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经典观后感有感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是一部由泽维尔·多兰执导,泽维尔·多兰 / 哈里斯·迪金森 / 加布里埃尔·德阿尔梅达·弗雷塔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精选点评:
●多兰是成长的,以至于那些为人诟病的MV时刻都别具特色,你看,只要不自恋,他还是那个天才啊。他的技法一直在进步,杀妈也许比较稚嫩,幻想之爱或许过于实验性,妈咪是次完美的高峰,而这部,毫无疑问是多兰最好的电影之一。 片中的动人时刻很多,像聚会时窗外的看过去的镜头,雪夜奔跑,片尾电话等等。但可以很明显感觉到,多兰想要强调的不是“同性”这个感情,他想表达的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恰好这份感情有了交互,产生了变化。他试图让观众明白,友谊是这份感情的基石,所有问题都在冲击这块基石,在其最终的毁灭中,诞生的是新生的、更强烈的情感。
●带着新作品重返戛纳的多兰戏里戏外都在哭,梨花带雨。明显看出来片头还没做,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做得太仓促了,很多地方没有想到位,大量镜头存在再拿捏时长的必要,剪辑凌乱,想让其HOLD的地方短半秒,有些地方则显得长半秒,多兰drama的一面时不时蹦出来。这部作品依然是多兰式的大段大段喧闹的日常碎片,中间夹杂着“向诗歌取经”而来的音乐韵脚和意像抒情,讲述两个老友因为拍摄一部朋友的个人小电影发现彼此情根深种的故事。我非常喜欢多兰把晃动的镜头怼到人脸上拍特写的风格,这善于捕捉未被世事污染的青年人耳鬓厮磨的快活和亲密无间。希望他能再好好剪辑一下。主角马蒂亚斯真是太可爱了,处处都透着性感,我很喜欢(我喜欢的往往没啥演技)。
●强烈支持转行演员。兰兰的好在于真诚毋庸置疑,永远知道自己擅长拍什么,对自己要表达的东西能找到有力的方式表达,然而三十岁和二十岁拍出来的东西一模一样,初心没变,但毫无长进,谁受得了。这样看来世界尽头至少还有勇气一些……
●仿佛被偷看了初中时候的日记那般精准地戳中我,相似的经历加成,甚至比Mommy还要使我共情。从客厅派对两个人无视大象到雷雨高潮,情绪积累涌到头顶。以及他真的放了两个版本的Song for Zula,我简直想抱住他狂亲。/兰是不是长高了,最后还致谢了Lucas,看来关系是真的不错
●儘管努力找補了,但還是和多諾萬一個鬼樣,現在發現多蘭片子的一個秘密:名字越長的作品越不好看。憑啥進主競賽啊!
●男孩们吵吵闹闹,只有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意识到他们需要成长,不能再是男孩。一个吻将他们留住,也将多兰自己留住。不妨认为是多兰创作困境的投射,他在这一部还是没能迈出那一步,但是来日方长。
●回归一种关注水准(可能还不到)的夜店兰。
●三十分钟离场,生理不适。什么时候多兰决定不再拍一群人大喊大叫的片的时候麻烦谁通知我一下。在此之前不会再看他的片了。
●卢米埃的掌声是欢迎你回家,但是并不代表喜欢这部作品。好像你还在迷失当中,这不是你回家的路。
●剧本和剪辑问题太大了,对于影像化的情感表达也并不高明,特别是母子冲突和主线剧情,太表面了,没啥深度啊,表演更不值得夸了,只剩一点爱情的美好而已。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观后感(一):max最后一幕的笑引人深省
前面叙事简单而且快捷的进入主题,聚会上试演同性亲吻的一幕,两个人的旧事和未来在此处上演,这一幕解释为不论两个男生还是两个女生,爱情探究的是个体之间的爱情,包括很多很多的爱,也为后面的剧情铺垫。剧情也包括了很多世俗的影响的自己的心路变化,讲述了一个深柜如何走出自己对爱困扰的困境,最后一幕到底是来见爱的人最后一面,还是认识了自己,解放了自己,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不过最后一幕,max的笑容夹杂着欣喜,悲伤,隐忍等等情感是最吸引我的一幕。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观后感(二):看到“滚开,墨水脸”那一刻,有点像电影《钟无艳》里的一幕
《钟无艳》里齐宣王对一心爱慕他、处处为着他的钟无艳喊的那句“滚开,丑女”!
