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蚕茧读后感1000字
《金色蚕茧》是一本由[澳] 迈克尔·杰拉德·鲍尔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色蚕茧》读后感(一):你的祈祷总有人会听见
这本书实在果麦官微上看到的,当时是被封面吸引了。觉得封面金灿灿的再加上配文中“奇迹”这两个字,马上下单。虽然拿到书感到有色差,有点小失望。(某当服务太差了,这本书竟然是皱皱巴巴的来到我手里的)
一开始我以为内容是讲关于偏见的,还在纳闷这哪里和奇迹挂钩。但看着看着才发现这是主题之外的另一条线,不过作者真的很会写,这条线写的很有深意。我们每个人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被一些表现所迷惑,有时是从他人不和自己胃口的外貌出发来评价他人,有时是用耳朵从别人的口中来判断他人。就像书中莱顿说的那样,在不知道蚕是什么样子的情况下打开养蚕的盒子,你看到里面的蚕处在哪个阶段你就会认为这个阶段的蚕就是真正的蚕。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当我们片面的看到什么情况时就会认为这个就是事物真实本来的面貌。主人公的老师告诉他们,一个事物的本质,不是用眼看出来的,而是自己实实在在所感知出来的。这篇主人公也坚持这个观点,有的时候他也会被莱顿外表以及关于莱顿的流言蜚语所欺骗,但是很快他就会清醒过来,继续真实的感知这位朋友。
关于主线——奇迹。书中有段情节我很有感触。就是莱顿祈祷想要一只蚕,以为自己得不到开始生气的时候,他的同学送来了蚕请他帮忙照顾几天。可能因为有宗教信仰的原因,这段我真的感触很深,因为我也总是这样,在祈祷之后得不到的时候开始怨恨为什么没人倾听我的愿望,这时总有一些我想不到的惊喜等着我。很多人觉得,奇迹一定是那种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我觉得不是,就像莱顿说的,奇迹本身就很可能是一件平淡无期的小事,这些平凡的小惊喜对我来说就是奇迹。
这个故事写的真的很温暖,看到最后眼泪和鼻涕齐飞。两个人的友情真的很戳人。我原本以为,书中的诗是想表达那些一辈子窝在自己的一片天地,碌碌无为的人的悲哀。可看到后面并不是这样,这首时中最后一句贯穿了这本书,也是这本书的主题——当你听到柔软的翅膀扑棱作响,那是它们梦见自己在天空飞翔。
《金色蚕茧》读后感(二):理解与相信---致我们心中的那个纯真少年
曾经和朋友探讨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读过了那么多书,到底又留下了什么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答案。有些书能给我们带来知识,有些书给我们带来快乐,有些书带着我们做梦,有些书让我们体验更丰富的人生,而有些书则提醒我们要保持善良纯真。《金色蚕茧》就是这样一部关于善良与纯真的书。
对于一个深居简出,不修边幅,如落网罪犯般的怪人,你会有勇气接近么?如果人人都说他是危险人物,有着见不得人的过往,你还会选择相信么?对于成年人的我们,也许保持一个安全距离互不打扰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是,对于这个小孩而言,一点点的善意,一点点的敞开心扉,一盒蚕,一首诗,就足以让两颗心靠近。
“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难以预测的事情,每个人都要扛起一些……行李,带着上路。有时候行李太多太重,甚至会把人压垮,让他们再也爬不起来。最后他们自己就成了这些行李,医生都想着如何扛起,最后都没人能看得见他们,只看到行李,而不知道那下面还有人……”
无论是把自己锁在房子里的莱顿,还是那个令人敬而远之的奔跑怪人,他们都是背负着沉重的行李在前进。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如果以后我们再看到这样的怪人,可以多一点理解,多一点相信,他们的心中也曾经有过柔软的地方,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去融化。
