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太空看地球》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从太空看地球》读后感精选

2020-04-27 23: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太空看地球》读后感精选

  《从太空地球》是一本由[加]克里斯·哈德菲尔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从太空看地球》读后感(一):【品·鉴】换个角度看世界

  这是一本精美摄影作品集。副标题《92分钟环游世界》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推荐用时92分钟。其实不然,92分钟是空间站绕地飞行一周的时间

  作者——克里斯·哈德菲尔德——加拿大国宝级宇航员利用空间站绕地飞行的过程,抓拍了无数照片汇编成了此书。

  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提供了另一个看地球的角度。对世界好奇是一种本能,古有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今有登打卡,一骑绝尘朋友圈

  要说从太空看地球,大一定不陌生微信的开机画面——蓝色弹珠,就是人类从太空拍下的第一张地球全景照。哈德菲尔德在这本书里把画面拉近了许多,我们得以看清一片海、一座城。

  一个新的观察角度,不仅在数量完善认知,还促使我们思考新的问题

  比如威尼斯,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座水城,城中河道纵横交错。这真的只是一个河道多的城市吗?看完本书46-47页,你会发现不是一座城里水多,而是水上有城市。从太空看,威尼斯是一座水上群岛这不禁让我思考,初,威尼斯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代价跑到湖当中建城,是陆地不够用吗?为什么不直接顺着大陆填海呢?

  比如冲击平原这个概念,大家都不陌生,上海就是在长江中下游冲击平原上建起来的城市。泥沙为什么会在入海口堆积呢?这个堆积真能大到形成平原?不妨看下本书23页。颜色深浅不一的泥沙清晰地勾勒出了冲击平原形成的过程。如果作者多拍同一个地区,那冲积平原的形成就不仅仅是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具象变化过程了。

  比如水乃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有生命,没水的地方没生命。但可能想不到水对生态影响可以精准得像数控机床。本书19页的马里共和国,一侧郁郁葱葱,一侧寸草不生,水划出了一条分明的线。本书20页,因为淋喷臂的水呈圆形散开,所以地面植被区就是标准的圆,两个淋喷臂覆盖不到的区域则是戈壁一片。

