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水一样》经典影评集
《像水一样》是一部由包阮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 / 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像水一样》影评(一):这部纪录片有点意思
《若水》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有意思的地方不在内容——充其量,这仅仅是一部按李小龙人生经历叙述的合格传记片,并没有提供新的见解或阐发新的深度——而在于,它虽然借用纪录片惯用的访谈形式,却隐去被采访者的身影、将被采访者的声音作为画外音连缀到影像上,从而完成了类似于散文电影的书写。
在Netflix批量生产的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纪实类电视节目对电影影像制作的影响。往往是采访不同的人,然后把每个人的讲话按照主题发展的逻辑剪辑在一起,于是我们在画面中看到被采访者在镜头前正襟危坐讲话的情景。并非说这是不好的,而是千篇一律如此会让人心生厌弃。偶尔来点新意,能够调剂下口味不是?
在《若水》中,被采访者或者说发声者都没有现身,被缩简为一列字幕条(名字、身份,以及和李小龙的关系),画面一如既往地编织与李小龙相关的影像,而没有中断。可以说,这种形式取得了非虚构影像通过声画分离获得的迷人效果。在非虚构电影中,画外音往往是创作者本人,他的声音将片段的影像连接在一起。
《若水》用主观电影(非虚构影像)的形式拍摄客观电影(纪录片),声画同步被声画分离取代。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而且它介于第一人称的主观电影与第三人称的客观电影之间,为纪录片赋予了新的形式。以后,是否会有这样的电影:银幕上的一切都是客观的,其实又都是主观的呈现。 《我的墨西哥椒盐脆饼》?
《像水一样》影评(二):为什么李小龙成为了全世界中国功夫的代表人物?
完了完了,本来刚才想睡觉的,结果一下子思维被跳跃起来,现在完全睡不着了,只能起来去写一些自己想到的东西吧。 事情源自于今天我开始看的一个综艺,就是高晓松的新探索,当然也没有看完,只是看了第1集,他其中讲到一个问题就是,旧金山是华人在美国最大的聚居地之一,也是当初第1批来到美国淘金的华人,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地方,他讲到这个地方出了很多的名人,不管是李小龙吴彦祖,还有其他很多。他也成为华人文化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部分,当时看的时候没有想太多,但是他讲到李小龙的时候,因为我本身不是一个武侠迷,李小龙的所有电影我都没有看过,就是当李小龙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之后,我却没有去认真了解过他的生平也好啊,作品也好,完全没有在我的印象里李小龙就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代表人物,甚至是他将中国武术逐步的推向了世界,在美国香港韩国很多很多地方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虽然后来像成龙啊很多的武打明星也是倡导中国的武术文化,但与李小龙相比总觉得是有差距的,当时高晓松。难道说为什么说这个李小龙如此之代表性,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很多事情第1个做的人,不管说他做的成绩如何,或者是说他完成了多少事情,但他开拓性的,这个精神是会被大家所记住的。当然李小龙也有非常多的好的作品,以及他在推广武术文化方面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这是另外的方面。 然后当我想去看一部电影的时候,我看到的这部电影若水,突然觉得刚看的那个综艺比赛的李小龙这部电影又叫李小龙好吧,那你把这部电影看一下,当然这部电影说实话我没有看完,差不多看了一半左右是其他事情耽误了就没有再去看下去,所以说可能在电影内容方面不是很完整这是我看的一部分对此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把李小龙在中国武术推广方面的贡献,我总结了这样几个部分来讲,经历方面,其实李小龙推广中国武术,并且使之在好莱坞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其实和他的自身经历是有关系的,像我也是看了纪录片才知道李小龙虽然出生在美国,但是后来随着战争去到了香港,当然后来又返回到美国之后,他一直想在好莱坞立足,但是他的中国武术并不能够引起好莱坞的注意,因为中国武术与传统的美国英汉形象是有着很大的差别,并且对于当时的好莱坞文化,并不是很能有包容性的,融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入。去年很火的一部电影叫好莱坞往事,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一个武打明星好吧,我觉得他就是说的李小龙,但是他没有特别指出想要去争夺角色的时候,云南主角有一个PK的过程,虽然后来落败了。当然这部分可能有一些诋毁中国武术的一个内涵在,但是反映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当时的好莱坞电影来说,它本身面临的是一个转型的过程中,它有自身发展的一个模式,而这个时候它并不是很具有社会的包容性。