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希斯·莱杰》经典影评有感
《我是希斯·莱杰》是一部由阿德里安·比滕赫伊斯 / 德里克·默里执导,希斯·莱杰 / 娜奥米·沃茨 / 本·门德尔森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希斯·莱杰》影评(一):热烈去生活
被问过一个问题,安稳漫长的一生和刺激短暂的一生,会选择哪个?有的人的一生是不断燃烧的,总是不断绽放,每分每秒都活出精彩。他说感到最轻松和自由的时候是Action和Cut之间,一个人如此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烈地生活,大家惋惜他英年早逝,我想Heath活出了几倍的人生,他自己是快乐的,矫情的是我们,所以开始的那个问题就不言而喻了。
《我是希斯·莱杰》影评(二):你早就活过了。
终于明白,Heath并不是创造了一个影史最伟大的Joker。而是他本身就是最特别的那个。
似乎早就凌驾在我们之上。
他总是用录像记录下自己的人生,只用回看自己生活片段的方式学习。
选片只看导演,接片很少,只为尝试不同类型。
广交好友,开放居所,从台上走到台下,摄影,剪辑,音乐短片,观察诺兰,他的一切都只像是为了未来的导演生涯。
他永远活在当下,却又冥冥中有对26,7岁逝世歌手的偏爱。
他似乎早就活过一遍了,这次只是向我们展示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
《我是希斯·莱杰》影评(三):他曾倾尽全身心爱生命
作为一位已故人士的个人纪录片,《我是希斯·莱杰》以前所未有的私密角度展示了这位演过《黑暗骑士》和《断背山》的演员的私生活,简直让人恍惚,他也许从未离去。
如果看过之后你的脑中留下了什么影像,那一定是莱杰盯着摄像机转了一圈又一圈,他一边自拍,一边模仿着《周六夜狂热》和《魔女嘉莉》,与自己的摄像机跳双人舞。
《我是希斯·莱杰》影评(四):他热爱生活(一些小絮叨)
片子平和,但内心震撼,这种震撼,是希斯给的。
想看的四百多天后,看完了这部片子,很庆幸,没有在看完断背山或是蝙蝠侠后立即去看这部片子,那会先入为主的影响我对希斯的看法。只有沉淀许久后,直到他于我,再次变成一个有些陌生的人,直到艾尼斯和小丑的影子在他身上褪去,我看他的目光才才不会仅仅是一个“演技很好长的很帅的演员”,不会在只有看到关于断背山的采访时,心里才会泛起波澜。 阳光的大男孩,自负及自信的演员,勇敢的闯荡者,顽皮喜欢恶作剧的孩子,热爱生活的朋友,兄弟,丈夫,儿子,丈夫,父亲…… 他的天赋,他对于艺术的热爱,他的创造性,他的表达力,他是一名真正担负得起赞誉的艺术家。 很多人提起希斯便会第一反应想起小丑,于是很多人将他的离世归咎于这个角色,再然后,将他塑造成一个抑郁,及为了创造角色而陷入精神问题的演员,然而事实是,小丑只是他塑造的一个很成功的角色,仅是一个他很满意的普通又传奇的角色,然而事实是,他从来都热爱生活,他只是暂时累了。 讲真,因为他的某部作品而去看这部片子,跟一个普通路人去看这部片子的感觉,是真的不一样。 从最开始的希斯到艺术家再到最后的希斯,希斯莱杰,一个值得赞誉的人。
till alive who you love――Perth
《我是希斯·莱杰》影评(五):28岁
看看别人28岁的时候都已经名满天下了,我离这个年纪也就一个指头的距离了。
果然我已经过了出名趁早的年纪,果然我已经不是年少英才,果然我是个注定长寿的人。
我对他一丁点儿都不了解,可是如果没有看到他的卒年,我会以为他至少也是40+往上走的年龄了。
出演了各种自己想演的角色,拍了自己喜欢拍的音乐,导了自己想导的电影,建了自己想建的公司,向自己尊敬的人学习,找到了自己所爱的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住在自己喜欢的区域,和童年的朋友一直在一起,有着最广泛的澳洲娱乐圈朋友。
仅仅是人生的前28年啊!
