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锦集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由【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作,汇智博达|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一):草根独裁者的枕边书
总有些读物名气极大,除掉能吸引专业读书人,在校学生老师,科研工作者学者还有出版行业文化行业的人去阅读外,还能吸引一些本来没什么阅读习惯和阅读方面的工作要求的人,这些读物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对圈外人士有独特的魔力。
《乌合之众》这本书被称为群众运动的圣经,名气很大是很多“书单”的常客。排除掉那些纯粹为看热闹享受阅读乐趣的读书人,部分阅读的朋友是希望从这里看到些作者关于这个课题的真知灼见,以方便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的,尤其是那些出身草根渴望逆袭为独裁者的有想法的有志人士!比如希特勒,比如那些靠民选制度上台的那些领导人物,这本书据说是这些职业折腾份子的枕边书,应该不为过。
原版的中文译本极多,我手头这本是其中之一,群体的心理,群体的意见和信念还有还有各种类型群体的分类和特点三大章节算是完整的译出来了。文字,编辑校对还有装帧都在合格线之上,值得入手的一册读物。
读书时候总听过几句话叫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少数服从多数”和“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后来有点阅历啦,发现那几句话实在是很值得好好琢磨一下。就平时的生活经验还有历史的间接间接经验来看,人民群众往往是不明真相的盲目吃瓜者,经常成为各种势力方面的挑拨,操纵和离间方。历史的确是人民创建的不假,但人民往往只是这场大戏的群演,而主角往往是少数几个人。
后来看过些书单,里面频繁提及这本奇书,但一直没机会阅读,这几天在家撇了几眼,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却是不那么的牛。纵观全书,缺少严密的论证,新奇的论据还有华丽的语言,全书都在围绕“群体”这个对象在做毫无情感的叙述,说大白话。那些同样有类似阅读感受的是《厚黑学》,《君主论》,《论语》还有《金刚经》,这些读物都是成书时候名气极大,但现代人真认真阅读后兴味寡淡,不得不说这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之一?那些原来藏在深宫中的治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被普通人所轻易识破再也没有那么强大的魅惑不成?
既然已经没什么神功秘籍在里面,这些书的价值又都在哪里呢?他们的作用仅仅是作为营销的噱头以方便一版再版嘛,我觉得这类书作为历史文本的价值是有的而且很高,甚至应该是人手一册的存在,不应该因为觉得这本书就说的无甚高论的常识,就漠视他,你觉得他说的一般,只是说现在这个时代比较好,但谁也不会保证以后也会这么好。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二):群体心理引导的必要性
近日,发生在香港的游行示威和暴力活动已持续两个多月,严重冲击香港的法治、社会秩序和经济民生,严重打击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对香港繁荣稳定造成严重影响。每每看到类似的报道心中不解,这群黑衣人包括很多大学生为啥会被居心叵测、多管闲事、图谋不轨的西方势力所利用。 读了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有豁然开朗之感觉。原来这里不但有西方势力插手香港事务、幕后指挥、煽动的原因;也有群体时代群体心理易被利用有关。正如书中所讲:“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全书共分三篇14个章节,介绍了群体的心理,群体意见与群体信仰,群体类型及特点;具体阐述了群体的一般特点、群体的情感与道德观念、群体的观念、判断与臆想力、群体与宗教、影响群体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群体首领与劝服手段,群体信念和多变的意见、群体类型、犯罪群体、陪审团、了解选民群体和议会等。书中关于群体具有原始的本能的力量、传染性、易于接受暗示(易被催眠)等特点,决定了群体与个体的巨大差异,群体中个人在行动方面与他本人之间的差别。群体中的莽撞、焦躁、丧失理智和判断力、夸大情感等因素,导致群体易受无意识动机的支配不受大脑控制,从而却反自控力,导致盲从。 或许是类似社会心理学知之甚少,阅读本书让我受益颇多,但也有一些理论让人瞠目结舌,如书中“关于教育”中提到的“教育有时甚至会对人有一些不良的引导害处远大好处。