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雄起》经典影评有感
《真雄起》是一部由Hitesh Kewalya执导,马恩维·加格鲁 / 阿尤斯曼·库拉纳 / 尼娜·古普塔主演的一部喜剧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雄起》影评(一):印度里程碑已立,泱泱大国何时有望
2020是好多新事物的元年,虽然有疫情的影响,但也不影响这是崭新的一年。这不电影很早开始就期待上了,最近才有幸可以看到。印度电影以往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跳舞唱歌还是没有变,但也不会让人感到反感,在唱跳中既体现了人们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又使得同性恋这一略显悲伤沉重的话题轻松一点,很值得推荐!结尾升华主题:我们为了爱而奔跑,爱没有固定的颜色,或是性别,必须消除强加给我们心的限制,和爱的人在一起,在那之前,我们还是会继续奔跑,为了我们的爱。这也在启示着人们还需继续努力,人权的战役还没有结束。
《真雄起》影评(二):短评不够写
“印度”“同性”这两个关键词够不够爆炸?不过,近几年绝大多数印度电影为了迎合国际市场圆滑了许多,够看但不够精彩,同时近几年全世界同性电影绝大多数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或政治正确,但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就不一样了。导演态度还是可以的,但刻意回避或淡化了同性的阻力和问题,可以把本片看成是一种同性轻喜剧片,重点在喜剧,是对市场的一次投石问路,不过这种类型的片子还是德国做的好。
回到电影本身,我说制片人能不能管管这个导演,前40分钟绝对花了电影80%的预算(主要花费集中在调度、场景上),导致紧接着剧情全靠嘴来推进,陷入说教模式,还换了低成本场景和拍摄方式,要知道,观众是最讨厌说教的,尤其在喜剧片中。所以后面自然而然就跨了。
其实国内是可以做的,编剧利用技巧回避审查方面的问题,因为亚文化团体早已就对女女CP或男男CP如饥似渴了,腐女市场相当之大,近几年综艺和剧参料挺多。只可惜,相当一部分没有战斗力的伪文艺团体只会自怜自艾、孤芳自赏,(没有战斗力又不团结那就真没办法了)完全没有大无畏乐观主义精神,要知道,任何权力(尤其是话语权)、市场,都不是等着赏赐而来的,只有靠自己争取,为之战斗。然而实际情况比这还差,毕竟大部分还混迹在消费主义和996泥潭了。
偶尔在不见天日的泥潭憋坏了,吐出泛着浑浊的泡泡,那不是才华,那只是生存本能。即便这样,也比那些沽名钓誉和政治正确的人好。
《真雄起》影评(三):我们交换豆蔻,世界呈现我们的年华
先说说这出电影,首先这是一出意义大过剧情的电影,特别是在印度这个国家上映。剧情十分简单,就是男主跟男二回家参加妹妹的婚礼,旅途被迫出柜,面对家庭的压力,最后选择跟从小喜欢自己的女生结婚来结束家庭闹剧,但最终还是大团圆,父母在一番思想斗争后还是选择让自己孩子幸福,承认了男二。这个剧情跟很多人的经历很像,但是很多人却没办法走到最后一步,相忘于人海,只能年华老去再回忆。
电影是以喜剧形式包裹严肃的话题,中间穿插印度电影惯有的歌舞,形式有点类似三傻。不过由于剧情的笑点是偏本地,看的时候很难理解,所以就会变得有些尴尬,很多时候会在想刚才那句话到底好笑在哪里。好的地方就是导演撇除印度一些比较脏兮兮的地方,整体色调都是明亮清澈,歌舞都是活泼鲜艳,加上男二的颜值在线,还是算赏心悦目。不过由于剧情老套,加上烦人的背景音,很多时候会让人走神甚至看不下去。人物性格配置到是标准,强势的哥哥,嫂嫂,唯唯诺诺的弟弟,弟媳,独行又善良的妹妹,傻白甜的青梅竹马。古灵精怪又勇敢的男二,稳重又妥协又纠结的男主。如果你有一个多小时想了解一下印度的结婚习俗,又刚好对这类题材好奇,喜欢印度歌舞,那可以尝试。如果只是想看这类题材,表示不值得。
这出电影有很多对话都蛮有趣
两个男主在婚礼当众接吻,被惊恐万分不知道怎么化解尴尬危机的家里人说,他们时在给新人送祝福。经典对白是:他们在互送豆蔻,象征吉祥如意。我也想给别人送豆蔻。快来跟我一起吉祥如意。
男主的叔叔送走男二时候问男二,你时什么时候决定变成这样的。男二说你这种东西能突然就决定吗,又不是工作说,决定明天要做什么工作。不是我们决定了如何去爱,是我们骨子里就是这样去爱。爱不是决定出来的,是本来就存在,只是我们遇到了。
男二得知男主妥协要结婚,问他为什么,男主说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家庭,才能在社会中保护好家庭。男二说你这样,过6个月他们还是接着逼你生孩子的。
还有几个场景也很有趣,男二跟男主的父亲在斗舞,一个breaking一个popping。
男主的青梅竹马对男主说,知道你喜欢男人我很高兴。男主不明白她高兴什么,她说她也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个小偷,她想要跟男主一样勇敢去爱。所以她最后卷走男主家的珠宝逃婚了。
还有一个好神奇的,印度真有火车情节,包一个火车去结婚的,真是有趣。可是怎么不见大家都扒在火车上呢。
真实的社会并不会因为一部法律法规的颁布变得美丽。我们踮起脚尖起舞,让年华无悔。
男二真好看。身材也好。他有一出电影调音师也很好看。
《真雄起》影评(四):为什么中国同志电影依然停留在寻找罗麦?