读到奔跑怪人的故事时,我不禁想起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主人公。都是在大火中失去挚爱的他们,该如何面对长长的人生。奔跑怪人是通过奔跑,电影里的李是通过机械枯燥的工作,而莱顿则是通过蚕,他们都扛下来了。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和他们一样。譬如疫情中失去至亲的他们,以及一夜之间生意失败负债累累的他们。我们看到他们扛下来了,却很少去思考背后的艰辛,每一个人都是在独自面对生命中的雪。
小说不长,很快便能读完。整体构思精巧,引人入胜,语言流畅而富有诗意,结局出乎意料,既美丽又温暖又令人心痛。关于蚕与奔跑的隐喻,让小说本身的含义又深了一层。但是,不管怎样,就我个人而言,它的内核还是关于理解与相信的故事。愿我们都不要丢掉心中的那个纯真少年。
《金色蚕茧》读后感(三):不是主题的主题——关于偏见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美国人up主郭杰瑞的视频,他在纽约街头讲解最近的抗议活动,关于美国的种族问题,这里不多说,但是,郭杰瑞在视频里的一句话倒是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大意是说,以前多次黑人被警察粗暴对待,也只是当地游行抗议,为什么这次的事件能引发如此巨大反应甚至发生暴乱,其中有一个因素是,现在的社交媒体通过计算,总是提供给你你想看的东西,于是人的认知和对事件的理解,会愈发偏颇甚至偏激。
其实这个情况在国内网络环境也是一样的。碎片信息以及趋同的信息,让人们变得急躁和武断。早年间想要口诛笔伐还得找平台,得好好施展一下文字才华和逻辑水平。现在在网上对战几乎是家常便饭。几个月前AO3用户和肖战粉的对战(不评论是非对错,也不站边),后来看到一些文章,采访了双方阵营的人,可以看到,其实很多都是普通的学生和上班族,各自都是在为自己的一点点喜好争取一点话语空间,排除那些刻意煽风点火的人,很多人并没有那么偏激或不可理喻。但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例子,某人因为是明星粉,于是被自动上滤镜,说什么都是错。也蛮无辜的。
这场争执现在看来,似乎没有赢家。
最近在看的这本《金色蚕茧》,主要讲的是一个老兵和一个男孩,彼此救赎的故事。老兵常年蜗居家中,社区里全是关于他的流言蜚语;男孩缺失父爱和安全感,梦里总是出现一个奔跑怪人。两人因为画肖像而结识,又因为照顾一盒蚕宝宝而有了进一步了解的机会。当然,结局是治愈的,虽然有死亡,但人物也好,读者也好,内心都会获得释然和温暖。
其中有一段文字,我看的时候,停了一下。男孩逐渐了解了老兵的故事之后,慢慢卸下防备,也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恐惧——梦里的奔跑怪人,来源于社区里一个不太正常的人。这时候,老兵说:
你想过没有,他也许不只是奔跑怪人,还可能有另外一面?然后老兵拿起一个鞋盒看着里面的蚕宝宝说:
假设有人从来没见过蚕长什么样,我现在打开这个盒子给他看,他会认为蚕就是大号的毛毛虫。如果我一个月之后再打开盒子, 他会以为蚕是黄色的蚕茧。假如再迟一个月打开,他会以为蚕是白色的蛾子。如果三个月后再打开,他又会认为蚕是灰色的卵。那么,蚕究竟长什么样子呢?这些答案是全对还是全错?既然我们连如此简单的小生物的真实面目都很难看清楚,又怎么能轻而易举地看清一个人呢?我们获取的信息,常常就是这样的,只是一个碎片,但是这个碎片并不应该成为我们下定义的依据。
后来的一个雨天,男孩抱着一鞋盒蚕宝宝等公交车,遇到了躲雨的奔跑怪人,原以为怪人会对自己做什么可怕的事,结果怪人因为看到蚕宝宝而背出了一首关于蚕的诗(这首诗在整本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隐喻)。至此,男孩对怪人的了解,从最初社区传言到远处观察,又增加了面对面交谈,男孩的心理起了变化。
想到奔跑怪人也许曾经是个跟他一样的小男孩——坐在教室里,跟朋友说笑,写作业—— 他就觉得不可思议。在他眼里,奔跑怪人始终是个穿行在世界边缘的暗影,而这句诗让他冲破了男孩设定的方框,悄悄向约瑟夫逼近。不出意料,奔跑怪人也确实有段故事,令人唏嘘。
这本书探讨了PTSD,探讨了冲破困境和自我救赎,但我想特别提出“偏见”这个话题。因为不足够的了解和缺乏善意的揣测造成的偏见,不仅给被偏见者造成伤害,其实对偏见者也是不幸的。有色眼镜给思维带来的禁锢也会逐步禁锢行为。故事的开始,老兵、奔跑怪人对男孩来说都是恐怖的源头,带来噩梦和心理压力,但之后的了解和理解,让老兵和奔跑怪人,在男孩心中成了有伤痛过往的活生生的人,有名有姓的人,甚至可能和自己有相似点的人。男孩不再惧怕,学会理解。
