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鸟的葬礼》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小鸟的葬礼》读后感100字

2020-06-10 23: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鸟的葬礼》读后感100字

  《小鸟葬礼》是一本由[美]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 /著 / [美] 克里斯蒂安·鲁滨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鸟的葬礼》读后感(一):面对死亡,恰到好处地表达爱与尊重,比什么都更重要

  但凡喜爱传统诗词的人,很少有人不熟悉元好问的那首《摸鱼儿·雁丘词》,或者说至少对其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两句心向往之。能够让大魔头李莫愁都念念不忘、常常引用,可见这两句看似寻常之语的颇不寻常之处。

  元好问那时不过是个少年,却从后雁悲鸣赴死的这件事情中,敏锐地看到了一种“直教生死相许”的至真至纯之情的可贵。少年虽然未必是参透生死的年纪,但却懂得尊重死亡,所以才“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而识,号曰雁丘”。这只大雁是不幸的,因为它不仅失去了伴侣,而且最终也失去了生命;它却又是幸运的,因为它从此在灿若星辰的中国诗词的海洋中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久久为世人所吟唱。

  在四次凯迪克奖获得者、美国天才图书画作家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笔下,也有这么一只不幸却又幸运的小鸟。它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并不重要,因为目睹它死亡之后情景的孩子们,或者还不足以认出它的出身。但当孩子们确认小鸟已经死亡、再也没办法活过来的时候,他们既为之难过,又很快没有停留于难过之情,而是在公园的林子里给小鸟挖了一个洞,用暖暖的甜蕨草、葡萄叶子、白色紫罗兰和黄色的星星花,还有那么美的歌声,为小鸟举行了一个堪称无限风光的葬礼。小鸟的墓地还有一块墓碑,上面写着“这里躺着一只死去的小鸟”几个字。小鸟不仅有一个风光的葬礼、一块不一般的墓碑,甚至孩子们并没有很会忘记了这一切,而是还经常来到小鸟的墓地,“为死去的小鸟唱歌,在它的坟墓上摆上鲜花”……像极了元好问当年为大雁所立的“雁丘”!

  美国的孩子当然未必听说过元好问和那只大雁的故事,他们之所以这样对待小鸟,应该说,只是出自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一种尊重。活着的小鸟,会蹦蹦跳跳,会飞,会鸣叫,机灵无比;但当小鸟因为其他什么原因失去了生命而“听天由命”的时候,孩子们邂逅之余,并没有弃之不理,而是非常难过;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尽己所能,为小鸟举行了一个十分隆重的葬礼,充分表达出了孩子们对小鸟之死的无比惋惜。

  事实上,孩子们是真的了不起。很多时候,估计如果遇到同样的场景时,别的孩子们肯定难免不知所措。也许也会难过,却未必能够冷静地做接下来的那么多事情;也许还能够进一步,为小鸟挖一个洞把它埋葬,却未必能做得那么尽善尽美!孩子们做得的确是太到位了!面对死亡,孩子们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那份爱与尊重;假以时日,他们或许还会面对其他的死亡与意外,那时他们究竟会怎么做,或许此处已有端倪——但他们现在能够做得这么好,已经比什么都更值得说一说了。

  还有,在绘本《小鸟的葬礼》中,除了玛格丽特·怀兹·布朗所讲的故事,图画作者克里斯蒂安·鲁滨逊的图画也很值得欣赏,特别是孩子们围在四周,手中托着刚刚死去的小鸟的那幅场景;以及孩子们围在小鸟的墓地,排成整齐的一行的那幅场景。这些,都极富表现力与情绪渲染。

  或许不应该再继续假设了,但还是有些忍不住:假如换成是一个成年人、几个成年人,面对刚刚死去的小鸟,他们又会怎样做呢?