2月21日,宝莱坞第一部主流同志商业片《真雄起》(Shubh Mangal Zyada Saavdhan)在印度大规模公映,并且以3.27亿卢比(约合3180万人民币)的票房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然而在国内,能够上映的同性片屈指可数,除了打着同性旗号的《寻找罗麦》,我脑子里面只有《西虹市首富》里面那对在结尾才公开的二爷和二奶。
西虹市首富 (2018)6.62018 / 中国大陆 / 喜剧 / 闫非 彭大魔 / 沈腾 宋芸桦为什么中国对于同志电影甚至可以说是对于同志仍然停留在寻找罗麦(我觉得这里可以视作形容词,大概是一种初级、浅薄、隐晦的认知)的阶段呢?
首先,我是一个同志。
并且,我的观点也仅仅表达我自己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来源于我真实感受。
首先,ZZ原因我选择闭口不提。
其次,就是国民对LGBT(非异性恋群体)的认可度。
现在社会网络这么发达,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这一群体都有了解,甚至身边也有一些勇敢出柜的朋友。但是像我家里长辈,也是有人不知道的,难搞。
提到认可度,网络用户大概都知道,一般在豆瓣或者微博或者B站,一旦有关于同性的文章或者视频,都会有大量网友出来顶,并扬言支持同性婚姻。甚至如果有人表示异样观点,会有大批网友给他带来素质教育。
但是,在现实中出柜的往往都是少数。《奇葩说》有一期说,你不能强求别人去出柜,因为你不是他你不知道出柜后有多大的影响。圈子里,我们知道生活中gay的占比,并且大部分gay都明确表示以后是要找个女孩子结婚的。
说句不好听的,应该没有女生可以接受自己老公在外面做0吧?但是真的是有可能的。
以后有机会再补,我先睡会儿
《真雄起》影评(五):两个人的路,不应该一个人真雄起
期待了超级超级久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看完了,全程又笑又感动,印度在LGBT方面踏出了这么大一步,期待中国(大陆)也能踏出更大一步。
先说说这部电影的主线剧情吧,男主卡迪克,曾经向父母出柜,惨遭父亲殴打并赶出家门;男二哈曼出生于精英家族,未出柜,母亲一直在为其物色结婚对象。两人相爱之后,放浪不羁的卡迪克希望哈曼出柜并说服父母,希望可以得到来自哈曼家人的祝福。
但是正如我标题所说“两个人的路,不应该一个人真雄起”,犹豫不决的哈曼在意外出柜之后,一度想要服从父母的包办婚姻,而卡迪克却不断为两个人的爱而努力着,不愿放弃。既然哈曼选择了和一个可以为他不断付出的男人卡迪克在一起,那他也理应更加“雄起”,爱情可不只是一个人的事。
再说说这部电影让我感动的地方吧,电影前半段笑点不断,让我一度以为自己在看纯粹的喜剧,但也就是在这种欢乐的氛围下,电影慢慢诉说出LGBT群体的心酸。
是啊,我们一出生就注定要与自己的家人“战斗”,与他人“战斗”,就算我们隐瞒自己的性向,与自己不爱的异性结婚,看似瞒住了父母,实则只是自欺欺人罢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去追求自己的爱情?阻止我们寻爱的真是别人吗?不,是我们自己罢了,既然我们不能改变所有人,那就从消除自己内心的顾虑开始,从正视自己开始。
《真雄起》影评(六):为什么说《真雄起》是印度同志电影的里程碑?
