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国春秋 第一季》经典影评1000字
《孤国春秋 第一季》是一部由尼克·墨菲 / 彼得·霍尔 / 安东尼·拜恩 / Ben Cha执导,亚历山大·德雷蒙 / 大卫·道森 / 托拜厄斯·桑特尔曼主演的一部动作 / 历史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国春秋 第一季》精选点评:
●编剧有问题,男主太容易受那个布瑞达影响,自己那么大野心想夺回自己的领地 第七集回来,,一个那么大的国家,国王所在地,毫无征兆就被破了都城,这是在逗我吧
●8.5分,这部剧被低估了
●血腥暴力非常soapy
●学习历史了,最后一集的大战相当精彩。
●在军事细节上对历史还原度相当高,最后一集的decisive battle简直燃暴。
●比陕西省大不了多少的英伦小岛,有那么多个国王,50个人就是一场世纪之战,看起来还真的蛮逗的,但是不妨碍天赋人权作为英国建立的基石,就这样一个人看完了此剧,还比在英国的你早了一个星期。
●最近在看《維京傳奇》才想到有看過這部。就劇情上來說中規中矩,一直開無雙的腦殘男主角,陰險心機的阿爾弗雷大帝,跟神秘兮兮的美女巫師,差點以為我是在看亞瑟王。 不過整體氣氛拍的是不錯啦。可惜第二季大概生不出來了...
●开始看觉得很一般,看到后面几集,觉得好赞啊,男主好帅!!!
●一开始节奏好缓慢,在最后两集得到了弥补。Uhtred的形象非常Bard……
●一集弃,跟维京传奇比简直看不下去,我全程站边维京人,所以凡事这个时期以撒克逊人为主角的剧都看不下去。
《孤国春秋 第一季》影评(一):基督徒的虚伪
这部剧最牛逼的地方就是保持啦对宗教的极大的中立态度,甚至侧面证明了基督教有多么虚伪。欧洲如今仍随处可见基督教元素,但对于宗教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已经想的相当明白,当然不包括梵蒂冈这类国家。那句从基督徒老头喊出来的No Mercy也开启基督教血腥之路,当然基督教从温和宗教到血腥转变也不是一天两天,但和所有的宗教一样纵观历史它们无比试图触碰政治,试图无穷尽的掠夺资源,以上帝的名义凌驾于法律和社会良知之上…大家看到的是如今又温和化和甚至是部分世俗化了的基督教,但也不要忘记它以及任何宗教的血腥史。
《孤国春秋 第一季》影评(二):看剧不爱深究的人给五分
如题,五分是因为这部剧让我看的期间完全不想离开电脑,哪怕是影响了实验……
可能是中世纪题材看的不多,但是又心向往之,所以一看便停不下来。主人公有点天煞孤星的命,性格总得来说就是中世纪中的美式超级英雄(可能是bbc为了讨好美国观众吧)。Alfred角色塑造的不错,有缺点也有优点,把低调的王者霸气描述的非常到位。很多人喜欢把这部剧和权力的游戏比较,我都看过,但是又都看的不怎么深究。在我这种肤浅的人看来,两者应当是伯仲之间。
吐槽一句,主角那个整天喊他arseling的基友我很喜欢,可是却在大战里死的不明不白,无名小卒一斧头抹了脖子……
我感觉老国王的儿子,后面可能会有所作为,不过纯属感觉,没看过原著,我也不资深。
《孤国春秋 第一季》影评(三):撒克逊与维京人的蛮荒故事
