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访客》经典影评1000字
《冬天的访客》是一部由艾伦·瑞克曼执导,艾玛·汤普森 / 菲丽达·劳 / Gary Hollywood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冬天的访客》精选点评:
●我完全是为了小Sean看的这部电影……结果发现闷死了,到最后我也没明白讲什么……但是为了小SEAN那张萌萌的正太脸,4星!
●导演是个哲学家。。。。台词句句给予现实沉重的还击。。。。
●Emma這真的就是跟親媽一起演的……
●这是个电视电影吧?钢琴配乐相当舒服。亲母女和演出来的母女看上去真的是不一样啊。
●终于找到这部资源,略糊画质和儿时碟片常见的译制片楷体繁体字,加上本片那种朦胧的怀旧感,反而在深夜给我一个真诚的栖息地 几个故事分别描写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又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串联,代际间的映照体现出时代下共有的困惑;最最敬佩的是文本,功力实在深厚,而且有着不炫技的平实 所有的场景仿佛一场梦,海岸和灯塔,懵懂的情愫,古典乐配蕾丝边,我愿沉醉在这雾气氤氲中
●十年前因為Liz Fraser的『Take Me With You』(片尾曲)而對這部影片充滿嚮往。朋友說悶得要死,是我會喜歡的催眠電影。果然。冷色調不緊不慢的節奏,是我的茶。母女之間的互動很抓人。兩個小男孩的逃學之旅讓人忍俊不禁。蘇格蘭口音好難聽。
●给5星,不是推荐,是对这部电影由衷的喜欢。我钦佩演员们的表演,而他们又有那样的美貌,他们一点也没有浪费上帝的赠与,却给他们的美貌添加了更丰富的内涵。艾伦对母女冲突的节奏把握的非常非常好,从妈妈出门走路去女儿家,到两人一起外出,越来越聒躁的妈妈,拉住女儿伸出的手时,我哭的不能自已…
●一望无际的冰雪真是美,摄影+1配乐+1,片尾主题曲居然是我最爱的Fraser唱的!
●emma thompson
●这里的冬天真干净,你唱起歌来真好听
《冬天的访客》影评(一):院子里松软的一片安静,一点微光,整个世界就明朗起来。
周日从图书馆 借来这碟 Winter Guest。
周一的英国 就已是漫天大雪。
客厅里一群人狂欢Party,我一个人窝在房间里 慢慢的看这碟。
这是小镇的乐趣。这是冬天带来的。
相机,那尾不屑Lady的棕猫, 一边满嘴Fuck,一边满嘴Mummy& Daddy的逃课学生,拍拍作响的蓬松大枕头,被尺子测量然后分隔的Mar's bar,闪亮的乡间公交,还有总是 适得其反的单恋。
冬天的小镇上,每个角色实在不擅长释怀曾经的美好,所以才各自表现出了勇敢,狂躁,悲伤,胆怯。
他们都有自己的心事,而当他们踩着湖面一步步走,站在湖心,就把心事化解开去。
《冬天的访客》影评(二):不为人知的冬季某日
对瑞克曼的映像还停留在哈利波特里面,没想到他也是一位有才的导演,只是作品不多。
有些电影会不断的用构图的摄影技术吸引着你往后看,而有一些则相反,它之用干净简单的场景,简单的构图,简单语言和人物说故事。
此片当属后者,纯净的天空,洁白的大雪,冰冷的海风,刺骨的忧伤,四个不同年龄的人物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各怀心事。母亲急于拯救自己新寡的女儿,新寡无法走出孤独的失落,儿子初尝恋爱的懵懂,与邻居家姑娘准备偷食禁果。。。。再外加两过场戏的顽童和去赶葬礼的老太。
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心结,无法释怀,也无法摆脱和走出来。
忧伤的基调随着简单优美的配乐向人絮絮道来,最后老母亲给顽童糖吃,烤着顽童生的火,她暖了。新寡给顽童摸了头发找回了被爱抚的感觉,她暖了。儿子和邻居家姑娘互相尊重与理解着,洗了冻僵的双脚,他们也暖了。顽童偷到了香烟,老太赶上了葬礼。
不得不说顽童和老太很好的缓解了全片故事的节奏感,让故事没有那么紧凑而连贯,反而更好的体现导演对这种随性的故事节奏的把握。呼之欲出,却欲言又止。娓娓道来,越发吊人胃口。
一切都发生在这一个冬季的某日,默默的发生着,变化着,彼此无人知晓。。。
《冬天的访客》影评(三):你我皆是生命的访客,请各自为对方添姿彩