  比如地上的灯光明明五光十色,为什么从太空看,全世界都是橙色

  有些地方我们从来没去过,也从来没听过,这幅图就是第一印象,这种情况下,对俯瞰图可能没太多感觉。但一旦有了微观层面接触,再看照片时,就容易生出新的感悟了。

  推荐大家翻一翻,经常翻一翻这本书。

  《从太空看地球》读后感(二):【品·鉴】摄影中的地球

  环游世界一圈需要多长时间?1519年,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以他勇敢的探险精神和实践经历首次向世界宣告了答案:三年!他的举动,不仅为新航路的开辟做出了贡献,也为人类揭开了这个星球的面纱;那么在如今,环游世界一圈,又需要多长时间呢?克里斯·哈德菲尔德以他的独家拍摄,告诉我们只需要92分钟。他的行为,不仅让我们省去了大量的游玩时间,也为我们还原了面纱后的全新容貌。 作为一名宇航员,闲暇之际,克里斯·哈德菲尔德拿起了相机,通过精的准备和细致的观察,他拍摄了四万五千多张照片,这些照片清晰地反映出地球的形态、面貌和色彩。看着这些照片,我觉得他的拍摄,不仅是为我们留住了这颗星球最美的瞬间,也意在提醒我们要守护这颗星球脆弱的生态。 很多时候,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我们往往会产生“当局者”的心理,对所处的环境倍感熟悉却又觉得有些单调。但试想,如果换成“旁观者”的角度,是否会有一种新鲜的感觉,甚至于惊讶的神色呢? 撒哈拉沙漠,这一世界上最大的沙质荒漠,常年黄沙占据,寸草不生,被认为是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然后,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地球外面来看,它呈现出黑色与红色的斑驳交错,或大或小,犹如落幕时的晚霞染出的幽美光晕,令人陶醉其中。 回过头来,偶然间才发现,这颗已走过了40多亿年的星球,它的容颜在时光中悄然变化,如一幅流动的肖像,时而枯燥,时而绚丽,让人难以揣摩。而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诞生的一份子,难免会有些许的相似与共通。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自然,其实也是站在自然的角度去审视我们自己。 南非的兰斯堡国家公园,如同一只黄色的眼睛,正静静地注视着丛林的动静;往东,莫桑比克的莫桑比克海峡,如同一个绿色的耳朵,在倾听来自海洋的声音。再往东,澳大利亚大陆的北部地区,曲折的河床穿过红色的山丘,像是静脉中的血管,快要喷薄而出。这时,往北看甘肃的山脉,溪水沿沟壑流下,犹如人脸所生的皱纹,饱经沧桑。 当然啦,从体型上看,人类较地球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从外太空自然是看不到的。但是,人类的贡献与成就,却无时无刻不在点缀着这颗星球。一些地方,因为人类的存在而颓垣废址;另一些地方,却因为人类的装饰而流光溢彩。 飞机划过,会留下航迹云线,引得鸟儿旁观。罗萨里奥的居民区,简直是一格一格拼凑出来的俄罗斯方块,与河对岸的水豚栖息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夜晚来临,丛林退出了舞台,城市便走上了幕前,法国和英国亮起了辉煌的灯火,在那纵横交错的大网上,金色的液体倾泻而下,熠熠闪光。 对于摄影,我觉得是在当下与过往之间寻找定格,在现实和视觉之间满足好奇。这本《从太空看地球》,恰好印证了我的想法,也再一次地勾起了我学摄影的欲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现在最适合做的事情,或许莫过于拿上一部相机,拍摄下这大好春光的一景吧!

  《从太空看地球》读后感(三):【品·鉴】俯瞰我们的蓝色家园

  打开微时,首先引入眼帘的是小人后面的蓝色星球,那便是人类第一次在外太空中看到的自己家园。这张真实的照片拍摄于1972年,阿波罗17号飞船上的宇航员用哈苏相机在4.5万公里外的太空留下了这张难得的地球全貌。从此以后,人类已经很久没有飞船抵达这个距离给地球拍照了。

  我眼前的这本摄影作品集《从太空看地球》,同样来自翱翔外太空的宇航员镜头。

  作者克里斯·哈德菲尔德,加拿大籍宇航员。自从2012年12月进入国际空间站后,他一直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在空间站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吸粉众多。利用绕地飞行的机遇,从一开始漫无目地的拍摄到经过精算后的卡点抓拍,他就像计划性捕猎的猎人一样,捕捉到了一个个独特的地球瞬间。

  这本书便是他用长焦镜头拍摄到的地球细节。作者按照国际太空站运行的轨迹,按各大洲分类,书中除了包含148张俯拍地球的照片之外,他为每一张照片都作了附注,用自己广博的地理和气象知识把照片所隐含的故事说得浅显易懂。

  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地方都已经被汇入地图,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对于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依然知之甚少。我们跟着摄影师的眼睛92分钟环绕地球一周。

  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是太空中拍摄的非洲撒哈拉地区。非洲大陆也被列为了本书第一章。看到号称“撒哈拉之眼”的毛里塔尼亚理查特结构时,我确实有被震撼到。这个像人类瞳孔一样的地标对外太空的宇航员来说就是一个地标般的存在,要知道,这个大眼睛长度足有340公里长。

  再说海洋,地球表面被71%的海洋覆盖,作者也拍摄了众多海域,蔚蓝色的海水包裹着陆地,勾勒出各种线条的海岸线,或像吞食着磷虾的鲸鱼,或像翘着长鼻子的大象,又或像叼虫子吃的大鸟。