2月21日,宝莱坞第一部主流同志商业片《真雄起》(Shubh Mangal Zyada Saavdhan)在印度大规模公映,并且以3.27亿卢比(约合3180万人民币)的票房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电影讲述一对同性恋人卡迪克和哈曼回乡参加堂姐的婚礼,浪漫不羁的卡迪克希望男友向家人正式介绍自己,结果在迎亲列车上两人天雷勾动地火的热吻被老父提前发现,差点引发一场心脏病。老父从此把卡迪克视为眼中钉,想尽办法要棒打鸳鸳,甚至给哈曼安排了一桩包办婚姻。但想顺顺利利的结婚似乎也没那么容易——几乎在同一时间,印度最高法院正在就同性恋是否是犯罪进行着一场世纪辩论…
无论从何种意义来看,《真雄起》在印度都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同志电影:
- 印度此前已经有过《阿里格尔》、《孟买之恋》等反映LGBT生活的剧情片,但这些电影全部是小成本、小卡司的独立制作,只能在海外电影节上映,无法进入有着庞大观影群体的印度主流院线。
- 《真雄起》是印度第三大电影公司T-Series开发制作、面向普通大众的主流商业片。它拥有宝莱坞电影所有的商业要素,用大量歌舞和喜剧内容来平衡争议较大的平权主题。
- 电影立项在2018年9月后,当时印度最高法院做出历史性判决,废除了实施157年之久的同性恋犯罪法律(即刑法“第377条”),同性性行为在印度正式合法化。
- 敏感题材并没有给《真雄起》带来额外的阻力:2019年9月确定卡司,12月完成拍摄,今年1月发布预告,2月在印度电影审查机构过审,包括男男接吻镜头全部绿灯放行。
- 电影在澳、美、英、法等全球11个国家同步上映,仅部分穆斯林国家对它做出了禁映决定。它的流媒体发行方是亚马逊影业,这意味着未来数月更多地区观众可以合法的观看它。
“合法看见”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一部同志电影能否盈利,以及业界是否愿意投入更多资金来拍摄同类作品。为了加强卖座性,宝莱坞这次找来了一线明星、有“印度彭于晏”之称的阿尤斯曼·库拉纳担纲主角(中国影迷更多是通过高分悬疑片《调音师》认识他的)。而库拉纳也没有辜负人们对他的期待,在《真雄起》中他演活了一个身披彩虹旗、举手投足高喊“我是同性恋我傲娇——啊不、是骄傲”的活动家。“每块腹肌都散发着骚气”是对他演技的最好评价。
在接受采访时,库拉纳说很高兴能出演这部电影。他说跟另一位男主吉滕德拉·库马尔的吻戏反复拍了三次:“我没有感到尴尬,只是觉得不同。作为演员应该做好各种准备,跟一个男人接吻显然是不同的体验。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信息,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同性之间的接吻是正常的。这就是我所做的事情,这个吻是必须的,否则就是同性恋在大银幕上的倒退。”
无须讳言的是,为了取得平权诉求与家庭娱乐之间的平衡,《真雄起》牺牲了很多可以深度展开的艺术创作。比如每当发生激烈冲突时,会突然从天而降一些搞笑配乐或段子来调解气氛;在争论什么是爱时哈曼用父母并不美满的包办婚姻来举例,一下又把话题带到了父母各自的情史身上,回避了讨论性取向的初衷;全家总动员式的吵架撕逼和一秒切歌舞更是宝莱坞电影的日常操作...
但恰恰是这些庸俗的桥段和套路对平权主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洗脑”效果。电影仿佛每隔几分钟就不忘提醒观众:嘿,我们和一般宝莱坞商业片没什么区别,所以你能接受我们两位男主在一起了吗?什么,还不能接受吗?来人啊,给我继续放歌、继续跳舞、继续播段子…嗯嗯,现在你们肯接受了吗?
《真雄起》的商业化模式也许无法放之四海,但它开启了世界同志电影的崭新一页。在此之前,只有两个国家对同志电影进行了持续的商业化发掘:美国和韩国。美国的《鸟笼》、《断背山》、《爱你,西蒙》、《波西米亚狂想曲》,韩国的《王的男人》、《霜花店》、《小姐》,都在商业性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说到商业票房时,人口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具备一定的人口基数,才能保证小众题材也能收获可观票房,才会有主流片商进行持续性的尝试。而拥有14亿人口的印度一旦加入同志电影商业化的队伍,蕴含的潜能可以说是无限的。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另一个人口大国。
至于为什么同志电影需要商业化——因为只有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LGBT群体才能活在阳光下,我们才能获得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包容,群体权益才能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和尊重,各种污名化才会越发无所遁形!