大概可能与亚瑟王生活时代重合,各种部落的日耳曼人从现在的尼德兰地区出发渡海入侵,盎格鲁人(Anglo)占领了北部的诺森比亚(Northumbria)并把东方命名为EastAnglia,撒克逊人(Saxons)建立了南部的几个赛克斯国(Wessex,Sussex,Essex),Jutes占据了Kent,弗里斯人(Frisii)成了各部落之间的商人。我们现在都知道英语是由一种德语方言演变来的,可能是由于弗里斯商人们负责了各类交流,语言学家们表示与现代英语最接近的语言还是弗里斯语。
《孤国春秋 第一季》影评(四):讲讲孤国春秋的正史
如果你对历史真实发生的故事感兴趣,那你可以花几分钟时间读读这篇文章。本文借鉴引用丘吉尔的《英语民族史:不列颠的诞生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第一部第七章阿尔弗雷德大帝,并结合 《孤国春秋》剧情讲述这段历史。欢迎评论和讨论。
前情: 此时的盎格鲁-撒克逊是七国割据的时代,七个王国分别是诺森比亚Northumbria,梅西亚Mercia,东安格利亚East Anglia,艾塞克斯Essex,,肯特Kent,苏塞克斯Sussex 和威塞克斯Wessex。后面的地名都直接用中译地名。
维京入侵
公元865年,维京大军入侵东安格利亚,领导大军的是维京传奇英雄罗德 布洛克(Ragner Lothbrok)的儿子无骨人伊瓦尔(Ivar the Boneless),哈夫丹(Halfdan),还有乌巴(Ubbe)。剧中的领袖之一就是乌巴,一个只听神旨意的维京勇士,历史上确有其人;剧中男主Uhtred的维京养父母姓Ragner,这是作者安排的一个巧合。
公元866年,维京大军攻下了约克。公元867年,Aelle,诺森比亚的国王,在试图重新夺回约克的战役中被俘,随后被为报复仇的维京领袖残忍杀死,他的肋骨被扯出后又折回,形成鹰的形状。
公元868年期间,维京人不断的在梅西亚发起突袭,到公元869年,他们已经完全掌控了东安格利亚。剧中东安格利的国王埃德蒙拒绝臣服维京人后被乱箭射死,这是历史真实存在的,并且在射死后还被砍下了头颅。埃蒙德临死前坚称上帝的信仰,以及野蛮人“如果你不能被箭射死那我就信一下你的上帝”的嘲笑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
公元870年,又一支维京军队从斯堪的纳维亚飘洋过海来助阵,哈夫丹率领他的军队占领了瓦林福德Wallingford,随后一路杀入梅西亚,并在次年进军威塞克斯。维京大军在雷丁驻垒设寨,并企图继续向前推进。 当时的威塞克斯国王埃塞雷德和弟弟阿尔弗雷德率领部队,在雷丁和维京人正面交战,但遭遇了惨败。四天后他们在阿什顿迎来了胜利。
阿什顿之战
公元871年一月,双方在阿什顿交战,在这场战役中阿尔弗雷德展现出了强大的领导力和智慧。大战在即,维京人步步紧逼,这些野蛮人用武器敲打盾牌,同时发出挑衅的吼声。在这迫在眉睫的紧急关头,国王埃塞雷德还在向上帝祈祷。
丘吉尔是这样评价这两兄弟的,“埃塞雷德倾心宗教,认为信仰和祷告是战胜野蛮人的主要途径。阿尔弗雷德虽然也是虔诚的教徒,但更相信政策和武器的力量,认为它们才是立国根本”。在剧中,阿尔弗雷德的形象也是如此,不过以另一种形势体现了他的个性,他对无神论的野蛮人主角Uhtred的态度。
在阿什顿之战中,面对来势汹汹的维京人,阿尔弗雷德无法再等待兄长完成祷告了,他率领部下杀入敌阵,猛兽一般冲入敌营。此时,维京异教徒已经占领了高地,基督徒军队举步维艰。在阿什顿战场中央有一棵枯瘦的荆棘树,围绕荆棘树,敌我双方开始短兵相接。最后的结局是基督教军战胜了异教徒军,维京人退败而逃。BBC英国史的纪录片也特别提到了这棵荆棘树,暗示这是伟大上帝的旨意。这是的确是历史上伟大的一场战役,如果战败,整个英格兰会分崩离析。相反获胜,基督教信仰会愈加坚韧。