当中国武术想要去融入好莱坞的时候,其实是被很大的排斥的因为他们自身在转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而不是说在一个欣欣向荣繁荣富强的状态下,那么可能外来国家的因素能够更加容易的融入到美国文化当中,但当时并不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说纪录片里也讲到李小龙并不能够进入到好莱坞,那怎么办呢?他可能就回到了他的香港去拍一部电影叫唐山大哥。也是从这部电影开始,李小龙的功夫电影文化逐渐的被香港的人们所接受并推崇,也是当时一个转变的时期吧,因为一方面李小龙的电影内容倾向于对于民族情感的宣扬,而那个时候的香港大概在1960~1970年代,也正是他们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一个斗争时期。一方面是民族精神的宣扬,另一方面是对于本土文化的一个体现,所以说很容易在香港,能够更多的被香港人民所接受,也使得李小龙的武术电影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并逐渐发展到美国,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果依然是那个默默无闻想要去融入好莱坞班五所门路的李小龙,他要用什么去引起好莱坞的注意呢? 回到刚才说的就是,因为李小龙在香港生活,逐渐接触了中国武术文化,有了一个深厚的文化基础,而回到洛杉矶之后,也因为李小龙的本身在美国出生,所以说并没有完全被美国文化所排斥,所以它就是相当于两种文化交融的一个个体。从他所受到的教育和家庭环境来讲,他可能倾向于中国方面,因为又学习了武术,又有一些传统的民族精神在,但是又因为他在美国生长了很久。并不会说对美国文化和陌生然后完全的排斥。所以导致李小龙在宣扬中国武术文化的时候,会很容易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他在融入美国社会,一方面将自己固有的一种意识形态和民族特征带到美国,并逐渐发展起来,我们是想很多,现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可能从小在美国出生,美国长大,他们甚至不会讲中文,那么你对他去讲中国文化,民族情感,其实很难很难,因为他从小接触的就是美国社会,美国精神,他不会把自己当成一个中国人来看,但是我讲的是大部分可能有一部分中国情怀会很深,但是另外一方面还有一种就是在中国呆了很久,民族情感非常的浓郁,而且有着很深的中国文化基础,这样他到了美国首先有一段时间他会是两种文化的冲撞,一方面我原来的认知是中国方面的,那我现在要融入到美国社会,就会不自觉的比较在中国,是这样子在美国是那样子,或者如果这件事在中国会怎样,你看现在很多国外的唐人街还保持着中国传统和中国的民族元素在为什么,因为在唐人街很多人他并不是一出生就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可能他的祖辈是从中国这边过去的,而他的家风一直保留着中国的传统,虽然可能子女逐渐生活在美国,但是他的家庭氛围是中国化的,也许老一辈的人去世之后,这种民族文化或民族情感会逐渐随着年代的久远而降低,但是当唐人街成为一种文化标志的时候,其实我觉得现在很多人是在维持着这样的一个民族情感在想让自己保留着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这种民族情感或者礼仪传统,而不是让自己完完全全的成为一个美国人。而李小龙他所面对的一种环境是他有着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另一方面他对美国也有一定的熟悉,所以说在两者交会的时候,他可能对于民族文化的推进更加的有利一些。说一个另外的例子就是成龙。现在知道成龙是很多中国文化宣传大使啊,中国武术的推广人哪,各种的名号非常多,但是它和李小童有一个非常不同的问题,就是可能,像成龙他从小在香港长大,并且家里环境并不好,在他做了武打明星逐渐成名之后,对世界的影响才逐渐产生,它缺乏的是这种将民族精神武术文化逐渐渗透到美国的过程中,而是将李小龙所原来创造的一些个算是成就吧,可能会有推进,但却不是那个第1个做这件事情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觉得你提到什么中国功夫巨星啊,就会先想到李小龙,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像高晓松说的,因为李小龙。是第1个做这件事情的人,所以他对世界的影响会更加大一些。 还有一点,对于李小龙的这种民族推进精神,我觉得很有一部分情况是怎么样的,是美国传统意义上的硬汉都是因为个子高高的可能将近两米,只有非常的发达到三角的身形,甚至有时还有点秃头。感觉就是一个拳头能把别人打死的那种。而李小龙所开拓的这种中国文化的精神,让美国意识到中国人可能没有他们身材的高大和强壮,但是原来中国的武术是如此之厉害。而不是单纯的去追求体型上的强壮和视觉上的冲击,因为你看李小龙很多的武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干净利落又快又狠。我一直觉得快这个特点是中国武术一个特有的。你像跆拳道也好,他可能先为大家行个礼,然后才开始,他并不是一个很快的活动,它也并不是一块作为成功的一个标准。当然不是说哪一种武术一定都好,但是它只是一个不同武术类别的特点,像美国的那种打斗啊,或者是硬汉。你会觉得他们非常的强壮,特别是那些穿着黑衣服的保镖,但是你想象不到他们会灵活,因为你想想一个这么高大强壮的人,你怎么能想象他身轻如燕,一顿翻滚躲过子弹和飞刀,不能下降吧,我觉得它可以做人肉盾牌去挡住枪林弹雨。小龙的武术就完全相反,李小龙身上的肌肉是非常紧实的,不是那种大块大块的肌肉。在与他人的对接中触角也好,出拳也好,非常的迅速,就是那种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给予对方沉重打击,就是那种感觉的,所以说不同的武术的类别和特点也是将中国文化推广到美国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当然你还不能想象,就是如果说李小龙练的不是咏春是太极怎么办,那可能当时对于美国好莱坞武术电影的影响就变成了大家一起来做太极。