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夫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美国夫人》是一部由安娜·波顿 / 瑞安·弗雷克 / 阿马·阿桑特执导,凯特·布兰切特 / 罗丝·伯恩 / 莎拉·保罗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夫人》精选点评:
●今年的最佳迷你剧候选,FX on hulu系列的第一部爆款,颁奖季种子选手。本以为只是以Schlafly为靶子的政治讽刺剧,其实剧情要比想象中复杂很多;围绕ERA,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战线被拉开,DC的女权运动风生水起,保守州的女性依然坚守传统;自由派女权先锋们将为她们的轻敌和乐观付出代价,而Schlafly作为最坚定的保守派,一直声称在生活中从未受到性别歧视,并致力于“捍卫家庭主妇的权利”,但是剧集的出彩之处就在于捕捉到了她和其他保守派女性因其身份而受到的“微不足道”却无处不在的不平等待遇,不过只是大魔王一闪而过的一个眼神,观众却心知肚明其言下之意:性别不平等就是如此真实地存在着。情节紧凑,制作精良,胶片质感,音乐很燃,剪辑风格独特,文本承载丰富,年度必看佳剧之一
●Schlafly是个矛盾的个体:一方面反对“老夫少妻是男人本性”这种用生理因素找借口的说法 不满丈夫对自己政治工作的轻视 另一方面又以生理因素为由反对女性服兵役 努力争取在国会有一席之地 其推论过程更是经不起推敲:因为“我自己从没被歧视过” 所以“某些女人自己不努力才总把失败归咎于社会歧视” 出台了相关反歧视条文 就意味着“妇女已经不受歧视了” 认为女性主义者们所提出的奴役感是职场女性对家庭主妇的歧视 但下面主妇们微妙的表情已经说明了这到底是歧视还是现实 可见反女权理论并没有形成内部的逻辑自洽 反女权对女性最具洞察力的保护可能是职场女性平衡家庭工作关系的困境 在后现代女权主义的今天 我们认识到女性主义的内涵需包容个体多样性、给予女性自主选择的空间 这也是当时女权与反女权相互制衡的积极意义所在
●仔细听女主的演讲,很多观点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女权引起女性内部争议的地方。我们声称女权是使女性拥有可以选择的机会,你可以外出工作也可以当全职主妇,可又有人指责你甘愿囿于厨房与家庭是被男权奴役使然,同理也可以女性爱美(身材样貌化妆品)为例。作为一个边走边学的女权主义者,很多方面我立场坚定,但很多问题我也在摸索,在男权话语背景下真的有不被影响的自由意志吗?反女权的女性是在捍卫自己的权利还是捍卫自己作为男性附庸的权利?喜欢这部剧和几位卓然演技带给我的思考,点名表扬老凯,一个毫无疑问的女权主义者,在平权成为大势所趋的当下,选择出演一个这样反女权的角色。
●女权即平权 左派VS右派 反女权VS女权主义者
●卡司强大。平权运动中很有意思的视角,比较新颖。
●不是Cate Blanchett,我不会选择观看 开幕雷击,年近50,她的身材是咋保持的,妖孽 看到剧名的瞬间,第一个联想到的人是肯尼迪总统夫人,我对她并不熟悉,只在《王冠》第三季短暂出场时看过,而且已经过了很久,这联想从何而来?人的脑子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大魔王也要横扫电视圈啦哈哈哈哈哈哈,香蕉姐金牌辅助。还有罗斯拜恩…!姬爆了姬爆了。
●对平权的讨论细致深刻且正中要害
●迅哥为什么就不能学下她女神的选剧眼光,同样讲女性问题,这部不用设置极端情况和反派,光日常生活就够让人窒息了
●在女权和反女权的矛盾对峙下,是各种道不清的女性困境,不管立场如何,她们都应该有选择各自人生的权利,而不是沦为政治工具。白兰芝是永远的神!各种眼神戏和微表情值得我拿放大镜观赏,太牛了太牛了!目前出场的几位女性主角都很有人格魅力,群戏也很有张力。话说导演真的很懂,蕉魔的互动简直姬爆了,好几场魔王发言片段,给到香蕉的镜头简直让人融化
《美国夫人》观后感(一):《美国夫人》第一季第一集
终于等到你~ 一丢丢剧透警告 第一集聚焦Schlafly的政治和家庭生活,从大魔王的眼神和无懈可击的微笑可以看出她何尝不是隐性不平等的受害者。一位对军事国防颇有见地的卓越女性形象对打破当时女性的刻板印象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但Schlafly却选择发出反对女权的声音(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另一种liberty的表现)。其实竞选的接连失败,男性政治家对Schlafly的轻视甚至身体的垂涎,丈夫对她政治事业的回避…无一不是她生活在不平等中的证据。 那么Schlafly对女权的反对到底立足什么?权力,正如预告片里所说,It's all about power. 女性对“equal right”的追求事实上是对男权社会男性权力的“侵占”,平权意味着女性要颠覆传统重新夺回话语权,意味着真正的权力这时必须被一分为二。非常显而易见的,Schlafly对权力的重新分配不抱希望,因为她所关注的是,重新分配权力之后,男权社会中的男性为占据权力的高地给予女性的privilege会随着男性权力的减退而消失。