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背德者·窄门》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背德者·窄门》读后感1000字

2020-06-11 23: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背德者·窄门》读后感1000字

  《背德者·窄门》是一本由[法] 纪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背德者·窄门》精选点评

  ●爹就不批评翻译得不咋地了至少错别字标点符号什么的可以注意一下吧!= =等春节回来再读一遍吧赶脚好空虚.....

  ●丛书编者柳鸣九明显水平很低,思想落后得很,还自诩二十世纪国文学的专家,真是好笑。纪德的小说与其说是二十世纪的,不如说是十九世纪的。第一人称叙述显得感情过于丰富现实性客观性不够幽默感几乎没有,真知灼见也不常见,如同《洛丽塔》一般,倒不如说是一份失常者的自述病历。但熟悉了纪德生平后,发现他的小说自传性很强,他严肃记录下他对人生的所思所感,反对压抑人性同时又提倡道德,虽说显得矛盾,但却也真诚,不随从大流,有自己思考,这点还是难能可贵的。

  ●《背德者·窄门》为纪德的两部小说的合集,堪称其小说创作中的“双璧”。其原因在于两部作品各自的主人公在道德问题体现了截然相反的对称倾向:《背德者》主人公为追求官能享受而背弃道德,《窄门》主人公则为保持完美德行而坚拒尘世欢乐人间幸福

  ●背德者,恕我愚钝,无法知其深意。但窄门深得我意,不仅有代入感,也有沉思,我能体会那种书信中醉人的甜蜜,见面后不敢直视,且带着亵渎神圣感觉,到底得是人,还是美好本身,不得而知。因为向往完美,所以对于妹妹无法得到爱情后又另嫁他人反成书中最真实幸福着的人,觉得有点残酷,不该是这样吗?故事不该,但是现实该。没有谁离了谁就无法成活,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罢了。横亘在书中两人之间的是上帝,也是对于美好偏执的沉迷。

  ● 好吧, 这书的翻译真的…… 前言不搭后语啊!!!!!!!!!!!!

  ●不做评价。。。。

  ●封面非常喜欢

  ●背德中对同性恋的描写非常隐晦

  ●真的不明这种书里到底在纠缠些什么

  ●阅读背德者,是一种多么令人有痛感的阅读经验啊……第三部简直不忍卒读!欲望竟就是这样毁坏掉了一个人,这是个杀妻者的自叙!且是以如此这样一种堂皇意识包裹李玉先生的译笔令人惊艳

  《背德者·窄门》读后感(一):窄门

  戏言

  1,谁要是和这位道德丰富的姑娘谈恋爱,谁上辈子可能真是缺了大德了。

  2,爱情终归是朴素人类情感,你可以崇高对待,但若是你非得把神华然后崇拜,那你就活该吮吸它被风干后的苦果

  3,信仰者,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前的仰者,心理固然能够平静,可终归是思维与人性受钳制的犯人。所以现在人们又过分夸大信仰的力量我们还是要先设一个限的。

  《背德者·窄门》读后感(二):关于个人主义

  看完《背德者》,《窄门》还没看,但有些感想不吐不快。在读《背德者》的有些时候我仿佛回到了读《马丁伊登》的时候,纪德说写这本书有评判个人主义的意图 ,不巧杰克伦敦自己也这么说,两本书的主人公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请忽略同性恋这个因素,在米歇尔恢复了健康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对自然生活的推崇,可是他发现所有的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大都谈论生活中的事件,但绝口不提那些事件的原因......他们生活,徒有生活的样子,却不知道自己在生活”,由此他想要真相,他不想要文化,礼仪,道德的束缚,梅纳尔克让他加速的承认了这一点,这个“总把不再存在和从未有过两种情况混为一谈”的人居高临下似又有一丝酸味的要米歇尔抓住他那“平静的幸福”,回忆总是让人苦恼,所以梅纳尔克与过去断绝联系并且独身一人,他想要的是真正的生活,他心目中真正的生活,米歇尔可不能这么干,他可是有家室的人,可他对着接受不了自己崭新思想的妻子感到气恼,束缚,愧疚,怜悯,这使他成为不了梅纳尔克,思想的转变和现实的矛盾便奠定了他之后的格局,可是在玛丝琳死后他还是没能从沉沦中走出,照理说来他已完全自由,且不表他因为自私加速了玛丝琳的死亡,只要想想马丁最后的结局便可以知道 ,马丁之前对资产阶级的生活有过幻想,当这幻想破灭后他却无法再继续做尼采所说的“太阳”,生活中不再有值得自己追求的了,不,不是爱情,不,也不是事业,在人生大获成功之时选择了自杀,用加缪的话来说“自杀,便是承认自己被生活超越或是根本不理解生活”,似乎个人主义的最后总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没有依托,通过自己来救赎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米歇尔找不到答案,我也找不到,让我这个个人主义者苍白的为自己辩解吧,我总以为,人要自救之后才能救他人,也就是说在自身得救之前我还会继续沿着个人主义这条路走下去,别给我谈社会,我烦着呢。

