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与地》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天与地》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2020-06-26 22:4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与地》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天与地》是一部由鄭開宇执导,黃德斌 / 謝東閔 / 梁彥宗主演的一部香港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天与地》精选点评

  ●少一些妥协,多一些热爱抗争

  ●风景很美!集数太少了!

  ●太短了。但那首歌一播,马上感动

  ●依旧很真实节奏也很快

  ●节目是有创意可惜中途登山过程同埋落天坑过程太少,成集20分钟重点都是个人访问,有点主次不分,真心浪费了这么大耗资,明明可以再拍长几集,细节讲多d

  ●曾经花了三年时间曲折地把同名电视剧完。致敬。是最好的港剧之一。走作品。很好的作品。

  ●诚意之作啊,黄德斌在最后无法攀更加高的地方感叹年少多好……即使大大墨镜挡着脸,我也知道他流泪了,我也泪目

  ●虽然有黄德斌。但这个天与地并不是那个天与地。

  ●我始终觉得喜欢音乐的人 就算差 都不会差到极点

  ●我们最终都会终点相遇。不要永远朋友失望开始更多理解他人,每个人背后的故事,还有生命轮回。关于隐喻的故事,依然触动内心

  《天与地》观后感(一):失去的TVB,失去的價值觀

  今天無意中聽到《年少多好》,於是想來豆瓣看一下天與地,看看有沒有評分(我有評分強迫症)先發覺這個頁面消失了。仔細想來也是,畢竟這部戲有太多值得和諧的部分了——直擊人性黑暗諷刺立法會選舉,最後一集的live show場面令人想起某件驚動世界大事……回看現在TVB現在只剩下師奶口味的喜劇,冇離正經,真是無計。

  《天与地》观后感(二):天与地

  ——你從來不喜歡做讓人擔心那一個,但你知不知道什麽都往身上扛才最令人擔心?你說什麽都可以解決,我不相信你沒經歷一個人覺得害怕的時候。爲什麽不可以說出來,讓大為你分擔?

  ——如果有一個答案可以解決問題,倒不妨對別人說。沒答案的話幹嘛要更多人去為這問題而煩惱?...

  ——你先試一下,其他人可不可以令你相他能幫你......你口口聲聲說没人能給你答案,所以你不想去麻煩別人,但是正因為你不開口,其他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問題是什麽,試問你一口咬定他們沒有答案,這又公平嗎?嘗試去接受別人的幫忙,信任其他人可以幫助你,這不表示你就變成了一個弱者,因為你能夠令他們有機會這樣做,對他們來說,可能才是一種幸福.

  《天与地》观后感(三):天与地结局理解

  天与地这部剧讲述了人性之间的猜疑 陷害 虚伪,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等。剧中的配乐很有感觉穿插剪辑手法使这部电视完全就是一部30集的电影。我认为剧中讲述的rock&roll摇滚音乐精神应该是映射时的政治环境。在片头3人被眼前的生活环境所屈服,结束了创建的乐队。接着就是发生了在雪山吃掉同伴的事情,回来后各自选择了逃避现实的方法,放弃了他们真实的自己以不同的方式去麻木淡忘发生过的悲惨事件,联想一下剧情的叙述真的和当年发生的事件一样。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价值观,不要因为一件事从而选择逃避遗忘,更不能随波逐流主流的思想方式,做回自己独特价值理念,不畏强权,每个人应该要做回自己。结尾,编剧更观众呈现了如果主人公不被眼前的现实生活所放弃自己的理想接下往来美好的生活状态,因此也不会发生连锁的悲惨结局。所以这也难怪这部有质量的神剧被封杀,现在的电视剧更多都是使全民弱智化,劣币驱逐良币,也很难再有这部良心剧了。

  《天与地》观后感(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家明

  青葱岁月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总有一天,你会变成当初你讨厌的模样。”

  剧中,四个年轻人年轻时一起追逐属于自己音乐梦,但由于生存的压力、时代的紧逼、现实的无奈、再加上一次旅行的意外,最终四人不欢而散。

  年轻时的一切梦想似乎与现实总是冲突的。回想我们的曾经,无数个现在说出来也觉得荒唐可笑的想法占据了那段叫做青春的岁月。那时我们年少轻狂,敢于想象。但是,现实的无奈与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与洗刷,使我们开始慢慢变得现实,现实到不在追求那先摸不到轮廓看不清未来的东西,例如所谓的个性、自由、梦想。我们慢慢开始变得现实,变得缺乏安全感,开始想要追求一些摸得着看得清更加实在的东西,例如金钱、权利、名声。

  我常常跟朋友说:“什么是成功?不就是一群有钱人想要更有钱而创造出来让其他人为他服务的学问。”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个世界都在追求同样的东西,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行为。所谓的主流价值观慢慢开始腐蚀你的眼睛,吞噬你的心灵。慢慢地,你连怀疑的念头都不复存在。

