世界》那般的鸿篇巨制,而是以一个十四万余字的故事,用一种最朴实的语言,来反映那个特殊时代中年轻一代的缩影。
人生二字或许是一个过于宏大的选题,却是对这个故事来说,再恰当不过的概括,因为它不仅讲述了知识青年高加林充满起伏和选择的人生,也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故事中的苦恼与欢乐都带着些许似曾相识的意味,而那些困惑着故事中的人们的爱情与理想,其实也曾出现在很多人的人生岔道口之中。
正如写在路遥《人生》开端、引用的著名小说家柳青的那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爱情故事框架下的风雨人生
《人生》所讲述的故事虽然是一个大时代的缩影,是一代人社会及生活的凝聚,但这样一个宏大的背景其实也是展示在一个爱情故事的框架之中的,见微知著,从小人物的小细节中,表述大的主题和情怀。
可以说,从主人公高加林回到土地,再到离开土地和最终的回归,整个过程都是建立在爱情与理想的矛盾之上,以此来反映当时的青年一代在时代洪流中的沉浮变幻的人生。
生在农村、成长于那片黄土地之上的青年高加林一直有着远大的志向,祖祖辈辈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让高中毕业、见识过的知识青年高加林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
他的梦想在那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城市,所以在做了三年民办教师,然后突然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而不得不重回这片土地的时候,高加林一时之间是难以接受的。
老一辈的农民们一辈子都是守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土地就是一切,但是在80年代初期的时候,中国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大变革时期,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接受过文化教育,所以他们更加向往现代文明和城市生活,而不是像祖辈父辈一样“在土山上刨挖一辈子”。
正因如此,高加林被挤掉以后,他的失意和无奈都被现实的残酷打击的无处遁形,从此开始走进了人生中的一个“低谷期”,高加林内心中的煎熬与无望或许会比其他人来的更为强烈,因为“他虽然从来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我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
所以这个时候,美丽热情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的出现,是高加林失意时候的精神慰藉和情感寄托。
巧珍虽然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却是打心眼里尊重有文化的人,也埋怨过父亲没有送她去读书,所以她对于知识青年高加林是发自内心的爱着的,她可以放下一切骄傲,将高加林视为自己最大的骄傲。
在那样一个连刷牙都被看做是伤风败俗的愚昧落后的时代,巧珍却可以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大大方方地和她“多才多艺、强壮标致的‘先生’”——加林哥,一起去逛县城;也会在高加林选择飞向更高的天空而放弃了她的时候,自己默默流泪,不仅不去纠缠,反而为他说话奔走、施以援手。
她所想的一切、所做的一切,都是从高加林的角度和立场出发的,在这个角度来看,二人的恋爱关系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巧珍是非常传统的女性,她性格坚定、独立,但对于恋爱关系中的另一方在情感上是依附且隐忍的,颇受“夫为妻纲”的传统观念影响。
甚至高加林的背叛带给巧珍的都不是愤怒和失望,而是对于自己的反省:
“经过这样一次的情感生活大动荡,她才明白,她在爱情的追求上是多么天真!悲剧不是命运造成的,而是她和加林哥差别太大了,她现在只能接受这种现实对她的宣判,老老实实按自己的条件来生活。”她爱的质朴,爱的纯真,不顾一切的热情中又满是深深的崇拜。
当再次回归土地的高加林冲着黄亚萍喊出那句“真正爱的人实际上是另外一个! ”的时候,他将爱情的真谛回归到巧珍身上,可是我们试想,无论是从文化差异还是生活背景上都相差甚远的两个人,没有共同语言的兴趣的两个人,他们的爱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这让我不由得再次想起爱情与理想之间的那些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爱情与理想之间,一定要做鱼和熊掌的选择题吗?
爱情与理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常常会以一种“对立”的立场出现,总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要在这道选择题之间择其一。
这让我想起高晓松对于女儿恋爱观的一种态度,曾经高晓松给女儿的信中,一句“愿你一生纯良,不舍爱与自由”,走进了很多人的心里,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这样一句平平淡淡、岁月静好的话,却是一个父亲对于女儿爱情及婚姻的美好祈愿和期待,可是“爱与自由”和理想之间的关系,注定是相违背的吗?
在一次节目中,汪涵问过高晓松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家闺女长大了,学校里有好多男生追她,你怎么办?”
