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野有蔓草》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野有蔓草》读后感1000字

2020-06-26 23:06: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野有蔓草》读后感1000字

  《野有蔓草》是一本由蓝紫青灰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野有蔓草》读后感(一):多识草木之名 ——评蓝紫青灰《野有蔓草:<诗经>草木图志》

  这是一本写《诗经》草木的书。草木是微物,但绝非无关宏旨可有可无之物。对《诗经》而言,们又和比兴之美息息相关了解草木,对真正理解这些古老诗篇而言,又是极有必要的。

  读完这些文字中不难勾勒出先秦时代的草木群像。野豌豆翘着纤细的卷须蔓延于田野,蕨菜在山林中探出拳曲的嫩芽,车前子铺展肥叶片,荇菜擎着小火炬般的小黄花随波荡漾,它们在蓬勃生长,也在等待妇女们的采摘。那个年代,田野上少有真正的“闲花闲草”,它们是一家人饭食、身上的衣裳牲畜口粮祭祀的供品、医治的良药……人们播六谷植桑梓,也在自院落里种木槿、锦葵,如此,男子才会随口说出“颜如蕣华”“视尔如荍”,把心上人比作这两种锦葵科植物;北面可种萱草,萱草耐阴,不知为什么古人赋予它“善”(谖草)的名号不经意间让这喇叭状的橙红花朵成了后世的忘忧草;门口种桃树,花灼灼,果实甜美,木还可以辟邪……

  时,农业已经发展起来,园艺大约还处在萌芽阶段。没有那么多的人工干预,人们歌咏的多是野生的植物。时至今日,它们依然长在田野里、山林中、田埂间,和城市建筑缝隙点缀城市的繁华陪伴乡村落寞,自开自落,虽无人处不改其芳。

  改变也许只有名字。蕣变作木槿,荍变作锦葵,茹藘变作茜草,芄兰变作萝藦,常棣变作郁李,葍变作鼓子花,荆、棘变作荆条和酸枣,茆变作莼菜……我们将秀词丽句反复诵读于唇齿间,铭记在心,却和这些句中花草对面不相识。那些雅致的名字,被闲置在古老的诗篇里,又被诗歌赋意义,变成了一种符号。比如,说“薇”,难免要提及那个征戍归来的哀伤士兵,或者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说“蒹葭”,必会想起佳人,眼前浮现芦花雾茫茫——实际上,“蒹葭”是未开花时的芦苇和荻,还是青绿一片呢……

  就算是现在依然活跃民间的名字,细究起来,也存在名实的龃龉也就是说,几千年前的名字,在历史进程中,被后人张冠李戴了。如“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芍药多美啊,男女在河边以芍药相赠,何等浪漫旖旎。但是,此诗写的是上巳节风俗时节农历三月,那时候芍药还没开呢。比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个“木瓜”并不是今人常吃的热带水果,而是蔷薇科木瓜,开美丽粉色花。热带水果木瓜叫番木瓜,原产美洲,“番”字已标注了它外来者的身份。

  不知道这些看似琐碎的知识,对诗歌的理解难免错讹。而了解了植物的面貌和前世今生,你会惊觉那些看似微贱的野草野花们一点都不简单,各有各的来历和传说。而当你注意到山野之上到处都是荆条和酸枣树时,大约会恍然大悟,为什么古人要把开辟蓁芜叫作披荆斩棘,它们实在是太多了。我小时候,乡人管鼓子花叫“敷子苗”,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应该写作“葍子苗”,正是“我行其野,言采其葍”的“葍”。极乡土的语言突然就有了古意。