可能它的特点就不是快而是稳了。所以说我觉得像李小龙这种。咏春拳对敌对抗过程中的特点,也是使得他能够在美国引得众人瞩目的一个原因。 当然以上只是我自己个人的一个想法,因为我一开始就说了,我对于武术文化并不了解,而李小龙拍的电影我也没有看过,真的一部都没有看过,但是李小龙穿着黄色连体裤的样子,我是真的印象非常深,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在说李小龙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代表性人物,虽然可能很多很多人像,我一样没有看过李小龙的作品,李小龙的电影或者是李小龙的生平,但是却对他作为中国武术代表性人物这样一件事深信不疑。既然我说了对李小龙的事件不是很清楚,所以说里面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多多包涵也不要说乱喷,因为每个人的见解是不同的,而且你又不是李小龙文化研究员,你知道的就一定多么准确和真实吗?无非也是从网上看到的,各种报道各种新闻,或者是说多看了几部电影,多百度了一下而已。
《像水一样》影评(三):新片评论 |《像水一样》李小龙的功夫哲学
像水一样Be Water
导演:Bao Nguyen
首映日期:2020年1月25日(圣丹斯电影节)
暂无资源
原文出处: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review/be-water-sundance-2020-1276430
首发时间:2020年2月4日
影评人:David Rooney
本片讲述了武术传奇李小龙在银幕上重塑亚洲男性形象的斗争,以及他在好莱坞遭遇的种族偏见。 日前,昆汀·塔伦蒂诺在《好莱坞往事》中涉嫌“嘲讽”李小龙,使其形象被严重“侮辱”。随后,导演Bao Nguyen创作了这部李小龙传记纪录片,对这位武术大师的生活和其后人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报道。本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内容,对好莱坞种族主义也进行了深度探讨。
《好莱坞往事》剧情截图这部纪录片呈现了来自李小龙家人、朋友、学生和其他演员同伴的旁白解说,以及李小龙重要的书信和哲学著作。这是对这位标志性人物的一种认可和欣赏,影片用丰富的档案材料呈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功夫明星,这样的呈现方式能不能让大多数人探索到他的内心世界呢?如同水能否完全进入龙的身体一样。
相反,《功夫熊猫》在很大程度上对李小龙是崇拜和尊敬的,省略了其不那么讨喜的个人历史。其中包括隐喻了他的职业抱负与作为一个顾家男人之间的身份冲突。
导演Bao Nguyen和编剧格雷厄姆·泰勒甚至没有提及李小龙的死因——脑水肿,而是对他的文化影响和其家庭背后的故事更感兴趣。当年李小龙的葬礼上,中国香港的街道上挤满了人群,遗孀琳达抱着他们的两个孩子李国豪与李香凝。
李小龙葬礼 万人送别父亲李小龙去世时,李香凝才刚刚4岁。在她的回忆中,有很多关于李小龙的故事和对其电影作品的解读。而在父亲去世20年后,李小龙的儿子李国豪在电影《乌鸦》片场被道具枪射出的一颗点四四口径真子弹击中腹部不幸身亡,年仅28岁。这起事件在影片中只是稍作提及。
李小龙一家他的女儿认为,李小龙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美国想要取得成功的关于种族问题的障碍有多大。在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剧《功夫》(Kung Fu)遭到严重冷遇之后,李小龙被告知美国观众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带口音的中国男演员,最后大卫·卡拉丁(David Carradine)获得了这个角色。像《征服者》中约翰·韦恩(John Wayne)扮演成吉思汗、《蒂凡尼的早餐》米奇·鲁尼(Mickey Rooney)扮演Yunioshi一样。在当时,种族的刻板印象简直不堪入目。
电视剧《功夫》官方海报李小龙在美国出生、香港长大,18岁时来到一个白人国家开始独立生活。不久之后,他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里遇到了妻子琳达。琳达说,李小龙在他的武术工作室里教功夫,来学习的人都是工人阶级或者不同种族的朋友,李小龙通过研究大家的肢体语言和语言习惯,试图融入自己身在的这个圈子。
青年时期的李小龙李小龙与妻子琳达影片勾勒出当时美国根深蒂固的反亚洲种族主义情结——日本是二战期间被仇恨的目标;中国人最初被视为廉价劳动力,但随着19世纪末加州就业市场的衰退,外加《排华法案》的颁布,导致了中美几代人的决裂。这些因素导致了亚洲人在美国被“异族化”。
亚洲男性在银幕上的形象往往不是恶魔就是奴才,但年轻的李小龙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又自信满满。温文尔雅的魅力在一次电影试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表演了中国传统戏剧中武生和小生的走路方式,他简直是个天生的演员。
1966年,他在漫改美剧《青蜂侠》中饰演加藤,一个令人生畏的配角。大约在这个时候,随着民权运动的影响,非裔美国人正在形成一阵更有话语权的政治力量,他们也开始把亚裔美国人视为安静、顺从的“模范少数族裔”。李小龙欲将加藤这个角色塑造成一个积极的拍档而不仅仅是沉默的追随者。他争取每一次上镜的时间,即使工资表上明显反映了当时制度化中的歧视现象。