一直在找电影《冬天的访客》(1997),今天终于找到了,起初觉着这个白色世界好熟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想想应该是熟悉九十年代的味道。很纯粹。
寒冷束缚着身体,白色压抑这人性。这一天,四对人都在寻求解放。冰雪,让白天漫漫无终。外婆到女儿家,希望刚失去丈夫的女儿留在英国;女儿却想逃避丈夫的死。两母女所演绎的矛盾很典型。
两个老太太去参加葬礼,其中一个回来时很慌乱。她们热爱这个白色的世界,可她们终将会离开,她们害怕死亡,害怕在雪地上跌倒。另一个回应说参加了这么多葬礼,应该不怕死了。不知道两老太太通过参加葬礼来解放自己对死亡的恐惧算不算变态,但她们在蛋糕店像孩子一样尝试吃蛋糕,能感受到她们对生命的尊重。
不同于老太太的是两个学生,逃学在外游荡,两个人很迷茫,却很善良,不喜欢冰天雪地,不喜欢这个世界。最后在白色世界越走越深,走向了死亡,解放了自己。与老太太形成对比,具有反思意义。
还有一对年轻男女,初尝禁果。这也许是电影所唯一保留的希望,爱情的解放。影片借一个访客来反映一个存在矛盾,存在死亡,存在迷惘,但仍存在希望的一个“冬天”,而其实你我皆是生命的访客,请各自为对方添姿彩。
四对人的故事相对独立,互相穿插比较生硬。
片尾曲是Liz Fraser的《take me with you》,由Alan Rickman填词,不失为一个亮点。写于2013.8.XX/一年后的夏天突然又想看了。
《冬天的访客》影评(四):冬天的访客
阿伦·瑞克曼有多牛,看看他拍于1997年《冬天的访客》就知道了。
由肖恩·比格斯代夫出演的母亲艾丝蓓,和埃玛·汤普森饰演的女儿弗朗西斯,上演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母女冷战。
失去老公的摄影师女儿,其实已人到中年,16岁的儿子亚历克斯与新搬来的邻居少女塔妮,在雪野中不期而遇。其实,塔妮早钟情于他,成天想找机会勾他,只是他浑然不觉。
问题是,这个凛冽雪后的一天,母亲迭迭撞撞地来到女儿家,偏招女儿不待见。看着满屋都是女婿生前的遗照,老太愤怒了,喋喋不休又连哄带骗,终让一直避而不见的女儿一同出门散心。
电影超然又有趣的是,这样的冷天,一对相伴如初的老姐妹,无所事事又无聊至极,居然忍受着严寒跑到大街上斗气。幸而一张报纸让她们找到了出口,一个老太刊登的去世讣告,她们赶紧搭公交去参加葬礼。而另一对逃学的中学男生,来到冰封的海边徜徉,一块数落着各自妈妈的不是,结果惹出刺激物烧灼小弟弟的糗事。
当然,怄气最甚的仍是这对母女俩,气喘嘘嘘的老母,看到了这对逃学的男孩,攀谈起来,女儿赶紧拿起相机拍起来。她俩有着某种融通的可能。
回到屋子的亚历克斯与塔妮的萌动爱情,并不顺利。屋子充满着旧日光景的不快和残次。他和妈妈都需要解脱和忘怀。失去的值得留恋,但不能妨碍现实的生活,更不能成为快乐的阻掣。
电影从另一种角度,诠释出别样的英伦风情,萧瑟、冷清而弥漫着淡淡地温情。这雾样的国度,总是要穿过迷障才能看得清未来。
2014.9.28
《冬天的访客》影评(五):过 客
大学二年级的影评,没想过牛豆瓣连这部片子也有!
回忆一下……
过 客
——《冬天的客人》观后
有时候想,看电影比看书是一种更直接的体验,或者说是更容易的进入吧。活动着的似真的画面,很容易把坐着仰头观望的自己忘记,一不小心就漂进了演绎的空间里,或者浮在它的天空里的一朵白云上俯瞰,或者窝在主人公房子楼梯下的一个角落里张望,象个无恶意的幽灵。
《冬天的客人》,一下子让我进入。
干净的钢琴声,一下子把耳边的许多东西都滤去了,于是心一下子变得空盈起来,于是电影一下子占满了整个承载,象个古怪精灵的鱼滑进水里,这是音乐制作的“诡计”;白茫茫的大雪吞噬着整个大地,空气是极为干净而清新的那种,于是我的呼吸如同被牵引到这一片雪地里,忍不住贪婪的大力吮吸这舒适的冰凉;于是人一下子就进入了电影空间的某个点,这是画面导演的“狡黠”。
苏格兰的海边小村落,四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物在同一天里经历各自的那份不寻常,他们也偶尔相遇,但他们都有各自面对的完整的过往。故事从一个倔强而可爱的母亲的行走开始,她一定是拥有和她的生理年龄不匹配的心态,于是她的倔强和可爱不断表露总是让人会心一笑。但她终究还是一位母亲,就算她并不拥有苍老的心理年龄,她还是自自然然的以她的方式表达她对女儿的爱,那是一份唤起、一种期待。终于知道不管怎么样,人都不应该倒下,因为有一双目光含着永远的支持,那就是母亲。