  此时,诗句里的名字们也生动起来,在书卷上伸展叶片,吐露芬芳,摇曳生姿。这未尝不是《诗经》之美的一部分。

  而这本书,正是了解《诗经》草木之名的不二之选。

  《野有蔓草》读后感(二):《野有蔓草:《诗经》草木图志》:由草入情,知经更甚

  增广贤文里说:“人生一世,草生一春。”人生短短百年,弹指间灰飞烟灭;草生区区一季,须臾间化为尘土,我却不这样认为。 人死之后,只剩虚无;草木枯萎,来年再生。 千年前的那个人与千年后的人已经无甚相关,千年前的那株草却还是千年后的那株草,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野有蔓草》一书中,作者蓝紫青灰以千年后人的眼光,探寻千年前的草木之名,发掘他们背后的故事。草木之美,在于其本身,更在于触物起兴、托物寓意的中国古典文化。 读《诗经》,识草木;识草木,才懂《诗经》。植物草木文化中所有的诗意几乎都可以追溯到这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周民族史诗、政治美刺诗、婚恋诗、农事诗、征役诗和燕飨诗。这些诗中,无一例外的,都会出现草木之名。 婚恋诗通常描绘了人们纯真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人们大都认为《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日明媚、桃花灿烂的日子里,带着众人的祝福出嫁的场景。作者结合历史背景,进行研究,提出了另一种说法:也许这首歌实在恭祝春神句芒归位呢!另外,桃木从古自今都有可以辟邪的说法,你可否知道这个传说的来源呢? 桃之一物,无论是《桃夭》里的爱情或对春天的赞美,还是《桃花源记》里不问世事,独自灿烂的芳华,或是夸父追日里弃丈成十里桃林的伟大精神,都足以证明“桃”在传统中华文化里被赋予了深刻的美好的寓意。 农事诗描绘了反映百姓日常劳动生活。《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妇女们在采摘芣(fú)苢(yǐ)时唱着劳动的歌,唱出了欢欣喜悦,也唱出对未来的憧憬。这里的芣苢就是路边常见的车前草,我童年的小伙伴都唤它“磕头草”,只因这段叶子,扯动叶脉,便能让它让磕头似的弯腰,甚是有趣。 政治美刺诗《食野之苹》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里的蒿,是指中药青蒿,屠呦呦就以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抗疟疾特效药)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屠呦呦的名字也取于《诗经》,这是多么奇妙的穿越千年的缘分呢? 《野有蔓草》一书中,对许多植物古名的具体所指进行了探讨,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阅读过程中,我深感作者的用心,文章兼顾文学性与科学性,配图皆是纹理细腻的精美手绘,再现了动人的《诗经》时代的草木世界。 《诗经》里的植物,在今天我们也常常可见,却有些只知道它的方言名称,有些知道它们的学名,通过这本书,了解它们千年前的名字,它们在历史上的文化涵义流变,以及不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也别有一番乐趣。从植物的角度,来解读古老的经典《诗经》,把握传统文化的脉络,由草木代入情感,从而更加了解《诗经》,对经典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次有意思的体验。 一项懒人读书的我,读俳句懒得查假名,读古文也懒得查拼音,如果《野有蔓草》能有注音的话,那就更好了!另外,推荐大家观看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感受植物穿越千年,依然蕴藏的巨大力量。

  《野有蔓草》读后感(三):用植物与文学的邂逅,诠释《诗经》最美人文画卷

  古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言下之意,人有感情,草木是没有感情的。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读完《野有蔓草》之后,发现一草一木在《诗经》中皆可传情。表白时:“参差荇菜”有辗转反侧爱而不得的求爱之情,“白茅纯束”男子对心爱姑娘的爱慕之情;祝福时:“逃之夭夭”有对婚嫁女子的祝福之情;思乡时:“黍离之叹”和“采薇采薇”有对故土的高歌和思乡之情;祝酒时:“常棣之华”有表达兄弟之义……

  一直觉得《诗经》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古典文学巨作,因为生僻字和通假字太多,如果光看释义,又觉得缺乏了一些趣味性。然有幸读到《野有蔓草》这本书,作者蓝紫青灰通过介绍《诗经》诗句中出现的植物,从人物性格、历史典故、地理位置、或美食制作等角度,一步一步带你走进诗歌背后蕴藏的背景文化,最终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作者引经据典、极具趣味性、自带科学性,还附带独特的美食角度,加之书本精美的手绘彩图让你更加体会古典文学之美。