李小龙在《青蜂侠》中饰演加藤电视剧播出之后,李小龙在好莱坞结交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演员,他们通过史蒂夫·麦奎因、詹姆斯·科伯恩和詹姆斯·加纳等人都上过他的武术课,通过动作来学习肢体语言。
那个时候,武术的融合已经从拳击发展到了篮球;芭蕾动作与快速的刺拳和踢腿的结合也让人着迷。“他不像伊斯特伍德或布朗森那样是个动作片演员,”,一位英国影迷曾说。“我想他更像努里耶夫(俄罗斯著名芭蕾舞蹈家)”。导演引用了李小龙的著名理论,即调整他的格斗风格,以反映水的特性——柔软、流畅、适应对手,但又足够强壮,能穿透最坚硬的岩石。
片名出处:“Be water my friend”是李小龙在1971年的访谈节目中所谈论的一种哲学思想的概要。这些话充分阐述了李小龙的武术哲学思想和人生哲学。如水一般,柔软而又刚强,充满变化,能适应万物的形状,水又是随屈就伸,但却不向困难屈服。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这透明的神奇物质中包着这充分的智慧。希望这样的智慧能让每一个真正理解它的人受益匪浅。
1971年,李小龙在回到了香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继续出演了四部电影,这四部电影确保了他在功夫明星中的地位。《唐山大兄》出人意料的成功为第二年的《精武门》带来了更多有利条件。Golden Harvest的节目制作人对他的理念非常重视:如何编排打斗场面,中国男演员应该如何表现自己,这些都颠覆了当时西方人的观念。 好莱坞逐渐开始关注到李小龙,华纳兄弟想让他出演《龙争虎斗》(Enter the Dragon)。他在电影制作方面的经验,加上角色塑造上的细致入微并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使他对剧本的创作更加严格。李小龙还曾推迟了拍摄计划,直到他对角色完全“吃透”为止。《龙争虎斗》当时的总票房达到了910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5.21亿美元。
李小龙在《龙争虎斗》中的经典形象《龙争虎斗》片场花絮回到这部纪录片,在背景交代方面仍有欠缺的地方,导演忽略了李小龙与其他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动作明星之间的关系,比如成龙和李连杰。
即使亚裔题材影片如今非常吃香的今天,并不是所有人都像约翰·赵(John Cho,《星际迷航》《网络谜踪》)一样,好莱坞从来不缺非常有才的亚裔演员,但男主角的机会仍然有限。这是影片没有指出的部分,好莱坞的多元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
《像水一样》影评(四):震惊全球的美国黑人之死,李小龙曾是另一个“弗洛伊德”
美国黑人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执法至死的视频在网络上一经传开,民众高呼,震惊全球,好似新冠疫情仍在全世界肆虐这件事被灭霸打了个响指不存在了。
好友石文学,毕业于北影的影视策划&资深影评人、@吾嘶电影 电影博主本尊,写了一篇文章由此及彼追忆李小龙,我才知道今年是李小龙诞辰80周年。
来到广州后,对李小龙的关注就多了起来,原因有二。第一,李小龙祖籍佛山顺德,因为工作关系,我对“经济奇迹”顺德有一定的注视。第二,在我工作的环境里,有一位跆拳道教练曾是李小龙的超级粉丝,粉了李小龙近25年。他是世界跆拳道联盟WTF(国技院)五段选手兼国际裁判,作为李小龙的粉丝,必须是有自我追求的!
这位跆拳道教练将李小龙的精神融会贯通,和自己化为一体——与此同时,他有抑郁倾向。我从教练的身上,通过共情的方式解读出一个立体的李小龙形象,直观而又清晰。在我的心中,李小龙也是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矛盾体。
我和石文学申请转载他的文章后,今天看到网上的一则消息。2017年的热播剧《楚乔传》原著小说作者潇湘冬儿微博发文承认自己的作品抄袭《斛珠夫人》,并向《斛珠夫人》原著小说作者萧如瑟道歉。这事儿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萧如瑟的回应我默念了好几遍,别有一番深意:“有些事,无关仇怨,无关利益,只是总应当有个结果。”
争那口气,不是要证明我比你了不起,只是要告诉你,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亲手拿回来。
我们的历史未尝不是这么进化而来。
《他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自己化作了“桥”》
文 | 吾嘶
“100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
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
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这是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一段话,近60年后的今天,黑人乔治·弗洛伊德依然“不能呼吸”(I can’t breath)。
正当疫情蔓延、全美骚乱之中,美国体育媒体ESPN(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Programs Network)在6月7日推出了一部李小龙的纪录片《若水》(Be water,也译作《像水一样》)。
或许有人不解“弗洛依德事件”与李小龙纪录片之间的关联性,而在纪录片播出后,体育网站The Undefeated就此事向李小龙之女李香凝发问:“如果李小龙仍在世,会怎么看待这件事?”
