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珍》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珍》影评100字

2020-05-22 22:50: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珍》影评100字

  《珍》是一部由布莱特·摩根执导,珍·古道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珍》影评(一):感恩所有的遇见鼓励

  什么是使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的驱动力,什么是他的勇气力量来源?电影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关于珍和黑猩猩保护牵绊以及她长久以来的事业妈妈的鼓励与陪伴、既是工作搭档也是生活伴侣丈夫(虽然最后分开仍是保持联系好友)、还有激发出珍新的力量和母儿子,这些在她生命中登场的重要人物,塑造了一个更丰富饱满的珍。我们感怀自然世界温馨残酷并存的现实选择了与环保相关的各种事业,未来的几年十几年是什么样子无法知晓,但在下,电影想让我对曾经或正在鼓励我们陪伴我们的人说一声:谢谢你。

  《珍》影评(二):精彩平庸

  本片记录了一位杰出动物学家——第一位(似乎也是唯一的一位?)被野外黑猩猩接纳入黑猩猩社会人类——珍的从业经历成就以及从业后的生活。 因此纪录片不仅拍得美仑美央,而且还有了许多珍贵镜头——尤其是影片展示了珍跟踪记录拍摄的一个黑猩猩部落中某些成员的出生成长、生育抚养后代和自身的死亡,以及整个部落的兴盛解体,挺有黑猩猩的史诗感觉。 但是作为珍这个人物传记片只能说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传记类纪录片,仅仅满足于展示和介绍平铺直叙,缺少了些深度,没有让人有惊艳震撼到的感觉。 可惜了。

  《珍》影评(三):一件事,做到极致,成就非凡人

  “ 奔走的特蕾莎修女 ”,这是对珍妮·古道尔的赞誉,也是对她不平凡一生敬意

  纪录片的形式真实的拍摄影片加后期剪辑,配上契合音乐,我们领略到不同于“动物世界”样式的非洲世界,领略珍妮·古道尔卓越的一生。

  电影中讲,智力发达的人类,有义务保护地球其他生物,说的很棒,自然让人类站在食物链顶端,也给了这个顶端所有者不同于简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法则,而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珍妮·古道尔在电影画面中,从青丝靓丽年纪白发苍苍的暮年,都展现出一种恬淡温和静谧之美,眼神中对这个自然由衷的爱意,纪录片中彰显的个人魅力铺面而来。

  她对黑猩猩的研究和爱,推动了她一生的事业,一件事,做到极致,成就非凡人生,珍妮·古道尔,一个非凡的女性

  《珍》影评(四):真正有崇拜的人了

  曾经也有一部打动过我的自然纪录片,同样是黑猩猩题材,但却不单单是记录,而是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故事,让人感慨有幸旁观。 这一部片更甚,除了对黑猩猩家族往事的记录,同样也是jane对自己人生的回顾。看到jane从被排斥到被接纳的过程是想象之中,但超乎意料地也看到了jane的人生起伏与黑猩猩族间的聚散离合之间的交织同步。 很感慨的一点是,jane固然是幸运的,母亲支持,丈夫同道,自己更是深爱自然。纪录片头里的晚霞与绿荫令我羡慕,但镜头以外的风吹雨淋只有jane能知道。说起来,最近几年来去脑海的念头里,终极理想可能也莫过于此,但毕竟带上“终极”二字,暂时只能是幻想幻想。珍妮奶奶的一生满足了我对终极理想的几乎所有想象,从此开始羡慕敬佩着。 而且莫名还觉得,老年jane身上有种来自大自然的智慧,也可能是从猩猩的一生里学到的吧。

  《珍》影评(五):可爱的世界

  (本来是短评,字数超了就发这里了,其实主要是看完后个人的一点感想。)

  坐在影城第一排,看着偌大荧幕里的黑猩猩在跳跃、啼叫,忽然感到这个世界真好啊,坐在城市里就能感受到千里之外+半世纪之外的另一个世界。感谢电影时光机,让我能在无数个远方的世界生活两个小时。

  回到电影本身的话,前半部拍得真可爱,无论是非洲森林的生物们,还是前夫镜头下的珍妮·古道尔,都很让人想要爱。

  后半部开始渐渐引入不那么童话的元素,疾病,分离,老死,分手。无论黑猩猩还是人类,就像这整个世界一样,有美好的感情,也有残暴的杀戮和无奈的悲哀,一个个个体的微小力量又如何能对抗亿万年积淀下的本性和自然规律呢?

  不足的地方是主线还是稍简单和平淡。毕竟国家地理出钱拍的,拍摄目的并不打算太过深入,并不会脱离自然的主题。

  看的时候在脑补,珍和最初派她去的教授之间,成名后是否会有矛盾?她后来自己带的学生,又是怎样回顾她这个机构的管理者和领导者的?