  《诗经》中涉及植物有152种,作者在《野有蔓草》中解读了其中28首中出现的植物。书中介绍了每一种花草树木都有着自己特殊的属性,或有着一段特别的历史典故,它们在那里摇曳生姿,即使经历千年,依然传诵着古老的情感,比如最普通的“桃”。

  桃——祝福之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周南·桃夭》

  在诗经中,“桃”在这首诗歌中表达的是祝福之情。作者从两方面对“桃”进行剖析,字义的不同理解,对《桃夭》蕴含的祝福之情也有所不同。

  其一,这是一首用在婚礼上的祝贺之歌。

  从字上来看,“桃”中有个“兆”,桃花明媚鲜艳,桃树结子繁多;十亿为兆,言其多也。在古代,女子出嫁曰“归”,用一树的桃花和满树的桃果来祝贺新娘和夫家,祝福他们开枝散叶、子孙满堂。

  其二,这是一首祭祀春神的恭祝之歌。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首诗歌创作的年代是周朝,周朝盛行巫祝文化,也就是常说的卜卦。当时社会风气极乱,人们相信鬼神之说,而桃树劈开味辛气恶,不生病虫。古人云“周人木德,以桃为梗”,人们相信桃树有驱鬼镇邪的作用,对桃树敬畏有加。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歌也许是用在祭祀春神时吟唱的,时间也是在芒种节气,春神名字叫句芒。在芒种之日,春神退位,人们为春神践行。此时,桃初成时,满树桃子,密密麻麻,他们在树上挂上彩条,载歌载舞恭祝春神归位。

  识草木,才懂《诗经》。《诗经》中出现的一花一草,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草,然而当花草遇到诗歌,却激动出不一样的情感。古人作诗爱用花草树木来起兴,托物寄情。这些植物不仅具备自身的属性,还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情感,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耐人寻味。

  《野有蔓草》用植物与文学的邂逅,把《诗经》中最美的历史画卷娓娓道来。读《野有蔓草》,感受植物们用自己独特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诉说着先秦百姓们的人生百态和风俗人情,是它们赋予了《诗经》磅礴而沉淀的生命力。

  《野有蔓草》读后感(四):《野有蔓草》:穿越两千年的时光寻找《诗经》中草木的前世今生

  作者/采薇

  十八九岁的时候读《诗经》,当我读到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时,心里就涌起一种莫名的情感。《小雅·采薇》这首诗唱的是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本是一首严肃哀伤的诗歌,可我却从中读出一种美感。我只需舌齿轻叩双唇轻启,“采薇采薇”便会从唇边流转而出,余韵悠长,那种带着悲伤的美感,就能一直流到人的心里去。

  自此,“采薇”便成了我所有社交账号的昵称。

  《诗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古往今来,有不少名家对《诗经》进行研究和解读,如明代的朱熹、清代的马瑞辰、近现代如鲁迅胡适闻一多郭沫若顾随等人,均从不同角度对《诗经》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经》赋予每个人的情感也是不尽相同的。就如顾随能从《诗经》中窥见“情操”,闫红从《诗经》中体会到两千年前春风秋雨般的爱。而蓝紫青灰却独辟蹊径,从植物的角度来解读这部古老的经典之作,令人耳目一新。

  读诗经,识草木,而只有了解了中所写的那些草木,才能更好地读懂《诗经》。

  看蓝紫青灰的微博,除了花草便是美食,花草多是些奇花异草,美食却只是家常菜蔬。家常菜蔬是我们所熟悉的,但那些不常见的奇花异草在多年前也是人们所熟悉的。就像《诗经》中的草木,几千年前也不过是寻常而已。