根据阿瑟主教的记录,国王埃塞雷德没有在战场出现,但其他消息来源则认为国王参与了全部的战斗。剧中也出现了修士阿瑟,在历史上就是这位后来的主教,是他用文字记录下了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功绩。不管国王是否参与了战斗,阿尔弗雷德都取得了阿什顿之战的胜利,将维京人赶出了战场。在胜利的鼓舞下,两兄弟开始乘胜追击,在巴辛Basing,兄弟两人再次相遇,却被维京军队打败了。
四月,埃塞雷德去世,阿尔弗雷德继位。在威尔顿Welton之战中,阿尔弗雷德再次率领军队与维京人交战,在这里,他再次展示了自己的领导能力--至少在一开始是这样。维京人在防线被攻破后开始逃亡,但此时阿尔弗雷德的军队队数量太少,无法乘胜追击。所以维京人得以重整旗鼓,开始反击,夺取战场。阿尔弗雷德只好趁实力尚存与敌人达成协议,支付赔偿金让他们离开威塞克斯。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阿尔弗雷德不断调动军队保卫他的王国。虽然他的赔偿金暂时保住了威塞克斯,但这并不意味着维京人会安分守己。在和平期间,维京人巩固了自己在诺森比亚的势力,与默西恩人讲和,他们随时威胁着威塞克斯。公元875年,维京人已经牢固地建立了他们的王国,维京领袖古特鲁姆Guthrum掌握了指挥权,剧中的古特鲁姆确有其人,一个征服威塞克斯的计划正在酝酿。
背信弃义者
公元876年,阿尔弗雷德与古特鲁姆订立条约,并且双方交换人质,就像剧中一样。维京人也宣誓会离开威塞克斯。然而由于某种原因,维京人破坏了条约,杀死了人质,再一次挑起了战争。古特鲁姆的计划是兵分海路两路,路上部队直扑波特兰海角的韦勒姆Wareham,在普尔港poole harbour与海上部队会师后开始进攻。维京大家攻势猛烈,阿尔弗雷德领兵不断对抗。
与此同时,阿尔弗雷德再一次希望通过赔款来寻求和平,最后维京人接受了条件,承诺撤军和解。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不久维京人又一次撕毁了协议,夺取了埃克塞特。阿尔弗雷德率兵紧随其后,但还是来的太迟。这个时候,一场可怕的风暴在海上开始肆虐,维京的海上部队在斯沃尼奇Swanage损失惨重,正如剧中描述的那样,这被认为是上帝的旨意,背信弃义者的罪有应得。于是维京人不得不中断计划,和谈修好,之后是几个月的短暂和平。
突袭与流亡
在公元878年初,维京人发动了对切本哈姆Chippenham的突袭。当时阿尔弗雷德正在该地区过节,毫无防备。当时,王国的军队都集中在英格兰南部的泰晤士河一带,切本哈姆在敌军攻势之下立刻陷入了混乱,尸横遍野,阿尔弗雷德带着家人和几个随从侥幸逃脱,从此踏上流亡之路,只能藏身于萨默塞特Somerset的森林以及Athelney耳塞尔内岛的沼泽地。
这是阿尔弗雷德命运的至暗时刻,他一无所有,走投无路。在剧中他的儿子爱德华生命垂危,在这个时刻他对上帝的信仰有发生动摇吗?我觉得没有。在这段流亡时期,有许多关于阿尔弗雷德的小故事,最出名的是阿尔弗雷德和烤焦的面包,好奇的请自行谷歌。在剧中也有一个细节是全剧最美最靓的shadowqueen把面包烤焦了。