当然,两部电影性质和剧情、走向,都风马牛不相及,纯属是那一瞬间我联想到那部电影。。。
必须凑够140个字?????????????????
话说一度我以为这个男演员本身脸上都有红胎记,特地百度了一下这个男演员的资料,原来他这么有才啊,20岁就自编自导自演了大名鼎鼎的电影还拿了那么多大奖!哎,长得这么帅还这么年轻有为,又会导又会演,这么有才!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观后感(三):品味和品质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人总是对于有特点优秀的人尖酸刻薄,就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一样。我一直觉得泽维尔多兰是一个极具有才华个性的勤奋的导演,与之这么多的优秀的前提已经没什么好抱怨的,他喜欢每个电影有自己的角色出演,有什么错?长得丑的还喜欢发自拍,自己拍摄的电影喜欢漏出自己形象有问题吗?总是那么多尖酸刻薄的网友。人都有低潮期高潮期谁不想天天都能进步,那需要时间不是你说一句话就变魔术一样变出来。水准在怎么也不会太差到哪里去。起码品味就绕着地球转5圈都比你前卫。非常恭喜等了那么久上映的#matthias&maxime# 等待观看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观后感(四):LGBTQ+几个字并不能仅仅代表我要讲的故事
看完电影,在故事层面感受平平,但很喜欢多兰阐述人物成长时的状态,和对成长vs.友谊之间的讨论,并且很喜欢他表达出来一群朋友在一起的状态。还是多兰的电影,但相比以前,不是在做自我重复,而是这个片子更平静一些,人物冲突变小了,但阐述的事儿还是很真实的,也很喜欢中间调侃了一下新一代九零后零零后与多兰他们那些八零后的代沟。之后看采访,多兰说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会identify自己是gay 而更多是对自己sexuality的模糊化,挺真实的,这个就反射在这个电影里。多兰虽然把很多篇幅都放在友谊这次,但也带了一点母子关系的讨论,这个可能是多兰电影逃不过的母题目,但相比之下并不觉得LGBTQ+ 并不是这个电影的主题,并且多兰所有电影里好像也都没有把同性归为一个主要讨论的话题,看采访就像他说的 讨论的都是日常那些事儿,母亲和儿子,自己的成长发现和周围的朋友有了疏离感,都是普世话题不是粘标签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观后感(五):爱在夏末秋初
电影出乎预料中的好!和多兰之前所有的影片比,这部是我最爱了,本来不报很大的期待的,因为本人不太喜欢他之前的作品,或许这句话会触动一些粉的感受,但我对于他电影里面聒噪的对话真的有点接受无能,虽然这部里面也有几段数人争吵的片段,但是篇幅较小,也不是非常重要。所以在看这部作品的过程中,真的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些许涟漪,让我在观影的过程持续的对两人的故事保持好奇与期待!或许是因为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戏码真的非常让我共鸣吧,自己的思绪竟然沉浸在影片中即使结束了也依旧停留在那里,继续刻画两人的故事。开放式结局让观众对故事充满了积极的走向,我很喜欢。 我也很喜欢影片里面的构图及画面,透过窗户看着夏末秋初的后院飘洒的落叶,这种意境简直不要太美!还有一位好友提到的影片高潮处两人的激情戏码,多兰简直太会拍了,镜头语言表达方式击中了我的兴奋点!太喜欢了! 剪辑及镜头切换也是凌厉的很,收放自如!虽然我个人更喜欢大卫芬奇的镜头感,但这部我也喜欢。 配乐也是击中我的一个因素,尤其是那首Song for Zula,配合着两人从内心小鹿乱撞到大胆试探,真是再好不过! 讲了这么多,我不管其他人如何看待这部影片,但我个人非常喜欢。不过真的希望多兰以后的片子别再往进赛母亲的戏码了,真的有点重复厉害了,再者我也不太吃这种戏码,如果可以专心讲述两人之间的感情,应该会更棒。 多兰说这部影片受到了 CMBYN和上帝之国 的启发,确实本片两位主人公的设定和这两部有类似之处,电影里面没有明确表示两人的性取向,貌似都是双?和CMBYN一样,只是两个相爱的人恰巧都是男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