高晓松十分洒脱地回答说,那跟他没关系,但是会告诉女儿“挑好的”。
至于什么样的是好的,高晓松的答案却让我禁不住再三思量:
“什么叫好的,就是目的性太强的男生,要奋斗、有理想的都不要找,这种男生不是好老公,他应该娶他的理想,娶他那目标。就嫁给那种快乐的、有幸福感的、能随遇而安的,因为境遇你永远不知道,比尔盖茨虽然成功了,但是为了成功,这么多年,他不能给你快乐和幸福。”
这个回答曾引起过很多的议论,议论的点无非就是婚姻观念以及经济能力的那些问题,然而却将爱情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推向了一个浪口。
高加林与刘巧珍之间的爱情因理想止步,与黄亚萍之间的爱情也曾是因为理想而开始。
他带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而在通讯干事这个职位上大放光彩的时候,和只懂得说老母猪又下了几头小猪崽的巧珍自是再没有共同语言了,他走出了失意,不再需要那种纯真质朴的爱情来抚慰,期待的是更为广阔的天地。
这个时候,能够为他写诗、能够和他聊国际问题、能够带他去大城市发展的黄亚萍,便成了那个最新鲜刺激的爱情因素。但是当高加林因为“走后门”被揭发而“打回原形的时候,因为“爱情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而痛苦不堪的,不仅仅是高加林一个人,痛苦地还有黄亚萍:
她痛苦的焦点在哪里呢? 这是不言而喻的:她真诚地爱高加林,但她也真诚地不情愿高加林是个农民!她正是为这个矛盾而痛苦!如果有一个方面的坚定选择,她也就不会如此痛苦了:假若她不去爱高加林,那高加林就是下了地狱也与她无干;如果她为了爱情什么也不顾,那高加林就是下地狱她也会跟着下去! 矛盾是无法统一的。两个方面她自己认为都很重要:她爱高加林而又怕他当农民啊!她爱他,却只爱那个有着美好前途的他,无法接受重做回农民的他。
当爱情成了理想之路上的绊脚石,当理想变成造成爱情悲剧的关键因素,黄粱一梦初醒,最初的美好却再也无法寻回了。
时代的因素与性格的影响,造成了爱情的悲剧
很多人都会将《人生》中的高加林与《红与黑》中的于连做类比,因为他们确实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他们兼具着强烈的自尊与自卑,在各自所处的时代里做着一个孤独的奋斗者。
高加林是农民的儿子,他从不会瞧不起农民,但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是极度抵触这种身份和背景的,在他看来,农民不是土地的主人,而是土地的奴隶,他所有的奋斗其实都是为了逃离这片土地。
“他虽然没有认真地在土地上劳动过,可他知道在这贫瘠的山区当个农民意味着什么,农民啊,他们那全部伟大的艰辛他都一清二楚!所以当他不得不做农民的时候,这种自尊和自卑相互交织的情绪反复折磨着他,他的自尊让他在去集市上卖馍的时候躲避着老同学,去城里掏粪碰到张克南的母亲,被恶意嘲讽的时候,眼里不由自主地转着泪花子,心里想的也是“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那一点差? 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
这样的劳动不是他该做的,这对他来说就是屈辱。他的才华与能力、眼光和理想让他更享受像在县委大院受到的一片赞美声那样的光鲜,与其说是心高气傲,不若说是有些好高骛远。
与此同时,除了自尊心理的影响,自卑心理也在摇晃着他内心中的天平,在去城里卖馍遇到老同学的时候,他不敢承认自己是要去“做生意”,面对黄亚萍和张克南,高加林想到自己已经成为农民的事实而“自降身价”地说:“你现在位置高了,咱区区老百姓,实在不敢高攀”。
短短几句话,满是尖酸刻薄。
这样的性格成因与当时时代因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生活在一个城市文明向农村不断渗透的过度时代,在文明与落后不断斗争、文化与闭塞互相冲撞的过程中,身处时代洪流中不断奋斗着的知识青年们所受到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
路遥曾说过:“真正有功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 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能写成惊心动魄的小说。 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 而这种才智不仅要建立在对生活极其稔熟的基础上, 还应建立在对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理解的基础上。”
《人生》所呈现给读者的,就是这样一幅独具风采的当代农村世态长卷,它无需惊心动魄的情节来震撼人心,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去拯救世界,而是以生活中最质朴的美来给予我们最深刻的思考和最原始的感动。
当现实的残酷与时代的脉搏交织,当小人物的命运与大时代的力量去抗衡,那种动人是最真切的,或许正如路遥在《人生》中告诉我们的那样: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
《人生》读后感(五):人生起落浮沉间,最重要的智慧是,与生活和解与初心相守
初看路遥的小说《人生》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讲述的大概是和余华的《活着》相似的故事,从一个人的出生讲到死亡,毕竟这才撑得起“人生”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吧。然而在一口气读完书之后,才发现《人生》讲述的仅仅是主人公几个月的生活变化。
故事在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的时空背景下展开,讲述了颇有才华的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几度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高加林被人顶替丢了民办教师的工作,却机缘巧合又得到通讯干事的工作。风生水起之时,也得到了高干子弟黄亚萍的青睐,为了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他抛弃农村姑娘刘巧珍选择了黄亚萍。后来却因为被人揭发“走后门”一事丢了工作,黄亚萍也随之弃他而去。最终,几经起落之后的高加林又回到了土地。
也许诚如这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其宽度”,主人公短短几个月起起落落的经历就已经是整个人生的缩影了,那小说取名《人生》也是恰如其分的。路遥通过这个故事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人生”真相和思索呢?