  《背德者·窄门》读后感(三):背德者

  这本小说在1902年写成,而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纪德本人在北非度蜜月时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

  故纪德对米歇尔的态度是复杂的,他在序言部分强调这部小说既非控诉也非道歉,而是对文化趋向的分析。他说,米歇尔的故事并不特殊,它只是一个例子,用来诠释人们普遍关注的事物。

  作为文化趋向分析,纪德近乎先知地预言了二十世纪的道德革命和性革命。米歇尔崇拜健康的身体,同时也和尼采一样蔑视弱小者。再次回到北非时,他对曾经迷恋过的小男孩们大失所望,他们长大后失去了儿童时的纯真,却成了习俗下的顺民。他想:“荣耀体面的工作把人们变得多么愚蠢!”这多少让我想起了闰土长大后与迅哥儿见面时的尴尬。这话也像维特根斯坦从军队回国后对常规的蔑视。他们都认为大多数人在道德上都患有陌生环境恐惧症,不论他们嘴上说自己多么渴望自由,其实内心恐惧挣脱控制和束缚。

  米歇尔的经历在某些方面与维特根斯坦如此相似,他们都在接近死亡后获得某种意义上灵魂的新生,回到原本熟悉的环境后,开始了决绝甚至冷酷的自我改变。就在米歇尔和另一个男人过夜的当晚,(他回国后已经公然表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玛斯琳流产了。从那以后,她身体每况愈下。小说的结尾,临死的玛斯琳扔掉米歇尔塞她手里的念珠,似乎暗示她像他一样,最终改变了信仰

  纪德在序言中就暗示,我们在小说结尾时对米歇尔可能反感和厌恶。小说以米歇尔作为叙述者和观察者,故在他意识到生活其实是一种感官享受时,小说的文字也极力描绘各种美景。非洲的阳光,像发光的流体;拉维罗的宁檬果园;诺曼底的苹果园……我们自然而然的跟随米歇尔一同沉浸于炽烈奔放的生活中,扯脱庸常生活的无聊和单调。这种描述的成功之处在于文字将思想和感情完美的结合,而我们则无法确定究竟该倾向于自己复杂本性中的哪一部分。

  《背德者·窄门》读后感(四):关于背德者

  看完序言之后,我得到的结论是,米歇尔应该是个放纵后幡然醒悟的人吧。然而,看完整本书,我却迷惑了。

  背德者米歇尔,在看完他的故事之后,我完全不想去谴责他。不认为他是一个犯下多大的罪而承担起了“背德者”这个名号的人。

  他在生病之后看见了健康的人的好处,觉得他们充满了生机与美,田野,劳作的人,他重又开始热爱生活了。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勇敢积极的同自己的疾病斗争,并且致力于将自己的身体变得更有健康之美。那个时候他什么都没想,仅仅是被自己内心的向往所牵引。并且在这个过程之中发现了隐藏在被教育文明宗教所埋没的原本的人,这本该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完全的摆脱了病症的米歇尔回到了世俗之中,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崭新的人了,而这样崭新的自己到底是怎么样子的,是不可预测且必须被自己所了解的。他去到社会之中,却愈发的厌恶这个相似的世界,找到了同样的人,也更加的迷惑自身。