李香凝回应称,她很难明确说出父亲若在世会有何作为,但父亲一生中遭遇过许多歧视、偏见,所以相当厌恶种族歧视等欺负人的行为,“他相信人人生而平等,并且会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并不清楚地知道,现在我们认知中的世界功夫巨星、伟大的武术家在美国以及在香港遭受了如此多的歧视和偏见。
《若水》使用了李小龙生前大量珍贵的公开的或家庭的影像资料,也采访了他的亲人、同事、朋友和徒弟,较为客观地还原了他的童年、青少年、为人夫、为人父的生活,以及部分拍摄电影的经历。
1959年—1970年期间,美国平权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期间1963年肯尼迪遇刺、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杀,更是把种族主义运动推向了深渊。
这段时间,也恰是李小龙在美国求学、办武馆、结婚、生子、拍电影的时间。
那时,美国白人不仅歧视黑人,也歧视黄种人,准确地说,他们歧视所有非白人。正如知名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也即《白鲸》的作者所说:
“我们美国人是特殊的上帝选民,我们驾驶着世界自由的方舟……上帝已注定人类的期望和伟大的事物来自我们种族,我们感到我们灵魂中的伟大的东西,其余国家很快步我们的后尘。”
这种宗教论与种族论、血统论联合在一起,基本构成了“种族歧视”观念的基石,当然也是三座大山。
法国博物学家布封,他曾经花费40年时间写了36卷的巨著《自然史》。但他也毫不犹豫地认为“白人是世界上的国王”,是健全的人种,而有色人种是退化、低劣的人种。
这一观点影响极大,我们熟知的伏尔泰都认为黑人是介于白人和猿人之间的物种。
而纪录片《若水》中提及当时很多州“禁止跨种族婚姻”,李小龙和琳达的结合也是遭到对方父母反对的,片中也毫不避讳地说,李小龙与白人女性琳达结婚也有要融入当地社会的意图。
美国白人以及欧洲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种不平等论”,这在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之前就深入他们骨髓了。
尤其还有法国外交家、作家、人种学者约瑟夫·阿瑟·戈宾诺的4卷著作《人种不平等论》备书,他在书中提出了“种族成分决定文化命运”的理论。
他认为一个种族经过混血,其固有的特征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就会越来越多地失去生命力和创造性,并陷入腐败和道德败坏之中,从而造成了一个种族的衰亡。
他还警告说,雅利安人社会(注:使用欧洲语言的民族社会)只有在不受黑种人和黄种人血缘侵入的情况下才能保持繁荣。
事实证明,即便与白人结婚,也并没有让李小龙融入美国社会,更无论被好莱坞接受。片中提及一个重要的观点,也即“美国种族歧视的现状影响了好莱坞,而好莱坞的电影又加深了这样的观念,如此循环往复。”
比如当时的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或亚洲人都是龅牙、小眼睛、小身板、羸弱的形象,或者邪恶的、背叛的角色。
最著名的角色就是“满大人”了,这也是《尚气》官宣梁朝伟加盟饰演这个角色时,很多人反对的原因。
如果刘亦菲版的《花木兰》公映,相信大家看到李连杰饰演的角色时还会提到这个“满大人”的。
《若水》中被采访者还提到一部电影来佐证这个事实,比如约翰·韦恩1956年主演的电影《成吉思汗传》,这样的中国历史英雄人物也是不能由中国人来主演的。
所以,李小龙写的剧本《勇士》(后更名为《功夫》)创意虽然被采纳,但还是不能由他来主演。彼时的好莱坞,“亚裔美国人男主角不能亲吻白人女性”,而白人男性可以亲吻黄种人女性。
1966年,李小龙作为配角的《青蜂侠》首播,然而由于收视情况不理想而没有没有第二季。此时的李小龙和琳达已经为人父母,有了第一个孩子李国豪。
而《青蜂侠》并没有给李小龙带来多少收入,随后他又客串或者以动作指导的身份参与了一些影视剧,但也没有改变他的经济状况。
尤其在1969年女儿李香凝出生,李小龙的经济状况可以用“悲惨”来形容,按照琳达的回忆,那就是总收到无法支付的账单。
不过,尽管如此,李小龙还是拒绝参演任何有损华人形象的角色。
因为在美国不能施展拳脚、还总是去面试等角色,李小龙自己决定“创造角色”,于是在接到香港嘉禾影业邹文怀的邀约后,决定回香港发展,但他的“身份”再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因为父亲李海泉1940年到旧金山唐人街演出粤剧的缘故,彼时身怀六甲的母亲何爱瑜也来到了旧金山,所以李小龙一出生就有了美国国籍。(此处插播一个八卦,从母亲的何氏家族论,李小龙与何鸿燊算是不出三代的表兄弟。)
对美国人来说,李小龙虽然是有美国国籍,但面孔还是黄种人。对香港人来说,李小龙虽然是黄种人长相、能说流利粤语,但他是美国国籍、而且长期生活在美国,所以称他为“中太平洋”或“不中不洋”。
尤其当时的香港年轻人正进行“反英游行”,拒绝继续做“二等公民”,所以当时有许多人对李小龙“回来抢饭碗”的行为并不友好。(再多一句嘴,当年那些年轻人的子孙现在数典忘祖,竟然还请求美国的庇护、甚至想继续做英国人的“二等公民”,也是应该多看看这部纪录片。)
李小龙在Pierre Berton的访谈中也被问到这个问题“你把自己当成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他的回答是:你知道我怎样看待自己吗?我是一个人。我不是想显摆什么孔子名言,但是,「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人们只是碰巧有这样那样的区别而已。
他不仅这样看待自己的身份,也同样对待门派和功夫种类,他的截拳道没有门派之分、中西之别,融合了咏春、蔡李佛拳、柔术、空手道等二十余种武术。
因为他“像水一样”,既可以随物赋形,“将水倒入杯子,它就变成杯子的形状;将水倒入瓶子,它就变成瓶子的形状;将水倒入茶壶,它就变成茶壶的形状”,又可以水滴石穿。
《若水》中李小龙在1971年回到香港拍摄完《唐山大兄》之后,面对自己的境况、也看到当时的社会情绪,随后创作了《精武门》,将这种民族情感和种族主义情绪融入其中,也将那块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踢得稀碎。
美国ESPN此时播出《若水》或有为美国游行骚乱消火的意图,但当我看到片中《精武门》的段落时,不禁还是想到就在2月份疫情初期《华尔街日报》还是使用了“东亚病夫”的字眼。我们的谴责或许不再是踢馆、让他们吃掉那些纸张,但我们怀念李小龙是因为他短暂的一生都在反对这样那样的歧视和偏见。
李小龙曾说过,“对我来说,武术的终极含义就是忠实地表达自我,它是连结起内部和外部的桥梁(bridging the gap)。”纪录片《若水》强调和延伸了这个观点,“作为武术家,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在敌我双方的空档架起桥梁,在我与梦想之间架起桥梁。”
并且借李小龙女儿李香凝之口说:“我看到我父亲作为一个人,他对架起这些桥梁很感兴趣,并且让它保持畅通、让人通过。”
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更真实也更伟大的李小龙,他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自己却化作了“桥”。
— The End —
宏伟星球:文娱从业者,豆瓣/公众号/知乎/微博找到我。
《像水一样》影评(五):这片啪啪打脸昆汀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公号ID:ttyingtan
作者:黄四郎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记得《好莱坞往事》引起的辱华风波吗?