  《小鸟的葬礼》读后感(二):每一颗生命都值得尊重

  《小鸟的葬礼》这个绘本是天略童书馆出版的新书。虽然“葬礼”给人一种悲凉,却又让人感到一阵阵暖意。

  《小鸟的葬礼》写作者是美国图画书界的先驱人物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绘画者是插画家克里斯蒂安·鲁滨逊。玛格丽特在美国童书领域有很高的声誉,曾4次获得凯迪克奖。她擅长通过儿童的眼睛看世界,描述这个世界的爱与美。克里斯蒂安也多次获得插画奖,他与玛格丽特经常合作,《小鸟的葬礼》被《纽约时报》评为当年年度十佳图画书。

  故事很简短,讲的是一群孩子在玩的时候看到一只小鸟死了。他们很难过,决心为它举办一个葬礼。

  孩子们在林子里挖了一个坟墓,垫上软软的甜蕨草,又用葡萄叶把小鸟包裹起来放进坟墓,上面然后又铺了一些蕨草,还撒上白色的紫罗兰和黄色的星星花。虽然小鸟已经死去,孩子们还是要给它营造一个舒舒服服的环境。

  他们铺上泥土,又铺了很多厥草和小花,还用一枚灰色的石头压在上面,上面写着:这里躺着一只死去的小鸟。人们看到这个,会绕道而行的。在石头旁边,还种了一些紫罗兰和野天竺葵。有鲜花和香草的陪伴,小鸟会睡得很香甜。

  孩子们哭了,小鸟并不是他们的好朋友,他们还是为一个年轻的生命离世而难过。

  这个小小的故事,充满了爱与感动。我们引导孩子读书,也是在教育他如何做人。孩子最大的能力就是模仿,故事中的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为小鸟举行葬礼,读书的孩子也会学着书中的人物懂得尊重懂得爱。

  绘本中小朋友们有的拿着风筝,有的带着老鼠的面具、蝴蝶的翅膀,说明他们正在玩自己的游戏,但是当他们看到一个生命离去,还是放下了自己的快乐,去同情另一颗生命。

  孩子是最纯真的,看到死去的小鸟会心疼,并不觉得我不认识与我无关。他们知道小鸟再也没有爸爸妈妈的呵护了,再也不能唱歌欢笑了,所以他们要做小鸟的朋友,非常有仪式感地去埋葬去悼念,给小鸟最真的关怀。

  小鸟死了他们很难过,可是发现小鸟他们又很高兴。因为幸亏他们发现了,他们可以为小鸟找一个安静的安全的栖息所在,不然小鸟可能就要被风雨侵蚀任人践踏了。这也是伤心之余的欣慰。

  每一颗生命都值得尊重。孩子们并不懂得这是什么意思,他们却做到了。

  读《小鸟的葬礼》之时,我刚刚看完《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曾经风光无限,死后却无比凄凉,葬礼上只有老父和一个邻居。相比,小鸟在死后能得到那么多陌生小朋友的关爱,它也算是幸福的。

  整个绘本是用丙烯颜料和拓印、撒点的技法来展现的,更接近孩子们的涂鸦,也更接地气,孩子会爱不释手。

  《小鸟的葬礼》读后感(三):爱与对生命的尊重是什么?是小鸟的一场葬礼

  图、文/文小妖

  一只小鸟死了,落在草坪上。如果被大人们看到了,他们的反应是怎样?

  有人瞥一眼,继续赶路;

  “这是什么鸟?稀有品种,还是一般的?”有人跟同行的伙伴相互讨论着,驻足一会儿,然后离开;

  “哎呦,脏死了。”有人皱眉捂着鼻子火速撤离;

  有人会踢上一脚,看看小鸟死透了没有?

  最后,这只死去的小鸟会被负责这片区域的清洁工随手丢进垃圾桶。

  然后,再没有然后,一个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亡了……

  一只小鸟死了,落在草坪上。如果被孩子们看到了,他们的反应是怎样的?

  于是,一个关于死亡,关于爱与尊重生命的故事发生了……

  由享誉全球的美国绘本大师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和凯迪克双料大奖得主美国知名插画家克里斯蒂安·鲁滨逊创作的绘本《小鸟的葬礼》生动而又真实地讲述了一群小朋友在面对一只死去的小鸟后的反应和举动,令人感动的同时也发人深省。

  翻开绘本的第一页,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林立的高楼和一排绿叶成萌的大树,随后是四个幼小的孩子和一只小狗,最后,在整版插画的右下角一隅,我才看到了绘本的主角——一只死去的小鸟。这只小鸟实在是太小,小得插画家只给它留了一厘米不到的位置。其实,这也折射出成人视角里的常态:小鸟不仅小,就连它的死亡也是多么微不足道啊!