  然而,妻子也病了,居然是跟自己同样的病。他带着她出去走,四处旅行,就像当初的自己一样。甚至最后带着病重的妻子来到了自己开始变化的地方。他在内心里边是在期待着妻子能够像自己一样变化,靠自己救活自己吧。

  米歇尔对待自己的妻子是有感情的。有过最好的一晚,最初的他对着妻子从掩饰自己的变化,但是其后也会向其诉说着自己的思想。然而,妻子无疑嫁给的人和爱着的人都是变化之前的那个米歇尔,在精神上趋同的人也是之前那个米歇尔,即使之前的那个米歇尔从未好好的用探求的目光看过妻子。

  然而,他们也互不了解,渴求安定的马丝琳在最后病重的时候还被米歇尔带着四处奔波,探求自我。从寻找念珠到最后不断丢掉念珠,可怜的马丝琳终于绝望了吗?

  一个迷茫而喜欢独处的丈夫,一个坚韧而惯于隐忍的妻子。一个不安分,一个渴求安定。一个坚信自我,一个坚持信仰。两个人经历同样的疾病,一个得到新生,一个得到死亡。而这个的死亡,也让那个得到新生而四处探求的人的探求最后终于停止了。

  最后,对于这本书的序言,表示一下对柳先生关于同性恋的表述的愤慨之情。

  《背德者·窄门》读后感(五):关于窄门

  看完窄门,我觉得自己像是被关在了一个黑暗狭小的房间里边,这个房间位于一个巨大的城堡一样的房子之中,门没有关,只是虚掩着,但是门外面依旧是狭窄的路,狭窄的房间,就像是无尽的样子,这样的话出去又有什么意义。

  阿莉莎同样把自己关在这样的一个房间内,一个没有上锁的房间。她由着她自己的思想,信仰,精神将自己困住,折磨着自己,折磨着杰罗姆。

  “除非是上帝,任何东西都无法使我的期望得到满足。”帕斯卡尔如泣如诉的话语,在病重的她听到的时候,竟是又一场自责的开端。向着上帝而去,是她一生的信仰,而且,除了上帝,她觉得自己应该不期望其他任何东西,然而,阿莉莎对杰罗姆的爱情又使得她一心一意的渴求着杰罗姆。可是,她不愿意承认。

  她觉得爱情最好的样子应该是自己不能意识到爱情的发生,爱人也不知道自己爱着他,但是爱情就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在那里,她和爱人也在享受着相爱的欢愉。她渴望着爱情,但是她脑中根深蒂固的福音书在诉说着宽敞大道的罪恶。相爱的人儿通过婚姻结合在一起难道不就正是那“宽敞的门和宽广的路”么。

  最初的阿莉莎还是在享受着和杰罗姆的爱情,在发现朱丽叶也爱着杰罗姆之前。但是,是否在那个时候,阿莉莎就有了那个想要当小阿莉莎的教母的愿望呢?

  朱丽叶也曾是阿莉莎的挚友,从她愿意让朱丽叶在她和杰罗姆之间传话就可以看出来。朱丽叶也同样是一位优秀的女士,喜欢诗歌,音乐和书。朱丽叶一直在两人的身边,阿莉莎也喜欢朱丽叶吧,才会在朱丽叶放弃了音乐与诗歌之后感到痛苦。当初也跟自己一样的人,在选择了宽广的路之后变成了另一个样子。朱丽叶变得幸福了,但是完全不是自己所希望的那样,不是自己心目中幸福的样子。

  这种痛苦,并不仅仅在于自己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同时也在于,朱丽叶将绝望的爱情从自己心中抛弃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了另外一种幸福。朱丽叶的变化,在阿莉莎的心中,恐怕让她更加的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了吧。

  从开始,杰罗姆虽然表现得像一个虔诚的教徒,但是他并没有像阿莉莎一样,把上帝作为自己的唯一。两个人的爱情观,从一开始就不一样。杰罗姆像所有的在爱情中的人一样,被恋人的言语所困住,无比的崇拜者盲目的相信着爱人所说的一切。阿莉莎在他的心中过于美好,以至于他都无法发现阿莉莎的过错,从而让这过错酿成了苦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