  《珍》影评(六):26岁都要结束了

  真的好喜欢简啊。

  我们是一个保护者,我们有足够的智商和能力,去保护其他的物种。

  她和丈夫的爱情也美好的像部电影,看过她的《希望的理由》,珍后面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了。他们没有走到最后真的可惜极了。

  我看简,觉得不可思议。蓝色的大眼睛,身材消瘦。美得不可思议。26岁孤身去非洲草原,31岁获得博士学位。她潜研究,认真细致,有几个女子跟她一样勇敢执着。现代都市的我,26岁,虽然没有很虚荣,但是脑子仍然对外表和结婚有所计较。之前怕嫁不出去,之后怕老。天何言哉!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混混沌沌,成为一介俗人。简,26岁在干什么呢!都说成名在趁早,你趁早了吗?想成名还是想干什么?深深的自责。

  简从未想过结婚,她不担心。只是渴望去非洲。哎,我真正的理想又该是什么?简不是也没上过大学,照样获得博士学位啊!她被称为行为动物学家。而我却拘泥于职称学历。我到底比人家差了几个level啊!人们绝不会因为你的大学而看不起你!也不绝不会因为你的大学而高看你!

  找找你真正热爱的事情!你的生命所在!

  26岁了都快结束了!

  《珍》影评(七):心中有光的女子永远不会老

  看完珍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沉迷于影片对黑猩猩群体精准的捕捉和剪辑,醉心于非洲大自然的壮美,震惊于一个女子追逐梦想的勇气。

  我不知道她是如何克服种种生活上的不便的,在那个远离现代生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都难以满足的环境下,忍受着长期的孤独,坚持下去本身便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在珍的讲述里,从未提及生活上困难,似乎那是一件自然而然、不值一提的事情。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只是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珍是是幸运的,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去追寻心中的那道光。所以生活上的困难不再是困难,日复一日的孤独不复是孤独,有心中的那道光照耀,生命呈现出她本该有的状态。

  在丛林里,她收获了爱情。珍与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因兴趣走在一起,又因兴趣分开。每个人都有自己执著的追求,而爱情,与生命的追求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他们的结合与分开,就像这大自然的四季和黑猩猩的生老病死一样,平静自然。同样平静自然的,还有儿子的出生与成长,这个生在非洲,长在非洲在小家伙, 似乎没有给珍带来养育上的烦恼,他们一家三口在这个远离人群和现代文明的原始世界里,享受着阳光雨露和生命本真的美好。珍说,大猩猩教会了她如何做一个好母亲,大自然教给了她最重要的东西。

  老年的珍虽然头发全、皱纹满面,但她的身材依然像年轻时一样挺拔,一双眼睛像孩童一样清澈明亮,这大概是大自然赋予她的独特的心灵之窗吧。

  《珍》影评(八):童话拿去,科学留下

  有次央视节目,当天文学家说天文对自己来说只是工作的时候,对天文无比向往的央视主持人一脸惊讶的表情,仿佛在说,你怎么能不热爱天文呢?你怎么能只把它当成工作呢?这应该是你一生所爱才对啊!是的,那位天文学家没有满足主持人和大众对天文学的美好想象,把天文学家的工作说得那么冰冷,那么不可爱。

  这部传记片有。这是一个童话叙事,成功地满足了大众对科研的所有浪漫想法,无关科学。古道尔的反对者们被消音了。大众再一次被误导,童话的包装下,古道尔对,她的反对者,那些“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错的观点被成功植入。民间科学少女凭着对科学的一腔热忱,成功逆袭古板科学家,多么大快人心!

  或许是我心理过于阴暗,对过于光鲜的事物,我总是怀疑。是的,我被社会磨去了棱角,不再相信童话。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个观察动物行为的人怎么能允许自己和观察对象进行如此的互动(喂养、感情付出)?影片中的报纸说得没有错,大长腿永远比冷眼看世界的科学吸引媒体和大众。

  英文维基百科有总结反对者们的批评:给猩猩(chimpanzee)命名,会在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建立情感联系,直接影响观察者的客观性,所以常规的观察方法是给猩猩编号以避免感情的介入。喂养猩猩同样是观察者直接干涉被观察者的生活。贡贝猩猩的激烈族群战争,被认为是古道尔建立喂养槽引起的资源争夺战。在别的地方并没有被普遍地、以同等的激烈程度被观察到,因此被认为是古道尔有缺陷的方法造成的,不能反应猩猩的普遍行为。

  科学研究必须最大程度地保证观察者的客观性,即使在以人为对象的研究中也是如此。以口头访谈为例,研究者即使再同情讲述者,再感同身受,也不能和他建立感性的连结,不能掉进讲述者构建的叙事之中,否则是没有任何客观性的。

  如果搞科研,就要给自己感性的一面找到别的出口释放,决不能在科研中寻找自己感情上的满足。

  一旦和大众媒体扯上关系,这一切就无关科学了。当然,从筹集资金的角度,打感情牌,很好。大众不正是一群感情动物吗,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为自己捐出的钱被用于拯救地球的伟大事业而自我感动着,想必,甚至会有被自己感动到流泪的时刻吧。

  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都是商品,大众捐了钱,买来了满足。很好。请继续。

  《珍》影评(九):一点想法

  

关于珍的生活

从珍刚开始从事研究时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结婚,这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内,她满脑子都是工作。到后来认识雨果,又自然而然的结婚生子。第一个想法是“真香”。后来仔细想想,这种自由而不拘束的人生又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呢?

