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基督山伯爵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1000字

2020-05-25 23: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1000字

  《基督山伯爵》是一本由[法]大仲马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78-12图书,本书定价:7.5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督山伯爵》精选点评:

  ●蒋学模译本,这应该是最好的版本

  ●其实不太理解自己为什么选了这本小说读,个人觉得情节挺扯的,人物脸谱化,最后点睛之笔“等待与希望”怎么看都是心灵鸡汤的节奏。

  ●蒋学模译的版本最好。

  ●没有我看的那个版本。但是这书真是太赞了!颠覆了我对外国名著的看法。纯净,精彩。

  ●这才是小时候看的版本

  ●如果这辈子只能读一本通俗小说那就是这本<基督山伯爵>了。

  ●法国人太啰嗦了

  ●借的是同学老爸念书时买的书,小小的4本,没日没夜的看。大仲马的这本虽然在文学史上地位不如《巴黎圣母院》,但比《巴黎圣母院》更好看,情节引人入胜,比较符合中国人的胃口

  ●十年前借读小米的。

  ●我除了这个法转英,英再转中的版本外,其他直译的都看不进去。类似圣经和合本。先入为主影响太厉害了,初恋大概就是如此。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一):翻译好奇怪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的时候年代有点久远了,其中出现了好多次“那末”,还有父亲不是翻译成爸爸之类的,而是“爹”,这让我有点无所适从啊,总觉得好别扭。

  与现在流行的一些版本的人名翻译也存在很大出入,要是与他们聊起这里面的内容,互相的沟通就会很不方便。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二):情节制胜的传奇

  这个版本的《基督山伯爵》实际上是我母亲读的,没想到二十六年后我竟然能从家中找到。爱德蒙·邓蒂斯在监狱中谋划逃生的部分让人沉醉于跌宕的剧情中无法自拔。基督山伯爵一点点地揭露他的仇人们的阴暗面和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使得情节环环相扣,有时令我几乎无法呼吸。但是,大仲马也有那个时代小说家地通病,他喜欢把一连串地巧合呈现给读者,这种桥段反复运用会削弱小说的自然感。这本小说几乎是想彻底淡化历史背景,即使是波拿巴复辟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小说中也只是草草带过,因此它对读者了解19世纪法国的帮助也不大。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三):反父亲和正能量

  后半部分除了复仇,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反父亲。欧琴妮反对父亲的一切,走上独立艺术道路,在当时看来,她思想是非常前卫,很女权的!阿尔培反对父亲的罪恶,带着母亲放弃富贵生活,走上经济拮据但心安理得的生活,从一个曾经各种玩乐的公子哥变成了不得不忍受生活磨难的普通人。凡兰蒂反对路线走得最坎坷,她是为爱情反对,不像那两位是为独立和名誉,结局是最大悲大喜的,最激烈的方式失去各种亲情,又极其幸运地得到了完美的爱情和无数财富。玛西米兰一直是最纯粹的,他就是年轻时的爱德蒙。都说是当时通俗文学,但通俗得很深刻。死可能不是解脱,复仇可能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畅快,痛苦也不会永久。就像极其正能量的结局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快乐和痛苦,只有一种状态和另一种状态的比较。人类一切智慧包含在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结局真是正能量至及,适合生活受挫的时候读。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四):杂感杂感

  一、如后记所言,全书虽有提及历史背景但涉及颇浅,主要以情节支撑,略有遗憾。摘录如下:

  “《基度山伯爵》尽管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展开故事情节的,尽管在某些细节上也反映出社会的进程,但没有能反映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也未能通过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事件来概括社会生活的本质。《基度山伯爵》的故事背景跨越了波旁复辟王朝和七月王朝两个时代,这是法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极为错综复杂、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权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正在进行最后的较量,工人阶级也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大仲马作为一个共和主义者,本可以在作品中把七月革命前后法国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表现出来,但作者却无意于深入解剖当时的社会生活,一百万字的巨著主要靠曲折的情节支撑。因而尽管故事叙述得有声有色,写作技巧有不少可取之处,整部作品的认识价值却不算高。与大仲马同时代而且同属浪漫主义流派的雨果所写的《悲惨世界》,却能以感人的艺术笔触,通过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描写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展示了广阔的社会图景,甚至正面描写了一八三○年巴黎人民的起义斗争。因而在文学史上,《悲惨世界》高于《基度山伯爵》,雨果的地位显然也比大仲马重要得多。”