  此时此刻,我也开始踏入二字头的岁月。曾经年少过,曾经也愤青过。有时也会跟着别人喊“不想长大,不想被世界改变。”就算歌词里唱到的“为什么人一长大就习惯了这个世界。”渐渐地,我们开始不再像从前“疯狂无知”,开始追寻看似实在的东西,更高的分数、更有名的学校、更高的职位、更大的车子、更大的房子……

  到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以主流价值观的判断标准看《中国合伙人》的话,他们是成功的,因为他们改变了世界。但是,真的是他们成功地改变了世界,还是他们被世界改变了?仍然年少的我,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习惯是个很可怕的东西,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便渐渐习惯了身边很多东西,包括一些之前看不惯的东西。也许终有那么一天,我们开始渐渐习惯了身边的一切,开始被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给洗脑了,然后慢慢开始追寻那些我们以为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过得开心安逸,然后渐渐老去。直到入土为安我们也觉得我们这一生值得了。到了那一天,当我自己再次看到这篇文章时,也许会嘲笑当初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但到底,也没人能说到底哪种生活才是对的。

  剧中一开始,是从十八年后彼此的生活开始讲述。阿Yam依旧生活在家明的阴影中,Joe因为受到良心的谴责而加入工人社团为社会底层谋取福利,Angus已经变成了一个为了利益可以出卖自己感情的金融师,而Ronnie最幸福,因为什么都忘了,在加拿大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然后回到香港。

  四人各过各的生活,看似已经忘了当初的事情,但其实却依旧生活在当年家明的阴影中,不断逃避自己的生活。直到后来真相逐渐的曝光、四人间不断的矛盾冲突、阿Yam从逃避到慢慢接受了现实实现了自由,Joe饶了个弯路后也慢慢改变了自己,Angus逐渐放弃了追求名利的欲望,Ronnie从想让好友重聚到记起所有事重新面对自己的良心。大家在家明死后的十八年的逃避后,终于开始慢慢找到迷失的自己,同时也找到了友情的真谛。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家明。在你生命的某一刻,他会突然唤醒你,让你不再迷茫不再疯狂。开始慢慢接受现实的一切。就像最都大结局一样,编剧设了一个类似《蝴蝶效应》+《罗拉快跑》式的结尾。假设了当初如果家明没去天山,一切又会怎么样?虽然四人没有在继续走音乐这条路,虽然大家从此各走各的,但始终不变的仍是友情的坚贞和对音乐的热

  很少有一部港剧能够不用亲情爱情等被编剧们用烂的元素来触动观众的内心了。纵观整部剧,主题都在 “音乐”“友谊”“青春”上。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残酷现实作为故事的主线开头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再一步步抽丝剥茧露出主题。剧中人物性格的大变,一环扣一环的剧情演变,都不得不佩服编剧戚其义的天马行空。探讨城市快速发展下迷茫的人们,主流音乐冲击下独立音乐的存活(主流价值观对个人想法的洗脑),追逐名利时对人性道德抉择的探讨,都算是本片的看点,至于最后那个过于梦幻的结局,个人认为虽不至于狗尾续貂,但还是有失水准。(不包括那个《蝴蝶效应》+《罗拉快跑》式的结尾)

  2014.07.14

  《天与地》观后感(五):城市化下的丢失

  旧文,不关心原来的条目为什么被删除/屏蔽。本文内容系同名电视剧影评,借地重发。

  距今已有一些时日了,但还是说不清楚为什么《天与地》会带给我这么深的感觉,也许tvb已经真如大家所一致认可的那样,太过于公式化了,流水的剧本剧情流水的导演演员,很多小时候看港剧长大的人不知道是不是都已经习惯到无从改变了。

  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多了很多回忆多了很多穿插的拍摄手法,而是感情牌打得太好了,一部细腻的港剧将近是奢望,尤其是对于香港这座已经极致城市化的东方之珠来说。也许,那些每天穿着正装打着tie,提着公文袋搭着地铁去office的人们可以很简单在剧里寻找到各种各样的似曾相识。人性,理想,友谊,回忆,怀旧风,城市化进程主流价值观和少数思想的不兼容。

  首集开播耳目一新!阿YAN开场的确装扮实在令我不习惯,拿着麦沿着海边追着海豚的场景的确清新。慢,对于快节奏的城市人来说反而及其不习惯,然而这却可以让人们可以在看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去放松去思考,而不是一味麻木的跟上公式化剧情的节拍。