在男权社会的视角下,失去这样的特权(即便是建立在性别不平等基础上的)对女性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女孩子们必须服兵役”、“女人必须同时养育家庭照顾家庭”、“女人会失去男人们的保护和偏爱”…… 对女性的社会偏见占据了漫长的历史,新的社会意识要在男性之间萌生又要花费多长的时间?如果“Sex-neutral Society”的建立对女性来说意味着另一段对某些女性的压迫呢?Schlafly的担心其实不无道理,我们常看到职场女性被问及“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却少有男性因为未婚未育被拒绝提供工作岗位…… 我们如何决定牺牲谁的利息来为后人开拓光明?当这个问题放在人类文明整体的面前,我们都可以快速得出答案,因为做出集体的自我牺牲决策比个人简单的多,但当时代的尘埃落在个人头上,时代的缰绳握在个人手里,摇摆,逆潮流,坚守偏见往往才更为常见。 我认为Schlafly为女性保留特权的表面下隐藏着的根深蒂固的男性视角(或者说男权视角),对女性掌握权力的不看好,才是她反女权观点的源头。(虽然是还有政治党争因素啦但我对美国党派不了解就不瞎bb了)
phil好出戏哦哈哈哈哈总想到teddy《美国夫人》观后感(二):美国夫人直白地揭露了女权运动的多元性
你想做怎样的女性?
你想拥有怎样的女权主义?
你想做怎样的女权主义者?
你要怎样维护并号召人们支持女性权益?
你在维护自己权益的时候是否伤害着保护着你的人?
你在自觉清醒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思考的范围被眼界限定?
你是否满足做玻璃器皿里装扮精致的芭比娃娃,又或是惧怕于自己成为垃圾堆里的人偶?
你是否傲慢地认为固有着高阶级的自己才是最高贵的群体,而努力抗争的人要的太多了?
你是否曾用世俗道德束缚着自己做完美的女权主义者,而因此拴住了脚踝更加举步维艰?
你是否曾被欺骗,是否为自己遵守契约和规则的天真而流泪,是否愤恨于对手的无耻?
你是否曾震惊于自己的同类用恶言和舆论反对着企图保护自己群体的你?
“不过是群女人”“我也是女人,我不觉得”“因为有你们这些极端女拳,我们才无法推进平权”“她们太粗鲁了,她们不够姿态优雅”“我们不可以在批判他人的同时成为他们”“我们需要所有支持我们的人,而不是把他们推开”“你知不知道你做的一切都是没意义的”“除了微博上,哪还有女权主义者”“没有人喜欢女权主义者,任何一个政治流派的人都不,她们才是破坏社会稳定的蛆虫”
是时候借着他人的经历,来反思自己了。
《美国夫人》观后感(三):《美国夫人》--换一个角度看女权主义
每当我们讨论女权主义的时候,人们总是滔滔不绝的讨论起1960-70年代的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似乎总有几个里程碑式的女人在不断的被提起: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凭借着《女性的奥秘》唤醒了一群“属于厨房中的女人”,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Marie Steinem)大胆地诉求女性堕胎的权利,还有第一位参选总统的黑人女性雪莉·奇瑟姆(Shirley Chisholm)试着打破美国的男权统治社会。
然而有女权主义者推动着改革,就会有人站在原地打转,回望着过去,恋恋不舍地不愿向前进。大部分的电影或是电视剧都刻画了那一群激进的改革派举着牌子在国会门口游行,却总忽视了站在历史另一边的那群不愿改变的人们。
最近刚刚上映并且正在连载的《美国夫人》(Mrs. America)就提供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它交错穿插了反女权主义和女权主义的两方视角,以这样的手法勾勒出那个轰轰烈烈的激进年代,让观众得以窥见一个更多元化的女权主义。
▼
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是共和党保守派人士,她反对平等权利修正案 ERA(Equal Rights Amendment),认为“平权”不仅会将女性从家庭的庇护中拽出,还会将女性引向强制性兵役,最终破坏美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在那个动荡年代,她不屑于讨论女权主义,她认为有许多比平权法案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说美国的核限制协定,和美国的国土安全。
但菲莉丝·施拉夫利其实是个充满矛盾的角色。
她声称自己从未收到过性别歧视,但在剧情中偏见与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在第一集开场的比基尼秀上她大露长腿,在全是男性的会议中她的声音几乎被忽视,甚至被要求着为会议记录笔记,在她告诉丈夫自己将要竞选议员的时候,丈夫让她不要抛弃家庭;在第二集的会议中她给每一个男性议员分发家里做的面包,宣扬女性在厨房的重要性...