统计学家告诉我们,犯罪伴随着教育,准确的说,犯罪至少伴随着某一种教育的普及而有所增加的”令人不解;书中关于“民族的性格决定民族的命运,制度无法决定一个民主的伟大和衰败、各个民族受民族性格的支配,与民族性格相悖的模式就像一件借来的外衣,是一种暂时的伪装”等内容给人很多的的思考。只有适合本国发展的制度才是做好的,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性格,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正是适合中国的制度,任何强加给中国的模式都必将失败,香港同样如此。 勒庞的“乌合之众”心理学认为:民众为了追求幸福,会愿意牺牲自由,追随强力领袖,赋予他绝对权力,并为他所宣扬的理想牺牲一切。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群体心理学,了解是什么让我们盲从,如何克服盲从,作为政府更应积极研究群体心理学,从而加以正确引导各个群体,确保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做出贡献。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三):关于群体心理思考
勒庞的这本《乌合之众》一直很畅销,也有很多人士推荐,但也褒贬不一,此次自己有机会细细读过后,觉得这本书更适合以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来阅读更好。
勒庞的《乌合之众》的首次出版距现在已有124年,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早已比勒庞时代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勒庞的这本书却仍经久不衰,中译本也有了多个版本,胡海燕版本的《乌合之众》译文比较流畅,有适当的注释,排版也简明,还是值得一读的。
社会由每个人构成,可以说看似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活,但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群体之中并和群体中的其他人发生联系。勒庞的这本书中采用的也是心理学上广义的群体定义,不同个体在某一时间有了相同的特征便可以称作是一个群体。不过由于勒庞所处的特殊的创作背景,勒庞这本书中对群体的观点略有些悲观和消极的基调,所以我们也应该看到群体由于技术和知识的发展其行为和心理特征可能会比本书所介绍的更为复杂和多元化。
之所以群体能形成这些有共同心理特征和信念的,勒庞认为主要由于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的作用。间接因素简而言之指的是群体中个体的社会背景,如受教育情况,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特定社会的传统等,而直接因素更像是导火索。群体的信仰和主张因这些因素而形成,外加群体本身具有很强的无意识性,低理智性,易受暗示和互相传染,偏激,臆想力强等特点,群体会在群体中首领的带领下将想法付诸于实践,首领的名望,对群体心理的把握会对他们成为首领的过程助一臂之力,但名望也会随着成功的消失而消失殆尽。此外,勒庞也根据前文对群体的特点的归纳讨论了异质性群体,同质性群体犯罪群体,选民群体,议会群体,陪审团群体的特征。
作为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书中很多观点确实在几百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存在。最近出现的香港暴力事件也充分说明了群体理性有的时候确实不受知识和理智所支配,在冒着违反法律的风险下一些学生也义无反顾的成为了暴力分子。亦或是之前曾经出现过的网络暴力,人肉或骚扰当事人导致当事人崩溃自杀的案例,群体情感裹挟着文明的人在网络中说出了一些十分恶毒的话,但回到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个体在生活时却和之前判若两人。但是勒庞也同样提到了群体可以带来的积极意义,处于群体之中的人们同样也会被积极的感情所影响,变得不畏牺牲,不计较个人私利。正是一代代中国人在爱国主义和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念的指引下的前赴后继不断拼搏的牺牲与努力才换来了新中国的建立和不断发展。
但是群体处在当今这个技术告诉发展的时代下群体心理也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变化,信息让每个人的距离变近,我们更容易接受到多元的看法,群体未来会不会真的会变得如个体一样完全理智呢?或许会吧。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四):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衰史
