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1000字

2020-04-19 23:01: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1000字

  《中国哲学小史》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一):一名哲学小白的学习报告

  本书分为13节,以孔子思想贯穿全书,作者分别从先秦人物和思想,五行八卦、佛教道教,北宋五子等进行中国哲学的介绍与分析,并告知读者进行深入学习可用到的基础书籍和知识。

  作者指出随着社会发展,没隔几年或是说每个时代,学术风气都是不同的,作者们对哲学的解读方式都会有所差别,可能是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可能是在某个领域进行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将前人的思想进行系统性整理和分析,作为读者,还是需要有基础性学习,以具备判断的能力。比如墨家哲学和儒家哲学的根本观念是不同的,儒家思想讲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墨家则专注重“利”、“功”。另外,书中清晰记录着各位名人及其所传递的思想精髓,避免了读者在后续阅读其他书籍内容压力过大,带着一些了解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总会因相对放松而获得更多的收获。

  东方哲学这一定义已经被定义并广泛运用,甚至运用到疾病预防、治疗领域中,,比如森田治疗法,在东方哲学基础上推行适合东方人道德观的医疗手段。但我认为,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定义东方哲学的发展,稍显不妥,甚至说中国哲学是否也被称为哲学,或许中国哲学终会拥有另外的名字或者更加厚重的内涵。

  本书的附录是很值得看的,作者将中国哲学的基础介绍给读者,其实是为读者列出一个框架,这一部分还包含了作者的读书经验,随后我们也可能发现,可精读之书不算多,而许多观点只是当时政治社会的产物,经得起打磨的思想才会在发展中体现其价值。

  作者用简洁清晰的文字帮助读者进入哲学世界,可能因此作者将本书命名为“小史”,但在内容上却是完整而细致的,如此看来,称为“小史”,作者还是谦虚了,毕竟,深入浅出地理解哲学更有意义,将一个概念解释得复杂难懂容易,阐述得简单并不容易。

  作为读者,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一员,我收到了许多来自于前辈、家人的叮嘱,而本书中一句话倒是非常适合现在的我:人对外部世界首先应当尽力而为,只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我认为行走于世间,首先要与自己打交道,其次是与人打交道,红尘内外皆如是,即便是遁入空门也只能是探索未知的途径有所差别。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二):中国有哲学嘛?

  在当下的语境下讨论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个问题似乎是件毋庸置疑的事情。按照目前九年义务,中学还有大学课本里面关于“哲学”就是“爱智慧”这一略显轻佻和鸡汤的定义,中国自然是有哲学的!然后为了说服我们自己相信这一点,自先秦时代直到晚清我们可以像报菜名那样说出一堆堆的哲学家们的人名,并称呼他们的思想为哲学!

  比如我们会举例出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邹衍,公孙龙,董仲舒,王充,周濂溪,邵康节,张恒渠,程明道,程伊川,朱熹,陆象山,王阳明,谭嗣同,康有为,然后我们会说出他们创建的学说是哲学学派,比如儒家学派,墨家学派,老庄学派,名家学派,阴阳家学派,理学学派,心学学派等等,再然后我们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生硬的把他们分解成唯物的或者唯心的,进步的或者倒退的。

  最后一句话啊言而总之啊,就是自所谓的奴隶制封建时代开始就是有哲学的,这种哲学呢?是朴素的萌芽状态的有唯物的也有唯心的,然后呢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哲学也在不断发展,再再后来

  某地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先进的某某思想,中国的哲学事业开始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就有了我们现在孩子们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等等。

  然鹅时间轴拨回到将近一百年前也就是二十世纪初的前二十年的新文化运动前后,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实在是值得好好讨论一番。

  自鸦片战争以来,天朝人民开始不断的开始尝试追赶西方,学别人船坚炮利,学人家制器之法,学人家实业经济,学人家共和议事,欧风美雨淋了个遍,可随着天朝自强运动一次次失败,列强侵略一次次的成功,本来高高在上的心态,受不了巨大的落差终于崩塌了,之前是觉得自己暂时不如人偶尔不如人,现在是觉得自己彻底不如人完全不如人,当时的人们开始极端的认为自己是文化不如人,人种不如人,以至于“亡国灭种”这种耸人听闻的词句都能看到。

  在那种否定一切的情况下,部分读书人认为中国自古的蛮荒之地,人民自然是下愚之人,穷山恶水刁民之下怎么会有什么先进的美好的的学说呢,因此在那时社会舆论造的声势是,中国没有哲学,没有科学,没有历史学,没有医学等等,有的呢只是愚昧百姓的思想,帝王将相的家谱,巫医武术害人的毒药,正经的东西?啥也没有,你们德行太差,不配!

