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青藤到华尔街》的读后感大全
《从常青藤到华尔街》是一本由刘佳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常青藤到华尔街》读后感(一):从常青藤到华尔街
90后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的栋梁了 文章写的很真实 显示出了现在留学遇到的问题 善良与智慧的分析和处理遇到的问题 勇敢的展示自我 展示了自己的人生观 加强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90后的孩子有思想有报复 有自己的目标 勤奋好学 一步一步踏入社会 值得推荐留学的孩子及家长阅读
《从常青藤到华尔街》读后感(二):反思带来的成长
非常幸运读到这本书,作者是我的一位前辈的优秀女儿。内容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这来自她极强的故事叙述能力,更重要的是她真诚的态度,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全书。这本书不仅能提供赴美留学就业的实战性指导,还更深入详尽地体现了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作者对精英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从容自处、融入美国乃至融入全球、女性的独立、坚强、自由选择与自我成长、重视心理健康等多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给人带来无穷的启发。本书兼具多重功能,留学就业指南、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自我反思与成长的心理学案例、家庭教育及亲子相处的模式探讨。她的成功固然离不开超出常人的辛勤付出,善于反思、洞察人心、洞悉社会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虽然她才二十多岁,但其眼界、阅历、成就已远超多数同龄人,甚至是很多已过而立之年的我们。但她并没有炫耀成功史,而是真诚地传达她的思考与见解,从中可以感受到她的真挚善良、善解人意、开放思维、胸怀责任。阅读的过程中,我从羡慕、敬佩、受到鼓舞、开始反思,到振作起来行动。相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份背景的人都可从中汲取营养与力量。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未知,以开放的思维包容多元,以坚定的信念开始行动吧。
《从常青藤到华尔街》读后感(三):接受混合教育 通联未来 ——《从常青藤到华尔街》书评
接受混合教育,通联未来!《从常青藤到华尔街》是一本留学圣经,留学与实践的尚方宝剑。这本书的作者刘佳妮,她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留学留到刘佳妮这样实属不易,她是有硬核办法的留学界大咖级人物的。从中国公立高中考上常青藤名校,毕业后作为面试者中仅有的一位女生进入华尔街知名投行。她行走在中美之间,为中美教育与文化交流穿针引线——创立百青会,担任布朗大学校友面试官。留美10年,她坦诚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挫败,精炼总结何为真正的精英思维;“混血教育”下华人青年的当下与未来的挑战,希望发起讨论:努力融入世界的我们,改变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看到网上的介绍,笔者按捺不住自己的小激动,想读一下。虽然,就笔者而言,四十不惑去留学是不大现实了,超龄、也算是老眼昏花,错过花期了。不过,读一读觉得对自己的孩子、朋友家的孩子、朋友还是有用的,毕竟这些实践知识难得,更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离开家乡,异国他乡留学的确难,非常难,让我们非常纠结。而书中刘佳妮告诉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留学经历。她说,留学生群体和留学话题近期成为热点话题。当国外疫情愈演愈烈,留学生群体也备受社会关注和讨论,有的冒险回国,有的选择留在当地。本书作者正是一位留美10年;目前正身处美国疫情“震中”纽约的华人,而她正在尽己所能,担起责任,勇敢而乐观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战。事出有因,忙忙碌碌,风风火火、随机而变,这些场合真的很棘手的。我们要淡定,要像刘佳妮一样淡定如水,不要慌张。
既来之,则安之;适者生存。让孩子尽早接受国际化教育,逐渐已成为众多中产家庭教育投资新选择。留学不能盲目,一定要按照刘佳妮说的去做,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从近些年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看,中学开始出国留学,进入外国私立名校,已成为中产家庭家长热衷的选择,也成为越来越高热度讨论的话题。本书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路径成长起来的青年,她的经历及思考,非常值得当下青少年和其家长们借鉴。接受混合教育,通联未来!
《从常青藤到华尔街》读后感(四):励志女孩冲冲冲!