换句话说,他的发小们也就是这个年纪。谁家孩子30+以后还在给发小当马仔天天浪荡。
这群朋友的使命就是陪主角快乐的过一生啊。
他几乎生下来就是主角啊。无论是贴满海报讲未来的规划、对自己死亡的预测、拿着镜头对着自己转,哪怕是整夜整夜的失眠,他的笃定自信,彷徨孤寂,无一不透露出他的主角使命感。
他是大家的光和热,想起的时候都面带笑容。
可是没有人说他的抑郁,在镜头前转动时他的无助。
结尾强行结束,对他的死也寥寥几笔带过。
如果我无法成为他那样的人,至少我想成为那个朋友,再回忆当年见面的场景,会忍不住落泪。
我想你知道自己要死了,可是至少不要让自己过得那么难受。
《我是希斯·莱杰》影评(六):"He almost collapsed."
1.Heath Ledger:"That make no sense to me.I can't possibly be a Peter Parker."He was looking,always for something that was gonna be truly chanllenging to try to figure out ways that he could absolutely disappear into a character and almost be unrecognizable.That's what really drove him. 2.7天以后他要去演断背山,我还说了些不好的话. Heath Ledger:Shut the fuck up. 3.李安:The Sel-hatred and the complexity,自我憎恨和复杂性,that just caught me right way.He clenched his fist,and biting his teeth the whole time. 4.方言家:There's no doubt in his mind,he was that person.If you can find that character in you,then that's your success. That's golden.这是无价的. That's the magic.
5李安:Take after take,he tried to hit the target.There is a target he tried to hit.一条又一条,他尝试着去击中那个目标.And when he hits it,it's beautiful.
6.Ben Harper:Heath was a one-man force of nature.希斯有单打独斗的特质. 7.李安:so talented even God envy you.
《我是希斯·莱杰》影评(七):文艺复兴人——希斯莱杰
我第一次接触“文艺复兴人”这个概念,就是在希斯莱杰死后国内某电影杂志连载希斯莱杰传记中看到的。我忘了“文艺复兴人”具体是谁提出来的,具体指的是什么,但这个词大概的意思就是,“文艺复兴人”是具有求知欲和行动力的人,在他们那里,没有学科界限,身体灵活。所以,希斯莱杰不仅热爱音乐、摄影,而且还擅长运动——冲浪等,他都不在话下。
这部基于希斯莱杰生前拍摄的动态影像和静态照片,和他参与的多个MV拍摄,一同为我们呈现了希斯莱杰,这个过早离世的青年人,杰出的艺术才能。他拍摄的具有剧情的动态影像,他那些能够展现灵魂的照片,他那些炫酷、充满实验风格、却异常流畅的MV。单独拿出他自己拍摄的视频、照片和MV作品,在他当时20来岁的年龄来看,都是极为成熟,有的甚至是极为出色的作品。而他一个人,摄影师、导演、编剧多个角色,都做到了,可见其艺术才华是那么夺目。
或许就像他的朋友们所说的那样,他会成为一个幕后的人。但他没有机会,手执导筒了,一切都停在了2008年1月22日。
希斯莱杰故去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大洋彼岸的这一头。当时,我看着中央六电影频道报道着他在纽约的寓所意外辞世的消息,我不敢相信那就是演《断背山》的那个希斯莱杰,他太年轻了,我当时没有记住他的具体出生日期,我恍惚记得他还不够30岁,太年轻了,怎么可能是那个能够演活20-40岁的希斯莱杰,或许是好莱坞影星中的一个重名者吧!重名很正常。
但当有了网络,我一点点查询的时候,才发现就是那个演《断背山》的希斯莱杰,死时年仅28岁,他获得了2009年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那段时间,他凭借着《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对小丑一角的精彩演绎,夺得了很多奖项,当奖项纷至沓来时,他的生命却戛然而止。
对于小丑这个角色的演绎,最后的效果,他还是挺满意的。在2007年会珀斯与澳洲家人过圣诞节,他给自己的姐姐看了一点他演小丑的小样,他姐姐当时就敏感地觉得,他会凭借小丑这个角色得到很多提名,而他却说了一句,很让人吃惊地话,希望我可以活着看到电影上映那一刻。(这句话在这部纪录片中,并未有展现。)
在看到希斯莱杰父母、姐姐和同母异父妹妹的采访时,令人唏嘘不已。希斯莱杰在很小的时候,他父母就离婚了,他常常要奔波两地,在父母家各住一段时间。父母离异对希斯莱杰的性格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吧!