  地球上还横亘着众多大山,在他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毁灭庞贝古城的意大利维苏威火山,欧洲度假胜地阿尔卑斯山,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美洲西海岸纵观南北的安第斯山脉……

  最后说说人类。人类活动在地球上留下了太多痕迹。太空中也可以看到的戈壁沙漠里的原形喷灌农田,过度森林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煤矿挖掘后留下的巨坑,超大城市里的万家灯火。

  书中除了精美图片外,还有一些设计精良的小互动,比如拥有ABCD四个选项的猜猜看,与镜头场景很接近的小动物造型对比,书上图片在地球位置的索引等。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希望我们共同生活的星球一直安好。

  《从太空看地球》读后感(四):【品·鉴】风光不与四时同,别有滋味在心头

  最初以为只是一本风景优美摄影集,就像拍照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翻阅下来,不仅有摄影、地理的展示,还有美术、生活等思考。

主体:摄影方面

  在太空拍摄,不仅提供自上而下的垂直拍摄视角,而且还有广角的拍摄画面,让读者一睹太空视角的地球一瞥。

重点:知识解读

  再多对照一点解读与照片,就仿佛上了一堂地理以及相关的历史、生物等知识科普课,如马达加斯加的入海口有堆积的红色,是因为上游树木被过度砍伐而导致水流冲刷红土而成;如判断洞穴是火山口而不是陨石坑,就需要仔细观察熔岩和风化作用在洞穴边上形成了深刻的沟壑;如英国的方形田,就像我国的梯田一样,是因地势、气候而布局耕种的;

  此外,在生动形象方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绝不是说说而已,如像耳朵的莫桑比克海峡、像大象的意大利那不勒斯湾、像觅食大鸟的克里米亚海岸线、像感叹号的土耳其卡尔坎、像鱼形排列的我国东海渔船、像单细胞的伯恩赛德湖、像眼球状的新西兰塔拉纳基山、像蛇形的犹他州圣湖安河等等。

衍生:美术方面

  对于美术生而言,这里有与光影造型理论相对应的素描阴影理论。与平时具象画面不同的点、线、面,在太空视角的拍摄下,仿佛一幅幅抽象画的线条,同时还包括油画的色彩斑斓,甚至还能窥得其下一秒的衍变,犹如神笔勾勒的GIF。

思考:社会生活

  再来,环球飞行,日夜交替。太空提供了更广的视角,让海陆分界线、国家线一目了然,能更清楚地看到阳光最先洒向哪一片大地,并逐渐向哪座城市延伸——白昼之时,气流飞旋,云朵斑斑;夜晚时分,电通人家,灯光点点——天上神工,地上巧夺,科技与自然的力量相融合,编织的画面美丽,造就的生活也同样和谐(当然,要想长久,仍需合理规划)。

结语

  如果是摄影者,这个太空角度的拍摄,能分享另一视角下的影像;

  如果是地理家,太空角度拍摄的画面,能分享自上而下的广角剖析;

  如果是美术生,太空角度拍摄的点线面,能分享大自然的绘画技艺;

  如果是生活家,置身融合了科技的自然,我们理应更加热爱它、保护它以及分享它的美。

  《从太空看地球》读后感(五):【品·鉴】地球之外看地球

  之前我看到过的书大部分都是在地球上拍地球,最多是航拍。但是这本《从太空看地球》是从地球之外看地球,有着另一番的美丽,从宇宙中看地球有时不同的景象。

  从太空俯瞰地球,我们的地球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距离地球400千米上空的空间站上,加拿大宇航员借助手中的相机记录下地球不同寻常的美。

  每一次特别拍啥都需要经过计算,空间站的路径以及适合拍照的阳光入射角。甚至有的最佳拍摄时间只有1分钟,错过了就要等待几周之后(还要重新计算路径和位置等等)

  作者只是一个宇航员,并不是专业的摄影师,甚至慢慢积累地理只是和提高摄影技术,更好的表现地球之美,手中的相机可能永远也比不上遥感卫星的专门高分辨率的拍摄设备,但是作者在每幅图片旁边都会写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评注。