写下这篇书评的同时,还在和朋友聊最近的种种,我们都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可能就是停一停,听一听,别急着高谈阔论。
《金色蚕茧》读后感(四):盒子里的部族
即便是年轻的灵魂, 如幼龙般勇猛, 也仅仅满足于一片绿叶的 方寸天地。 因为祖先的低语, 始终会在耳边响起: 哪里有食物且安全, 哪里就是我们的藏身之地用两个半天读完这本书,这几句诗在心里久久盘桓。
老兵对少年说,蚕是中国人驯化出来的小虫,只能在盒子里生活,所以在野外是找不到的。我知道老兵讲这句话,丝毫没有对任何国家或族群进行评论的意思,他其实是在自况,是把自己比作这些蚕——作茧自缚。但作为中国人的我,却实实在在被击中了内心。
我想起读书的年代,初中,高中,大学。我曾在灯下努力读书,也曾在网上探索世界。我对一切存在的和曾经存在的好奇,我寻找那些能打动我的声音,无论是中文、英语、日语,还是单纯的旋律、色彩。
我没有一样首饰,但包里永远有一本看到一半的书。我分不清口红色号,但我对名作和新番如数家珍。我有过梦想,诗,远方,朋友和酒。我相信爱情,相信公平和正义,即使现实总是让我愤怒和痛哭。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开始满足于半个小小的出租屋。工资涨了500块。职称升了一级。公司管午饭了。今晚不用把稿子带回家。这周六不上班。年终奖可以买个手机了……
我不再感受到愤怒,取而代之的是满足,或者说小确幸。我确定我的人生在一点一点地往上走,越来越好,稳定,踏实,获得感,忙碌而充实。我把恐惧和不安屏蔽在眼睛和意识之外,为社会正义发声由此告诉自己尚未麻木,下了班刷刷视频困了就进入梦乡,即使连梦里也是加班或吃饭的场景。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唯一的危机只有打开书。就像虚拟世界的一个裂口,梦中残存的一线理智,酒醉时头顶的白色灯光。你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一只蚕,一生满足于一片叶子,一个鞋盒。你有翅膀,但你从不曾尝试在空中飞翔。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嘲笑《金色蚕茧》里的老兵呢?他的确被过去束缚——在战场上害死了战友,还亲手杀了一个孩子,沉重的道德包袱让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但我们又怎么知道,我们自己不是因为某种包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呢?如果我们是在一本书里,那么书外的读者,他会不会看出我们也是茧中人呢?
所以读到最后,我甚至有点羡慕这个老兵,因为毕竟这个男孩出现了,他用他孩子的信赖给了他新生,让他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可是这本书,或者说这首诗,它能给我新生吗?抑或只是短暂的痛苦,而后我又再度沉寂,重新回到自己安全的茧里去呢?
我可能还会睡去吧。我真的太懦弱了。
最后附上全诗,即使没读过这本书,但我觉得这首诗真的值得看一下。
《蚕》
道格拉斯·斯图尔特
一生都住在盒子里!世世代代。 几百年的温和驯化,并非有意残忍, 只为取其劳作而教以忍耐。 任凭日光摩挲黑宝石般的眼睛, 月光掀动轻盈的翅膀, 它们依然不为所动, 鬼魅般蛰伏于暗影之中。
看哪,这个盒子犹如孩童的玩物!甚至没有盖。 它们可以爬,可以飞, 整个世界都是它们的大树; 可是它们自言自语, 我们身陷囹圄。 没有人告诉它们, 何为自由; 它们也并不自由, 祖先的声音, 在风和语无法渗透的睡梦中, 将它们紧紧束缚。
即便是年轻的灵魂, 如幼龙般勇猛, 也仅仅满足于一片绿叶的 方寸天地。 因为祖先的低语, 始终会在耳边响起: 哪里有食物且安全, 哪里就是我们的藏身之地; 吐丝,结茧, 睡吧,睡吧, 我们很快就会在梦中相见。
当它们从长眠中醒来, 苍白蜷曲的翅膀上, 早已留下叶脉的烙印, 暗沉如树影,洁白似月光; 当醉鱼草献出 丁香酒般的花蜜, 夏夜求偶的昆虫 啜饮芬芳, 在颤抖中焦急地等待。
它们骚动起舞,跃跃欲试。随即记起, 盒子外面是不能踏足的禁地, 守候在外的无形之手, 犹如恐怖的惊雷, 随时会将它们碾碎, 祖先的告诫, 绝不能违背。 尽管夜色温柔, 仍在发出声声召唤, 但它们与良夜之间, 横亘着无尽的深渊。
它们只知道自己是盒子里的部族, 温柔善良,远离忧患。 所有问题的答案, 都在彼此的拥抱中, 飞蛾靠近飞蛾, 情侣相互取暖。 即使在弥留之际,也有痛楚的欢喜—— 当你听到柔软的翅膀扑腾作响, 那是它们梦见自己在天空飞翔。