一、人生就是夹杂着幸福与痛苦
小说中的高加林是一个颇有才华与抱负的年轻人,他不甘于一辈子屈身在黄土地里做一个农民,因此拼命读书,却不想高考失败,只能回到农村。好在能在村里当一个民办教师,起码不用风吹日晒,依然是份体面有文化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之余还能继续看书学习,高加林相信自己仍然有希望走出农村。这是高加林经历的第一次痛苦与幸福的转换。
后来,民办教师的工作被村支书的儿子走后门顶替了,高加林彻彻底底地变回了农民。这时候的他是痛苦至极的,人生仿佛陷入了一片晦暗中。没想到村里二能人的女儿刘巧珍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情,刘巧珍虽不识字却美丽温柔体贴,并且一心一意地崇拜着他,这让高加林在痛苦中感到一丝丝抚慰。失去工作的痛苦被幸福的热恋冲淡了。
见识过外面精彩世界的高加林,尽管暂时接受了自己已经是一个农民的事实,心里却仍然对城里的生活充满着无限希冀。所以,当叔叔手下的副局长为了溜须拍马私自给高加林安排了一份通讯干事的工作时,高加林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在通讯干事这个岗位上,他干得风生水起,事业上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在城里越久,他越觉得巧珍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因此心底有些失落不满。此时,高中时代的女神同学黄亚萍又向他表露了爱慕之情,黄亚萍是高干子弟,能与自己谈论诗词歌赋和国际形势,并且还能为自己的事业助力。虽然心中十分痛苦不舍,高加林仍然选择了黄亚萍,抛弃了巧珍。
只是不久之后,高加林走后门进入城里工作的事情就被人揭发了。黄亚萍虽然爱着高加林,但她也无法接受他是一个农民,因此最终高加林和黄亚萍分手,回到了农村。在一番经历之后,高加林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巧珍,只可惜巧珍此时已经嫁作他人妇。高加林就像从天上到地下,狠狠地摔了一个大跟头。
我们看到高加林在短短几个月中经历几起几落,一时间感觉痛苦,转眼间又觉得幸福,他的生活就是这样在痛苦与幸福的交替中前行的。而再看其他角色其实也是如此,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在这样的幸福与痛苦中交替着,就像麦家的《人生海海》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人生就像海中的浪潮,起起落落,才是常态。纵观我们每个人一路走来的生活,时而在低谷,时而在高峰,没有人会时时刻刻感到幸福,也没有人会永远处于谷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加林短短几个月的起落浮沉,正是人生的缩影,而这也是人生的一大真相。
只是我们常常会有一个错误的预设,觉得人生应该是幸福愉快的。当遭遇痛苦的时候,我们就会怨、会不满,会问:“这事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而当我们幸福快乐的时候,我们绝不会想这好事为何发生在我身上。这种错误的预设,让我们在遭遇挫折时感到更大的痛苦,却理所当然地忽略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幸福”。
而当我们了解到人生的真相其实就是幸福与痛苦交替着的时候,在遭遇挫折之时,就能多一份乐观豁达,在幸福来临之时,也能多一份感受珍惜。
二、面对无法控制的人生,要学会与生活和解
这世上有三种事,一种是老天的事,一种是他人的事,还有一种是自己的事。在这三种事中,我们唯一能掌控的其实只有自己的事。因此,生活中某些时候我们才会感觉有无力感,因为老天的事和他人的事都是我们无法去控制的。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人生就不免活得拧巴。
高加林,一个骨子里充满傲气的文化人、才子,从心底里始终无法接受自己的出身。他一心想要逃离这黄土地,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城里人。这种心灵深处的渴望,一方面给了他无穷的动力和才干,无论是在民办教师的岗位还是通讯干事的岗位上,他都干得非常出色;另一方面,却也让他在遭遇挫折时,就会陷入自我的内耗之中,俗称“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处情节。一处是高加林在民办教师岗位被顶替之后去地里干活,把上身脱个精光,不和其他人说话,没命地挖起了地畔。两只手打满了泡,也仍然拼命挖,泡拧破了,手上出血,把镢都染红了,还是疯狂地干着,大家都劝他,他却谁的话也不听,只是没命地抡镢头……另一处是高加林去城里担粪被羞辱之后,他在心里说:“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生活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
这两处情节生动地描写出了高加林的“犟”和“不甘”。他的这种“犟”和“不甘”就如同前面所说的他内心深处的渴望一样,都是各有利弊的。好的一面是他会因此更加努力拼搏,但是坏的一面就是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换来好的结果,所以这样的人很容易钻牛角尖,与自己过不去。
我们看高加林在地里干活的场景描述,与其说他在努力,不如说他将对命运不公、村支书利用权力走后门的愤怒全部发泄到自己身上,因为自己家在高家村人微言轻,父母往后还要看着村支书的脸色过日子,他无法把这样的愤怒公然地发泄到对方头上。只好将这种“攻击性”对内,用自虐的方式让外人看到“是谁把我逼成了这个样子!”