  二、既然作为畅销小说家来看,那随便吐槽下剧情。

  1、整个上半部的关键字是“刚好”:主角刚好是个水手,扔海里可以游回来;而邻居刚好是个海纳百川的大牛人,掌握几国语言又文理古今通吃,会创造发明动手能力也极强,恰好又乐善好施把钱和内涵全部传给男猪脚(写到这里我都感动了。。);至于游到岸边刚好就遇到船什么的完全就不值一提,你瞧,就连装尸体绑在脚上的铁球都刚好是草绳(!!)绑的,可以用小刀割断,由此打开情节的重要一环。

  2、整个下半部的关键字是“我设计好的”,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完全的运筹帷幄一环扣一环,无需多言,按下不表。

  3、正面人物神化,比如世界好狱友,才情学术称霸全宇宙;而男猪脚的报复数遍孙子兵法都无法阐述出它的出神入化,一切竟在掌握。反面人物脸谱化,坏人永远都很坏,最后得到了报应。虽然作为读者看得很爽,也完全不必为反派心疼,但这种写法当真是不适合如今了。所以我说这部书现在读来和小时候的感觉不一样,小时读书畅快便好,现在就爱看人物内心亦正亦邪纠结缠绵,这才像人生嘛。

  4、全书最接地气的大概就是摩莱尔一家了,但我实在不理解,基督山伯爵要拯救他们,何必把摩莱尔先生逼到要破产自杀的地步,最后一刻才送上钱袋,太绝望而获得的拯救才更值得被珍视吗?

  5、整个小说铺牌很久,到真正高潮的时候,却并不兴奋,卡德罗斯死在眼前,基督山轻声说:“一个”,清冷。

  6、至于最后复活的梗,大家都猜的到。我就是突然想到最近一个段子:美剧编不下去的征兆之一是死的人又活过来了……其实因为当时是连载小说,所以所有的凑字数(凑成百万字大部头,泪目)和狗血的情节我都还是蛮理解。

  7、还有一些应该是文化上的差异不太能理解的剧情,比如决斗。。

  8、全剧尾声升华了一下主题“等待与希望”,看到这里有千万头草泥马涌上心头,这是心灵鸡汤的节奏阿。不过由此整个故事也特别圆满,复仇者到关键时刻的退缩与自省,所有事情定当后的空虚与煎熬,如果不是海蒂的爱的拯救,基督山伯爵是活不下去的,所以我喜欢这个结尾。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五):童年里的《基督山伯爵》

  前几天,路过一个街边旧书地摊,看到一套蒋学模译的《基督山伯爵》,铁灰色的封皮已经有些发白,有一册书角卷得厉害,引起一些对往事的回忆。

  这套书我看过,在爸爸以前的藏书里。

  小时候家里就有很多书。爸爸卧室有个两米高的书柜,里面装得满满当当。储藏室的壁柜里,最上面的一层也都是书。

  这些书大都在扉页上盖着一个圆形的红色涂章。上小学后,我才认出来上面的字,“XX化工厂工会图书室”。爸爸是单位工会的一个小头头,看来这书都是工会的。印象中,爸爸平时并不大看书,偶尔替单位领导写发言稿,他才会从书柜里抽出本书来,摊开稿纸,挑灯夜战。九十年代初,家里有了彩色电视机。爸爸从外面应酬回来,酒气醺天地往床上一躺,看电视,不一会儿就鼾声如雷。

  爸爸为什么把这么多单位的书拿回来?就是为了占公家便宜,还是爸爸年轻时也是个文艺青年?真不知道,我也不在乎,有书看就行!

