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高更》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高更》经典影评1000字

2020-06-25 22:3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高更》经典影评1000字

  《高更》是一部由Edouard Deluc执导,文森特·卡索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高更》影评(一):《在他乡》

  1891年,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在巴黎的艺术圈已小有名气,但为文明社会虚伪矫情感到厌烦。对于原始世界渴望驱使离开家中妻小,来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准备好为追寻已久的自然野性纯粹生活创作环境牺牲一切。忍受着经济上的贫困精神上的孤寂,高更走进丛林深处,认识地的毛利人,邂逅原住民女孩德胡拉;一段三角关係也若隐若现地缓缓浮出。这座远方岛屿彷佛是他灵魂故土,此处充满生命力人物面貌与地景线条都成为他的缪思,激发他创作出艺术生涯中最具标志性的大师之作。

  《高更》影评(二):人物的刻劃很好

  人物的刻劃很好

  。

  從藝術偏執自私的討厭鬼模樣到遇到繆思德胡拉後靈感迸發但是依舊偏執的控制狂模樣再到發現繆思竟然有外遇後搬家並為房租養繆思而放棄繪畫做起碼頭工人辛酸模樣,但依然此時有極強的控制欲將繆思鎖在家裡。(但是外遇哥哥還是來解救德胡拉了)

  最終,碼頭工人高更著遠方的海天一線,決定回法國。。有點突然但是眼神說明一切(對的確認過眼神)

  回到住所發現繆思竟然還在,他告訴她 :我要回法國了

  她說:我知道

  然後從櫃子裡拿出高更很久沒用的畫筆給他

  高更劃下了關於德胡拉的最後一張畫

  《高更》影评(三):记录而已谈不上影评

  借这部片多说一点。首先这部片分不高,在法国观众媒体评分都是3/5,但我愿意给满分原因不外乎,一种共情可能正是由于这种共情,让我的泪点显得非常奇怪,之前大片男性朋友都落泪的《每分钟120击》我完全没哭,这部从观众评分就可以知道看完大家内毫无波澜平淡剧情片却让我数度不忍,落泪。片里Tahiti的风景令我失望,高更的故事在《月亮与六便士》里也有大概了解,但是看到高更的某次嫉妒,某次失败,某次无能,我看到的都是他背后的敏感脆弱,对生活的不妥协...回家的路上我在想,在思考实现自己理想这种伟大目标之前,是不是先要去思考怎么能努力不让自己的人生变成悲剧,但又在想,这也许就是走向平庸的路。

  《高更》影评(四):理解自然

  《高更:爱在他乡》在巴黎小有名气穷困潦倒的高更遵循内心的原始野性和冲动离开巴黎来到大溪地寻找灵感回归自然。在拥抱大自然之时,高更邂逅了毛利女孩德胡拉,德胡拉极大激发了高更的原始想象,他的灵感如泉涌迸发,然而他和德胡拉之间的感情遭遇危机,为了挽救这段感情高更带着德胡拉离开了,靠在码头搬运果腹度日,德胡拉最终离去。高更返回法国,后又返回大溪地,再也没见过德胡拉。

  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笔下的男主角,就是以高更原型。值得一看的电影,保罗·高更(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看了电影之后,再看看他的画,带着高更对德胡拉的满满爱意,才可以算真正理解了画,理解了野性,理解了自然。

  《高更》影评(五):不是情史,倒是高更艺术创作的最重要时期

  提起塔希提(不过还是觉得大溪地的翻译更有诗意,认为许多港台的翻译更有韵味),不能不想起高更,提起高更,不能不联想到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也可以这样说,塔希提为高更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灵感,高更让这个太平洋上的小蜚声全球。

  影片以高更来到小岛作为开始,以离开小岛而结束。与以往印象中固有的想象差别很大,以为高更是一个功成名就的画家,一个花花公子,厌倦了灯红酒绿的巴黎生活,来到处于原始状态的塔希提猎艳,同时也创造惊世骇俗的画作,提高自己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其实,此时高更的境遇并不比梵高好,贫穷和困窘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不过他到了小岛运气不错,当地居民要把自己十四岁的女儿德胡拉嫁给他。在今天的我们看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但细想,也不过是为女儿找到一碗饭吃。不用彩礼,不需要房子车子等条件,高更就把女孩领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就像夫妻一样生活。这里应该不是因爱的火花碰撞的结合,更像搭伙过日子。高更离开时,也没有搜索到德胡拉的身影。据说,后来高更再到塔希提,也没有见到这个女人。这部电影绝对不是表现高更的情史,更像是生活的片段。

  《高更》影评(六):我为什么要放弃画画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来我学画画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中国的徐悲鸿。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徐悲鸿只不过在中国才有人知道,放在欧洲也许连一个艺术家都不算,只能算一个画匠,于是我就想那我一定要成为一个大师。

  那时候我高三在北京的一个画室里进行考前训练,我努力把自己的感受画进画里,然后还要迎合艺考的风格。当时的我虽然更腼腆但是内心其实很有自信,我从来没想到我的画连省联考都过不了。第一年没过我还安慰自己,到第二年也才刚过线二十分的时候我已经彻底失望了,于是我干脆放弃学画画了。