在流亡期间,阿尔弗雷德组织起了游击队继续作战。剧中在尔塞尔内岛的芦苇丛中Uhtred设陷阱引敌人入沼泽地的情节,可以说是情景再现。到五月,阿尔弗雷德已经集结了一支足以与维京人抗衡的军队。正如剧中那样,这位深受民众钦佩和爱戴的国王,四处派出信使集结民兵,最终各路军队在塞尔伍德Selwood,三郡交汇处集结起来。
埃丁顿之战
趁士气正旺,阿尔弗雷德率军向埃丁顿Edington挺近。在一片开阔的丘陵地带,两军发生了大规模激战,这是阿尔弗雷德生平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斗。
阿尔弗雷德设计将维京人从爱丁顿的据点引出,利用盾墙战术击败了他们。战败的维京人逃离了战场,逃回据点加固防御。然而,阿尔弗雷下令把维京人防线周围的庄稼全部烧毁,并且抢走牛群。经过两个星期的围困,维京人投降了。他们接受了阿尔弗雷德的全部要求,尽可能多地交出人质,只希望赶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阿尔弗雷德的做法耐人寻味。他本可以断绝水粮,逼其就范,也可以冲杀过去,将野蛮人屠戮殆尽。但他的做法是,这些野蛮人应该皈依基督教。他认为洗礼皈依基督教是另一场没有硝烟的胜利。所以在剧终维京领袖古特鲁姆受洗礼的一幕是真实发生的事,阿尔弗雷德还是古特鲁姆的教父。
到这里第一季剧终
之后公元885年,维京人又一次撕毁了和平协议,与阿尔弗雷德的军队交战。这一次阿尔弗雷德收复了伦敦,维京人退居英格兰北部的丹麦区。自此,阿尔弗雷德成为了所有不在维京人管辖区内英格兰的王。
作为中古战争偶像剧历史还原度极高,这是一部严重被低估的剧。
《孤国春秋 第一季》影评(五):WTF?
看完第一季,我最想说的就是,WTF???好吧,首先我要声明一下,我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这部剧,本着看人先看优点的原则,我要说,这部剧制作还是比较良心的,基本是非常真实地再现了九世纪黑暗年代的英格兰。武器、服装、用具、场景等等还原度都很不错。因此,本片绝非什么粗制滥造的“神剧”。但其中剧情的硬伤、人物的行为“异常”以及对整体节奏把控以及气氛烘托的失败实在让我接受不能。
先说说这个主角吧!对,就是这个Uhtred。此人的行为真的只能有“异常”来形容。年幼的时候亲眼见到哥哥的头颅被丹麦人扔在城墙下,之后又亲眼见到父亲被丹麦人砍杀,正常人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对丹麦人恨之入骨已经算得上是菩萨心肠了。然后……然后他竟然真心实意地把仇人当亲爹,把仇人的儿子当亲兄弟……WTF???你说那时候他年纪太小不懂事,问题是他长大以后心思还是一点没变,还一心一意要做丹麦人,莫非这就是传说中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吗?当然,我承认拉格纳父子都算是丹麦人中的善良之辈,对Uhtred也很好,但是不要搞错,他们都是Uhtred的杀父仇人!虽然不是他们动的手,但是杀Uhtred父亲的都是他们的手下,也是在他们的指挥下杀的,这和他们亲自动手也没什么区别了。俗话说父仇不共戴天,就算由于种种原因不报仇,但是这种把仇人当亲人的行为也太异常了吧?
之后拉格纳被杀,Uhtred突然一拍脑袋,哎~我是Bebbanburg的继承人,我要找我叔叔报仇,夺回属于我的东西。WTF??这事情你到今天才想起来?你从小就知道你叔叔夺走了你的领地,还想杀你,你今天才想起来去报仇?是不是拉格纳死了你才想起来你以前还有个撒克逊爹?
