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算是一首好诗读后感摘抄
《什么算是一首好诗》是一本由[德]汉斯-狄特·格尔费特 著著作,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算是一首好诗》读后感(一):诗歌·翻译·评论
在所有的文字艺术中,诗歌是最经不起跨文化翻译的。原因不必多说。那连带着的,一部以赏析、品评诗歌为要旨的学术评论著作,面对的翻译难度,也可想而知了。在我的观念内,在根本上,诗歌甚至是不能评论的。一旦你试图以系统化的语言去组织你的感想时,你可能就与本质上诉诸抽象结构的诗歌离得更远了。因此,在我的阅读视野中,评论诗歌的优秀著作并不多,而其中最好的,事实上更是作者的宣言书,言在此意在彼也。
眼前的这本《什么算是一首好诗》,从书名来看,不难猜出,这是一本“工具书”,以相对的概念拆解出欣赏诗歌的三十三个路径,技术性地“指导”读者去理解一首诗歌,进而判断这首诗歌算不算一首“好诗”。显然,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甚至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坦白讲,这部著作中的有一些部分我看不太懂,或者无法体会到作者的原意,因为那些存在在外文诗歌语言中天然的节奏、音调变化、押韵技巧,乃至语义的丰富性等等,在跨文化翻译之中,不可避免地被过滤掉了。尽管译者做了巨大的努力,这仍然是令人遗憾的。
不过,这仍然是一部值得读一读的鉴赏著作,大处讲,可以读到不少难得一见的诗,知晓一些诗歌史或诗人的知识;小处讲,确实能够获得一些欣赏诗歌的理念,至少,你可以看看作者是如何理解的,阅读时,不妨带一些对话的意识,这样会激荡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来。
我认为《什么算是一首好诗》最好的地方是作者审慎的采取了“比较”的方法,在每一篇评论中,会容纳几首诗歌,或优或劣,在对照中,其实很多意思就已经到了。比如我认为写得最精彩的第14节《自然诗》,就对比了两首写给秋天的诗中的名作,英国诗人济慈的《致秋天》与德国诗人里尔克的《秋日》。《致秋天》篇幅比《秋日》要长一些,旋律此消彼长,收放自如,优美动人,有着丰富的具体详实的细节。而《秋日》在一些意象选择上与《致秋日》相同,但风格全完全不同,特别是那句祈使上帝的开头,堪称气势恢宏。在我看来,《致秋日》“大而小”,《秋日》却“小而大”,两者都堪称杰构。(我个人更偏爱《秋日》一些,这首诗据我所知还有有冯至和北岛的译本。)
在从形式上对比了两首秋日诗歌之后,作者最后深入到历史文化心理之中,探讨不同产生的原因,作者写道:
(《秋日》)这首诗能够在德国诗歌中享有盛誉,或许是与德意志民族某种独特的情节息息相关,相比来说英国人就没有如此强烈的民族情结。这是一种对安全感的渴望,和“家乡”“舒适”“下班”这几个典型的关键词所要表达的内容类似。所以无家可归这种失去安全感的经验对于德国人来说,远远要比那些自从《大宪章》颁布以来,生来就已享有无拘无束自由的英国人更能触动那根敏感的弦。从这点来说,上述两首秋天的诗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两位诗人气质上的迥然不同,更是两个民族不同的气性。虽然诗人首先拨响的是他自己的艺术之弦,但它产生共鸣的基础是广大群众,若没有他们,诗人的作品也就没有出版的必要。这应该是很有见地和启发的看法。
《什么算是一首好诗》读后感(二):诗则
这是研究一首好诗的一本好书。通过探讨提炼了33条好诗涉及到的相关准则,为读者搭建了判断一首诗好坏的思维框架。因为是原书为德语,部分文字难以翻译,故较难阅读。阅读的时候,最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条例进行即可。
比如书中有一章讲述了关于诗歌美感的公式。以我自己的理解就是用户期望与作品达到之间的比值,当他趋于1,用户会越觉得有美感。这就告诉我们了一个目标,就是和我们所读的或是创作的诗歌所能完成的程度要达到用户期望的美感。这一章叫做审美效用,文本里会有从引出到阐释再举例的详细说明。
诗歌之所以叫诗歌,那是因为他可以吟唱,是一种旋律。旋律对诗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遵守一个好的旋律,抑扬格,诗才便于唱诵,流传。但是旋律有时也需要被打破。因为有的旋律在不同语种下可能会成为制约,因为在某个语种发音可能会很少,这样造成诗歌难以写成。而换一种新的旋律,打破拘束,则可以创作出内容更丰富的作品。
诗歌要非凡吗。是的好的诗歌就是要与众不同,要非凡。甚至他的内容可以是超现实的,描述一种不可能存在,或是内容完全相反的东西。以此来增加读者的想象和感受。要从客观真实出发,上升到一种不同寻常。而且只有与真实与客观相连才能算是打动读者的好诗。
