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同友:老实交代
老实交代
文 | 余同友
读初中时,堂哥是个文学青年,订了一份《中篇小说选刊》,有一次我拿了其中一期,看到堂哥在一篇“创作谈”边写了一段话,大意是对这篇小说的看法,这本刊物随后被教我的一位女老师借去,她看完后还给了我,我打开后,发现这位老师在堂哥批注的后面,又写上了一段自己的评语,是对堂哥的看法表达不同意见。这件事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这位女老师后来成了我的堂嫂,另一个是,直到现在我读这本刊物时,都不是先读小说,而是先读“创作谈”。
所以,今天我要借这个机会,替我堂哥谢谢《中篇小说选刊》这个红媒,也要谢谢这份杂志给我们贡献了那么多优秀作家的“创作谈”,某种意义上,它也是我们理解作家创作最好的“媒人”。
所谓“创作谈”,我觉得就是老实交代,为什么要写,为什么要这样写。我是个老实人,所以,我下面老实交代:
首先这个小说的故事是有原型的。说是某县城里,在饥荒年代养了两个女儿,实在难养活,就将小女儿送到了乡下。过了一些年,乡下日子不好过了,城里日子却滋润了,小女儿也长大了,她就要求回到城里亲生父母家,结果,她的姐姐不乐意,死活不同意这个妹妹进家门。妹妹很生气,就勾引了姐夫,成功地使姐夫和姐姐离婚,让自己成了女主人。妹妹过了几年幸福生活后,有一天,丈夫遭遇车祸去世了,她又陷入悲惨境地。
从小说需要的戏剧性来看,这个故事是够了,但写成小说似乎还欠缺了一个好的切入点。直到有一天,看央视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我吃惊地发现,原来现实生活中竟然有很多孩童被拐卖,多少年后他们借助社会各方力量终于找到了亲人,真看得人泪水涟涟,然而,静下来后,作为写小说人的毛病又犯了,我想,那个二十年前离开家的孩童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真正生活在一起了,他和亲人们能和谐相处吗?因为身份、文化、阶层而带来的巨大差异,他们能彼此理解吗?再进一步,在巨大的现实利益考验面前,他们会上演怎样的一出悲喜剧?
我突然找到了上面那个故事的切入口,新闻结束的地方,才是小说开始之处。于是,我决定借助于一个寻亲故事的后续事件,来切入这个小说。这样的切入,让故事背后呈现出更丰富的东西,赋予故事以更大的张力,比如,城与乡的对立,亲情与金钱的对垒等等,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恶有恶报的通俗故事。在这些之外,我还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李小艾”,我们总是向往走上金光大道,但我们往往身不由己,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走向了歧路。
作者简介
余同友,祖籍安徽潜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于皖南石台县,现居合肥。有中短篇小说刊于《十月》《雨花》《长江文艺》等多家文学期刊,多篇作品被多家选刊及年度选本选载。
长按识别下方
找到【万众阅读】小程序
从此,我负责小说好看,你负责看好小说!
扫码进入万众阅读小程序
往期回顾
偶然的聚与终将的散 | 影响莫言的十部短篇小说(二)
流浪的人更眷恋故乡 | 影响莫言的十部短篇小说(一)
听我讲《激情燃烧的岁月》续集
潘向黎:白水青菜 | 短篇小说
徐坤:狗日的足球 | 短篇小说
迟子建:雾月牛栏 | 短篇小说
毕飞宇:哺乳期的女人 | 短篇小说
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 | 短篇小说
点“阅读原文”订阅《中篇小说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