  蓝紫青灰有一双慧眼有一颗妙心,通过《野有蔓草》这本书,让那些曾经在《诗经》中出现过而如今已然淡出人们视线的草木,又重新活了过来。她不但让我们通过文字了解到草木的前世今生,还通过一幅幅精美的植物插图让我们看到,并由此真切地感受到《诗经》真正的寓意和魅力。

  植物文化中的所有诗意都可以追溯到《诗经》,诗三百,涉及植物的篇章在半数以上。而且,这些关于植物的字句并非只是描摹,而是与所要表达的主旨息息相关。植物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野有蔓草》这本书挑选了二十八章《诗经》名篇来讲述诗中草木有关的植物知识,以及草木在历史上的文化涵义流变。从植物的角度,来解读古老经典,把握传统文化的脉络。

  蓝紫说过,草木和文化的关系血肉相连,已经变成我们基因的一部分。现在,她就要把这部分基因进行还原,让它恢复自己原本的模样。

  法国诗人保尔·瓦莱里说过:如果你想了解事物的本质,那么就不要被它们的名字迷惑。我承认,我最初就是被那些草木的名字所迷惑,直到看到《采薇采薇》这篇才知道,采薇采薇,其实采的是野豌豆,而先秦时的薇,现在称救荒野豌豆。我确定如果当初我读到的是豌豆,肯定不会拿它来当昵称。

  而在《白茅纯束》一篇中,我邂逅了久违的茅针。白茅于我而言是儿时的记忆,而在夏商周时期却是洁净的象征,地位很高,求婚祭祀时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才有了那句“野有死麇,白茅包之”“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我就不一一搬运了,大家想知道的话还是看书吧。但如果你以为仅仅只是这样的话,那你就错了。前面我说过,蓝紫的微博除了花草就是美食。在她已出版的十多本作品中,除了十多部长篇小说,还有六部以花草为主题的美食类散文。在她的笔下,花可入菜果可入肴,而在《野有蔓草》中,草木一样可以入食。

  姑且不说人们稍微熟悉的“莼”“蒌”“蕨”“薇”,单是“芄兰”“荇菜”就足够让我向往了。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一书中,借草木山川来记录他数十年的风雨人生路。在他的笔下,草木亦是有情的。关于这点,蓝紫与他老人家不谋而合。

  还不止。

  这本书无论是装帧还是排版都很用心,采用轻便护眼的纸,字体舒适,然后实名表扬插画师猫小蓟,画得实在是太好了。而内容更是兼顾文学性与科学性,作者从诗歌引申到植物的前世今生,随即扩展到当地风土人情,最后联系自己的旅途见闻,无论是严谨的考证还是民间的传闻逸事,俱信手拈来娓娓道来。阅读此书,正是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

  山有嘉卉,诗有风雅,闲谈草木,小中识大。

  由此可见,《野有蔓草》不仅仅是一本《诗经》草木图志的科普书,也是一本很好的风土人情读本,它还是一味夏日里消暑降温的良药。

  在烈日炎炎的午后,备上水果和清茶,手捧这本《野有蔓草》,跟随蓝紫青灰走进《诗经》,在一枝一叶间寻找那些曾经遗失的美好,是为人生一大乐事。

  《野有蔓草》读后感(五):《野有蔓草》解读诗意:把诗经变成可食用的指南,她真是有趣的人

  本文资料来自《大词小雅》

  《杨照谈诗经》

  草是一种极常见且普通的植物,即便在高楼大厦的间隙,也看得到它的身影,那葱葱绿意点缀了钢筋水泥,为芸芸众生带来一股超脱的生命力,触目所及,总能被那不起眼的一丝绿意所感染,暂且忘记红尘烦恼。

  然而除了看到它摇摇晃晃的身姿,每到春季,那些馋了一冬的老饕也会逐嫩芽而大快朵颐。

我们的顶级吃神,苏轼就曾写过: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可见我们的苏大才子除了猪肉也很喜欢山野菜嘛!