有一个好的外衣,这也是判断好诗的一个标准。如果你做出的诗没有一个漂亮的外衣,那将是一个不合格的诗歌。好看的外衣是必须的,但是没有内容的话,诗歌不能触动人心,也是无法成就一首好诗的。书中做出了内容浅显到内容深刻的诗歌举例,只有那些表达了丰富哲理以及情感的诗,才能得以大家的认可与传播。
除了识图为大家讲明白好诗的定义。该书也收录了很多外国诗歌,也可以了解关于诗歌的趣事。比如我就发现书中写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表达对一位年轻男子的爱慕之情。难道莎士比亚也是为同性恋?
如果细细品味这三十三条诗则,那么无论我们发现一首诗,欣赏他,还是创作他,都将受益无穷。
《什么算是一首好诗》读后感(三):歌以抒情,歌以咏志
诗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占有这一定的地位。我们从咿呀学语时便开始背诵古诗,即使那个时候我们不理解其中的意义,却依旧激昂的阅读着。多年后我们经历了人生的众多可能便也懂得了诗词的美与意义。中国的诗词经历着千余年的演变,有着不同的规则,传统诗讲究押韵,多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长短词牌等等,而现代诗词首西方文化的影响更加随意些。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词,它总是寄托着人类的情感,悲伤时,快乐时,痛苦时,幸福时,总是有那么一句话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情。那么,什么算是一首好诗呢?德国作家汉斯.狄特.格尔费特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当然这一部诗歌鉴赏指南是西方诗词,而非我们的古诗词。对于读过西方诗的小伙伴们可以了解一下。我们所熟悉的西方诗人可能是泰戈尔,莎士比亚,也有更多。每一位诗人的作品都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阅读好诗,阅读人生。
《什么算是一首好诗》是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德国作家汉斯.狄特.格尔费特所著的一部诗歌鉴赏指南,有徐迟翻译的。针对西方诗作者的一些个人观点。什么是诗?没有人能给我们标准的定义,但是它却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质,诗歌是语言文学的结晶。它给听众和读者带来审美上的享受。无论是长句还是短句,若干个词组成了这样的句子,给生命中所有的事物得以表达。作者为我们讲解了西方诗的形成和特点,很多时候我们读到的西方诗都是翻译过来的,是以中国的文化和人们的阅读习惯。翻译过来的句子也很唯美,却在很多时候无法体会原诗的意境。以前懂得英语的人很少,多数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翻译成中文供我们阅读,而如今在英语已经普及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在词典的帮助下完整的阅读一首诗。
西方诗多数为十四行诗,剧作家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众多首十四行诗,我们可以清楚的描述他的第几首十四行诗的内容。莎翁的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歌颂着爱与美好。那么诗歌就必须抒情吗?作者汉斯.狄特.格尔费特有自己的想法,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今时今日的作者们对传统诗歌的形式弃若敝履,而正是这些人才更需要好好地为自己的文字整理整理骨架,因为那些并非诗歌,只不过是文字罢了。真正的诗歌是需要押运的,是反映人的情感的。同时,诗歌也是一种主观文学,诗歌的特别之处在于,一方面它要反映出主体的真实声音,一方面又要保持在普罗大众之中的客观性,诗歌既不是诗人自白,也不是纯粹直陈的事实,而是来自那些能够与其他内心产生共鸣的东西。
以歌为诗,诗以传情。这才是真正的人们想要的情感。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很多很多,我们不太熟悉的诗人,了解到他们笔下的关于爱与死亡的故事。