在尝试说服Ubba的计划失败后。Uhtred又一拍脑袋,哎~我可以去投靠西撒克逊,我可以利用我对丹麦人的了解帮助Alfred打败丹麦人,抱上Alfred的大腿就可以夺回Bebbanburg啦哇咔咔……WTF???你又突然想做撒克逊人了?又想回过头来和自己的“丹麦族人”开战了?历史上投敌叛国的事情有很多,但能像男主角这样在两个阵营中多次转换还如鱼得水,自己觉得理所当然,别人也不以为异的情况实在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关键是他还能多次表示:我爱小拉格纳,他是我的亲兄弟吧啦吧啦。总之我总结一下,Uhtred的父亲被丹麦人杀了,但是他却把仇人当亲兄弟,虽然他把仇人当亲兄弟,但是他还是要投靠撒克逊人和自己的“亲兄弟”为敌,虽然他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对丹麦人有恨意,而是想利用Alfred帮他夺回Bebbanburg并杀死他那个被他遗忘很久的叔叔。(Alfred、叔叔和拉格纳:我们也很无奈啊!)好吧在我看来,他就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行为根本不能用常理来度之。
而之后他的行为,已经不能用“异常”来形容了。教堂逼宫的一场戏,让我彻底把眼镜跌碎。在发现杀死Ubba的功劳被小Odda夺走后,他居然直接冲进教堂当众质问国王!WTF???质问国王!当众!在此我真的严重怀疑Uhtred对这是世界的认识停留在了七岁。先不说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国王是听了小Odda的一面之词才会把功劳给他的,你自己不向国王报告情况还怪国王?再说前面Leofric已经提醒过你了,你不去找国王汇报,小Odda会夺走你的功劳。你自己在那边装逼说无所谓。你要真喜欢装逼,那就从头装到尾也就算了,那后面在教堂里怒发冲冠像个做了好事没被老师表扬的孩子的戏码又是怎么回事?退一万步讲,就算你是真的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你就不能找个机会和国王单独谈么?或者换个时机心平气和地向国王汇报情况?偏偏要打断国王的祈祷,当着大家的面削国王面子。这大概是七岁小孩都不会干的蠢事吧?Alfred脾气够好了,一开始还强压着怒火说你先等等,我们一会儿再说,是我早就叫他滚粗了。Uhtred居然还在那边大嚷大叫,非搞得最后自己被人架下去。这种行为,已经完全不能用什么他性格耿直来解释了,完全就是缺乏最基本的为人处世的能力,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要不是我已经习惯他一向行为“异常”,我还真怀疑这是编剧故意人为制造矛盾,引出后面他和Mildrith之间的关系恶化的戏码….恩,这个恶化得好生硬,完全是为了恶化而恶化,好让他后面可以不知羞耻地投入Iseult的怀抱。关于后面他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和Mildrith闹翻,又莫名其妙地爱上Iseult,我也无力吐槽了。刚结婚时的山盟海誓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哎……算了,对于一个行为能力停留在七岁的人,也不能有太多要求,还是那句话,自我为中心,想到哪做到哪。
主角行为异常,其他人也是不甘示弱,其中的佼佼者自然是老Odda。此人虽然戏份不多,但是他最后的弑子行为简直是异常指数超过主角让我彻底刷新三观。真的,当他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时我已经猜到他一定会大义凛然地阻止小Odda的叛乱行为,但是没想到他阻止的方式竟然是……WTF???如果要我为这件事做个报道的话,我的标题一定是《震惊!父亲居然对亲生儿子做这种事情……》。是的,得知了儿子做了恶行,世界上十个父亲里面也许有三个会劝儿子去自首,儿子如果冥顽不灵,这三个父亲里也许会有一个会大义灭亲告发儿子,但是这个世界上一万个父亲里面也不会有一个父亲选择当场把儿子捅死!而且这个捅死儿子的决定是在几分钟内就做出的!你没有听错,老Odda在得知了儿子的叛乱后,几分钟之内就亲手捅死了儿子!几分钟内!亲手!捅死!儿子!虽然他完全可以选择劝儿子停止叛乱,虽然他完全可以命令手下逮捕儿子,虽然…… 老Odda的行为让我已经跌碎的眼镜又变得粉粉碎。这种行为已经不是正直或者深明大义了,只能说是反人类行为。(我后来采访Ned Stark:你觉得还有哪个领主比你更“正直”吗?Ned:要说“正直”,我只服老Odda。)