《真雄起》影评(七):爆笑宝莱坞,印度票房冠军...
同性话题放在国内,似乎还是个禁忌区域。
特别是父母一代,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方式的结合...
想来同性在国内这条路,还是漫漫长征,
可全球另一个仅次我们人口的印度,有一部同性的电影,
不仅获得印度“龙标”公映许可证,片中关于男男接吻的镜头也全部绿灯通过...
印度大规模公映,并且以3.27亿卢比(约3180万人民币)的票房登顶周末票房总冠军。
实在是让人羡慕、嫉妒、佩服!
真雄起
豆瓣:7.7
2018年,印度。
卡迪克和哈曼是一对同志恋人,和很多接受不了同性恋的家庭相同,
卡迪克铁匠的父亲不同意他出柜,惨遭父亲殴打还把卡迪克扫地出门。
而哈曼却迟迟没有和自己的精英父亲坦白。
这天,哈曼的表姐结婚,父母让哈曼回乡参加婚礼,浪漫不羁的卡迪克希望男友能把自己介绍给他的家人,跟着他一起踏上了回乡的火车...
谁知真情难耐,两人在火车上情不自禁的拥吻被父亲看见,差点心脏病发,
但即使如此父亲并不承认儿子同性恋,他刻意回避问题,顾左右而言他。
父亲对哈曼说:离那小子远一点,这是不对的。
他们甚至想用一桩包办婚姻强行拆散这对同性恋人。
也因此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2018年9月,当时印度最高法院做出历史性判决,废除了实施157年之久的同性恋犯罪法律(即刑法“第377条”),同性性行为在印度正式合法化。
该片是印度第三大电影公司T-Series开发制作、面向普通大众的主流商业片。
它拥有宝莱坞电影所有的商业要素,用大量歌舞和喜剧内容来平衡争议较大的平权主题。
男主角有“印度彭于晏”之称的阿尤斯曼·库拉纳担纲主角,我们对他的了解更多是《调音师》里那个装盲的男主角。
在该片中他身披彩虹旗、高喊“同性恋是无法治愈的,他不会传染...”
那一刻他半裸着上身,“每块腹肌都散发着骚气”魅力无限,让人合不拢腿。
其实该片大部分的时候都在为LGBT这个群体发声,
正是因为两种观念的碰撞,有了很多火花。
比如,父亲为了哈曼去除同性恋的恶习,让儿子重生,那个同性恋的儿子死了,新生的儿子就会喜欢女生。
但即使这样掩耳盗铃的行为,也无法治愈儿子的同性恋。
就像卡迪克告诉哈曼的:如果你陷入了父母给你的牢笼,妥协的接受了他们所谓为你好的包办婚姻,你就是愚弄父母,你父母也是愚弄社会,而这种陷阱,一步步的牢笼,等到40岁,会发现自己才是被愚弄的人。
一开始不理解的父母,在卡迪克和哈曼一次又一次的感化下,开始认识到让儿子和不爱的女生结婚,最后的结果是,强迫他过和自己一样的生活,变成一个不快乐的人...
卡迪克说:我的性向,是我的性向,与你无关。
同性恋者,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相爱,从未牵扯到任何人,也不曾伤害谁,为什么每每推行,却遭到这么多人的反对?
这成为这个群体,不断发声的另一个原因。
而该片必定开启世界同志电影的崭新一页。在此之前,只有两个国家对同志电影进行了持续的商业化发掘:美国和韩国。
美国的《鸟笼》、《断背山》、《爱你,西蒙》、《波西米亚狂想曲》,韩国的《王的男人》、《霜花店》、《小姐》,都在商业性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爱应该是两个灵魂之间的碰撞,它从不应该固定在任何性别形式上。
电影最后卡迪克说:爱没有固定的颜色或性别,必须消除强加给我们心的限制,和爱的人在一起,为了我们的爱。
而这种商业形式,会让更多人看见同性电影,这样才会让LGBT群体正常的活在阳光下,得到更多人的包容和理解。
对于LGBT群体,也许在不久以后。
将会开启另一个新的世界。
首发公众号#大壮杂谈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