《金色蚕茧》读后感(五):遇见一个温柔的故事,将善意传递
认识一本书和认识人一样,大概是需要缘分的。而当这本书不断地给予你力量时,你会忍不住讲述给身边的朋友听,希望他们也能得到这样的力量。《金色蚕茧》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018年国际书展的一天,我约了五个出版社代理的见面,书目看得眼花缭乱,聊天聊到口干舌燥。临近闭展,最后一位约见的澳大利亚版权经理,似乎和我一样显出了疲惫。没有多余的客套,我向她说明来意,想找一个暖心的故事。她立刻从花花绿绿的新书堆里刨出一本暗红色的老书,封面用素描勾勒出一个高大扭曲的身影。“这个故事,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哭掉整整两包纸巾,我丈夫当时还以为家里出了什么大事呢!”她眼里的疲惫瞬间被真诚取代,似乎有点怀念当时的心情感受。
尽管这位姐姐十分真诚,但“看哭了”这种话毕竟谁都能说上一嘴,故事设定听起来也并不新颖——小男孩和隔壁怪邻居的故事——更何况,还有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英文名The Running Man(蛤?)。直到我自己一口气读完,哭了至少三次,才终于信了。这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忘年交故事。作者让我相信,发生在男孩和怪邻居之间的善意,通过蚕茧,将继续传递给更多陌生而需要帮助的人。
《金色蚕茧》讲的其实是三个受伤的灵魂,传递善意获得救赎的故事。三个主要人物各自都经历着创伤,并且因悔恨将自己包裹在厚厚的茧中——多年前在战场失去好友且信仰崩塌的退伍士兵汤姆,对在外打工遇难的父亲临走前说出“再也别回来”而陷入深深自责的小男孩,以及在一场大火中痛失妻女的奔跑怪人。因为一盒蚕,三个受伤的灵魂之间产生了善意的传递,成为了彼此的奇迹。
作者很会写,故事拿起来就放不下,文字也是幽默和深情并存。看完我也哭惨了,至少哭了三次(打脸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担心自己泪失禁体质作祟,我又把故事讲给两位见识过无数好哭故事的资深编辑听,他们也都流下了两行热泪。
感动这件事,我一直认为是非常个人的,关乎个人经历与故事之间的化学反应。同样一个故事,每个人被触动的点也不尽相同,这正是故事的魅力。所以每当被问到为什么感动时,我认为答案应该是你看了就知道。可这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答案。我想,我必须记录下那三个让我想起来就心头一热的瞬间,才对得起这本书吧。这样,十多年以后,当别人问起我这本书时,我也能像那位澳洲姐姐一样,真诚地想起并怀念当初的感动。
“我现在也喜欢他”
汤姆是亚瑟街上人人避之不及的谜团。有关他的传言五花八门,就差说是吃人的怪物了。这个高大沉默的男人在战场受过创伤,三十年来从不出门,半夜经常跑到院子里凝视黑漆漆的垃圾焚化炉,抽屉里还塞满了密密麻麻的蚕茧。除了他的姐姐一直在照顾他,没有人见过汤姆,直到小男孩开始为汤姆画起肖像,一块儿养起了蚕。在与这位陌生的邻居相处的过程中,小男孩发现,汤姆并没有传言中那么可怕,反而是非常温柔的一个人。他喜欢蚕宝宝,收集了满满一抽屉宝藏般的蚕茧;他很喜欢看书,经常给小男孩讲一些寓意丰富的故事,分享他喜欢的诗和画。两颗内向的心互相陪伴,慢慢靠近,于是有了这一幕。
汤姆的姐姐翻着汤姆入伍前的照片,怀念又惋惜地对男孩说:“从前的汤姆热情开朗,总是充满希望。要是你能认识那时候的他就好了,约瑟夫,我敢肯定,你会喜欢他的。”小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现在也喜欢他。”
汤姆的姐姐当场泪奔,看到这里的我也是。当你以为自己被全世界抛弃的时候,有一个人告诉你,我觉得你很好,我很喜欢,这种被看见、被接纳的感觉,会给一个处于低谷或自卑的人莫大的安慰,会觉得,这个世界还有值得为之努力活下去的理由。
“也许奇迹就是太普通了,我们都忘了要怎么看见”
初读《金色蚕茧》时,刚好赶上女儿去老家住两周,她因为生疏拒绝我,我甚至错过了她第一次走路。作为一只极度敏感甚至有些产后抑郁的巨蟹,我并没有收获想象中相互依赖的亲子关系,不知道该如何与这个一岁多的小家伙相处,似乎自己挣扎在工作和妈妈角色之间所付出的努力,并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回应,很难过。看到书中汤姆和小男孩探讨奇迹是什么的时候,一直到那棵蚕茧树的出现,我都泣不成声。它们来得太是时候了。