片中,戏份本就不多的李小龙,还被塑造成了傲慢无礼的丑角。
影片由此引发的争议,甚至导致了本片无法在内地公映。
李小龙《好莱坞往事》角色海报(麦克·毛 饰)有人说,这是昆汀的风格使然,无伤大雅;
也有人说,西方人的固有偏见是难以消除的。 但无论孰对孰错,片中的李小龙,的确略显刻板。
《好莱坞往事》而在最近,一位华人导演制作了全新的李小龙纪录片。
似乎,他在用自己的理解,来对昆汀进行回击——
《若水》
e Water 2020.6.7 美国
作为中国第一位享誉全球的国际影星,李小龙的历史地位不必赘述。
一直以来,关于他的影视作品多如牛毛。
但本片一经推出,便让诸多本就对他的故事耳熟能详的龙迷耳目一新,交口称赞。
可究竟是什么,能让这部极易流于形式的名人纪录片显得格外出挑?
四郎认为,本片胜在立意。
单说片名《若水》(Be Water,又译为“像水一样”),寥寥几字,便大有玄机。
按理说,李小龙这位“打”出一片天的实力硬汉,怎么会跟“水”这种至柔的液体扯上关系呢?
其实不然,“若水”一词,正是李小龙对自己的评价。
1971年12月19日,李小龙做客了当年著名的访谈节目——皮埃尔·波顿秀。
谈笑间,李小龙说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清空你的思绪,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不得不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哲学专业的李小龙,果真文武双全,绝非一介莽夫。
“若水”两字,多义性极强:
如果比作武术招式,“若水”可以看作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比喻;
如果比作心性品格,“若水”则是去火降燥、心如止水的代名词。
如果比作耐性恒心,“若水”又是其习武多年背后,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不懈精神的见证。
但是,本片的导演却另辟蹊径,抓住了又一层禅意——
水的可塑性。
无影,且无形。
入杯则成杯,入瓶则成瓶,入壶则成壶……
水可以巧妙的依托环境,融入环境。
如若把“水”比作“李小龙”,把“环境”比作“美国社会”,我们就会发现,两者无缝贴合。
本片中的“若水”一词,正是对李小龙毕生融入美国社会的一种比喻。
他一生所做的一切,本质都是在进行文化输出——
用积极的方式,去博得美国社会对亚裔的尊重。
顺着这个立意,本片重新解构了李小龙短暂且灿烂的一生。
01
1971年,李小龙离开生活了十二年的美国,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香港。
没过多久,他便献上了回归后的首部本土作品——
《唐山大兄》。
当年,香港的电影业,在亚洲首屈一指。
被各色佳片喂饱的香港影迷,各个娇惯的很。
只要察觉到电影不对味,就好似戏院一般,影厅内嘘声一片。
纵使李小龙有天大的傲气,面对这么一群难伺候的主,心里也是没底。
他在《唐山大兄》首映当天,悄悄潜入午夜场,去窥探观众的反应。
结果直到影片结束,整个影厅都鸦雀无声。
突然间,掌声欢呼声一齐迸发,影厅开始了狂欢。
当观众发觉李小龙的存在后,便将他高高举起,像个英雄一样,抬出了电影院。
就这样,《唐山大兄》刮起了一阵影坛旋风。
当年的香港,100万票房算造星成功,200万票房就是天王巨星的业绩。
而《唐山大兄》的票房,是300万。
横空出世的他,一跃成为了香港影坛最亮的星。
自此,李小龙迈入了他的黄金时代。
但是,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当年的观众:
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多年的李小龙,为何要回国发展?