最后一集的大战,丹麦人也被撒克逊人感染,行为异常!或者说是整场战斗剧情异常。故事要从Skorpa突出奇招带人去袭击撒克逊人后方营地说起。客观来说,这本身是个优秀的策略,可以扰乱撒克逊人的军心。当他提着Iseult的头颅来到阵前的时候,我本来以为后面剧情是Uhtred怒红了眼但是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带领撒克逊人打败丹麦人成就一番伟业,虽然这不太符合Uhtred的七岁小孩子性格,但是为了尊重历史,让撒克逊人可以胜利,也只能这样了。没想到Uhtred不负我望,再一次冲动地越阵而出,看到这一幕,我心想糟糕,撒克逊人的盾墙出现缺口有没有了指挥,这是要败的节奏,不知道编剧怎么圆回来。没想到,编剧直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鄙视了我的智商,他直接让Uhtred一跳越过对方盾墙,开启无双模式砍杀多名敌人,再一矛插死Skorpa,撒克逊人跟在后面开启buff直接打崩丹麦……WTF???众所周知,盾墙是当时最稳妥的步兵战术,它的优点在于士兵只有配合良好盾墙正面就固若金汤,而丹麦人正是那个时代使用盾墙战术的顶尖高手。但是没想到Uhtred居然可以以一人之力硬是打开一个缺口,而丹麦士兵也像智障一样看着他冲过来越过盾墙,他们一定是事先收了Uhtred的钱,才没在Uhtred跳盾墙时就用长矛把他插个透心凉,然后又是集体突发中风,眼睁睁地看着Uhtred在人群里大杀特杀。最可怜Skorpa,本来好好的一个釜底抽薪战术,最后变成了激活了Uhtred的无敌状态和撒克逊士兵的集体buff,自己还上去送个人头,真是呜呼哀哉,一代Lord of War为了成就Uhtred的主角光环把自己弄得像个笑话。当然真正奠定丹麦人败局的还是Guthrum。他在这场战斗中话不多,但是绝对是一说话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对拉格纳说:你看,那个神父真的来了。看来他们的上帝真的在保佑他们(我们还是撤吧)。WTFFFFFFFFFFFFFFFFFFFFFFF???基督徒哪次打仗不带牧师???你今天是第一次和基督军队打仗吗?还有上帝保佑敌人你就怕了?你有奥丁保佑啊!你还有一整支维京雄师啊!拉格纳也是一脸懵逼地看着Guthrum,仿佛在说你是不是脑缺氧?说真的,别怪拉格纳不能明白Guthrum的思路,我也不明白。谁特么倒是站出来给我解释解释丹麦人这场仗怎么就这样输了?唉……
好了,最后端正一下态度,认真地说一下本剧总体上的一些问题。
其实从故事叙述手法上来分析本剧,孤国春秋是属于通过一位主要人物作为主视角,通过他的传奇经历来呈现那个时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种手法本来是非常经典、也非常容易出彩的手法,但是从第一季的情况来看,本剧的表现非常让人失望。