  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小鸟不小,它的死亡更是一件硕大无朋的事,极其重要!

  开始,孩子们并不相信小鸟死了,他们用手指去触摸小鸟的胸膛,想看看小鸟还没有心跳。当他们确认小鸟已经死了,却还试图想让它的身体保持温暖,让它的腿可以弯曲。可是,一切徒劳,小鸟的身体越来越冰,像石头一样硬硬的,一动不动。这时,插画上的小鸟在孩子的手中被放大,读者才有机会好好的观察到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能如此牵动孩子们的心。

  嗯,这确实是一只很不起眼儿的小鸟,没有美丽的羽毛,也没有独特的长相。然而孩子们却为之伤心。他们双手捧着小鸟走进林子,在地上挖了一个洞,在洞里铺上甜蕨草,用葡萄叶把小鸟裹了起来放入洞中,再铺上甜蕨草,并撒上了白色紫罗兰和黄色的星星花。紧接着,他们为小鸟唱起了葬歌,边将泥土盖在小鸟身上,边不断哭泣。对了,他们还用石头为小鸟做了一个墓碑,写上了墓志铭:这里躺着一只死去的小鸟。以后,在他们忘记小鸟之前的每一天,他们常常来这里为死去的小鸟唱歌,在它的坟墓上摆上鲜花……

  看!孩子们为小鸟举办了一场非常庄严而又隆重的葬礼,每个环节都做得有板有眼,并不亚于大人。虽然这葬礼带着几分游戏的意味,但这也充分展现出了孩子身上一种天然、朴素的善良和温情,打动人心。

  与此同时,这样的纪念仪式不仅回应了孩子对死亡的好奇和恐惧,还起到了安抚心灵的作用。在我看来,《小鸟的葬礼》也是对生活的另一种缩影和隐喻,在几个孩子举办的小鸟葬礼游戏的外部表象下还暗藏着一个简单的人生哲理:无论是好情绪或坏情绪都会被时间抚平。一如孩子们为小鸟不能再继续飞翔唱歌而伤心难过,而后在举办葬礼纪念小鸟的过程中,他们的情绪从消沉逐渐到高涨,然后慢慢进入平静,最后回归日常。

  尤其让我感动的是,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和情怀。小鸟的葬礼只是一种形式,但传达出来的内核是:爱,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绘本中,出现的四个孩子里,一个背着蝴蝶翅膀的女孩和戴着狐狸面具,装扮了一条尾巴的男孩特别引人注目。其实,这些动物服装不仅是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时的道具,还象征着动物。因为在孩子纯真的世界里,蝴蝶,小鸟等动物不仅是生命,也是人类的朋友。就像在举行小鸟的葬礼时,除了四个孩子外,还有一只灰色的小狗全程参与其中。插画家以这样的表现手法模糊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分,完美的贴合了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创作内核,凸显出孩子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友善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众所周知,但凡涉及死亡的话题,难免都会让人有沉重之感。但在绘本《小鸟的葬礼》中,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却以一种轻盈、平淡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了什么是死亡,并将死亡令人敬畏的一面和平常的一面呈现出来,引发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

  同时,孩子在阅读绘本的时候,不仅看到了别人的故事,也看到了世界,从绘本中的几个小朋友身上看到了自己,这种阅读经验会潜移默化地滋养他们的心灵,激发出他们的同情心、善意和友爱。

  也许有的小朋友读完这本绘会问:“死亡后的小鸟最后会变成什么了?”

  其实翻开前环衬或后环衬,我想,聪明的家长应该知道答案是什么了吧?死去的小鸟最后回归到大地妈妈的怀抱,与泥土融为一体。在来年的春天,它或许变成了一株小草,或一朵小花儿,更有可能在几十年后变成一棵大树……不管怎样,小鸟的生命将以另一种方式在继续着,对吧?!

  《小鸟的葬礼》读后感(四):我们需要给孩子怎样的死亡教育?