而城里被人羞辱之后的那段心理描写,更显示了一种要与命运、与现实抗争的不甘。要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除了考上大学或者像村支书一样有一些权力在手中,有希望走出农门之外,其他的可能性简直微乎其微。而那时候的高加林,显然这两条路都是被堵死了的。但他仍然不肯接受现实,而是像一个孩子一样说着“我非要”!
我们不否认高加林的努力,却也不得不看到,无法接纳现实让他心里的痛苦更甚,我想如果没有后来叔叔的这个插曲,高加林可能会带着这种不甘和拧巴在黄土地上过一辈子,一生都与自己过不去。之后种种的发生,最后又回到黄土地,反而让高加林开始审视自我,最终接纳了现实。
对于老天的事,我们要学会臣服;对于他人的事,我们要学会尊重;而对于自己的事,则要全力以赴。最重要的,还要有能区分这三者的智慧。都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正是因为那八九可能都不是我们能够去掌控的。如果要执着于那八九,而对自己的那一二视之不见,岂不是力气用错了地方。
不屈不挠、逆流而上是值得赞赏的精神,但谁又能说顺应生命之流、自在而活就不是一种智慧呢?在面对无法控制的人生时,学会与生活和解,有时候低头也是一种智慧。
三、人生路上的种种选择,最重要的是无愧于心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们的一生充满着大大小小的选择,无论做怎样的选择,我想最重要的是无愧于心。
选择不识字却温柔体贴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还是有精神共鸣却任性的高干子弟黄亚萍,是摆在高加林面前的一个艰难抉择。但是他对事业成功的渴望,让他在抛弃曾经给自己无限温暖的女人时,尽管良心受到谴责,却依旧义无反顾。在家里父亲和德顺老汉轮番来劝之后,高加林依然不改自己的选择,反而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与黄亚萍更加高调地在城里出双入对。
其实高加林的心里是充满愧疚的,之后的高调行事更加证明了他内心的这种愧疚,他知道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正是因为内心知道自己不对,但已经做了这样的选择,所以需要高调的举动来“骗”自己这样的选择是对的。
也是因为这个选择,最终导致高加林走后门的事被背后恨他的人揭发,打回黄土地上。在听老景说完县委对自己的处理决定后,刚开始高加林脑子是发懵的,但是过了一会儿之后,他清醒了,觉得事情已经变得极为简单:不就是回到农村嘛!他甚至觉得眼前的这个结局很自然,反正今天不发生,明天就可能发生。
面对从天上到地下的转变,高加林与之前民办教师岗位被顶替的反应是不大一样的。他很快接受了这个现实,并且觉得这是自然的,这与他内心的愧疚有关。如果高加林没被揭发,跟着黄亚萍到南京工作,事业上有了更大的成功,心底的那份愧疚感却会终身伴随,对于一个良知尚存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折磨。而且按照小说所描述的黄亚萍的性格,在后续高加林与其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摩擦和不如意。那时候,大概还要多一份悔恨。悔恨愧疚、良心折磨,谁能说这不是另外一种报应呢?
而现在这个报应这么快就落下来了,高加林的心里反而释怀了,这样的结局对高加林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作者用这样戏剧性的方式和高加林的反应,让我们看到人生的种种选择,各有利弊,但是最重要的是无愧于心。
几经起落的高加林再次回到土地之后,本以为乡亲们会对自己冷言冷语、落井下石,却没想到大家都来安慰他。此刻的高加林看到了自己的狭隘,也从心底里接纳了自己的出身,接纳了现实,也接纳了这片黄土地。作者借德顺老汉的口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你再也不要看不起咱这山乡圪崂了”。
高加林在短暂的人生经历中,终于达成了与生活的和解,也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我想这正是《人生》这部小说备受推崇的一大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