我这里想用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来做对比。虽然《十》是小说,但是其实它的叙述手法和《孤》非常相似,《十》是通过波兰青年兹皮希科的经历来描述那段波兰人民和立陶宛人民饱受条顿骑士团压迫,最后奋起反抗击败条顿骑士团,取得伟大胜利的故事。和《孤》第一季一样,《十》的结构也是前面大部分篇幅讲主角的个人经历,最后以一场历史性的大战作为高潮。但是《十》给人的感觉就是从头到尾气氛螺旋式地上升。前面绝大多数的篇幅从兹皮希科的视角,由点及面地向读者展示当时的波兰和立陶宛的社会现状,情节和气氛的推进都非常地稳重,不急不躁。读者随着剧情的推进,越来越感受到条顿骑士团对波兰和立陶宛残酷地压迫和侵略,越来越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主角作为一个波兰人对于条顿骑士团的国仇家恨和整个波兰厉兵秣马要和条顿骑士团决一死战的决心。虽然最后的大战其实只占最后的一点点篇幅,但之前的部分已经铺垫出了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最后的大战作为画龙点睛般的高潮,将整个故事推向最高点,整体让人感觉酣畅淋漓,将那个时代波兰和立陶宛人民对抗骑士团的英雄气概完美地展示了出来,让人感觉:格隆瓦尔德大战的胜利是属于兹皮希科的,也是属于全体波兰和立陶宛人民的。但是反观《孤》,虽然说它的手法和《十》很相似(我这里甚至可以大胆地推测,《孤》的编剧和导演也希望本剧可以达到《十》这样的效果,成为一个气势恢宏的史诗故事),但是表现的效果却和《十》相差太远。首先Uhtred这个又是撒克逊人又是丹麦人的设计就让他的定位很尴尬,这种设计,处理得好的话可以增加主角人物的深度。但是从本剧来看,处理得很糟糕。而Uhtred自己也在两个身份上摇摆不定,转换非常生硬,这些失败使得主角的深度根本没有体现出来,反而让人感觉他的行为非常莫名其妙,就像我前面所说的“行为异常”。然后就是,整个剧的节奏把控不是很理想,气氛渲染和铺垫都非常不足,说得通俗点就是剧情转折太生硬。比如丹麦人是如何在撒克逊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长驱直入冲进温彻斯特,还差点抓住国王的?我前面已经说了,最后的大战丹麦人是被剧情杀的,这里又是为了剧情而弱化撒克逊的国防能力。还有就是为什么丹麦人袭击了温彻斯特后,Alfred就王位都坐不牢,被迫躲在沼泽里?而整个撒克逊王国就人心涣散了?西撒克逊幅员辽阔,温彻斯特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啊!对此我唯一的解释就是要通过这个剧情来给Uhtred建功的机会,同时也引出之后“必须和丹麦决一死战”的情节。但是我觉得这种剧情的设置真的非常牵强。而之后,在老Odda杀死小Odda后,Alfred一通简单的演说就让周围撒克逊人的士气从最低升到最高,实在让人感觉有点突兀。而由于这部分转折的突兀,演说完后,Leofric振臂大呼“come on!come on!”,撒克逊人无脑欢呼,完全没有让人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反而有一种领导发完言后台下的人机械性地鼓掌的即视感。再结合前面的突袭温彻斯特剧情和后面的丹麦人打败剧情,整体感觉就是:丹麦人随随便便地袭击了温彻斯特,随随便便地将西撒克逊打得一蹶不振,然后Alfred在Uhtred的协助下随随便便地就重整旗鼓,撒克逊人的爱国情绪随随便便地被激发,之后的大战丹麦人随随便便地被打败。说实话,在这整个过程中,除了对部分剧情硬伤感到震惊外,我的情绪几乎没有任何波动。说得教条一点的话,就是艺术应该是要引起观众共鸣的,而《孤》完全没有引起我的共鸣。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写了这么长一篇文章来吐槽《孤国春秋》,目的并不是想把这部剧贬得一无是处。恰恰相反,我是这种中世纪史诗剧的忠实爱好者,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我也是因为对《孤》的喜爱才会认认真真把它看完再花时间来写这篇东西的。而且客观来说,这部剧也有许多优点,台词、细节方面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而且正如文章开头所说,这部剧对那个时代的还原度还是很高的。第二季我才刚准备开始看,希望在第二季里我们的Uhtred能有所成长,给我一些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