拥有一对混血儿女的李小龙毕竟,香港电影虽有一定实力,但与好莱坞相比,终归还是一座小庙。
铺天盖地的疑惑声中,镜头回到了李小龙的过去。
02
1940年,李小龙出生于美国西海岸的三藩市。
父亲李海泉是粤剧名伶,实打实的人民艺术家。
母亲何爱瑜的身世则更为显赫:她是香港有史以来第一位百万富翁——何东的侄女。
而何东还有一位后人,正是叱咤澳门半个世纪的一代枭雄——何鸿燊。
何鸿燊没错,前不久与世长辞的“赌王”,与李小龙是表兄弟的关系。
李小龙出生的年月,正值日本侵华时期。
其父李海泉视粤剧为生命,但却不愿向日本侵略者妥协。
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带着孕妻远赴美国,在唐人街发展事业。
李小龙与父母现在看来,或许父辈的基因,真的传承到了李小龙的血液里。
无论是对爱好的执着,还是身为华夏儿女的风骨,李小龙都做到了对父亲的沿袭。
李小龙与电影,始终有着不解之缘。
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献上了银幕首秀。
电影处女作《金门女》此后,更是凭借着《细路祥》、《危楼春晓》的电影,成为了香港有名的小童星。
鬼灵精怪的熊孩子形象,是李小龙呈现给世人的第一个标签。
电影剧照13岁那年,他拜入了咏春大师叶问的名下,开始钻研武学。
李小龙与叶问(左)当年的香港武馆林立,咏春虽然人气很高,但也绝非一家独大。
诸如蔡李佛这样能与咏春分庭抗礼的门派,也是不少。
于是,他经常与其他门派的弟子面对面battle,每天都是打到鼻青脸肿才肯回家休息。
如果有时候打架没跑脱,被警察逮个正着,还会被迫去派出所蹭几天吃喝。
香港警察实在忍不了了,有天终于找到了李海泉那里,无可奈何地说:
再这么下去,我怕你儿子混黑道啊。
李海泉明白道理,却也知道自己管不好这个毛头小子。
“唉,要不就送去美国吧。”李海泉对妻子说。
就这样,李小龙揣着父母给他的一百美元生活费,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行程。
03
李小龙登陆美国的时间,恰巧是1960年。
在美国历史上,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的开端。
这是种族矛盾最剑拔弩张的时代,民权运动风起云涌。
无论是黑人平权,还是女性平权,都有自己的组织和领导人,一步一步争取着应有的权益。
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但是亚裔并不属于这个行列,他们所遭遇的境遇,比黑人要惨得多。
因为二战刚刚结束,珍珠港这个梁子实在是过不去,日本人在美国的待遇,基本被当作战犯一样,被刻意忽视和冷落。
而华人则是“廉价劳动力”的代名词——老实憨厚,便宜好欺负。
甚至早在1882年,美国政府就通过了针对华人的《排华法案》,直接把“歧视”搬到了台面上。
《排华法案》宣传画起初,李小龙并不明白远赴他乡意味着什么。
但一次次招致白人大老爷们的冷眼,让他认清了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
可是,少数派就活该被欺负吗?
与生俱来的火爆脾气,偏让他不信这个邪。
他毫无顾忌地结交各个种族的朋友,成群结队出入公共场所,挑战种族歧视者的承受极限。
李小龙出身名门,自信乐观,气质超群,很快收获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
但他意识到,单靠自己的魅力去改变社会对亚裔的看法,效率实在太低。
不如找到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吸引大家去自由探索东方的文化。
而无论是什么种族的朋友,似乎都对中国功夫充满着兴趣。
于是,他在美国开办武馆,创立截拳道,广收门徒。
李小龙开办的“振藩国术馆”当学生知道他曾经的演艺经历时,便鼓励他去好莱坞试试。
毕竟,没有什么是比电影还要好的宣传方式了。
04
1964年,24岁的李小龙来到福克斯公司,试镜电视剧《青蜂侠》中的助手加藤一角。
试镜过程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龙哥坐在摄影机前,西装革履,落落大方。
这也是一直以银幕硬汉形象示人的李小龙,少有的谦谦君子风格的影像。
面对制片方,他不卑不亢,洋溢着自信乐观的光芒。
李小龙轻松博得了制片人的好感,赢得了此次试镜。
快速的出拳,看傻了制片人李小龙乐观地以为,光影世界的大门已向他正式敞开,却并没有意识到前路有多凶险。
因为当年的好莱坞,对亚裔的歧视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对于中国人的刻画,都是长辫子、细眼睛、含胸驼背、阴险狡诈的丑角。
比如多次引起非议的银幕形象“傅满洲”。
傅满洲除了角色设定上的偏见,闯荡好莱坞的亚裔演员也没有受到过优待。
比如华人影星黄柳霜的悲剧。
当好莱坞筹拍描绘中国农民的电影《大地》时,黄柳霜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是女主角的不二人选。
谁曾想,角色竟被一名白人女演员摘得。
黄柳霜为此,片方给出的理由是:“观众无法接受亚裔演员担当主角”。
一部描述中国人生活的电影,居然不能让中国人来演,多么的荒诞可笑。
甚至当初的好莱坞还明文规定:亚裔演员不得与白人演员拍吻戏。
歧视到这份上,也真是前无古人了。
果不其然,拍摄《青蜂侠》时,李小龙也遭遇了这样的窘境。
但好在,龙哥敢想敢说,也敢拼。
原始剧本中的加藤,连一句台词都没有,仅仅只是主角身旁的小跟班罢了。
是李小龙的一再坚持,才让加藤的形象一点点丰满了起来。
李小龙写给制片人的信《青蜂侠》让李小龙博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各路邀约接踵而至。
但吃一堑长一智的他,也看到了好莱坞的凶险。
接下来的几年,他给自己立下底线:
但凡是有种族歧视之嫌的角色,一概不接。
所以在美国这些年,李小龙并不高产。
直到有一天,李小龙灵光一现:
既然那些剧本并不合我心意,我为什么不能自己创作剧本呢?