作者通过33个步骤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去分辨一手好诗,当然这些标准并不是统一的,也不是无可辩驳的,一手好诗,被人们认可,并不是语言上的华美,更多的是他能表现出人们的情绪感情,能真正的转达人们的思想。每一个人对诗歌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但是被公认的好诗有着它存在的理由,是被多数人的认可。
《什么算是一首好诗》给你的一部,诗歌鉴赏指南。
《什么算是一首好诗》读后感(四):有灵魂的诗歌
作为一名刚进校的语文老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会听到老师们在办公室的互相讨论,他们都问我或者如是说:怎么样的诗歌才是好诗?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阐述才能回答。首先是需要怎么样才知道是一首好诗,而一首好诗该从哪几方面体现它的魅力。具体关于诗歌的评价,一般都是从三方面体现。 第一,诗歌的内在承质 所谓诗歌的内在承质,意思就是指诗歌要表达的具体意图和隐藏思想。 自从诗歌这个文学体裁面世以来,它就牢牢站在了文学的巅峰,其他如小说散文杂文等等都俯首在其之下。为什么诗歌有如此大的魅力和价值使大众这么捧宠和赞颂呢?许登堡说过,“诗歌是上帝的宠儿,它是志者们的襁袱”。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言志”的传统,历史上曾涌现众多杰出唯美的诗篇。 前段时间,冯善书文友写了《诗人是当今最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群体》发在天涯社区等处,虽说文章部分观点有些失之偏颇,但确实明明白白地指出了现在不少诗歌创作者在创作中内在承质的浮浅和表象化。现代诗歌在当今文学的边缘化,主要问题是来自我国改革开放的后遗症,即拜金主义等现象的复出。当今社会生活人群生活压力较大、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比较快,对于现代诗歌这样一种需要广泛默读才能品味美丽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致命的扼杀。但相当一部分原因,也是现在不少诗歌创作者在具体创作时缺乏对诗歌内在承质的追求和把握。 所以,作为诗歌创作者,把如何发扬我国精神文明和体现社会公值作为诗歌内在承质创作,也是推广和重建现代诗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行为。 这也是笔者个人认为内在承质美是一首好诗需要必备的首要条件。 第二,诗歌的表达形式 所谓诗歌的表达形式,意思是指诗歌在承载具体内容时所用的修辞方法。 在我们常见的文字表达形式有拟人隐喻排比等等,但牵涉到诗歌的具体方面,还有格式韵律等等。但无论诗歌的表达形式如何,都应该始终围绕一个主题运作,就是衬托和表达诗歌的内在承质。这个时候,内在承质可以是明显的,让读者一目了然;也可以是隐藏的,让读者品味一种留白或是说余味。这个,就同王国维先生在谈论的隔与不隔一样的道理。 所以,一首好诗的表达形式很重要,它不仅起到了一个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还让我们品味到一种诗歌独具的画面美和韵律美等等。 第三,诗歌的语言 所谓的诗歌语言,就是指组成诗歌时的承载文字。 诗歌之所以称为文学的王者,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语言探索站在了其他文体的前面。关于诗歌的语言美,其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通透。记得胡适先生说,一篇好文,最让人手不释卷的是平白的文字勾勒出极妙的意境,文字最高深的技巧在于内敛。现代诗歌在用词时讲究一个通透,就是这个意思。另一个是凝练。很多读者对于诗歌有这样一种认为:同一首好诗一百个读者会有一百种读后感。这样的认为或许是夸张了些,但诗歌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需要表达比较深刻和广泛的内在承质,语言的凝练提供给读者众多的歧义和留白。 所以,好的语言是诗歌承载表达形式美的一个良好载体和通道。一首好诗,语言美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一首好诗的必备要素:首先是内在承质美,第二是表达形式美,第三是语言美。只有在创作时把握了这三方面,诗歌创作者才能写出好诗来。现代诗的话,多找几个人捧捧场、叫叫好,也许是好诗。