在他那如澳洲阳光般璀璨、温暖的笑容背后,你偶尔会看到一个人的落寞、孤寂,那与他的笑容反差如此之大,有时候让人觉得他的笑容带有一丝苦涩,挥之不去的孤独吧!
朋友们回忆他与米歇尔威廉姆斯热恋时,他整个人更加蓬勃向上的状态,他因为有了女儿,而对未来更有希望的状态。他会拜托好友为女儿写摇篮曲,为了米歇尔威廉姆斯,搬到纽约去。
希斯莱杰和米歇尔威廉姆斯结缘在《断背山》的片场,在片场里他还遇到了自己的好友、他女儿的教父——杰克格莱恩哈尔。
《断背山》可以说是一部跨时代的巨作了,从来没有一部片子通过展现一对牛仔的同性爱情,而拥有如此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可以说,某种程度上讲,《断背山》改变了大部分对于同性恋的看法,也是很多人第一次在影视作品中,接触到同性恋。
即使是今天,很多好莱坞的男演员,尤其是事业起步期的人,都不会去接这么直接展现同性恋的题材,在十多年前,希斯莱杰接了这部片子。因为对于他来说,没有挑战的事情,他反而不愿意去做。
就像当年,十六七岁的他和好友,一路开车从珀斯到悉尼,追寻梦想。他张开双臂,全身心拥抱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最后,不如他的心,那么辽阔。
《我是希斯·莱杰》影评(八):Hi Heath! Nice to meet you!
理了理思绪还是想写出来。
今天终于下定决心看这部纪录片,令我惊喜的是里面竟然有许多是heath自己生前记录的画面,自己生活的点滴。
记录生活的heath里面的镜头太鲜活了,heath是那么的热爱记录,热爱表演,热爱工作,原来他也是一个很活泼的人,和最初认识的闷闷的他并不太一样,他和朋友们打成一片,帮助朋友,对朋友也很慷慨。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却有如此大的魄力独自一人外出闯荡,为了逐梦,为了电影事业,这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也是不敢想的事情。他是一个表演奇才,虽然有时候对自己不自信,但也会尽全力推敲演绎好每个角色,以至于他在电影领域的发展飞速上升。敢于挑战尝试不同的角色,就像李安说的,在断背山中,他给大家的感觉是沉默不语,话少的一个角色,但实际上他的台词是最多的。因为他能表演出那种沉闷,压抑的感觉,为了能更贴切恩尼斯的性格,他把本来就厚重的声音再压低,变得深沉。他也会每次在拍完一个镜头后再回顾并仔细揣摩,李安也说他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他也很震惊!
断背山 (2005)8.82005 / 美国 加拿大 / 剧情 爱情 同性 / 李安 / 希斯·莱杰 杰克·吉伦哈尔他爱家人,爱女儿,让自己的朋友为女儿创作摇篮曲,米歇尔是幸福的,有这么一个爱自己的男人,至少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是这样。
看到后半部分,又逐渐泪目,人们对于他的离去无不痛心,他的父亲也说他们还要把自己的痛苦放大给世界看,不知道heath的家人如何承受自己璀璨如星的儿子骤然离世。看简介以为会有杰克和米歇尔也会接受采访,看完发现也并没有,这可能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一个失望。
heath&jake写在最后:高中的时候写作文经常会引用heath饰演小丑这一故事,他把自己封锁在汽车旅馆里长达七周,除了吃饭就是各种揣摩小丑的声音,动作,表情等。这也展现他的敬业,他精湛的演技。当时的我只知道这样写,对于heath本人也并不了解,直到前些天再次看断背山的时候,百度了主演,发现了恩尼斯原来就是他,又看到他早在08年就离世的消息,加上断背山影片的后劲就更加难受了。于是就各种了解他的事迹,看他的作品,看jake的作品,了解他身边的人,想要了解更多的他,以此来平复内心的空缺。可尽管如此也无法释怀,现在黑暗骑士躺在了我的在看里,但却始终没有勇气打开看,因为那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小丑也是使他拿到奥斯卡最佳男配的角色。
有些人就是太过美好了,超越了这个世界所容纳的范围。God envy !我不知道我还要花多长时间走出现在的心情,写写文字或许会好一些。
《我是希斯·莱杰》影评(九):My Heathcliff.