  如果画画不能表达出作者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只是一味的强调造型和空间那么画画毫无意义。

  一个画家和一个艺术家考虑的永远都不应该是现在而是百年以后的事情,在国内画画是为了生存,为了提高生活品质为了凸显自己的特立独行为了体现自己的才华,这些都不过是为了自己在别人面前装逼。

  我宁愿不画画也不想糟践画画,我也想提高生活品质也想特立独行也想吸引异性,我不画画一样可以,我真的不想糟践画画。

  有的人是在用命在画画,比如梵高比如高更,我虽然没有用命在画,但是也在用我全部的热爱在画,我可是从小就画画啊。

  可能我就是不想继续让考试来侮辱我。

  《高更》影评(七):想要重生就必须溯本

  《高更:爱在他乡》表现了画家第一段在大溪地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他的周折,他的颠沛流离,他与贫困和孤独所进行的斗争。人也好,爱也好,都是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通过电影,我们终于看到了他那些伟大作品的人物原型,他的爱与他那些作品是一致的。编导通过这部电影,似乎为我们解除了画家那些作品的固化,演义出了鲜活的人物和生活。

  高更作品所表现的那种原始的美感,自然、野性、简单、纯朴,充满力量和光明,都可以看作是现代社会的来源。原来我们有着如此美好的开始,人间正道是沧桑,邪恶、虚伪终究会消亡,这些作品自然也让我们涌起对未来的希望。我理解这就是高更所说的,想要重生就必须溯本。

  现在我们去巴黎、罗马、伦敦,在画廊,在书店,都能看到高更作品被印制在各种文化用品上出售。令人遗憾的是,画家生前却看不到自己作品受到如此广泛认可,取得如此巨大的商业收获。这绝对不是高更的个案,从产业链的角度看,画家脱离不卖家,再伟大的画家也要有人赏识,再伟大的作品也要有人购买。而有钱的卖家少不了附庸风雅,不大可能赏识那些横空出世、具有创新突破的作品。所以画家的孤傲,画家的贫穷与卖家的无知,算得上是上天制造的遗憾和不公。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上天也没有无缘无故地折磨画家,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苦其神,贫穷造就了伟大的画家,安逸和平淡才是艺术家的坟墓,这一道理通过电影再次得以证明。

  《高更》影评(八):天哪艺术家:穷得只剩下画笔了,人生无穷尽

  看《高更》,就会想起《月亮与六便士》的前半段。

  斯特里克兰德出走了,抛弃了妻子,说再也不会回去了。 给出的理由是,我要画画。

  到这里为止,这本书真的是又悬疑又浪漫: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控制不了我自己。当一个人落水了,他怎么游泳都不要紧,游得好还是坏都不要紧,他必须做的就是赶紧从水里出来,否则他就要淹死了。”

  还有他妻子听闻丈夫因画画出走后的反应:

  “只要我觉得他是和哪个女人一起私奔的,我就认为还有机会让他回来。可我不相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现在的问题。三个月之内,他可以对一个女人厌烦到死。可是,他说他要画画,不是因为爱情出走的,那一切就都完了。”

  天哪艺术家,落水得刚刚好,穷得也刚刚好,穷得只剩下画笔了,人生无穷尽。

  《高更》影评(九):不是情史,倒是高更艺术创作的最重要时期

  提起塔希提(不过还是觉得大溪地的翻译更有诗意,认为许多港台的翻译更有韵味),不能不想起高更,提起高更,不能不联想到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也可以这样说,塔希提为高更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灵感,高更让这个太平洋上的小岛蜚声全球。

  影片以高更来到小岛作为开始,以离开小岛而结束。与以往印象中固有的想象差别很大,以为高更是一个功成名就的画家,一个花花公子,厌倦了灯红酒绿的巴黎生活,来到处于原始状态的塔希提猎艳,同时也创造惊世骇俗的画作,提高自己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其实,此时高更的境遇并不比梵高好,贫穷和困窘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不过他到了小岛运气不错,当地居民要把自己十四岁的女儿德胡拉嫁给他。在今天的我们看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但细想,也不过是为女儿找到一碗饭吃。不用彩礼,不需要房子车子等条件,高更就把女孩领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就像夫妻一样生活。这里应该不是因爱的火花碰撞的结合,更像搭伙过日子。高更离开时,也没有搜索到德胡拉的身影。据说,后来高更再到塔希提,也没有见到这个女人。这部电影绝对不是表现高更的情史,更像是生活的片段。

  当然,也不能说德胡拉在高更的生活中一点也不重要。在高更的许多作品中,都与这位十四岁的少女有关。名画《游魂》就是高更深夜回到森林小屋,看到德胡拉惊恐万状睁大眼睛,似乎鬼魂刚刚从她眼前掠过。高更的创作灵感更多当然来自塔希提的清丽的热带风光,随处可见碧蓝的天空和海水,远处的白云,近处硕大叶子的雨林,这些都给了高更不竭的创作源泉,因此也画了不少塔希提的风景名作。

  高更的画作虽然现在价格高得惊人,但丝毫不能改变他的生活状况,连德胡拉想要一件白色衣裙去教堂祷告的小小愿望都无法实现,最后只能看着小情人与他渐行渐远。梵高也因为太穷而被遣返回到法国。所幸是遣返,否则他无法买得起船票的。当然,高更没有亏待这座岛屿,估计现在去旅游的人,大半与高更有关。

  《高更》影评(十):画家的神韵在哪里?