  珍和雨果的感情起源是因为工作,出现矛盾到离婚也是因为工作。毋庸置疑,珍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野外研究了。

  珍和雨果感情出现矛盾的时候(两个人的工作异地,雨果想让珍和他一起去大草原),曾经给自己的妈妈写过信(电报?)咨询她的意见,她妈妈回复说:

“我亲爱的珍,没有不能失去的男人。对男人来说从来就没有心碎这回事,他们满脑子都是工作和他们的梦想。女人就是用来衬托的。 爱你的妈妈”

  翻译过来可能就是“男人都是大猪蹄子!”珍从小和父亲的接触比较少,由此可以理解她对于自己另一半的要求和期望,更多的是从母亲还有黑猩猩那里得来的。

关于科研

  初中或者小学的时候就从教科书中了解过珍,但是现在看这个纪录片,又有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看片子的角度都不一样。我觉的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受到了一定的科学训练原因。

  影片开头,珍开始去研究黑猩猩,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前人的工作做到什么程度了呢。这里在影片中介绍的很好,几乎为零(好像有一个人做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查,只看到过一两次黑猩猩,还有一个人试图把自己全身浇上黑猩猩的粪便来接近他们,但没说结果)。

  珍没有受过大学教育,自己也说了刚开始缺乏科学训练,所以她的研究方法是有一定问题的,比如不应该给黑猩猩起名字,而应该用编号来代替,以免出现情感的因素。比如把自己的营地放好多香蕉来吸引他们,当时我就想到了会不会造成一些不可控的局面,比如抢夺,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再后来黑猩猩集体得流行病而大规模死亡之后,珍的科研团队才规定了不许研究人员和黑猩猩有肢体接触。

  影片在介绍研究黑猩猩的研究意义上一笔带过,我相信这是个很有意义的研究,可是在影片中并没有阐述的很清楚。科学需要讲故事,那么,为什么要研究黑猩猩呢?影片用珍的一生讲了一个很动听的故事,可是在科学意义的阐述上海不够明确。

其他

  一个小笑点:珍去非洲前说自己庆幸没有上过大学。后来又在这里建立了研究基地,培养了许多博士和博后。嗯,真香!

  一个小感慨:科研活动其实是需要一定的营销手段的,比如珍自己上过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出门演讲也随身携带黑猩猩布偶,这都有助于个人品牌和个人影响力的加强,进而有助于自己的科研申请funding。

  一个不理解的地方,记录片中,珍和她的学生们在野外所有的装扮都是短袖短裤,即便在丛林里走也是一样,可是一般在户外为了保护自己不都是长袖长裤吗?

  一个小发现:锂电池界的开山鼻祖姓Goodenough,珍姓Goodall(古道尔)。看来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珍》影评(十):珍 可能是我心中最完美的人

  昨天观看纪录片是在珍·古道尔博士的见面会上。机会难得,所以在影片之外想记录一些有意思的互动和回答。

由根与芽举办,地点在美国大使馆

  1.Jane在全世界旅行的动力就是为了动物代言,将黑猩猩的故事带给全世界。黑猩猩也有情感,也会使用工具。人类以前对动物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2.Jane认为在科学研究里共情是重要的,科学是有温度的。很多教授认为她的研究方法不对,不应该给黑猩猩取名,不能有人的情感,但教授是错误的。我们和动物一起生活,要理解它们也有思想和感情。

  3.Jane是位素食主义者。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一点,她说素食动物肠子长,消化慢。人的肠道长了也会更轻盈,甚至活得更长。她是三四十年的素食主义者,现在仍然精力充沛,所以她不认为素食是不好的。

  4.对于那些想去非洲的普通人(这是一个小姑娘问的问题),Jane的回答是她妈妈说:如果你真的想去,你就要努力抓住机会,不要放弃。这也是她的建议: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放弃。

  5. 毫无疑问,人类正面临第六次物种灭绝。有人说全球变暖无法挽回,一切都太晚了。但Jane认为只要我们每个人开始采取行动,每天做一点点事情:去影响政府、企业,拒绝环境不友好产品,绿色出行……或者随根与芽小组去种树,助于解决海洋污染、塑料污染等。“我这三天看到了很多中国年轻人,他们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他们给我很多希望。中国是科技领先的国家,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和自然相处。大自然很有韧性,我们也不能放弃。”

  6. 对于地球的未来会是什么样,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还是互相干扰破坏,Jane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我们和多数动物可以和谐相处。孩子是需要自然的,我们需要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但它们不应该是被独立的,应该是整个环境的一部分。

  她又提到养殖动物要消耗资源和产生大量甲烷气体,特别点出的是,她建议我们都去看一看pigasso(猪界毕加索)的视频。

猪加索:一头懂画画的网红猪

  “不会后悔的,看了你可能再也不想吃猪肉了,我也买了他的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珍》影评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