在《什么算是一首好诗》中,本书独辟蹊径,将诗歌的定义、构成要素、赏析要点等归纳为简洁明了的33步,力图为读者提供能够直接运用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思路,让读者能在阅读本书后,快速掌握赏析诗歌的突破口,学会从语言、结构、张力、意义等方面识别、欣赏一首好诗。本书精准而凝练地囊括了诗歌理论的主要方面,在力求全面的同时,也注意拓展深度。横向上,作者展示了诗歌的类型(如谣曲、散文诗、讽喻诗)、诗歌的内部构成(如韵律、秩序、张力);纵向上,梳理了诗歌的发展和流派的演变,并比较分析了不同语种的诗歌。在打牢理论基础的同时,附上丰富的诗歌文本作为分析范本。书中引用了莎士比亚、歌德、里尔克、黑塞等读者耳熟能详的著名诗人的诗作,在实用性和指导价值之外,也是一次鉴赏好诗的“巡游”,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中没有一首诗歌是不好的”。
《什么算是一首好诗》读后感(五):诗不是生活,但生活可以是诗
封面这本书的专业性太强了,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可能没办法读懂。作为一名业余诗歌爱好者(为了改个QQ签名),耐着性子看完这本书,给了我一周良好的睡眠。
作者在本书第1篇文章中给了一条明确的定义:诗歌就是语言文字的结晶。一篇优秀的诗歌仿佛浑然天成,任何的改动都会立马被看出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谬误能够立即被发现。这也是为什么一篇优秀的诗歌能够流传几千年。
“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之神的代言人。”——柏拉图《伊安篇》。就像在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中提到,那幅画儿本来就在那里,只是他借由我的手出现在世人面前。
整本书虽然简短,但却不失细节,从最初对诗的定义到结尾对诗歌未来的展望,中间穿插举出各种类型优秀的诗歌,带着我们领略德语诗歌的风采。其中我最爱的两首诗,一首是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另一首是策兰的《死亡赋格》。
在《忽必烈汗》中,忽必烈只是作为一个意象存在。在看到后面的注解之前,原文读起来只是像歌颂忽必烈皇宫的雄伟,直到看到后面的注解才发现诗里的大多数词都有着强烈的性暗示,就像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里那样,梦是一种对现实想法的映射,读这首诗就像在梦里,照见了现实。
但原则松柏苍苍的山坡
急转直下,却是悬崖深谷!
一片荒芜!好像施过魔术,
会有女子在下弦月下出没,
为她的恶魔情人哀哭!
深谷里煮沸了一锅骚乱,
仿佛大地在急促的气喘,
一股强大的喷泉不时腾空,
在它一阵阵的爆发之中
巨石弹起,如同冰雹,
如同谷粒在连枷之下蹦跳。
柯勒律治经历过坎坷的爱情生活,不快乐的婚姻和对一位女子徒劳无功的追求,这首诗表达了他压抑的性欲。这首诗是如此像现代中国的朦胧诗,但它是1797年所作。
另一首《死亡赋格》,其实在被翻译成中文之后,这首诗读起来依然十分压抑,结合诗人用的词语,读起来仿佛置身以奥斯维辛集中营。这首诗中的人称不断变化,首先“我们”是施暴者,而“你们”是被害者,但到了最后“他们”是施暴者,“你们”是被害者,这也暗示着如果我们不伸出援手帮助受害者,如果我们不反抗施暴者,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你们”。
死亡赋格不少人在读诗的时候,总会怀疑作者并没有表达那样的意思,只是评论者加强加进去自己的理解。事实上好的作品都有着一套完整的评判标准,作者在写诗的时候即使没有明确的方向,但他所选的词语,也暗示着他最终通向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易懂的诗,它们读起来充满激情,给人以力量。读一遍就能刻入脑海中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十二歌之九这本书的最后作者说到德语文学是一种科学,它要求的是极度的客观。而这在品位的判断中是不存在的。这种观点虽然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客观程度,但却导致了对艺术的盲目。
诗歌作为人类文化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在当今全球化的流行文化发展之下,却走向了边缘。这一切看似都是在为和平与民主铺路,但他背后潜藏着是文化记忆瑰宝消亡的巨大危险。
文艺青年都向往诗和远方,但诗终究不能成为我们的生活。在平庸的日子里读一读诗,体会古今先贤的思想,让生活充满诗。
单纯从本书的角度看,虽然不是很容易读懂,但静下心来看,还是会发现很多自己平常读诗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