  如此悲观环境下冯友兰横空出世,他认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是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中国历史上诸种学问,其中有西洋所谓哲学之成分者,有先秦诸子之学、魏晋之玄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道学及清人之义理之学。

  他创造性的回答了中国是否有哲学这一问题,而后我们的宣传教育系统到现在还是在他画的圈圈里面在叠樑架屋。本书所选的本子最早是《中国哲学小史》是冯友兰先生应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百科小丛书邀约出版的一本哲学史,初版于1933年,为了现代读者阅读方便增加了当代人王路写的导读可谓是比较贴心的,虽是如此,阅读的过程还是很艰辛。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三):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读物

  先前看过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厚厚一本,从中国哲学的特质、起源、背景到细细阐述不同时期的各个思想流派,语言精炼,内容翔实,不过对初学者来说读起来还是有些费力。

  《中国哲学小史》体例与《中国哲学简史》类似,同样是叙述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但和篇幅长达20多万的《简史》相比,一百多页的《小史》就要精简得多,同时也更适合作为入门读物。

  导读中讲到“述”与“作”的关系,“述,是把前人的东西转述过来,讲前人的思想,不夹带自己的私货;作,是讲自己的思想”。显然《小史》属于前者,冯友兰在介绍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时,普遍都是客观的叙述说明,并且大量引用思想家的原文、原话,帮助读者以更为贴近思想家本人的方式去理解其思想主张。这对接触中国哲学不多的我来说,一方面能够以尽量简明的哲学史了解不同哲学思想,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陷入大量的讲解感到枯燥无趣。书中列举的原文也都是经典段落,由众多经典选段一窥思想家的思想大概,读起来也颇有成就感。

  不过即便《小史》是给普通读者而非专业研究者看的,这一百多页的叙述读起来肯定是没有看小说轻松的。《小史》以一百多页的篇幅叙述了孔孟老庄、程朱理学及佛道等思想,其中随便挑一个点出来都可以作为一众专业学者的一生研究方向。尽管读书有精读、细读之分,但《小史》无疑是需要静心仔细阅读的。

  正文前有数十页的导读,正文后又附录了冯友兰的几篇文章。我个人觉得最好的阅读方式是先看导读,再读附录,最后再仔细研读正文。导读不仅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小史》,更重要的是在介绍每一思想时都列出了更深入了解该思想的经典著作和读物,为对相关方面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方向。如关于孟子思想的阅读建议:

“《孟子》最好的注解,也是朱熹的《盂子集注》汉朝赵岐的《孟子章句》也很经典。另外,清朝戴震有本《孟子字义疏证》,专门反对朱熹,虽然不一定对,但可以参考。朱熹是站在士君子的角度立论的,处处在讲君子应该怎样;而戴震是站在小老百姓的角度立论的(也就是《论语》所说的“小人”)。因为立足点不同,见解也大相径庭。要理解他们为什么有不同的想法,除了彼此禀赋的差别外,也要考虑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各自的身份。”宋明理学阅读推荐

  附录的文章属于“作”,高屋建瓴地对中国哲学、中国哲学赖以生存发展的中国社会和文化都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叙述。思想文化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秉持的观点其实是前人对我们的影响,但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思想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再去读小史,能够更清晰明了地看到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及其对中国社会及我们自身的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四):哲学 荡涤歪风邪气之清流

开局一张图

  说冯友兰名贯中西应该不算夸张吧?只可惜我一向对哲学不感兴趣,对冯及其著作思想也是知之甚少。第一次读到他文章还是在高中课本里,他论说人生之四重境界——自然、功利、道德与天地。说实在话,那时候感觉他的提法新意不足,无甚开拓性,也就没有激发出进一步学习研究他的兴趣。这多年来,我对哲学的认知也仅是停留在表面,把它看作是人类思考的艺术。巧的是我最近了解到冯在另一本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中曾给哲学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嗯嗯,心中窃喜,我的想法跟大师也差不多,看来我这慧根还不浅呢。