  家明无疑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鼓佬、Ronnie,黑仔同时对阿YAN的那份特殊的情感其实是源于对家明的缅怀,而阿YAN只是家明的投影。家明即象征着一种年少时的梦想,也象征着一种道德底线,而雪山上的“人吃人”事件则意味着道德底线的突破,以及对梦想的扼杀,而所有这一切放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显得极其具有现实意义。三人下山后的不同反应显然是城市化中我们的不同角色,尤其和“吃人”事件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做过比较之后,编剧的用心溢于言表。

  刘俊雄是最为复杂的人物,有人说“在一个band中,鼓手掌握节奏,贝斯负责曲调,吉他负责音色,主唱负责带出思想”从回忆中可以看出,年轻时候鼓佬明显是四个人中最为现实、最不诚恳、谎言最多的一个,因而在雪山上最先想到食人也就顺理成章,然而他不敢,不敢一人将其付诸行动一人承担这一非人举动的重责,于是煽动。

  他内心是一个队控制与权力充满欲望的人,所以在他变质以后可以明显发现他是所有人之后手段最多的那个。可另一方面他却恐惧责任,所以他吃斋,他加入工会。搞工会这是一种人格反差,如果真的是在忏悔,可以参加教会,多做义工,可是没有,他选择了工会,这个选择恰恰再次暴露了他的本性,他渴求一个可以站在高处呼风唤雨的领导地位,他渴求权力,渴求控制,这就是鼓手的人格体现。在工会里他为什么不认同泉叔的妥协和长远斗争?因为他厌恶妥协,他渴求主动权。选举的失败使他卸下面具,一夜之间让所有的人陌生,而这实际却是每个人欲望最真实的变现,只不过我们不承认我们认识到。

  最终编剧的善意让他在结局上演了一场救小女孩的时候意外身亡,而不是我所猜想那般死于与黑仔的争斗之中。就整部戏的主题而言,鼓佬无疑是最贴合“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一主题的。

  与鼓佬恰恰相反,黑仔更多的是一个被动协助者,不是第一个下刀不是第一个下决定,在被迫做出非人举动后吗,极端事件多导致的人格冲突出现,而结果就是他强制改变自我的观念,于是一个“满脸胡须,满身纹身,爱好拳击”形象的证券经纪人出现了。野兽型其实是最为脆弱自责最深的内心,所以他会第一个向阿YAN请求一句“原料”所以他对鼓佬说“谁都可以和她在一起但就你和我不行”所以他会第一个向阿YAN说出真相。

  城市化使得黑仔大量诞生,他们在这一追求成功、财富、声誉主流价值观浪潮中无限的将原则标准放低,处处踩线,最后将道德底线完全抛弃,手段只是结果的一种过程。他们和自己说这个世界便是这个样子,我天生就这样冷血,别人受害不是因为某个人的错而是身为失败者的代价。他一直在游走,游走在天堂与地狱的边缘,承受痛苦时间最长,便是回答警察那句“你不觉得你很幸运,因为你没有收到报应”的“你怎么知道我没有”的诠释。

  对于道德沦丧反应最能引起共鸣的也许当属Ronnie,失忆成了逃避最重要方法,也许是最能代表现实中麻木而不知的大多数,既不能无视良心的存在却也不能克制自私的本性。Ronnie是第一个在警局爆出真相也是十八年后最为单纯善良的一个,另一个事实是雪山上他是第一个下刀的。原因也许右二,其一是当时他身处大病身体极度虚弱,生理对食物的需求覆盖了道德层面的一切;其二是他清新的意识到病危的自己与家明一样有着被吃的可能,自私的本性将他和家明摆在了生死的对立面。后者可能性较大,因为这透漏了一种自私衍化出来的强大自我保护,而这种自我保护使得精神性选择失忆成为必然。

  一样的极端事件导致了人格冲突,不同的是他无法学黑仔去美化自己作为也无法学鼓佬自如戴上面具生活,所以“选择性失忆”成了第三种选择。

  普通的大众是善良的,可是善良的普通大众的心里面都装着一个鬼,不知道什么样的意外下他会出现。可以肯定的是,城市化浪潮让这样的鬼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逃离是最好的选择,Ronnie跑到美国了所以回来后他变成一个好父亲好丈夫,也做出了很多人所期盼的选择,说出真相接受指责然后重新做人。现实是这只是少数人,城市化只会让更多的人往中心城市跑,农村跑向城市,内地跑向香港,国内跑向国外,低收入跑向高收入,跑着跑着心理的鬼也跟着跑出来了,然后就是一场人鬼马拉松,看谁跑得过谁,只是终点无处安放。

  人性如此,年少的理想又何尝不是,长大了理想被现实扼杀了(人吃人事件第二个象征意义),有人修改了自己的梦想让他变得越来越现实,有人忙忙碌碌说自己从小没有理想这回事,有人做着相反的事然后对自己说这是在实现最初的那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