母亲和女儿是相似的,都是矛盾而又倔强的。母亲希望女儿去忘却、去疗治伤痛,她明明知道离开意味着分离、意味着无尽的思念,她还是不停地问她是否离开的问题。其实她想得到一个什么答案呢,可能她自己也不知道,也许两个都想,又或者两个都不想。一方面她希望女儿重新站起,而另一方面她又知道自己忍受不了离愁的煎熬,她在这矛盾的两端走来走去所表现出的倔强,让人感伤的泪珠就那样在不经意间滚落了。
女儿是一个新近丧偶的女摄影师,那是一个憔悴的美人。我想说,她的确把她对她丈夫的那份美得让人唏嘘的爱恋表达出来了,尽管她的爱恋对象在观众的眼里更多的是一些照片的存在。女摄影师有一种别样的美,绝对不是四平八稳的那种。一种沉郁的气质,透过苍黄憔悴的面容,在瘦削的眉角间展现出来,象一曲看过坠日看过落红之后的忧伤挽歌,而那无疑是更吸引人的。我可以想象妈妈所喜欢的那个长发姑娘活力四射的样子,但我也可以理解她的改变。她需要改变,她渴望从外部先打破一些形式再来消解内心的积压。她的心里,一定在她的爱人离她而去时,就砌起了一座城堡,紧紧闭着,不愿让任何回忆飘走,也不愿让任何现实进入。她一定满足于这样一种封闭,完全只是面对一种伤痛,而不用去理会真实的周遭。其实她清楚地知道真实的周遭有着除却伤痛之外的许多许多东西,包括生活,包括责任,包括活力。
女摄影师在这样的封闭里一下子苍老了很多,于是女儿和母亲之间好象有一个奇怪的错位,于是她们在很多时候因为这种奇怪的错位而变得平等,于是她们在这样的平等中更自然地表达了各自的爱憎。我很喜欢这样一种交流方式,她们无疑是深爱着对方的,但表达出来的爱意,绝对不是那种文质彬彬矫情的问候,而是互相大声的要求与苛责。在那表象的相互责备中,关爱却似跳动的火焰,热烈地燃烧不已。
脆弱的不只是女儿,母亲在极力想证明自己的年轻,因为她害怕失去。在她一开始出现时倔强的步伐里;在她那段关于“热爱冬天”的表白中,都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她渴望平等,她也需要帮助,但她不需要不平等的帮助。她要求她女儿直呼她的名字,这样的帮助她才能接受。她把手伸给她,不是一个母亲向一个女儿乞求帮助,而是一个有困难者向另一个有困难者伸手。她们是要互相帮助的,她满足于这样的互相与对等。
也许无论沧海桑田,让女儿内心震颤的,那份永恒属于母亲。女摄影师终归还是被她母亲拉出了那个封闭,让她的责任、她的关注、她的爱,如同退潮后海滩上的贝壳,一个个美丽的破沙而出,自然而静悄悄地泛着光。她终于还是抓住了母亲和男孩交谈时和谐的美感;她终于还是在迟疑了片刻之后理解了她的母亲,把手伸给她时直呼了她的名字;她终于还是在回来的路上轻快地对她母亲说她将要扫扫房间修修屋顶,在来年春天……我知道,在她说这句话时,一定有一大片的春雨已经象魔术师的星棒瞬间划亮,在刹那间淅沥而下,在她和她母亲的心里,温暖而美丽地滋润着。
同样的天空下,时光依旧是那样流淌,可是你一定会惊讶这四对人所遭遇的不同。就好象他们以同样的方式在雪地里留下脚印,但那脚印也是不一样的,那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双。
因为先知道了电影的名字,所以电影一开始,我就睁大了眼睛看每个出现的人物,暗自揣测这是否就是那个“冬天的客人”。直到最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僵化,其实也许每个人都是冬天的客人,谁都不会是冬天的主人,冬天不会永远属于谁。过客,每个人都是过客,冬天的过客。其实我想,这才是妈妈真正喜欢冬天的原因。她相信她的女儿终归是会站起来的:就好象那两个老妇,当其中一个拖住另一个的手,告诉她“我不会让你站不起来的”,她相信她的力量足够赶走她的无助,更尤其是那份对死亡的恐惧……颓废、迷惘、无助、不被理解都是一时的,冬天之后就是春天。
片尾的女中音,象牛奶缓缓浸过心扉。我微笑着接受她给我的慰藉,象一个最虔诚的植物学家经心打理偶得的一片树叶,也许别人并不认同它的珍贵。
还是要静下心来好好面对一些东西。我想起如调皮孩子奔跑般的大二,太多的惶惑与蹉跎充塞在里面,让我心虚得没有勇气去面对。还是要细细地计算梦想与现实的差距,尽管这样的差距是让人心惊肉跳的。还是要学会埋藏一些不理解和孤独感,让它们象黛玉葬下的花。
我不会过分为每一段岁月哭泣,正如我已经理解一个人无法阻止雪花的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