  印象很深的一套书就是蒋学模译的《基度山伯爵》。这书一套四本,封面上是伯爵的头像,背景就是基度山岛。构图简洁,但很有风格。故事挺吸引人。年轻善良的水手爱德蒙邓蒂斯让人陷害,被关到了四面是大海的监狱里。他在坐牢时,父亲死了,心爱的女朋友也嫁给了别人。好在邓蒂斯在牢房里遇到博学多识的法利亚长老。长老教给了他一身学问,还留给他一条大笔宝藏的线索。

  后来,邓蒂斯利用长老去世的机会,扮成死尸,被抬出监狱,在夜色中被丢进了波涛汹涌的茫茫大海。邓蒂斯逃得一条性命,找到了那笔大宝藏,展开了对仇人的复仇计划……大仲马真是讲故事的好手,这段情节又曲折又刺激,读起来好过瘾,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不过,后面的内容我就看不下去了。人物太多,关系太复杂,以一个少年人的口味来看,复仇的过程远不如逃狱精彩,我读完了第一册,没有再读下去。

  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的一句翻译。故事刚开头,邓蒂斯远航归来,回家看望他父亲时是怎么称呼的,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邓蒂斯叫他爸爸,“亲爱的爹!”当时读就觉得很别扭。怎么个别扭法一个小孩也说不明白。以后才弄懂,“亲爱的”是地道的外国口吻,“爹”这个字当然是爸爸的意思,可就是显得有点土,搭配在一起很不协调。翻成“亲爱的爸爸”或“亲爱的父亲”可能更恰当。

  读了这套书后,我童年的幻想,就是也遇到一位像法利亚长老这样的老师,也发掘出这么一个大宝藏,过上那种纵横七海,快意恩仇的冒险生活……

  爸爸的书这么多,我其实也没读几本。里面的武侠小说,像《侠盗楚留香》《多情剑客无情剑》《书剑恩仇录》《云海玉弓缘》倒是全部认真读完了,有的还读了不只一遍。爸爸的藏书成了我的,他很少再翻看。

  书一页一页地翻,时间也是。我上了高中,朱总理开始搞国企改革。爸爸的单位,破产,重组,下岗,有工人闹事,兵荒马乱,但没什么用。工人们只好自谋生路。有的蹬起了三轮车,有的学做热干面卖早点,有的去南方打工。有的得了大病,死了。有的打工受了工伤,拖着残疾的身子回来……

  几年后,我回家看爸妈。走到化工厂家属楼下,抬头望望,那两栋当年在我心中很高大很结实的楼房,灰突突的,水泥刷的外墙,暮气沉沉的样子。跟周围有些新起的楼房相比,有点跟不上时代了。刚到楼门口,小姨看到了我,很高兴:“小原,你回来了!”“嗯,我回来了!”小姨家在家属楼下有两间门面,开了个小卖部。几年不见,小姨有些老了。

  回到家,爸妈都在。我放下行李,兴冲冲地去看书柜,就像去看几年不见的老朋友。我愣住了,书柜空了大半。吃饭时,我忍不住问爸爸,“爸,那些书呢?”“我卖了!”爸爸端起酒杯,很漠然地说。

  我胃里像压了块石头,但又无话可说。那些书本来就是爸爸的,他卖他的书,做儿子的又能说什么?更何况,从小到大,我在爸爸面前就不敢说个“不”字。就算是成年了,我还是不敢。

  吃过晚饭,爸下楼散步。我质问妈:“我当初出门前就跟你说好了,帮我照看好那些书,怎么搞的?”“你爸爸要卖我有什么办法?”妈的眼神有点闪躲,也有点惶恐。

  事后小姨告诉我,爸卖了好多书,卖书时家属楼下很多人都围着看。爸还怕收废纸的坑他,从小姨店里借了杠秤。爸把那些书都当废纸卖了,我有点儿想哭又哭不出来。那套我没读完的《基度山伯爵》,是再也读不到了。

  在家里没住几天,我就走了。

  爸爸的藏书所剩不多,卖了书,也卖走了很多的童年回忆。我现在年过而立,倒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聚聚散散,人如此,书也如此。只是当废纸卖,未免太蠢了。

  爸爸卖的书也不是他自己的。这么说,爸爸算是个偷书贼。不过,想想当年很多人从厂里偷的东西,爸爸干的这勾当,简直有点儿窝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