《乌合之众》是我一直想读的一本书,终于得偿所愿。书中一直从多个方向强调大众心理学的重要性。这本书与很多书的观点都不同,从大众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众信仰的产生、领袖的诞生,最后分析了犯罪群体、陪审团、选民群体、议会的特点。全文结束语,也是整本书所有观点的总结,声称揭示了一个民族的兴衰史,可是在我看来,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衰史。毕竟不是所有民族的国家都有议会、陪审团的存在。
英国议会下院召开陪审团全文分为三篇。第一篇群体的心理,第二篇群体的意见与群体信仰,第三篇群体类型及特点。作者循序渐进的讲解,逻辑性很强。这本书的翻译有很强的英文语法语序的痕迹,这就是原版直译了,为了不错误地解读原文,这种形式更有原版的味道,若不是有二十多年的英文学习经历,在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上会觉得晦艰涩一些,读这本书的过程总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找来英文版来读。我写了33篇读书笔记,一点点啃下来,书确实是一本值得详细阅读的好书。
第一篇群体的心理。作者在这一篇强调了个人一旦因为共同的目标进入一个群体,就会得到一种群体心理,让个人的感情、思想、行为发生变化,与单独一人时的性格和行为有很大不同。群体的行为特点是,几乎没有推断能力、不具备批判精神、轻信、易怒、头脑简单,听命于大众首领,受断言、反复、传染的影响。这本书一直强调断言在演讲中的重要性,断言就是短促有力的语言,可以让听众脑中迅速产生生动的画面。反复是不断重复以强调所说的话。传染是形容观点在人群中迅速扩散。
第二篇群体意见与群体信仰,讲明对群体信仰能产生影响的两个决定性因素:间接因素和直接要素。种族、传统、时代、各种各样的制度、教育,都是间接因素。能够对大脑产生生动形象或产生美好幻觉的词语、套话,就是直接要素。第一篇就强调了群体轻信的特点来源于暗示,因为群体在起初的兴奋状态结束后,会进入无意识的状态,就会随时接受到暗示,也很容易受到暗示,丧失了理性和判断能力,类似催眠状态。形象化的语言是接受暗示最直接的手段,有时话语指向模糊,却能让人产生美好的幻想,所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从而排斥数据、逻辑、推理论证。唯一可以让幻觉消失的方法是经验,亲身经历的经验可以让人免受忽悠,比如女人嫁人生子才知面包的重要性,谈恋爱的时候永远觉得玫瑰更重要,不管父母怎么说都觉得言过其实。
第三篇群体类型及特点,作者在这一篇应用前面的理论分析了犯罪群体、陪审团、选民群体、议会的行为,并大量引用了法国大革命、屠杀、惨案等重大事件中这些群体的行为来佐证以上这些观点。如巴士底狱监狱长遇害的案例,杀死监狱长的是一个厨子,只是看热闹,没想到无意中被攻占巴士底狱的人推举为一个行刑者,亲自割断了监狱长的喉咙。以此来佐证犯罪群体的一般特征:容易受到指使,轻信他人,意见多变,夸大情感。作者在讲述陪审团的不理性、感情用事时,是这样说的“对于自己有可能成为其受害者的罪行,陪审团绝不留情,但是在面对一些因感情问题引发的犯罪时,陪审团经常会犹豫不决”,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如果不是律师一再强调凶手“安迪”枪杀老婆和情人的残忍和丧心病狂,让陪审团“不寒而栗”,安迪也不会因谋杀妻子这种感情问题而莫名其妙地被判无期徒刑。艺术来源于生活,那是美国法庭的真实写照。
作者讲到议会制度,强调议员投票通过提议时会因害怕失去自己的选民,即使深知这项提议会增加预算负担,也不敢反对提议政策。这种心理会导致财政费用增加,而羊毛出在羊身上,民众负担会加重,个人的自由会受到更多限制。限制法令的通过,会增加公务员执行,或给予公务员更大的权力,不断增加限制法令,意味着不断培养公务员的势力。长此以往,公务员会成为新兴贵族阶层,民众丧失创新精神和活力,成为沮丧、顺从、无精打采的行尸走肉,而国家成为全能的上帝。这样的上帝很难永久存在,也不会非常强大,自由越来越多受到限制,这是文明衰落的前兆。历史不断重演,所有民族都不能幸免。
看到这里,我为我们的祖国而自豪。我们的政府一直简政放权,正在完成的机构改革也精简了机构,缩减了编制,公务员没有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民众不是越来越没有自由,而是各种经济形式遍地开花,民众的自由度越来越高,人们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不但没有衰落的预兆,还越来越繁荣,百花齐放。衰落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大步向前发展,中华民族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祖国70周年万岁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五):125年前出版的书籍,现在仍是经典,但未来能将适用多久?