读完这本书那天,刚好女儿从乡下回来,我们过得很愉快,睡前读了她小时候最爱的《我爸爸》绘本,读三遍她就笑眯眯睡着了。所以她并没有忘记我,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发现它为我打开了一根新的触角——这些细小的反馈,难道不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吗?为什么总是期待宏伟壮观的奇迹,而忽略了平凡笨拙的奇迹呢?我隐约能够体会到,陷入自责多年的老兵汤姆终于发现身边充满奇迹时的解脱,以及他终于也能为帮助自己的小男孩创造奇迹时的幸福。
第二天一早,我就给这位澳洲姐姐讲了我的感受,谢谢她的推荐。晚上她回复说,在感恩节收到这样的消息,一整天都太美好了,已经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她的团队听,大家都很感动。
这封邮件让我意识到,这个故事拥有传递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因为一些挫折,退缩在自己的茧中。故事里的汤姆、小男孩和奔跑怪人,都专注在自己的痛苦中无法自拔,唯有怀抱希望,才能破茧成蝶,成为更好的人。而所谓相信奇迹,很多时候就是抬头看一看,给生活一个机会,你会发现它并没那么糟。
“贾米森先生,上帝祝福你!”
贾米森先生,也就是英文书名中的running man,奔跑怪人。他的悲剧都是在汤姆和小男孩的相处中侧面描写出来的,却十分令人揪心。一个普通下班的黄昏,他下了公交车,发现自家房子的方向浓烟滚滚,他越走越慌,渐渐跑了起来,跑到家门口,发现房子和妻女都已被吞噬在熊熊烈火中。哭号,挣扎要进去,却被消防人员拦住,告诉他已经来不及了。从此这位贾米森先生就神志失常,每天跑啊跑,每逢葬礼都要坐到教堂最后一排,葬礼一结束就往外跑,成了小男孩的童年噩梦。
听起来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令人绝望,好在他最后得到了救赎。在最后的葬礼上,小男孩勇敢地追上了奔跑怪人,将汤姆给他带来的生活下去的希望,传递给了奔跑怪人,贾米森先生。那天夜里,奔跑怪人几十年来头一回拜托噩梦,这一次,他终于追上死神,从火海中救出了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们。
这个故事太温柔,为每一个角色都安排了暖心的结局,哪怕有角色死了,也早就冲破了自己厚厚的蚕茧,获得了救赎,并且为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而努力了。总之,读完无比窝心,长舒一口气:啊,真好。
奔跑怪人的故事,不知道有没有让你想起一个人——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的林爸爸,悲剧如出一辙。重新关注到他是因为疫情期间一则热搜,说这位林爸爸在疫情最艰难的时候捐出了5000个口罩。好奇之下关注了他的微博“老婆孩子在天堂”,我敬佩地发现,他一直没有停止成为一个温柔的人,在遭遇了这样沉痛的打击后,选择把爱传递下去,给更多的人。这是多么艰难又可贵的决定。好奇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能做出这般选择,我一口气翻完了他三年来所有的微博,看到一开始的悲痛绝望和繁琐官司,再看到2017年10月,他在朋友的陪同下去了趟福利院,帮助特殊人群捐衣、理发,“很累但很充实,心也不空了”。
我也许无法真正体会林爸爸经历了什么样的痛苦,但是他的经历让我继续相信,每一颗受伤的心,都可以拥有救赎的力量,每一次为他人伸出援手,也是为自己找到继续热爱这个世界的理由。2020年我们经历了太多阴霾,却也还是能看见微光闪烁。
希望这个温柔的故事,也能刚刚好出现在你的生命里,为你带去些许力量。就像封面贴纸上写的那样:
一颗心拯救另一颗心,一个灵魂帮助另一个灵魂,再厚的蚕茧也有冲破的那天。. 因为这本书,我和两岁半的女儿一起养了几条蚕宝宝(多半时候都是她在帮我喂桑叶呢)。从5月10号一厘米不到的一龄小蚕,养成了6月1号的一盒蚕茧,真的有金色哦,在阳光下会发光,很漂亮。不知道什么时候孵化出来,打算像汤姆一样,送给需要它们的盆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