  记得黑格尔讲“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个没有神像的庙宇”。他所说的形而上学就属于哲学范畴。在西方,哲学史源远流长且群星璀璨,譬如被我们熟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事实上我们民族也有自己的形而上学人物,像在川上激扬文字的孔子、御正气逍遥游的庄子等,只不过我们惯用思想家来称呼他们罢了。同西方哲学思想体系相比,我们似乎也缺乏对其做更系统的构建与研究,比较与传播,鲜有人努力引导着往史的方向上靠形成专门的哲学史架构。由此,冯友兰所做的贡献才显得那么卓越。

  在《中国哲学小史》这本既小且薄的册子中,冯友兰先后对先秦思想、五行八卦、佛教道教、北宋五子及其朱子、陆象山、王阳明等中国哲学思想、人物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梳理。作为哲学大家,他有着登高望远的能力,能够深入时代背景之后又跳出时代限制,串联对比不同流派思想精髓而著书立史再为他人用。行文上冯引经据典全是原文又少解释,倘若读者学问功底不足,古文水平欠佳,理解起这本精深的册子确实吃力。不过转念想下,要真正了解古人穷尽有涯之生而追求的无涯之知,还真不能一蹴而就。要真正通透了解中国哲学史,这本册子还是需再读再意会,并参考阅读其他典籍书目。

  读完《中国哲学小史》后,我陷入一种沉思。哲学对于个人对于社会有什么用呢?看看现在的一些个人,要么沉迷葡萄美酒与钟鼓馔玉,养得脑满肠肥但精神一片贫瘠荒凉。要么心中没有一点道德律,思想领域龌龊肮脏,沦为蝇营狗苟之地。这些人愚蠢易受鼓动,恶劣且有攻击性。他们似乎已经异化成了斑蝥,一旦被按到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些烟雾可以是恶毒诅咒,可以是幸灾乐祸,可以是喊打喊杀等,悲哀又可笑。理论上,中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是教化人,使其有同情心,同理心,明是非啊。而且这种影响数千年来早就该成为一种基因相传了吧?有了这种基因不是应该性本善吗?那么斑蝥行为与善相悖的原因在哪里?难道这要用荀子的性恶论来解释?可荀先人也没有把后天修养心性的路堵死呢。所以原因应该出在他们所受的教育或是世俗影响了。针对这些情况,或许哲学将来可以成为荡涤歪风邪气的一股清流。

  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也可以说是让我遭到了当头棒喝。豆瓣搜索冯友兰老先生条目时看到一句话:“由于冯友兰在文革中阿谀权力,备受争议。”那么我刚才想的又有什么意义?对哲学的期望是不是要落空?我又愚昧不知了。好吧,我决定带着这种无知到他的其他著作去上下求索。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五):从孔子到王阳明,这本小史可作为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一提到哲学,很多人便会头大,觉得哲学深奥,有时甚至晦涩,读完根本不知道讲的是什么,云里雾里。什么先秦诸子、十教九流,五行八卦、佛教道教和程朱,每个流派都自成一家,唯物还是唯心,很多人可能还没开始读,单是打开目录看一眼就已经放弃。

  刚拿到《中国哲学小史》这本书,我还是有点担心的,主要担心太难不好懂。虽然我也是学文出身,可是当年学文学史时,遇到孔孟之道和黄老学说,也是花费了不少时间学习才略懂一二,至今想来心里仍有点发怵。不过,读完这本小史,倒是觉得哲学没有之前学习的这般难懂,细想应该不是我成长了,而是书本身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一般的读者就可以读读,作为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以下几点是我读完后这本小史后的想法:

  一、这本书的目标对象是普通读者,不是专业读者,所以语言上比较深入浅出,即使没有专业的背景知识,也是大致可以读懂的。孔子强调“仁”,注重人的性情的自由,可是必须合乎“礼”;孟子强调人性皆善,推行仁政;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为“小国寡民”;庄子主张绝对的自由;佛教和道教的融合,成宋明之道学……这些我们熟悉的哲学观点都有介绍,读起来相对不难懂。特别是最开始作家王路写的导读,一定要认真读一下。读完,可以对这本《小史》中讲述的哲学思想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知道每个小节主要讲这个思想家哪些最重要的思想。导读中有些小的知识点很有意思,比如,对于“述”与“作”的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意思,不同的思想家要换一种语言来表达呢?有一些人是为了把别人的思想据为己有,立自己的言;而另外一些,则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说,以适应时代,针砭时弊。”这样的解释读者就很容易明白。导读中关于各节的重点介绍,可以对比正文一起读,把每节的重点读懂了,读正文就比较容易理解。反之,如果在读正文的时候,没有了解意思,可以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总结,会比较容易理解正文。

  二、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不少,这本书把最重要的思想家浓缩到一百多页里介绍,简洁生动,看完会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说到孔子,我们都背诵过《论语》,知道孔子“仁”的核心思想。但是,这本《小史》中侧重孔子的“正名”,并把它放在“仁”的前面讲,“是因为冯友兰关注’制度’,要强调孔子对旧制度的拥护,以及在旧制度日益崩坏的情形下,为维护旧制度而采取的措施。”这也就明白了孔子为什么注重“礼”,其实也是为了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墨子的学说中,我们更熟悉“兼爱”和“非攻”,其实有很多的功利主义在里面,因为墨子信奉的是实用主义。还有我们常说的“五行、八卦”,刚开始我以为五行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读完才知道,五行是五行,八卦是八卦,而且商代没有八卦,只有卜筮。最初,八卦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到了现在变了意味,成了小道消息。我们经常说的《周易》,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其为周人所作,故冠曰周;因其用法简易,故名曰《易》。”特别是对于哲学家的分类,根据气质,分为“硬心的”和“软心的”,孟子是软心的哲学家,有唯心论倾向,荀子为硬心的哲学家,有唯物论倾向。这个提法令人耳目一新。关于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等也可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说,按照时间顺序,这本小史把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介绍,脉络比较清晰。

  三、除了关于古代哲学的介绍,附录中有谈中国哲学的三篇,谈人生的一篇,谈读书的一篇。特别是关于人生和读书的两篇,读来比较容易理解,也很受用。人生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才、力、命,才是生出来就具有的天赋才能,力是努力,命是机会,成功需要这三者紧密配合。读书经验的话,把书分为三类:精读、泛读和简单地翻阅。精读主要是读经典,由时间选出来的经典“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泛读“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至于简单地翻阅,就是“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地地方就随手翻过。”这关于读书的方法说得比较恳切了,对于那些不知道怎样阅读的人来说,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最后总结一句,就如这本书的封底写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中国人五千年文明的自我探索记录。能把哲学写得通俗易懂的,也只能是冯友兰这样的大家了。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六):中国·哲学·小·史

  这个版本封面很雅致漂亮冯友兰先生曾在他的另一部名著《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尤详也。”大意是说,“小史”并非是巨著譬如全史的正文节选,而是将全史中出现的学派、代表人物姓名简练精准地提炼呈现出来。好比说画画,有人画一整面墙那么大的青山绿水,而有人却能将这景色缩小,画在巴掌大的相框里,虽细节不足以媲美那大图,却也是形神皆在。想要真正提炼创作出这么一部小史,如果不是把全史烂熟于胸,那是万做不到的。而也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在将“小史”从“全史”中提炼出来,给读者阅读时,令人感觉到篇幅虽精简,内容却详实。

  诚然,由于背景大不相同,西方文明西方文化下诞生的西方哲学注重理论与范畴的定义,善用逻辑,对哲学问题进行推导与证明,因而西方哲学的源流、体系、演变,整个框架十分清晰,便于提炼。但是中国哲学则不然,中国自古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出“哲学”的这样一门学科领域,可以说,中国古典哲学,是浸透在中国传统的文、史、艺之间的,直到近代,以冯友兰先生为首的第一批学者,才开始了将中国古典哲学分离的过程。因而,冯友兰先生被誉为中国哲学的奠基人。

  由此可以想见,要讲清中国哲学必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论是对于中外的专业研究者而言,抑或是专业研究者以外的大众而言,想要介绍中国哲学都十分困难。