  前不久看到一位朋友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琪琪养的菜青虫死了,她难过地哭了。我说那就把它埋在花盆里吧。埋好之后琪琪又忍不住哭了。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真实,开心是真的开心,难过也是真的难过。”

  这条朋友圈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个孩子都是纯真天使,天生富有爱心,对于一只虫子的死亡都能如此伤心,再铁石心肠的大人看到这一幕都会感到心肠柔软吧。

  当然,除了小朋友的纯真善良打动了我之外,小朋友妈妈的做法也非常值得称赞。换成作风简单粗暴的家长,或许就不会陪着孩子埋葬小青虫,而是直接来一句河东狮吼了:“哭什么哭,不就是死了一只虫子吗!”可以想见,这两种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会有怎样的差距。

小鸟的葬礼评价人数不足[美] 玛格丽特·怀兹·布朗 /著 [美] 克里斯蒂安·鲁滨逊 /绘 / 2020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最近刚好读了一本与这条朋友圈非常相似的绘本,名字叫做《小鸟的葬礼》,作者是创作过《晚安,月亮》《逃家小兔》等诸多优秀绘本的玛格丽特•怀兹•布朗,为本书创作插画的克里斯蒂安也是一位屡获大奖的优秀插画师。

  有一天,孩子们发现了一只小鸟,它闭着眼睛,没有了心跳。孩子们很难过,他们决定好好和小鸟道别。他们在公园的林子里给小鸟挖了一个洞,用暖暖的甜蕨草、叶子、花朵和泥土埋葬它,他们为它唱歌,每天给它献花,直到最后把它遗忘……

  绘本的内容很简单,却充满淡淡的忧伤和莫名的温暖。克里斯蒂安用饱含生命力的绿色作为主打色,深深浅浅的绿色在纸上铺陈,间或点缀着温暖鲜艳的小黄花和小白花,让城市背景下的小公园显得无比可亲。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自觉地思考起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死亡教育?

  从《小鸟的葬礼》中,我得到了几点启发。

01.再小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即便已经死亡。

  不管是自己养的小青虫,还是树林中遇到的小鸟,它们跟人类一样,都拥有宝贵的生命,虽然它们很渺小,但是值得我们给予同样的尊重。它们活着的时候,至少不要去残忍地伤害;它们死去的时候,至少不能轻率的抛弃。生命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活法。

  在《小鸟的葬礼》中,虽然孩子们遇到的是不曾相识的小鸟,但是他们依然郑重其事地将它捧在手心,为它伤心难过,将它小心翼翼的埋葬。“他们在地上挖了一个洞。他们将暖暖的甜蕨草垫在坟墓底下,再用葡萄叶把小鸟裹起来,放到坟墓里。然后,他们又在上面铺了一层蕨草,撒上小小的白色紫罗兰和黄色的星星花……”孩子们精心地装饰着小鸟的墓穴,就像为它准备树上的温暖巢穴一样。这就是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尊重。

  所以,给孩子的死亡教育首先应当是敬畏生命,尊重死亡。

02.面对死亡,来点仪式是为了放下和纪念。

  死亡是痛苦的,可怕的,沉重的。面对死亡,大人都会感到手足无措,更何况是孩子。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对死亡产生朦胧的意识,同时因为无知而对死亡充满好奇和恐惧。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死亡呢?在《小鸟的葬礼》中,孩子们想到了大人们在有人去世的时候会举行葬礼,于是像大人一样决定给小鸟举行一个葬礼。他们挖洞、铺上草叶,将小鸟用葡萄叶包裹起来安葬,再用石头当墓碑写上“这里躺着一只死去的小鸟”,然后一起围着小鸟墓地唱起了怀念的歌谣,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来给小鸟墓地放上鲜花……

  用一场仪式来祭奠死亡,这其实是古今中外的通行做法,只不过形式上略有差异而已。面对死亡,用仪式来纾解痛苦,来纪念逝去的过往,来暗示自我放下,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无论是对何种生命的逝去,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03.我们终将忘却死亡,但是爱心永存。

  在《小鸟的葬礼》结尾,我注意到一句话:“接下来的每一天,一直到他们忘记小鸟之前,他们都会来到这里,为死去的小鸟唱歌,在它的坟墓上摆上鲜花。”虽然孩子们面对小鸟的死亡时很伤心,虽然他们曾经一度每天到它的墓前献花,但是他们最终还是把小鸟忘记了。难道这说明孩子无情吗?