(这篇可能会写的巨矫情,唉,好久没那么矫情了)
我已经很久没有写过希斯了。
离我对他最狂热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年。
这三年里发生了很多很多事,我变了很多很多,可是我对他的崇拜,却一点也没有变。我对他的了解,也没有再增加或减少,因为他的年岁就放在那里,他的一切都停在那里了。这三年里,我尝试着不去记得他已经不存在这个事实,我尝试着麻痹自己说“现在这个世界太病态了我不希望他看到这些”,可事实是,只要我偶尔能在什么地方看见他,听见他,我立刻就会想哭;那些愉快的事,关于曾在他身边的人,我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希斯莱杰这个名字。
对他最狂热的那段时间,是我目前为止的短小人生里最丧病最迷茫的一段时间,虽然现在我想起来真的不知道当时在乱些什么,但就是完全失去方向和生活兴趣的一段幼稚傻逼又痛苦的时光:所有人都爱我,我却感受不到他们的爱,我觉得他们是伪善的是虚假的,直到他们被我伤了心了他们不再试图爱我了,那时就证明了我的“先知”。那时是我第一次看《断背山》,之后又断断续续看了五、六遍,其实现在想起来,我当时对Ennis的喜爱可能一定程度上是源于一种傲慢的与众不同。因为当时的吉伦哈尔简直是如日中天。而我没有想到这个有一点刻意的喜爱,决定了我很大一部分的性格转变。不仅是变得像Ennis一样略微沉默,巨大的心理压力,还让我有一点厌世。
其实当时我已经知道希斯莱杰不在世界上了,可是我还是选择去了解他。哇,我现在好后悔啊。要是我当时没有试图去了解这个人,那会少痛苦一些吧。尽管我只是了解了他的片面,我只认识了他再小不过的一部分人格,我就已经仰视着狂热地爱恋他了。
当时他是我的锁屏,是我的壁纸,是我一切社交网络的头像和封面,我为他注册了豆瓣(现在成了我巨大的避难所),更甚的,他是我每一篇日记的开头。
因为太过于丧病,所以当时我决定开始写日记,让自己在日记里真实点,心里就稍微好受一点。我每篇日记都会以给他写信的形式开启,每篇开头都是“Dear Heath”,就像是在替他过每一天一样。我看了他所有的电影,听了他喜欢的唱片,我一度把他的死因怪罪在米歇尔身上(其实直到《海边的曼彻斯特》,我才一定程度上真正原谅了米歇尔),因为她不给他见小马蹄,间接导致他的悲剧。
(插一句,当时我最最最开心的事情莫过是发现自己的英文名竟然巧合地和他的女儿相撞,开心了我好几天,和男神审美相似是什么一种感觉)
我最喜欢他的角色,至今都是《死囚之舞》里的Sonny,天呐,他真的是惊为天人。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他的生日,我抱着纪念他的心态看了这部他只出现了半小时不到却在之后的每分钟都揪着我的心的电影:我永远忘不掉那个让我哭抽的少年。金发,苍白的吓人。
我看的他的最后一部电影,是《黑暗骑士》,因为我一直不敢看,我不敢看他变得那么与众不同,我不敢看他疯狂,不敢看他邪恶。其实我想我是害怕爱上他的疯狂与邪恶。我不是很知道该怎么评价他的小丑,因为我至今对这个角色的感情都是复杂的,我不希望他被定型为一个人,我想他也是不希望的。可我又觉得他这样被铭记下去,好像也不是什么坏事。虽然我平时最讨厌人家说“莱杰之后再无小丑”,但其实内心深处的某一部分,我也是这样觉得的。
今天终于看了那部《我是希斯莱杰》的纪录片,很多评论说是在消费逝者,没有新的角度,但其实我个人还很满意。因为我觉得他,对于这个世界,太美好了,我接受不了任何人去评价他,我只想看他自己自顾自的那些录影,那些自言自语和自我纠缠,我只想听与他相熟的那些人用尽世界上所有美好的词拼命夸他。死人的特权之一就是没人会说你不好。
他和柯本,和白兰度不同,他的人生没什么争议,他的人生就是太美了,前期太美好,让人无法接受他竟然不再在这个世界上的这个事实,所以他才会变成那么符号化。如果他的前期生活拍成一部电影,那可能就是一部充斥阳光、大海、沙滩、烟草、啤酒、笑容的滤镜式电影吧,可如果你钻到他的内心里,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我想着,他的心脏应该就像地球一样,中间是炽热的岩浆,他的热情能把人给融化,能让人活在夏天的澳大利亚;可心脏周围又是黑暗的硬壳,好像没什么能冲破一样,就像特里·吉列姆的黑暗童话,可能正因为这,他们才如此合拍。
这个纪录片其实还是让我看到了他的更多丰富性,比如他建在好莱坞的那个大本营,那个就算他不在家也都是满员的为所有人敞开的大派对;比如他给朋友所拍的音乐录影带,黑白先锋的风格,是我没有想到的他;比如他对镜像的无限喜爱,我想我以为自己认识的他可能也只是他无穷个倒影中的一个罢了;比如他的伙伴们所说的他早期的精力旺盛,说他把每一秒钟都过到最满,听到这我是很开心的,我喜欢这样充沛的人,喜欢他对生活和玩乐,对自由有着无限的热情与爱;比如那个歌手朋友提到他,就会开心地笑起来,用着一般进行时,却突然板下脸孔,改成过去完成时。纪录片里很多我没有认识过的希斯,很多让我更喜欢的希斯,很多我更加确定他是天使的希斯——他的一切都像他曾唱过的那句歌词,“You're just too good to be true.”