  此前刚刚写完一本关于塔希提的长篇小说,其中还捎带写到了高更在那里的经历,原本对这部电影是颇为期待的。可惜看完以后,难免有点失望,感觉影片把一个追求创造性的画家生活,写成了一段平庸的“三角恋”。

  高更在塔希提的生活经历是怎样的呢?先看看我的小说中的这几段描述吧:

  1891年4月初,法国著名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在家人离开后,启程来到塔希提岛,住在距首都帕皮提4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里。在这里,他从当地毛利人的身上找到了创作灵感,与当地女人的爱情也滋润了他的情感,他创作了一批具有塔希提风味的画作。可惜拮据的生活和恼人的健康状况困扰着他,让他难以为继。1893年8月,身无分文的他不得不返回法国马赛,继承了叔叔的遗产。

  然而,巴黎的生活仍然令他厌恶,他的作品拍卖也非常让人失望,这促使他决定重返塔希提岛。1895年3月,他再次告别巴黎,前往塔希提,从此没有再回欧洲。在这里,他的生活也充满苦痛和烦恼。转年4月,他腿部的旧伤复发,不堪忍受的痛苦让他持续不断地产生了绝望的念头。到1898年,贫困、失望和精疲力竭严重摧毁了他的精神和心灵,加上不堪欧洲人的蔑视,这年2月14日情人节这天,他干脆服毒自杀,幸而被人发现,送进医院救治,并进行恢复治疗。到1900年3月,高更因贫病交瘁,已经无法拿笔作画了。在塔希提居住期间,他也卷入了岛上出现的那场反华浪潮,曾贴出布告,提出要组织集会“讨论阻止华人入侵的办法”。

  1901年,高更离开塔希提岛前往马克萨斯群岛。有些可悲的是,1903年3月13日,他由于想保护土著人的利益,遭到宪兵吉施奈依的诽谤和非难,因此被法国殖民当局判处3个月监禁,罚款500法郎。不服判决的高更想要上诉,却筹集不到去申诉的路费,处境出奇地悲惨。结果是,在这年5月8日上午11点,身处监禁中的保罗·高更不幸去世,在画架上留下一幅尚未完成的风景画,画名是《雪中的布列塔尼村庄》。

  以上就是我的小说中对高更在塔希提生活的一个概括性描述,显然,从这里可以看到,高更在塔希提值得讲述的故事不少,不只是单纯一个爱情故事。

  也许导演或编剧认为只有写这么一段“三角恋”才有所谓看点,其实,这是回避了塔希提婚恋生活的真实情景。实际上,片中的女主“德胡拉”应该是一个综合形象,也就是说,高更当初在岛上,并不是只找了这样一个女子成婚,“德胡拉”是高更交往过的诸多当地土族女子的“合成体”。事实上,当地土族女子性情开放,与众多男子交往,并不在乎贞节。倒是有好事者,真的去深挖了高更当年的模特,找到了与画中女子相似的真人。

疑似高更所画的真实人物

  其实,我是很想知道高更怎么去创作那幅名作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的 ,可惜电影没有提供任何这方面的情节。片中说到画画,基本也就是高更让德胡拉摆个姿势,或者看到德胡拉某个姿态,就开始画她,并没有去讲述高更画某幅画时有过怎样的想法或追求。这样,我们基本看不出高更作为“画家”的存在,而只是作为一个苦逼“丈夫”的存在。看看下面这幅画,可知高更并非只画了“德胡拉”一个女人,而是画了好些不同的当地女人,这其中还体现了当地文化、宗教对他的影响,可在电影中,却都看不出来。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

  还要吐槽的就是,德胡拉从头至尾基本就没什么戏,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趴在床上。这个女人有什么喜好、什么性格、什么故事,可说都看不到,她的存在,就是作为高更的“模特”,顶多最后有点无聊、寂寞,便跟当地男人产生了感情。

  此外,片中对塔希提生活的展示,也仅仅是一些风景,缺乏展现那里的风俗、宗教等方面内容,这也让我感觉有些失望,估计是编剧对那里的生活并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去编故事。甚至就是画家如何画画,如何用笔、用颜料等等,也很少展示。显然,按现在的方式拍,是很难拍出画家的神韵的。

  当然,男主文森特-卡索的表演还是非常投入、认真的,将高更的穷愁潦倒展现得非常真实。片尾的音乐也非常棒,值得观众把字幕看到结尾再起身离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