  原来从教科书上就看到过太空拍摄地球的图片,但只是寥寥几张而已。地球在太阳系八大行星(旧称九大行星)排行第三,大部分为蓝色,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蓝色的生命星球。还记得很早前看过一个科幻小说还是科幻电影啥的,写着人类移民宇宙,很多人没法落叶归根,于是人们在月球上建立了公墓,回不了家的人就葬在月球上,一排排墓碑正对着蓝色的地球,取意这些回不了家的人,遥望家乡。到现在为止,我还印象深刻。

  其实宇宙中看到的地球大部分颜色是蓝色的,但是也是有很多色彩缤纷的颜色,白色的云,黄色的沙漠,绿色的森林,甚至越过昼夜分界线,还可以看到灯光璀璨的城市。

  非洲的代表颜色是黄色的,因为沙漠比较多,比如撒哈拉等等,但是也有一些绿色的点缀。

“宇航员们将毛里塔尼亚的这个圆顶状侵蚀地貌作为指向坐标。”一开始还以为是乞力马扎罗山,但是并不是,是新西兰的塔拉纳基山

  非洲的照片中没有看到乞力马扎罗山的照片,怨念啊,只看到过从山下或者空中拍摄的乞力马扎罗山的照片,但是没有看到过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原来地理老师讲过,非洲本来不可能有冰雪的,但是正是有了乞力马扎罗山的存在,非洲的人们才可以看到感受到冰雪。我想从宇宙中看乞力马扎罗山,也应该是很美的吧。

  欧洲的颜色就多了些,比如蓝色的爱琴海、水城威尼斯,白色的阿尔卑斯山脉,还有红色的藻海,夜空下灯光璀璨的英国、法国。

曾经毁灭庞贝的维苏威火山,位于意大利西西里

  亚洲照片也有一些,但是中国的照片不多,有一张中国东海星星点点的渔船,很是美好,就像天空中的星座一样。还有喜马拉雅山脉的照片,珠穆朗玛峰在喜马拉雅山脉中如果没有坐标定位,很难找到,我们仰望的世界第一高峰,在宇宙中看,不过是小小的一个点,就像微观和宏观的区别。

马尔代夫群宛如“小狗的头”发光的汉江

  原来看过一段话:如果看一下远东地区夜间的卫星照片,你会发现有一大片的地区很奇怪的没有亮光。这片处于黑暗的地区就是北朝鲜。与这个神秘黑洞接壤的南韩,日本及现在的中国都闪烁着代表着繁荣的亮光。 这本书中拍摄到了韩国“发光”的汉江,更多得繁荣城市在夜景下都是这种灯火璀璨的样子,比如英国、法国,还有大洋彼岸的美国等等,地球自然之美之外,现在更多的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景色的影响,有很多人造的景观。

迪拜的人工岛,很像一个标识或者徽章吧

  在这些色块组成之中,不一样的地球之美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也许在太空中偶然的拍照,就能发现很多奇妙的景象。

  这本书里面的图片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很多奇妙的图片以前并没有看到过,大饱眼福。

  DK的地球系列、《DK宇宙大百科》,还有《地球之美》《这里是中国》等等书,照片很美,但是角度多是在地球上拍摄,而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原来记得从谷歌地图上搜索,从卫星上鸟瞰地球,感受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就是这种感觉。

中国的图片太少了啊

  有人问过从太空中能看到中国的长城吗,答案是肉眼看不到,但是能不能用高分辨相机拍摄下来呢?

  C 2019年也推出了一个纪录片 《从太空看地球 Earth From Space》也相当的好看,在太空中拍摄地球的不止一个人,相关的精彩照片也有很多,能不能综合各种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图片做成一个大合集呢,甚至可以和谷歌地球链接,会有新的体验吧。

  巡天遥看一千河,从太空俯瞰地球,我们的地球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