她在男权社会中苟延残喘,却依然希望男性能做自己的保护伞。
最讽刺片段就是当菲莉丝·施拉夫利作为唯一一名女性走入全是男性的会议室,大家都身为议员,自己却因为女性的身份被要求做与秘书同等的事情。潜台词就是,虽然我们都是议员,但因为你是女性,所以你就应该干秘书干的事。当她走出门外与秘书交谈,回首望见里面香烟烟雾缭绕,一群西装革履的男性在自己缺席的这几分钟还不忘记交谈,似乎自己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这扇门不仅仅隔开了议员和秘书,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在政治领域,女性一直被排除在外。不知道菲莉丝·施拉夫利看到议员们在交谈的那一瞬间是否有感觉到“性别歧视”存在?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就是当秘书递给菲莉丝·施拉夫利笔记的时候,误以为她还未婚用了(Ms.)。就像是人们普遍认为已婚并且有了孩子的女性就应该呆在家中相夫教子,似乎政治与她们无关。菲莉丝·施拉夫利脸色立马一变,严肃地纠正她“是Mrs. Schalfly“,强调了自己已经结婚。身为一个反女权主义者,却背道而驰干着传统意义上女性不会干的事,不得不让人深思:是不是菲莉丝·施拉夫利内心深处藏着一个女权主义,只是自己还未发现?
又或许菲莉丝·施拉夫利这样聪明的政客,是不会意识不到性别歧视的存在,特别是在自己正在经历歧视的时候。第一集中她满脸的隐忍就暗示了她对于区别对待的不爽,只是在那个时候菲莉丝有别的关注点,比起歧视,她更关注国土安全。
▼
在这场平权法案的另一边是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她是《纽约》杂志的专栏作家并且创办了美国著名女权杂志《Ms.》
第二集是随着格洛丽亚的出场而开始的,她在媒体记者的闪光灯下闪闪发光,与菲莉丝不同,她关注女性权利,她是平权法案的一线支持者,她表达对堕胎权利的支持,认为每个女性都有权利支配自己的身体。
在第二集的一开场,我们就看到了记者围绕着她询问关于堕胎法的看法,并且整个第二集都刻画了以格洛丽亚为首的女权主义者们是如何与菲莉丝为首的草根家庭主妇们作斗争,拉拢议员们。一边迫切地希望平权法案的通过,一边百般阻挠。
随着这场战斗越来越激烈,第二集的最后观众们终于得以回看格洛丽亚年轻时候的经历,原来当时年轻的她因为美国堕胎法没有通过,她不得不远渡重洋去英国堕胎。
英国当时只允许怀孕影响到身体健康的女性堕胎,而英国的医生了解了当时二十二岁的格洛丽亚因为不想被孩子和婚姻禁锢而选择堕胎后,对她说了一段话:“你永远也不能和别人提起我的名字,而且你要掌握你自己的人生。” 本以为这一幕可能是为了剧情需要而夸张了,但随后我发现,这是格洛丽亚在自传中记录下的真实事件。在自传的开始,有这么一段话:
伦敦的约翰·夏普博士(Dr. John Sharpe)于1957年(即英国医生可以以除女性健康以外的任何其他方式合法地进行流产的十年之前)冒着巨大的风险向一位22岁去印度路上的美国人给予堕胎手术。他只知道她毁了婚约,只为寻求未知的命运,所以说:“你必须向我保证两件事。首先,你不会告诉任何人我的名字。其次,你将做自己想做的事。”亲爱的夏普博士,我相信在当时就知道法律并不公正的您,不会介意我在您去世后这么久后说: 我尽全力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这本书为您而写。第二集的这个小插曲同时也是第二集的高光时刻,让读者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格洛丽亚为何执着于女性堕胎权,和当时女性对于自己身体的无能为力。
▼
如果说第二集是女权与反女权的激流暗涌,那第三集就是两方的正面交锋。雪莉·奇瑟姆正式开始她的总统竞选之路,而在另一方菲莉丝也将她的反平权组织(Anti-ERA)从草根升级为了全国性广为人知的组织。
这一集的关注人物主要在雪莉·奇瑟姆,美国第一位竞选总统的黑人女性,在那个年代,她不仅需要战胜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更多的还有这个对于黑人不友好的社会对于黑人的偏见。她坚定的认为“在这个国家,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在竞选总统“是一个谎言,诚然,这个国家的历史上的总统都是白人男性,平等的权利的前提似乎是:你得是个白人男性。于是雪莉决定成为开路先锋,决定打破这个系统的不平等。
就在雪莉和女权主义者们为了ERA奔波,为了选票而操劳的时候,在另一边是菲莉丝和她的全国性反平权法案组织的集会,她们始终认为平权法案会侵害女性的权利。
除此之外,雪莉的竞选也不是十分顺利,作为唯一的女性候选人,她的竞争力始终比不过另外的候选人。她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竞选,和民主党候选人乔治·麦戈文并肩作战,最终打败了尼克松。虽说雪莉退出竞选可能看似是女权主义的一次失败,但是麦戈文支持堕胎的权利,他在很多观念上是和女权主义者的想法一致的。
第三集的最后一刻,观众们看着乔治·麦戈文走向总统的舞台,虽然心中稍有失望,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光荣的一刻,雪莉是站在乔治·麦戈文的身边的人。
虽然她自己作为候选人失败了,但是她成功的唤醒了女性,成功的把性别平等往前推了一步。在他们牵起手向大众挥手的那一刻,这个选举结果就注定了是在当时年代下对于雪莉她们最好的结果。在那一刻,女性和男性,白人和黑人,终于可以一起站在那个对于女性和黑人看似遥不可及的舞台上了。
希望这篇推文可以让生活在2020年的我们,回头看看当时为了性别平等做出巨大贡献的女性们,也让我们想一想,我们离我们想要实现的平等,到底还有多远。
▼
这部目前为止只出了三集的剧依旧让人期待,不知道之后的女权主义和反女权主义们会如何交战,他们又是如果共同推进历史进程的呢?
↑更多影评和摄影,欢迎关注公众号 一只在留学的猫
谢谢观看~
《美国夫人》观后感(四):什么人以何种理由才敢反对男女平等?
《美国夫人》是一部罕见的以“反派”为主角的剧集,大魔王凯特 ·布兰切特饰演的菲莉丝是一位反对女权主义、反对同性恋平权以及反对堕胎合法化的保守派代表。
一个人什么样的人,究竟有是以何种理由,胆敢反对这些今天看来天经地义无比正确的东西?