  本书初版于1933年,当时国人的哲学知识甚少,国人自著的哲学作品,印象里只有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但是胡适所采用的介绍方法是很中式的,还是采用训诂与考据的方法对历代经史子集进行注解,解释,实际上只是就是把儒家注经的法子扩展到了诸子百家去。于哲学体系的梳理,义理的阐释意义并不很大。

  中国讲究提纲挈领。凡是庞大而反复的,便要找到纲领所在,由此,冯友兰先生决心做这样一件事,写这样一本书,为大众捉到中国哲学的纲领。

  冯友兰先生所为,是将中国历史上的各派学说中,思想的部分提炼出来,参照西方哲学注重理论与范畴的定义,将中国诸子百家各自的理论,与各自定义的范畴加以叙述。使中国哲学从文史中独立出来,体系也更加明朗。

  小史中以十三个篇目,简而博的选择出先秦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兼以外来而兼容并包的佛学,成为中国的哲学体系。

  我们可以看出自先秦百花齐放,到后生出两条主要的发展方式:自孔子而起,到两汉董仲舒,宋明理学,以及冯先生未提及的清代朴学,这是儒的发展脉络;自老庄起、总名家阴阳家所长,到魏晋玄学,这是道的发展脉络。

  而后随着“道”的思想,为道教寻仙所替,又加之释教传入,渐渐式微,最终在两宋时,儒释道三家合流——周张二程的思想皆有道玄的起源。

  《小史》虽小,却是冯先生功夫所在,正因其篇目精简而内涵深远,才可使读者可以用更少的时间与精力,集中掌握中国哲学的核心部分,以此成为框架,便于未来扩展阅读时,更好的把握脉络,消化吸收。

  。

  《小史》已有许多版本,但是这个在正文之前加以详细导读,更分别推荐可深入阅读的各思维流派的经典,在小史后加以多篇冯友兰先生哲学方面的其他短文附录,这样,能够有效帮助非专业的大众更好地体会理解小史正文,以及中国文化的哲学特性。这是十分值得推荐的。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七):管中窥豹

  所谓“小史”,即冯友兰先生将中国自古以来的各家哲学思想用最为精简、浓缩的方式进行了综述与回顾,包括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以及周濂溪、张横渠、二程、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宋明道学家的哲学思想,而且也对各种思想之间的传承、发展关系进行了较为细腻的梳理。留美归来的先生,精通欧美哲学体系,也略施笔墨进行了中外哲学思想的对比,值得反复琢磨。

  尽管篇幅短小,但是大量的经典原文引述、简略的解释展开、高深莫测的思想高度,对于读者的古文功底、国学哲学底蕴都是极大的考验。幸好,这一版本邀请青年作家在正文前撰写了万字导读,可以称得上是“小史之小史”,啃正文前作为预习准备,或者读完正文后回顾,都是极佳的选择。

  正文后,同时收录了冯友兰先生的多篇哲学感悟。白话文写成,相较正文好读亲切许多,而且将重点放在了个人见解上,更是加上了许多颇具时代性的解读。

  因全书的哲学思想涵盖范围很广,下文仅重点挑选一些自己感悟较深的观点展开谈谈。

  功利主义和道德主义之争

人何以必须扩充此善端?此亦一问题,若依功利主义一说,则人之扩充善端于社会有利,否则有害,此即墨子主张兼爱之理由也。惟依孟子之意:则人之必须充以善端者,因此乃人之所以为人也。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或者说为什么要行正义之事的理由,自古就是“功利主义”和“道德主义的纷争。康德曾言“我们之所以遵守道德,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是因为这本身无愧于我们已经拥有的幸福”,此为典型的道德注意。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根源,其实偏道德主义;而墨子荀子等倡导的功利主义思想,从来都不是正统,这在我看来是士大夫的一种伪善。个人认为,道德主义对于人自身的要求是很高的,属于“理想丰满现实骨干”的典型,要人完全抛却对私利私欲的追求是万万不可能的。或许柏拉图提出的调和论,一种道德功利主义,会更切合实际,符合人性一些。即正义本身就是好的,并且通常都能带来一个好的结果,尽管这里的通常指的是永恒。