  而我们另一位散文界食神,汪曾祺也曾写过一篇《故乡的野菜》,其中详细介绍了蒌蒿:

小说《大淖记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我在书页下面加了一条注:“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蒌蒿,字典上都注“蒌”音楼,蒿之一种,即白蒿,我以为蒌蒿不是蒿之一种,蒌蒿掐断,没有那种蒿子气,倒是有一种水草气。苏东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以蒌蒿与芦芽并举,证明是水边的植物,就是我家乡所说“蒌蒿薹子”。“蒌”字我的家乡不读楼,读“吕”。蒌蒿好像都是和瘦猪肉同炒,素炒好像没有。我小时候非常爱吃炒蒌蒿薹子。桌上有一盘炒蒌蒿薹子,我就非常兴奋,胃口大开。蒌蒿薹子除了清香,还有就是很脆,嚼之有声。

  果然如此,东北到了春季,多见卖蒌蒿的小贩,新鲜得带着水珠,拈来嫩尖过了水,沾肉酱,或是配了肉清炒,都是食腻家常菜的换味首选。

  写归写得,吃也归吃得,但这些菜到底长什么样子,想必常居高楼的朋友们都不得见了。

  最近得了一本有趣之极的书,虽然也是写这些野菜并各类植物的,却还有细心勾描的图样,对照着看,这才和脑中留存的印象一一对应到位。

  这位叫蓝紫青灰的作者是位妙人儿,她借着《诗经》一路漫延开来,从诗里关于草木的比兴谈到野草的吃法,带着野草的精美手绘插图,再讲到我们身边就触手可及到的草木,再来谈草木和诗经背后的故事,延展到金庸大侠的武侠之道,宫斗剧里的甜食,《红楼梦》里的宝玉少年老成,再到《山海经》之中的传说,包罗万象,无奇不有。

  书名《野有蔓草》,一书在手,神话传说我有,籍古谈今,谈人生,谈诗词,谈美女,最重要的还是吃,民以食为天嘛,吃是永恒的话题。

  这本书最好不要晚上看,会让人饥肠辘辘,减肥失败。

  就算是路边的一草一花,到了老师的笔下,也成了餐中美食,更何况半部书中的花草,竟是我熟悉的,看到它们的图样,仿似见了老友,颇有“在千山万水人海相遇,喔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恍然之感。

  看这位作者出过的书名《谁佐清欢》《一番花事著光影》《花月令》《花为馔》《食其果》《蔬食者》,简直就是一位花草界的饕餮。

  此书正如她自已的题跋:山有嘉卉,诗有风雅,闲谈草木,小中识大。

一、山有嘉卉,诗有风雅

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是讲究兴发的,而兴发也多来自于大自然中的景物,与四季变换所带来的风貌。

《大词小雅》中叶嘉莹老师也表达过:诗为什么有如此丰富的含义?是因为有双重语境的原因,在语言上有符示的原因,有象喻的原因,所以小词才有丰富的内涵。

  在诗的开山鼻祖《诗经》中往往喜欢用草木代入,因其各类草较常见,又消除了跨越时间和地域带来的横亘之感。

胡兰成说:有时这种心理感受的时间比物理的时间更绝对。

  这就是隔了4000年,诗经依然还能带给我们感动、感悟的原因。

  虽然诗中许多事物的含义已随时代变迁,物是人非,但花和草是不变的,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同样的,只要能够古今对照,寻根溯源,我们对于诗文的理解就能先人一步。