说干就干!
闭关创作数月后,李小龙拿出了《战士》的初稿。
这部剧讲述了一个少林武僧,赴美帮助同胞修建铁路,而由此引发的种种故事。
19世纪的美国华人劳工,剧本基于当年时代所做李小龙为了推销这部剧本,找遍了好莱坞的所有朋友,最终送到了华纳兄弟的制片人手里。
制片人对剧本不吝赞赏,但依然很遗憾的通知李小龙:
观众不会去看一部亚裔担当主角的电视剧的。
李小龙遭遇了30多年前,与黄柳霜一样的悲剧。
讽刺的是,30年过去,好莱坞从未变过。
最终,主角还是拱手让给了白人演员。
但由于李小龙心生怨气,并不作为,该剧也在试映集播出后,便草草收场。
自此,李小龙对好莱坞,不再抱任何希望。
所以,当香港的嘉禾公司抛出橄榄枝时,李小龙并没有犹豫,愤然回国发展。
05
接下来的故事照应了开头。
在《唐山大兄》爆火后,李小龙趁热打铁,推出了《精武门》。
《精武门》所收获的口碑和票房,比起《唐山大兄》还要翻上几番。
《若水》中,也着重分析了《精武门》为何会成为现象级的佳作:
70年代初,港英政府与香港人民的矛盾,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示威游行已是家常便饭,暴力镇压也屡见不鲜。
《精武门》虽然拍的是日本侵略者对华的暴行,但也戳中了香港人对英国殖民者的愤恨。
片中被陈真一脚踢断的“东亚病夫”牌匾,同样承载了香港人民的惨痛记忆。
《精武门》剧照也难怪毛主席看完《精武门》后,称赞其“功夫好!打得好!”
回归本土的李小龙,仅有寥寥几部影片,就掀起了全世界的功夫热。
《精武门》剧照悔青了肠子的华纳,只得主动向李小龙示好,谋求合作。
看来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没有什么“规矩”是不能打破的。
李小龙倒也不计前嫌,提出了中美合拍《死亡游戏》的构想。
影片的创作理念,就是以李小龙为主打,召集全世界最顶级的武术家齐聚一堂,共同打造一部前所未有的功夫电影。 菲律宾棍王伊鲁山度、韩国合气道宗师池汉载、跆拳道高手唐龙、中国武打演员洪金宝与元彪,以及李小龙的得意门生:NBA球星“天钩”贾巴尔都在应邀之列。 如果这部影片顺利问世,那么李小龙将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影坛巨星。
李小龙与徒弟贾巴尔可惜,生活没有如果。 1973年,李小龙猝然离世。 他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了33岁。 消息一出,大洋两岸陷入了彻底的悲恸。 出殡之日,天南海北的粉丝前来送行,香港堪比十里长街。
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现如今,李小龙离世已经将近五十年了。 但他已经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深深镌刻在了人们的心里。
现如今,功夫片风靡世界,成龙李连杰名满全球。 这都得益于李小龙的开疆扩土。
当年青涩的成龙,曾在《精武门》跑过龙套扮演被李小龙胖揍的日本浪人而当我们了解了这一切后,再回归到片名的含义时,就会发现: 龙哥毕生积极入世的背后,是对于好莱坞,对于美国社会的反讽。 李小龙缺的并不是才华,而是一个公平的机会。 而当屡屡碰壁的他,回到故乡施展拳脚时,才让美国的资本家们主动打脸。 多么可笑,多么讽刺。
《青蜂侠》加藤是李小龙唯一成功的好莱坞银幕形象却也止步于此如今五十年过去,平权运动风起云涌,亚裔的地位终于有了些许改观。 但这种改观,还远远不够。 还是以好莱坞为例。 章子怡在面对记者关于其“为何退出好莱坞”的采访时曾坦言,亚裔演员在好莱坞被当作廉价劳动力。
章子怡接受采访而作为行业风向标的奥斯卡奖,依然没有亚裔演员获得过小金人。 现如今,黑人平权运动依旧如火如荼。 但美国亚裔的解放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HBO将当年那部被华纳拒之门外的《战士》回炉重造,翻拍成了新的电视剧,并收获了不俗的口碑。 这充分说明了,哪怕过去了半个世纪,李小龙也从未过时。
或许,我们需要又一个龙哥,来为我们强势代言; 又或许,从我做起—— 我们都可以从精神上,成为那个既是不卑不亢的谦谦君子,却同时心有猛虎的李小龙。
文/黄四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