(因为大家对大魔王的外号更加熟悉,所以下文提到女主都用大魔王代替)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详细解释大魔王作为保守派的反对理由;第二部分,介绍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平权法案修正案的失败;第三部分谈一下大魔王作为女性在政治圈的困境以及剧中不太明显的褒贬表达。
本文不是历史事件堆砌,而是要讲明白美国女人们在奋斗什么,以及其中成败的原因。
一,保守派为什么反女权反男女平等
第一款 在法律之下权利平等,美国或任何一州均不得由于性别关系予以否定或限制。
第二款 国会有权采取适当的立法以实施本条的规定。
第三款 本修正案自批准之日起两年后发生效力。
这个看似天经地义的法律有什么可反对的呢?其实主要是大家对“平等”一词的理解不同。这里我们结合第一集结尾大魔王的一次演讲来解释。
大魔王说她不反对女性外出工作,这是个人的自由,她反对的是人们向家庭主妇的“开战”。就像现在我们社会中对家庭主妇的敌意,好像一个女人不工作就有什么地方不对,就好像成为了丈夫的“寄生虫”,更进一步的很多女权主义者把婚姻比喻为舒适的“集中营”。
另外反对的是把男女抽象意义的平等理解为男女一样,比如女性也要强制参军,比如无性别的共用洗手间。现在的加州已经在调查问卷中把性别一栏扩展成了6种,而且在多所公立学校实施了第三性别洗手间。
(美国1973年之前还是实行的征兵制,也就是参军是抽签决定而且是强制的,不同于我们现在的自愿兵役制)
这一切的理由就是不顾男女的不同而强制追求一刀切式的平等是不切实际而且弊大于利的。
上帝是用亚当的肋骨造的夏娃,是大魔王经常引用的论据来源,当然对于中国人这个论据略显牵强,但是对于当时有着强宗教传统的美国人,这一点是不能质疑的,也就是上帝造人的时候,男女就不一样。(当然不信宗教的我们也会同意男女天生就是不一样)
家庭主妇的工作和男性在外的工作同等重要,抚养孩子的责任在传统家庭中一直是女性的角色,而且孩子是人类的未来,所以任何诋毁家庭主妇的言论,一定会遭到女主角的反击,尤其是大魔王的角色在剧中有6个孩子。
当然她在演讲中提到的,女性被征兵以及男女共用的洗手间,大概率不会出现。但正是这一提法,让反女权运动成功阻击了平等法案修正案的通过,因为调查中现实大多数投票反对法案的人都相信,法案的通过就代表上面两件事将变成现实。
大魔王和原型大魔王的反对理由说到底其实就是右派保守主义的典型观点(不要被名词吓到),其实很好理解,也就是大魔王认为现在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都是有原因的,不要动不动乱改,很有可能越改越糟。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强调大体上男主外女主内的自然分工。
相反剧中自由派的观点,就是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大魔王眼中无疑是对美国传统的破坏,而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可以把她理解为捍卫美国传统文化的斗士。
另外在美国一般来说共和党持有保守主义主张反对同性婚姻和堕胎合法化,民主党持有进步主义主张,支持二者合法。
二,美国政治风向转变中夭折的女权运动
很多人都听说过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其实这就是美国1950年到1970年的民权运动的一部分,本剧中争取男女平等的运动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女权运动在美国的第一次浪潮是1910年代以投票权为争取对象的斗争,最终1920年,全体美国女性都有了投票权。
《平等权利法案》是第二阶段的代表,开端可以看做是剧中那本《女性的奥秘》的出版,但是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当然失败的理由有很多,其中美国政治的风向的保守化转向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
1950年到1970年代,美国的黑人平权运动、反战运动以及嬉皮士运动此起彼伏,而且在首席大法官沃伦为代表的最高法院通过了多项里程碑式的自由派改革希望看到的案例。
比如在罗诉韦德案中确立了堕胎合法化,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判定种族隔离违宪,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确保了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
本剧中就略微提到了女权运动的第二个目标——堕胎合法化,最近出的新片《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也是关注的这个问题,我再该片影评中谈了美国堕胎合法化的历史和现状: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特朗普是否会让堕胎变成一种特权?
但是随着1969年曼森家族成员闯进导演波兰斯基家中滥杀无辜,整个社会风气开始转变,到了1980年里根上台,新保守主义大获全胜,而《平等权利法案》正是在政治风向的转变中夭折。
走进男人俱乐部(当然撤回是否作数,以及截止期限问题在法律专家中有分歧,所以该法案理论上还是有通过可能性)
三,保守派电视台的宣传?