  “仁”之本意

  现代汉语里面,“仁”字的出现,通常是“仁慈”、“仁爱”等的形式。一个老好人、甚至是老实人的形象跃然纸上,但从孔孟的原文来看“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仁者实则刚强,坚守原则并非易事。这一点对我是有启发的。

真正的仁人,是个拼命的事,有遇到紧要关头,宁可牺牲自己的身体,也不牺牲那个原则,斗争性是非常强的。哪是婆婆妈妈和稀泥的那种老好人呢?后来孟子讲浩然之气,这个浩然之气就是仁。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不是软弱可欺,和稀泥、庸庸碌碌的。

  “和”之本意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譬如一道好菜,必须把许多不同的味道调和起来,成为一种统一的、新的味道。一首好乐章,必须把许多不同的声音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只有种味道、一个声音,那是“同”;各种味道,不同声音,配合起来,那是“和”。

  尤其是当下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究竟追求的是“和谐社会”,还是“同谐社会呢”?看破不说破,在座的各位明眼人,都是明白的吧。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八):著述以作论辩《中国哲学小史》

  初初以为《中国哲学小史》会如其名,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简单易懂。看了过多旁的书的导读,一直都对导读不甚喜爱,本来也准备跳过有知乎、豆瓣人气作家之美誉的王路的导读,结果跪服在冯友兰先生的正文之前,继而毅然决然的掉头回去看导读,实在是汗颜。

中国哲学小史评价人数不足冯友兰 / 2020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王路的万字导读在我看来实在是太过简短,如果是别的书,万字我都要不耐烦了,但是在小史里,实在是太过谦谨,浅尝辄止了。虽说章章都有概括到位,甚至分门别类以帮助读者更好的阅读小史,外加列举了一系列详细的佐证阅读的经典名目。只是内容多而字数少,使得我在看的过程中也只能将将要摸到其门路,离真正入其门还差得远。

导读

  得看正文之时,云里雾里晕头转向之感更甚。大量的引用之间穿插着冯友兰先生的理解引用,如环中套环,话中有话。虽然用一位哲人的观点解释解释辩证另一位哲人的思想,可以产生多维思考,但是对于没有系统构建过哲学知识体系的小白来说,实在是有点难度过大了。

  曾经的春秋战国乃至以后唐宋元明清,那些先贤名家们可能并不被准确定义为哲学家,甚至于说哲学这个概念都是引自于海外的舶来品,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表达自己对万事万物的思考辩证。儒家、墨家、法家、道家,术士、阴阳家,心学家、理学家,等等,此起彼伏的思想家们在中国的哲学史演变历程中发光发彩。

  冯友兰先生将孔子比作西方的苏格拉底,孟子比作柏拉图,而提出“性恶论”的荀子则似亚里士多德。他们的相似之处不仅在于彼此在东西方哲学史的影响力,更在于其思辨风格也俱相似。甚至在我看来,也许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有雷同之处也为未可知,毕竟相似的思想行为总会导致不同的人做出相同的选择。

  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在阅读小史之后,我也有了更进一步了解,或者说是思考。不同于学习语文历史书时的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却使人轻松。思考会让人产生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免又会吸入更多的哲学思想,就像滚雪球一样,由一个人的思想发散至无数人,彼此针锋相对,最终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可是哲学真的分对错吗?存在即是合理的,每个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对己身对外物的的理解相去十万八千里,简直是在正常不过,若因此互相攻击,互相诘难,未免有失君子风度。正如儒家所言仁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了其他可能就要上升到“存天理,灭人欲”。而前后矛盾自身不能圆其说的墨家“功利”之“非攻兼爱”,在孟子的“义”之辩论下,或许可以佐以圆满。

  在我看来,这些先贤思想的终极目的无外乎是加强统治摈除异端或是达到个人圆满超脱物外。毕竟曾经的百家争鸣也算是统治者们为博采众人之长,统御百家之姓采取的的一种有效手段。虽偶有如老庄之类的通达剔透之人,也不外乎是超脱统治的枷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纵观全篇,孔子有一点我觉得甚妙,发乎情,合乎礼,心意到了,结果怎样问心无愧即可。

  在“作”与“述”之间,《中国哲学小史》既有前者,亦有后者,但是其论证而出的中国哲学史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小史简短,有很多地方限于篇幅不能完全展开,但是对于像我这般的读者来说,已是绰绰有余了。内封外封

  《中国哲学小史》读后感(九):经典畅销80年,价值依然

  这篇文章一开始,我想问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哲学是什么?