导读: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被很多出版社翻译出版过,而今天看到的这本胡海燕的译本,更加通俗易懂,不再像早期的译本那样晦涩。
时隔125年的大众心理学巨作。书中对群体心理的研究有很多经典论述,虽然为心理学书籍,但是与现今生活中的事件、现象紧密相关。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加入了很多群体之中,成为了各个群体之中的乌合之众。
书的印刷质量很好,是我喜欢的那种泛黄纸群体——不可忽视的力量,这是一个群众的时代
1895年的那个年代是一个关键的人类思维转型的年代,而引发转型的因素,一个是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消亡,一个是现代科学和工业的探索发现。不管人类思维如何转变,社会以什么基础建立,都要考虑群众力量。了解群体的心理,并不是要统治或者操控群体,而是可以对历史的事件及经济现象进行很好的审视。
第一卷:群体的一般特点
群体:从心理学上讲,群体并不是仅仅是众多数量的个人聚集在一起的团体,而是受群体精神一致法则所约束的群体组织——心理群体。
心理群体一旦形成,便拥有短暂且普遍的特征:莽撞、善变、焦虑、丧失理智判断力,易受暗示、易传染、偏执等情感特点;有着经常放纵自己低劣的本能,但也有树立崇高道德行为典范的道德观念;拥有着非常低下推理能力,同时有着强大的想象力;
个人解读:无论是历史的文革红卫兵,还是现在的传销集团;无论是历史的太平天国,还是现在的恐怖主义;无论是历史的战争,还是今天的粉丝团体等等,都可以用群体的心理和特点进行解释和阐述。当个人融入群体之后,会拥有莽撞、善变、焦虑、丧失理智判断力,易受暗示、易传染、偏执等情感特点,推理能力变得低下,却极具幻想力。文革时期的政治批斗,传销集团的惟命是从,太平天国的揭竿而起,恐怖主义的人体炸弹,历史战争的奋勇杀敌,粉丝团体的极度崇拜…… 无不印证了勒庞对群体心理特质的描述。
虽然不是学术研究的论证,但是通过现有社会现象及历史事件都可以证明勒庞对群体心理的描述。我想这也是此书成为百年经典的大众心理学巨作的主要原因。
第二卷:群体意见与信仰
群体的想法和观念是在间接因素(令群体接受某种信念而不再接受其他信念的因素——种族、传统、时代、制度和教育)和直接因素(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
有名望的群体领袖通过断言、重复刺激群体建立观念影响群体的头脑,通过传染得到普及;普遍的群体信念比较稳定,建立和消除的时间会很长。而非普遍信念的意见很容易改变;
第三卷:群体的类型和特点
群体可分为:
异质类群体——a.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b.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
同质类群体——a.派别(政治派别、宗教派别等)b.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c.阶级(中产阶级、农民阶级等)
陪审团、普通选民、议会等罪犯群体的无意识犯罪行为。
个人解读:
“从智慧的层面上看,群体总是要比被孤立的个人的水平低,不过从感受,以及被这些感受驱使的行动来看,群体的表现要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者更糟糕,这都要看具体的环境是怎么样的”。而最后一卷中,列举的都是无意识的犯罪行为。我想如今的社会,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超越群体表现的更好的行为。寻求真相的精英科研团队,勇往直前的烈火英雄,疫情之下奋不顾身的医疗团队……
这本巨作,未来能适用多久?
试想一下,再次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变迁,跨世纪的发展,此书是否适用于未来的社会?为什么这么思考,因为最近读过的尤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书中论述了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的发展,正将人类的信仰从宗教、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军事主义等意思形态向世俗主义转变。
世俗主义倾向于追求科学的真相,有同情心或者让他人免于痛苦、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无知,在乎的是平等而不是优越、崇尚自由的同时重视责任。世俗主义将成为群体的普遍信仰和观念,那么未来是否会变成一个基于世俗主义的大群体?而宗教、意识形态单单服务于国家或组织。
当今社会中的群体,或大或小,都因为统一的观念,而成为心理群体。例如微信群,有母婴群、教育群、福利群,一个很小的统一观念,就让目标一致的人成为乌合之众。但是未来呢,这些统一的世俗观念终将无限变大,变成无限统一的观念和信仰,而达成这种状态的工具就是一个植入于人体大脑的无所不知的生物芯片。
未来的信仰可能是经济发展、世俗主义,又或是人工智能。
个人认为:个人的信仰和观念依然会独立存在,并不会因为群体的建立而完全失去。或者可以说,个人的观念和信仰在未来的群体之中变得会更加独立,而群体的普遍信仰变得越来越模糊。也可以说社群或群体越来越无明确的边界,不再具像化。
在这个大的群体之中,群众并不是麻木不仁,并不是乌合之众。在更深层次的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的发展下,普遍的信息和意见让绝大部分群众更容易产生自我判断,对群体意见不再那么冲动和易受暗示而动摇。那将是一个个体可以独立存在于群体之中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人人都是乌合之众的一个群体时代。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