本剧是福克斯有线电视网和Hulu合作开发的剧集,而我们知道该公司一直是美国著名的保守派媒体,虽然剧中对女权运动人士的描写都没有刻意黑化,但是大魔王的形象无疑是本剧价值观的体现。其中比如Gloria吸烟以及和政治势力的妥协,其实和大魔王完美的形象和死磕精神产生了对比。
注意裤装剧中大魔王的表演当然是一如既往的初衷,包括她作为该运动领袖在面对男性占主导的政治界的无奈,以及她必须扮演的好主妇给她带来的压力,都表现的十分到位。
具体来说就是必须扮演好家庭主妇的大魔王在面对丈夫的那种要求时,虽然同意却十分无奈,这个镜头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再加上她在华盛顿的时候,面对男性占绝大多数的政治圈,她没有抱怨或者说什么自己被压迫,而是用自己的犀利观点,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即便刚刚被男人要求当个给大家做笔记的角色。
其他一种老演员也都是老戏骨,剧集在服装道具上也十分用心,大魔王为首的家庭主妇永远是高雅的裙装,而女权主义者们则是五花八门,而且裤装居多。
本剧一共9集,今天才播出3集,后面剧情的发展应该更加精彩,非常想看大魔王逆境中如何击败对手,下周拭目以待,而且应该会更新更多解读。
最后放上之前写过的两篇关于女权和保守派价值观的长文,有兴趣可以看看,解释的更加翔实:
天堂辩论《冰雪奇缘2》而说出的女权真相
从《肖申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看平等与自由的百年恩怨
《美国夫人》观后感(五):美国70年代保守派VS自由派女性着装解析【更新至第3集】
《美国夫人》不仅仅是反女权代表人物菲莉丝·施拉夫利(Phyllis Schlafly)一个人的故事,它描述和重现了美国60-70年代整个女性平权运动的复杂性,长达10年的《平等权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ct,简称ERA)推动并最终失败就是最好的证明。
令人讽刺的是,修正案的反对者很大一部分是女性:那些满足于传统家庭身份的主妇。
所以准确来说,《美国夫人》的真正主角是《平等权利修正案》,它向观众展示了同一时期立场截然不同的两个女性阵营。
这种针锋相对和水火不融也是剧集的服装主设计师Bina Daigeler进行角色服装订制时的一个关键原则,通过大量收集当时的时尚和新闻杂志图片,拼凑出一份完整的美国70年代女性服装档案。
服装组制作的MOOD-BOARD以菲莉丝·施拉夫利为首的保守派
作为反ERA的中坚分子、保守女性代表、传统家庭主妇利益捍卫者,施拉夫利宣扬传统家庭价值,捍卫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相应地,她和其背后的女性阵营(多数为家庭主妇)的着装风格也(仍然)有着非常明显的传统女性特质。
第一,也是最显而易见的,这个群体极少穿裤装,因为在她们心里,裤装是模糊女性特征的第一步,A字裙是很常见的一种款式。
第1集第二,整体风格走的是传统女性的淡雅柔和,采用大量饱和度低的暖色调,比如粉红、橙色和骆驼色,或者柔和之后的冷色调,如天空蓝、薄荷绿等。
第三,虽然美国60-70年代是女性权利和社会地位发生巨变的一个时期,但那时时尚产业还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多姿多彩和普及,也没有H&M、ZARA这些快时尚企业,尤其是郊区中产女性,仍然困在“家庭”的小天地里。
即使当时女性自由风潮刮得轰轰烈烈,他们仍然保留着50-60年代传统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女性服装风格,会一起去购买布料(注意是布料,不是成衣),根据选购的布料和相熟的裁缝沟通订制服装(某种角度上来说,那时候的女性服装比起现代女性更具有个性和个体特征),甚至连家用围裙都是订制的。
根据季节的不同,她们拥有独立的冬季衣橱和夏季衣橱。
但当然了,我们这里所谈论的保守女性力量,主要组成部分是美国郊区中产家庭的白人女性,一般都拥有较为殷实的家庭财富(来自丈夫或者父亲)。
第2集伊利诺州的投票现场,相比起反对方,支持方的女性解放阵营成员无论在人种和收入阶层上都更多元化,这当然也体现在了两派截然不同的着装上。
反对方多数是家庭主妇支持阵营自由派第3集由施拉夫利推动的全国禁止《平等权利修正案》启动会圣路易斯站中,其中一个发言人所说的话更是将她们白人至上的狭隘思想赤裸裸地表达了出来。
第3集第3集虽然服装都是在多伦多的工作室制作完成,作为绝对主角的凯特·布兰切特在剧中的服装大部分都忠于历史,是当年菲莉丝·施拉夫利衣橱复刻版,从接受《多纳休秀》(The Phil Donahue Show)访问到街头抗议活动,和在google里搜索到的媒体图片相差无几。