  我既不是学哲学的学生,也不是哲学研究者。

  离哲学最近的时候,大概是身边有一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生好友。

  我对哲学的所有认知都来自少时读过的哲理小文,读过最多与哲学相关的书是周国平先生的作品。

  不知为何,我却总有一种信念,认为:生命中很多疑惑,关于工作、生活,甚至于人际关系的,哲学都可以解决。

  那么,哲学是解决生命疑问的学科吗?

  《说文》中,“哲,知也。”

  《尔雅》中,“哲,智也。”

  国语辞典对哲学的解释更为详细。可见“哲”的概念我国自古有之,而把“哲学”提上理论却来自西方。

  哲学一词在西方原指爱智,是一种借由人的理智去探讨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最高原理之学问。

  在东方,哲学除包含上述意义外,尚包含如何通过实践行为以实现道德理想人格。

  很幸运,看到有朋友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小史》,这本书在哲学领域家喻户晓,已经畅销80年。我想尽办法入手一本,赶紧读了起来。希望能从冯先生梳理的哲学脉络里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中国哲学小史评价人数不足冯友兰 / 2020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刚从快递那里收到书时,很诧异这本颜值高冷的书那么小。32开本,207页。心里还沾沾自喜说:“这一会儿不就读完了?”

  打开书一看,字体好小哦。不过,我没什么眼疾,字体大小读起来不影响什么。

1、《中国哲学小史》

  封面上印有这样一句话:本书由豆瓣、知乎人气作家王路万字长文导读。就像我的第一印象“这么一本207页小书,还需要导读?”

导读开篇也说:“《中国哲学小史》虽然意在向普通读者介绍中国哲学,实际上,普通读者读起来,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刚读到这句话时,我还不以为然呢。但是,真正开始读正文时,我就知道自己太太太太太自大了!!!!!

  这本书共3个部分。

  1) 导读

  作为普通读者,是一定要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的。这部分把《小史》的结构详细做了介绍,每章的阅读重点也对应《小史》单独成章。

  文末,对每一部分的拓展阅读列出书目,便于读者更深入学习和阅读。

  2)《小史》

  从孔孟到王阳明,历时几千年,这一阶段伟大思想家辈出。有的主张相左,有的继承发扬,有的默默落幕,有的影响至今。

  冯友兰先生分13节,选取先秦人物思想、五行八卦、佛教道教、北宋五子作代表,对我国哲学思想脉络进行了客观科学分析。

  过程中,纵向引经据典,横向比较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能感受,冯先生那一辈治学之严谨、学识之渊博。

  但这一部分多引用古文,就连冯先生的行文也是古文风格。所以,对于古汉语语言能力不强的读者,真如导读所说,读起来是有相当难度的。

  3) 附录

  如果说读《小史》是“山穷水复疑无路”,那么附录部分就可以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了。

  原因有二。第一,冯先生这一部分用的是白话文,理解起来相对容易。第二,开篇的导读是他人所作,这一部分则像是冯先生为自己的《小史》做了简短的导读。

  不过,附录部分收录的不仅是先生有关中国哲学的内容。这部分共收录了冯先生5篇文章。前3篇都和哲学有关。最后两篇,一写人生成功因素,另一写读书经验。虽然最后两篇与整本书思想看似无关,但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把死书读成活的,对每个时代都是适用的。

2、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是哲学的

  孔孟之道,从学前就开始吟诵。到如今人到中年,从来没想过他们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

  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这些概念偶有人提起,也只是把它们当做与我无关的学说。没想过,它们也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

  更没想过的是,在日常的行为、习惯、生活理念中,早已烙下先人印记。三纲五常虽然在现在社会早已不是它们本来的面目,但我们以为的三纲五常就是它本来面目了吗?

  无论哲学是“概念的游戏”还是“人类精神的反思”。读完这本书,我坚定了一个信念:有人必有哲学,人离不开哲学。尤其是这个多事之年,哲学可以带来的思辨、理性,其他都带不来。

  评论区讨论:

  你是怎么认识哲学这一概念的呢?留言讨论一下吧!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