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打嘴炮”式减肥法,广告都不敢这么写丨每日罐头
“每日罐头”是一档心理学口味的精神食粮栏目(狗特别喜欢的)。
今天聊一个懒人感兴趣的话题:用第三人称自言自语竟然能减肥!
罐头质检员:雨歇微凉、王星星
你还记得上次立flag减肥是什么时候吗?
是不是运动节食都试过了,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中断了?
我最近看到了一个新的减肥方法,只用动动嘴皮子就行,简直就是给“懒人”们量身定做的,而且有科学依据:
科研人员发现:吃东西前用第三人称跟自己说话,就能做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更容易减肥!
为了证明这一点,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进行了一次试验:参加实验的人需要从电脑上的两种食物中选择一种自己想吃的:其中一台电脑上的图片是健康食物(包括未加工食品,如水果、蔬菜和烤鸡),另一台的图片上是不健康的食物(如薯片、糖果、烘焙食品、油炸食品)。
被试者们可以自由选择健康的或者不健康的食物,不同的是,其中一组在做选择前用第一人称思考:我想吃哪个?另一组则被要求用第三人称思考,也就是跟自己说:(某某某),你想吃哪个?
实验发现用第三人称思考的被试者更有可能选择健康食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2个原因:
1、使用第三人称能够带来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相当于暂时抽离了自我,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选择更健康的食物。
当我们处在第一视角的时候,注意力往往聚焦在强烈的主观感受上:饥饿感、想象中披萨的香味、吃到第一口披萨的满足感。
比如当一个汉堡放在“我”面前的时候,闻到浓浓的芝士酱只想马上咬一口。
但是当人称转换后,我们就能把注意力调动到更宏观抽象的视角,比如健康理念、汉堡的卡路里含量、减肥计划等、自我监督等问题上。
所以当你喊自己名字的时候,突然就和汉堡拉开距离了,能想起卡路里这回事儿了:这不是美味汉堡包!这是500大卡!这是一坨流油脂肪!
2、目标的可及性有助于促进注意力转向与目标有关的特征,进一步促进自我控制实现目标。
说人话就是,只有当我们的减肥目标具体而且明确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地管住嘴。而让问题明确化起来的方法之一就是,用第三人称跟自己对话。
所谓减肥路上的绊脚石,就是有时候一连饿肚子好几天,看到别人吃了块炸鸡突然就破功了,立马给自己订了一大盒韩式炸鸡……再喝一罐可口可乐才满足,坚持几天的心血全部白费。这叫减肥大业里的“显著性波动”:一旦短期享乐的意识被激活了,瞬间感觉自己的味觉都敏感好几倍!欲望爆发了!不但要吃炸鸡还要喝可乐……
要阻止这一“悲剧”发生,就先让自己的目标具体可感起来!减肥这种又大又让我们痛苦的负担先扔一边,
让你的问题,从宏大的、严重的、模糊的自我质疑:
我是不是意志力太不坚定了这么快破功?
我是不是永远不能减肥成功?
我flag又要倒了怎么办怎么办?
变成可及的、具体的、明确的第三人称问题:
某某某(你的名字)要不要吃眼前这个汉堡?
某某某(你的名字),这个汉堡热量是多少,不吃能让某某某瘦多少?
这么一问,顿时感觉自己面临的只是汉堡问题,不是沉重的减肥大业了,没那么苦大仇深了……
而且!“用第三人生和自己对话”不只在减肥方面有效,人际矛盾、抑郁情绪、甚至恋爱吵架都能用到:
1、被别人激怒时,第三人称视角能让咱们消消气,不那么好斗;
2、陷入记忆反刍时,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帮抑郁的人减少负面情绪反刍,减轻抑郁;
3、跟对象吵架时,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减少责备,让你们对彼此有更深的认识,更宽容的态度。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管是减肥、恋爱、还是人际,或许拉开距离才能看得更清楚。
当我们纠结于当下,就像陷入了想象的风暴,焦灼到大脑里野马奔腾,不知道要抓住哪个念头才能不被风暴吹翻。而用第三人称看问题,就像从想象的舞台上下来走到观众席,从更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处境。
平时我们遇到问题会喜欢找朋友参谋参谋,想从朋友的第三视角得到答案。但是当没有朋友给你建议、监督你的时候,可以试试第三人称,毕竟你本来就是自己最靠谱的盟友。
下次想吃汉堡的时候,大喊3声自己的名字!
不,你不想吃!不,你不想吃!不,你不想吃!
给自己来一段“灵魂对话”吧!
reference:
<Cl Psychological Science> 3月, DOI: 10.1177/2167702619896366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心理学专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