  不,我们终将忘却死亡,这才是正确的态度。生活始终是向前的,故去的一切只能成为过去,尘封心底。我们举行仪式,也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忘却,并不代表无情,忘却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孩子们虽然忘记了死去的小鸟,但是他们对小鸟的尊重与爱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相反,这种爱心会一直伴随孩子长大成人,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善良之人。

  好的绘本总是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和深沉的思考。《小鸟的葬礼》用简单的文字和宁静的画面带领孩子直面死亡,用对生命的尊重,回应孩子对死亡的好奇和恐惧。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不妨与他共读这本《小鸟的葬礼》;如果你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富有爱心的大人,请别忘了这本《小鸟的葬礼》。

  《小鸟的葬礼》读后感(五):再微小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最近读了一本很美的绘本,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爷爷奶奶家度过的,那时村里正好有几个同龄的小伙伴,我们经常一起出去玩,上山追野鸡撵野兔,下河摸螃蟹捞泥鳅,总是滚得一身泥才回家。

  一个春天的傍晚,小伙伴们神神秘秘地到家里来找我,说要带我去看一个东西。不明所以的我跟着他们跑到一片油菜花地,躬身从油菜花杆中间钻进去,在最靠里的地上,放着一个用树枝和树叶搭起来的粗糙的鸟巢。

  小伙伴小心翼翼地将鸟巢捧到我眼前,天哪!里面是一只还没有睁开眼睛的雏鸟!

  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毕竟平时在家里大人们连刚孵出来的小鸡小鸭都不允许我们碰,更别提这总是在天上飞的鸟儿了。

  小伙伴见我不说话,便自顾自地说,这是他上午在一个油菜花地里发现的,鸟妈妈不见了,只捡到这只小鸟儿,担心它被老鼠咬伤,就捡走藏起来了。

  当时的我们,哪里知道鸟妈妈可能只是出去觅食了,甚至很可能当时就在附近。谁知道他的一番好心却办了坏事呢?

  眼看着天要黑了,我们商量半天,决定将小鸟儿藏到他家屋后的柴房里,我们还各自回家找了一些不要的碎布和线头,想把鸟巢尽量弄得暖和点,好给小鸟儿住。小伙伴还从家里偷了一些大米和蔬菜说给小鸟儿做晚饭。

  第二天早上,我吃完早饭就跑去找小伙伴,我们避开大人偷偷摸进拆房里,揭开盖在鸟巢上的碎布,却发现小鸟儿已经死去了,绒毛下小小的身体已经变得冰凉僵硬,可能是夜里太冷冻死了,也可能是没有吃东西饿死了。

  我们轻轻抚摸着小鸟儿僵硬的身体,几乎快要哭出来了。想到平时乡里有人去世,就会有葬礼,还会修建坟墓。于是,我们决定,给小鸟儿挖一个坟墓,把它好好埋葬了。

  我们找了一个向阳的小山坡,用棍子刨出一个小小的坑,垫上采来的宽大的桑叶,然后将小鸟放进去,盖上桑叶,再撒上细细的沙土,最后垒起一个小小的土包,还插了一根木棍当做墓碑。

  做完这一切后,我们安安静静地在旁边坐了一会儿,听四周的鸟鸣,感受春天的风拂过脸颊,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后来的几天,我们还经常去看望小鸟,想象着它或许已经投胎转世,成为另外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儿。

  后来,渐渐长大的我将这件事抛到了脑海之外,当年一起给小鸟儿举办葬礼修建坟墓的小伙伴,如今也早已消失在人海。

  今天,读到这本《小鸟的葬礼》,那段久远的回忆穿越时空在一瞬间就击中了我。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如此熟悉,仿佛我就是书里那四个孩子中的一员。

  书的封面,是一片绿色的草地,草地上方,是四双小脚,脚边有一只躺在地上的小鸟。可以看得出,四个孩子弯着腰围着小鸟,结合书名《小鸟的葬礼》,我们知道,小鸟已经死了。那么,孩子们会怎么办呢?

  不如,跟随我一起翻开看看吧!