《诗经》中的句子本是贵族间传达意义的一套密码符号——《杨照解读诗经》

  那么这些花花草草,也便成了诗中的摩斯密码。

  有了这样的认知,就不会再感觉《诗经》晦涩难懂,去了解其中的故事就会豁然开朗了。

  每一种草与花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与象征,这样的写作手法一直沿袭至今。

  《诗经》虽远,但其中一些花草的名称如故,拾遗如昔,比如:荷,椒,韭,今人所用一脉相承,而更多的却难以对照了。

  作者一一整理,通过古籍,诗词考证,或是南北方位考验,甚至自已亲身去当地调查,可谓严谨,还原了《诗经》中原本植物的真貌,也相应解读了这些草木的深刻含义。

  最喜欢她关于桃的解释,写着桃花,写到桃实,说朋友家给孩子磨了一对桃篮,给孩子辟邪。

  也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我的外公外婆小时也会把吃过的桃子,磨掉上半部分的左右两边,留着中间一段,形成一根提梁,剩下空心的桃核,就像一只小篮子。用红线系了给我当配饰戴。

  那是老人满满的爱意,没想到,隔了这么久,还能够在这本书看到类似的描写,当时就飙了泪。

  诗中所见风雅,宛如夏日之雨,涤荡了人们灵魂深处的灰尘及污垢,显示出美好与光明,而这些明媚的花草点缀其间,洞悉着生命的的真谛,轮回在世间一望千年。

  它们承载着诗情,从千年之前乘着春风倾情绽放,带给我们缤纷无尽的遐思。

二、闲谈草木,小中识大

  一花一叶一世界,一草一木一菩提,每一朵花每一根草,都具备形成宇宙所有的完整能量,就像一点水具有整个太平洋水的性质一样。

  一花一草一木,其本质与山河大地星辰日月所有星系天体一样无异,同是微粒子构成,并且每个细小原子都能放大成一个世界。

  认识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从微物看清大千世界结构、觉悟宇宙实相,这种伟大觉悟就是菩提。

  作者闲闲道来,或是讲故事,或是引古籍,又或是闲庭信步,信手拈来一道佳肴,把这些花草中的小世界向我们一一传送。

  通过吃来悟道,也算是一种仪式感吧!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这首诗的能行解释为祝福新郎能有美满幸福的生活。

  古名葛藟,今名葡萄,取其义,古人对于婚姻的原始看法还是但求多子多福,所以祝福的方式也不同,并未祝夫妻同心,而是仅祝新郎快乐。

  但作者却有新的看法,她认为,这是一首祝酒诗,周初之时,为避免国人误事,周公帆布了《酒诰》,也就是禁酒令。所以劝酒也便含蓄的用葡萄代指美酒,果然什么都离不开吃喝,作者的吃货体质坦露无疑。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这首诗明明是写召公的德政,他在甘棠树下断纷争,所以一直把甘棠譬喻人的美德。

白居易甚至极推荐甘棠之德:我去自惭遗爱少,不教群得似甘棠。

  当然解释完甘棠的来龙去脉,作者也不忘介绍一下此花的作法:开水里烫一下,再换清水漂养两三天,去除酸涩味后,或加韭菜,或加鸡蛋,或加酸菜,或加腌肉,做一道爆炒棠梨花,这是春天的时鲜山野菜。

  它只是一片花啊!也要入口?

好吧,《离骚》里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描述,古籍《群花谱》里什么花入什么菜,做什么用,头头是道;

  看来古人眼中,一切植物除了毒药,均能够入口,这是中华儿女的大好传统!

  吃到胃里,品过其味,方知其义,奠定了美食系统的人,也都相应打开了其他的感官,所以看到听到思到的都会更宽广,更博大。

  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也许正对应着一首诗,能够打开的食物编码。

  食物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直观、最真实、最接近的体验。

  所以作者的书上能达天文地理,下能够解风土人情,直接折射到趣味儿的人生观。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朵花一根草也能读懂大自然传送给我们的信息。

  《诗经》有一百种解读方法,每读一次对于古人,对于文化就能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这本带着插图的书来解构《诗经》,就算是小孩子也会喜欢。

  而《诗经》也是课外必读课本,它传承着古往今来的礼仪与文明,边吃边看边读故事,这本书适合你哦!

  小草虽平凡,但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也许它很普通,但在空气中飘散的,不正是它们的精华所喷涌出的生命力吗?如你,如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