这本书是作者刘佳妮的成长史,也是她的励志自传,其中饱含向上的态度,与积极进取的心。既不乏对自我的反思,又不失生活哲理。读过这本书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收获一些感悟;至少可以透过作者的视角,看到外面的大千世界。
作者作为首屈一指的国内常青藤女留学生,将她在校经历编撰成书,一幕一幕娓娓道来:讲常青藤的校园文化、讲美国家庭教育、讲投行经历、讲人际关系、讲心态......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人生智慧。她用实例生动诠释成功励志女性,从她的文字里,洞见不同国籍、不同生活方式的百态人生,背后有关教育、有关家庭、有关思维方式。
“轻松的校园环境,自由的4年,帮我塑造了人生至关重要的品质:开放思维和好奇心。有了这两个特点,世界不再是前人定义的版图,而是我心中自己定义的蓝图:世界很大也很小—大得一生一世都了解不完;小得你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种文化,每一次交谈,都是世界。”作者刘佳妮这样看待常青藤4年的收获。
当不同文化与观念习惯碰撞,冲突之下学会平衡与适应。唯有在风云诡谲的环境里,跟随着时代浪潮,学习与尝试新知识,激流勇进。有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其实反而有益匪浅,甚至影响一生。而学校里书本知识,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投入地生活,也不断地跳出生活,问自己这件事是否改变、定义了我,如何影响我的未来。我的思维也在不断地思考和反思中,慢慢升级。”
作者在象牙塔与真知实践中一次次探索,也终于摸索出一条条康庄大道。从美国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布朗大学毕业,获得双学位,毕业后单人布朗大学纽约区校友面试官,就职于美联美林投资银行部、麦肯锡咨询公司投资部门、在中央电视台美国分部白宫组实习、投身于国际文化交流等公益活动、创办布朗大学中国峰会......发光发热,发挥自己的价值。
她的轨迹就如同作者在书中的举例,其实女性无论在什么阶段,都可以活得更自我、更高级。爱情、事业、婚姻,从来不应该是单选题,女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正确排序。诚然,女性的压力从来都不比男性少,既要承担与面对来自社会、职场、家庭的重重压力,又要美丽、有所成就,一不小心就会丢掉自我。那么如何可以像作者一样,活得潇洒又精彩呢?或许在《从常青藤到华尔街》这本书中,你会找到答案。
《从常青藤到华尔街》读后感(五):为什要做浪呢?我可以是一座桥。 ——读《从常青藤到华尔街》
《从常青藤到华尔街——接受“混血教育”的我们,如何与时代共生》一书,是26岁的刘佳妮刚刚出版的作品。写的是她2009年到2019年间行走于中美之间的观察和思考,内容包括她拿到耶鲁学生签证、被藤校录取、在华尔街实习、留华尔街工作的经历,她的恋爱、她看心理医生的经历,这十年间中美关系的变化和她个人的体验,是我少有的读了一半就着急和朋友们分享的新书。
这位小学时被老师起apple英文名的姑娘,在大学毕业酒会时,被喝high的了美国好朋友告知:你要改改名字,在美国,只有脱衣舞会里的姑娘才叫水果一类的名字之后的现在,依然叫着apple这个名字。因为,融入这个全球化世界,是比融入美国更重要的事,中国人要融入世界,美国人也一样。以前,中国人留学海外,第一件事就是要起一个外国的名字,要主动融入当地社会,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努力叫着中国人本国的名字,发音不准,没有关系,我们的英文也会有中国味儿,更重要的是:我们彼此尊重、沟通无碍。
在读佳妮这本书的时候,演员何冰录制的视频《奔涌吧,后浪》正在网络上传播发酵,并被更改了不同的版本,引起“前浪”和“后浪”的关注和争议,读完佳妮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明明可以做桥,我们为何要当浪?一朵浪花,随潮涌动,流浪海岸,不管前后,无论古今,沙滩都不曾留下浪的痕迹,一座虹桥却可以连接东西、跨越时代、沟通生命。
做一座中美文化之间的桥,是佳妮16岁出国时候的理想,10年间,她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中国出生,读完高中,居美10年,完成学业开始工作,往返于中美之间,书写着她感知的时代和世界,佳妮熟悉中国,了解美国,服务华尔街、服务母校布朗大学,也服务申请美国藤校的中国学生,她整理自己的经历和深入的思考,努力做一座贯穿中美的桥,真诚而温暖。
从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到个体生活的体验,从中国女生和美国女生的性格差异到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风格迥异,从十年间过海关时美方的态度变迁到疫情期间学会与自己相处的点滴领域,26岁的女生,呈现了努力成长、成为自己、忠于内心的美好模样。独立、自信、上进、无界沟通,尊重自己、尊重每一种文化、不卑不亢、取长补短,像佳妮这样的女生,以这样健康的形象行走于世界,让世界看见,中国女孩的力量。藤校、华尔街是她的标签,但她并不以此自傲,值得骄傲的是:她是中国女生,她有中国女生的温润美好,她更有全球化女孩的勇敢坚韧、独立思考。爱物质但不被物质控制,迷恋爱情但不迷失自己,成为一个平衡喜悦的成年人。
是的,我忍不住用大量的形容词来赞美这样的女孩,因为这是我看完《从常青藤到华尔街》后,诚实的感受。首先,这是一个女生十年的成长,年轻的女孩可以阅读借鉴成长的经验,其次,这是一本介绍了美国大学如何遴选留学生的书,申请藤校的高中生值得收藏,再次,这是一本充满时代气息的书,青春扑面。接受“混血教育”者,承担起生命的责任,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多元化世界,如何成长、如何幸福,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如何站出来做一个勇敢的人。至于成功,那是既重要又没什么紧要的事,因为,这样的我们,行动改变世界,世界因为我们的努力和成长更精彩,我们因世界的美好更愉快。作为受益于“混血教育”的精英女性,佳妮保持着对弱者的关心,对精英圈层的反省,在多元文化中,她看到,限制想象的不止是贫穷,也有富裕。打开心胸,拥抱世界,才是时代精神,才能和世界共舞,与自我无碍。
《从常青藤到华尔街》,在我,是一次欢乐且收获满满的阅读。书中以英国广播公司一段视频的脚本作为结尾,内容是几位80岁的女性感叹如果能够重新活一次,给女孩子的忠告。我把最后一句话拿来和你分享:“相信我,如果我现在是一个年轻的女孩,我会花更多时间去做自己,而不是去完成任务”。
你的自己什么样?书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