  这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公园,有茂密的树林,有蜿蜒流淌的小河,河上还有一座小桥。这里,是属于孩子们的乐园。

  画面的远端,是高大密集的楼房,那里是属于成人的世界。

  四个孩子和一条狗在公园里玩耍,其中一个男孩身上穿戴着狐狸的面具和尾巴,一个女孩背上穿着蝴蝶翅膀,还有一个男孩手里拿着风筝。

  是狗先发现了地上的小鸟,紧接着孩子们也看到了它,可是,它已经死了。

  在书的右下角,那个小小的黑点,就是已经死去的小鸟。

  “死”是怎么回事?孩子们想必听过大人提起。“死了”,就是没有心跳了。

  他们摸摸小鸟的胸膛,尽管还有一点暖,但已经没有“快快的心跳”了。于是,他们知道,小鸟是刚死没多久。

  背上戴着蝴蝶翅膀的小女孩将小鸟捧在手里,小鸟的身体渐渐变凉,并僵硬起来,细细的腿直直地伸向天空,无法弯曲。

  他们知道,动物们死去一段时间后,都会变成这个样子,没有心跳,身体冰凉,僵硬如石头一般,一动不动。

  孩子们的脸上都挂着悲伤的表情,连狗也不像平日那般调皮吵闹。

  小鸟的死让孩子们很难过,尽管它并不是他们的朋友。

“但是能发现小鸟,他们也很高兴,因为现在他们可以在林子里挖一个坟墓,把它埋葬。” “他们可以举行一个葬礼,为它唱歌,就像大人们在有人死去时做的那样。”

  有人不明白,为什么小鸟死了,孩子们会“高兴”?

  一开始,我也不太能理解,死亡明明是一件悲伤的事,为什么要“唱歌”?后来,我回想起童年的经历,忽然明白,对孩子而言,死并非不悲伤,他们也会为小鸟的死感到难过。

  而“高兴”,是因为,是他们发现了小鸟的死,这样他们就可以“像大人那样”,为小鸟举行葬礼,并挖一个坟墓将它埋葬。

  对孩子们而言,这是他们有机会在大人的管束之外独立去做的一件事,“像大人那样”,这不仅意味着自己的成长,更意味着自己能够独立去面对比自己更弱小的动物的死亡。

  孩子们带着小鸟到树林里去,四个人分工,一个陪在小鸟身边,一个挖洞,一个去摘花,还有一个找来了大树枝。

  挖好洞以后,他们将甜蕨草垫在最下面,用葡萄叶将小鸟裹起来放进去,然后在上面铺了一层蕨草,还用小小的白色紫罗兰和黄色的星星花给小鸟的坟墓做了装饰。

  然后,孩子们为小鸟唱起了歌,清澈的歌声在树林里飘荡,激起群鸟飞舞。

“因为你已死去,我们为你歌唱 …… 安息吧,死去的小鸟”

  唱完歌,孩子们都哭了。如果此刻有人听见他们的歌声,想必也会落泪吧。世界这么美,蕨草闻起来是那样香甜,然而小鸟却死了,再也不能在天空中飞翔。

  之后,孩子们将泥土盖在小鸟身上,还在泥土上面种了很多蕨菜和小花。其中,有一块灰色的石头,他们在石头上写道:

“这里躺着一只死去的小鸟”

  这块石头也被孩子们采摘来的白色紫罗兰和野天竺葵包围着,就像大人们做的那样。

  之后的每一天,孩子们都会来到公园里看望小鸟,为它唱歌,在它的坟墓上摆上鲜花,直到有一天他们长大,并将它遗忘。

  书的结尾,是一副和开头一样的公园远景。无论是树林、小河、小桥还是远处的高楼,都没有丝毫变化。而书中的孩子们,却见证了一场告别,并亲自为死去的小鸟举办了葬礼。

  读完这个故事,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

  如果说,“葬礼”曾经带给我们的印象都是沉重、冰冷而悲伤的,那么这本书给我们的感觉,一定是温暖而治愈的。

  或许,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童年,为一只小鸟的死而哭泣,为一朵花的凋谢而悲伤。在孩子的眼睛里,世间万物皆是生灵,它们都是自己的好朋友,所以他们会为一只微不足道的鸟儿举行庄重的葬礼。

  而且,在这个故事中,自始至终,没有一个成人的出现,可是我们却能看到成人社会对孩子们的影响。无论是葬礼上的歌声还是挖坟墓埋葬小鸟、给小鸟放置墓碑,这些行为都是存在于成人世界里的。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模仿,而他模仿的对象就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成人。故事里的孩子们模仿着大人来埋葬小鸟,故事外的你我,又该如何给自己的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