如果上帝想要他,那就收走他吧。我已经想象不出他还活着的样子,能把他28岁的容颜永远留在银幕上,让他永远保持年轻和单纯,就已经是我最大的愿望。最后,如果一定要给他的离开配一个原因,我愿意用他说过的这句话解释:
“是我掌控着我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好莱坞的那些人。我演戏是因为我从中感到快乐,如果有一天我不快乐了,我就甩手走人。我完全活在当下,不是过去,不是未来。”
我希望这一切就像马尔克斯笔下的德圣阿莫尔:“你永远也不会变老”。
《我是希斯·莱杰》影评(十):你总能把别人演到极致,唯独,丢了自己。
不想当鸡汤的纪录片 不是
好影评
ART ONE
2008年1月22日,
28岁的他被发现死于家中,
原因:过度服用抗抑郁药物。
ART TWO
大概再也没有小丑,
像希斯莱杰一样,
让人如此心碎。
也许他,
不如莱安纳多帅气,
也不似高斯林目光深邃,
但他却是如此别具一格。
在蝙蝠侠·黑暗骑士里,他时而癫狂、时而媚笑,在此之前,从没人想过,一个小丑竟然可以这样。
开拍之前,
他将自己封闭在旅馆内,
与世隔绝整整6周,
一本专门用来记录心得的笔记本,被他写满了字,
最后一页上两个大写的BYEBYE,似乎是他对自己、也是对世界最后的道别。
希斯莱杰童年好友回忆说:
他总能在当下,
活到极致。
别人为他的演技所折服,他却在角色里无法自拔。
ART THREE
从1997年到2008年,
他只花了十年时间,
就跻身于一线巨星。
其中「断背山」中的表演,更是让他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在电影「我恨你的十件事」里,他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个角色,饰演一位青春洋溢的少年。
他如鱼得水,
一鸣惊人。
看到这里,叔想到了夏雨。
同样凭借「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塑造的马小军形象,17岁就获得威尼斯影帝。
不难看出,他们最初的成功,都是源自骨子里那种,天然的、纯真的表演。
他们,
是在演自己。
但很可惜,
演员希斯莱杰,
本该是个艺术家。
他总是随身携带照相机, 总是能时刻入戏, 凌晨八点,他会直接出现在你家门口,对你说:我有一个想法。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从来不说,直接去做。
从最初的本色出演青涩小生,
到后来更近一步英俊士兵,
接着是百尺竿头美国牛仔,
直到最终遇见小丑,
如烟花调零。
对于任何角色,希斯莱杰总能用自己的方式去阐释。
但当他在不断追求完美、再完美过程中,他逐渐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
因为毕竟只要是人,就会有瑕疵。
可是他不能,他不断逼自己去达到那个点,直到一击必中。
于是这最后的完美,
将他29岁如梦青春,
耗尽。
END
去世第二年,奥斯卡把最佳男配角颁给了他。
从没有人怀疑过希斯莱杰的潜力, 就像从没有人想到,
他会用这种方式,
和我们道别。
纵观希斯莱杰如烟火般的一生,一如开头那句。
他总能把别人,
演到极致,
唯独丢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