第2集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了:
1976年在堪萨斯城参加密苏里州共和党委员会会议时穿的白色波点花纹粉色长袖上衣搭配白色马甲。
历史照片,剧照待更新1977年在白宫前领导的ERA抗议露天活动时穿的象牙白长腰带外套。
历史照片,剧照待更新还有多次在电视上进行辩论时穿的柿红色网眼针织长裙。
宣传照片自信和稳定,是菲莉丝·施拉夫利的性格特征,而这也反映在她的穿衣风格和单品选择上,胸针和(或长或短的)珍珠项链这种典型的富裕阶层白人女性钟爱的配饰必不可少地被用上了。
第1集第1集服装师甚至在Etsy(美国电商平台)上淘到施拉夫利1982年出席晚宴时穿过的一条极具未来风的多明尼加时装品牌Oscar de la Renta长裙(剧集宣传海报上的那一条),并将它移用在了1979年那场著名的“ERA死亡宴会”上。
宣传海报服装师另外的一个挑战是:公众镜头外菲莉丝·施拉夫利的着装风格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家里、私下和朋友聚会时、甚至在厨房忙活时她都是穿什么的?这些生活细节并未出现在媒体曝光之下,需要根剧剧情和角色性格进行重新订制。
整个剧在9集的长度里跨度9年之久(初步估计是1971-1979),这就要求每集每个角色的服装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
在剧集的前半部分,依然保持着60年代遗留下来的一些服装风格,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角色年龄的进一步加大,施拉夫利的风格也将会慢慢地转向更深的颜色和一些相对不那样紧贴的服装(随剧集更新)。
自由派
和保守的施拉夫利(及其支持者)不同,女权主义者、ERA支持阵营的女性穿衣风格显得更为多元和有趣得多。
嬉皮士风、波西米亚风、东部纽约都市风,穿牛仔裤、T恤和带有各种印花图案的衣服,更符合我们现代定义的时尚女性,因此服装设计师混搭了不少时尚品牌,如Diane von Furstenberg、Yves Saint Laurent、Missoni等。
格洛丽亚·斯泰纳
其中又以Ms杂志创办人格洛丽亚·斯泰纳为标杆人物(眼镜也和当时斯泰纳戴的是同款)。
第1集第2集中她(右1)所穿的复古小花裙来自时尚品牌Yves Saint Lauren。
刚开始时她穿得女性特征很强的迷你裙、过膝长靴、毛皮大衣,但随着政治生涯慢慢展开和其主导的杂志影响逐渐增大,曾经野性十足的自由派,也不得不注意起自己的公众形象,穿衣风格慢慢转向极简主义,牛仔裤成为她的日常标配。
雪莉·奇泽姆 Shirley Chisholm
前两集对雪莉·奇泽姆的时间不多,第3集开始慢慢有了更多的着墨,比起第2集的主角格洛丽亚·斯泰纳刻画得更为出彩。
作为美国历史第一位竞选总统的非裔女性,雪莉·奇泽姆身上承载着两重象征意义:女性权利的觉醒和种族平等向前迈进一大步。
在女性权利尚未被充分认可和黑人歧视仍然严重的70年代,一个黑人女性进行政治竞选,很容易被加诸其身上的不同群体利益所撕裂。
要抵抗住这样的双重压力,就必须要具有非常强势的性格才能够驾驭。
同时,她知道如果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民众支持,在外观上必须先打造一个强势、值得依赖、稳定的形象(毕竟人靠衣装)。
与激进的政治表现相匹配,在服装上她多选择鲜明的印花和斑斓的色彩,甚至连配饰都渗透出一种充满自信的气场。
艾丽丝 Alice
是的,我将香蕉姐扮演的艾丽丝放在了自由派,因为我相信她将会成为保守主妇群体转向自由派的一个集中代表。
前3集虽然戏份不多,但第3集已经慢慢铺垫她的自由之路的转变,她开始质疑好友施拉夫利的立场、开始对自由派的观点提出疑问(有疑问才有讨论,有讨论才能更清楚立场)、支持种族平等。
相对剧中众多历史真实人物,艾丽丝是剧组完全虚构出来的一个角色,旨在反映出70年代后期保守和自由派想到融合的一个潮流,而她和施拉夫利之间的友情又会对这一历史潮流的转变增加更强烈的戏剧效果。
期待后面以她为主题的独立集出现(到时我们再详细分析)。
以后会跟着剧集更新,继续分析女权主义者包括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作者Betty Friedan)、吉尔·鲁克尔肖斯(Jill Ruckelhaus)等人的服装特色。
Jill Ruckelhaus其他陆续更新。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