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号外》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号外》观后感精选

2020-07-05 22:3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号外》观后感精选

  《号外》是一部由谢梦茜执导,丹青 / 木心 / 冈本博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号外》观后感(一):活得长,走得远

  今天流行油腻的中年人,流行佛系90后

  似乎快速的激烈的社会,流行一种先老症

  木心四十多岁的时候被关,五十多岁出国,在纽约画画、讲学、写文章,生命有太多的转机与色彩,如果活的够长够远。

  他是一个精灵、一个孩子、一个乐观者

  碰上陈丹青这样的学生,是师生彼此的福气与命数

  说大一点,是陈丹青把他带给中国,带给当代的文学爱好者、艺术爱好者,特别是带给年轻的新一代

  木心,用流行的说法,成为了一个IP

  书籍、纪录片、美术馆……

  看完这个纪录片,非常想去乌镇看看这个美术馆

  乌镇这几年把自己运营得格外的好

  互联网+古典水乡+艺术

  陈丹青,现在已经变成一个符号

  源源不断推荐美的符号

  《号外》观后感(二):无知的解读

  陈丹青在看理想今年比较近期的一个采访里说他不希望木心收到那么多关注,让我对陈丹青一味的极力推崇木心少了一丝无知带来的反感。世界上自然有很多艺术大师文学大师在世时只有少量的伯乐和追随者,死后才被世界上后知后觉的大众钦佩膜拜。可木心的艺术成就真的那么重要吗。无知的认为,他是一个艺术评论家,作家,但称作大师,无法认同。他属于小众,不需要推崇。带着疑问百度了陈丹青为什么推崇木心,出现了几篇篇幅较长的批判文字,社会上反对的声音有很多。这类文章中说木心很多所讲的艺术史文学史带有太大的偏见和错误,陈丹青对他的老师这种推崇中带有太多鼓吹。

  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当一个人一件事被大肆报道极力宣扬时,就会让我条件反射的站的更远心里排斥。作为无知的“中年人”,应该对所有事物抱有客观的态度对待,取其精华,避其糟粕。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理智的选择学习,不做人云亦云的思想迷信者。

  七集纪录片叙述木心美术馆临近开幕的日子紧张的筹备工作,夹杂着陈丹青及设计师们的建筑理念室内设计理念,不时掺合进来陈丹青对木心先生的人作品艺术的回忆和评价,并播放很多木心本人的采访视频讲课音频。七集节目延续局部的风格,配乐图文结合的恰当,濛濛细雨下小桥流水乌镇景色尽收眼底,形成一幅美的画卷。

  《号外》观后感(三):一字记之曰:憨

  在《局部》听了他说了毕加索的憨,来这里观摩陈丹青的憨。

  这文化纪录片镜头和画面布局格外独到,穿插了木心先生的旧录像和尼采展的筹办细节和德国馆长的采访,德国人说话仿佛令平凡的只言片语都充满哲思和厚重,当然也可能因为我听不懂德语。

  他说中国人隔个十来年就会认一个国外的大师,大家都激烈地讨论,有种莫名其妙的历史参与感,遥想当年五四李大钊鲁迅那帮人谈论尼采的语境,大约就像他看到一些八零后九零后看世界上这些有意思的书,我不知道这里面会不会走出几个人来,后来一辈子会把这些当真,真的读进去了,然后变得更有意思...

  木心在文革下狱的时候会觉得托尔斯泰尼采都陪着他,德国瑙姆堡尼采文献档案中心馆长凭一己之力独立支撑运作了一整个展馆...我想搞艺术做文化的人,多多少少该和现实保持距离,这样才更能够为了这些突如其来的使命感去坚守去传承,大抵这是他说的“憨”。

  《号外》观后感(四):刚看第一集

  刚看到第一集里感觉有意思的一个点。就是柏林墙刚刚倒塌,东西德刚刚开始融合的时候,那时候德国青年有一部分就在尼采去世90周年的时刻在他的墓碑前讨论他,讨论了整整一天。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一群青年,能在梁启超墓,王小波墓,傅雷墓,司马迁墓面前,在无数中国的伟人或是故人的墓地前诵读或者讨论他们的作品,回忆他们的过往呢?尽管可能说这样的形式或许是毫无意义的,但文学的意义往往不就是和无意义作对抗,文学不往往就是给无意义的事物寻找上意义,给从诞生到死亡的过程中间加上色彩的过程吗? 之前在公众号里阅读到曾经有人在司马迁墓前读报任安书。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形式感很强,但却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此间的意义不在于给任何人表示态度或思想,往往只是给自己的念想和心一个承诺,或者一个报偿。 人往往是易于堕落的,故人的嘉言,语录,也往往是启示后人防杜堕落的。给自己寻找充满一些形式感的事情,或许能让自己沉浸在世俗欲望里,陷入迷途的心灵找到归返的途径。 人,总得相信点什么,或许才能逐渐真正接近免于恐惧和欲望折磨的自由,而这份自由应该来自于自己的内心的力量。我的精神世界目前经历着崩溃。但其实我现在遭遇的困难和坎坷,不过是这个苍茫大地上无数平凡人汹涌故事里,沧海一粟般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从先贤和过往中试着寻找智慧吧,或许,会有答案。或许,即使死亡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或许,最关键是生命终结之前,我们,作为个体,能够在现在,也就是未来的曾经留下点什么。

  《号外》观后感(五):號外

  導演也是編劇,一般,有幾部紀錄片作品。

  陳丹青,高中時期知道的人,清華美院辭職,對於教育帶研究生要考英文、政治的……

  看劇評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剛剛在A站、B站都沒有資源,在百度之後優酷看了一集,其他的只能看片頭三分鐘,看了第二集3分鐘,就不看了。

  豆瓣9.3分的中國紀錄片,2016年8月23日首播,7集,一集20分鐘。140分鐘的紀錄片,兩小時20分鐘。去年的作品。

  第二次瞭解陳丹青吧,對木心的瞭解也是甚少的。有時候在圖書館看到木心的作品,翻看,不一定感興趣,他的詩,上個月這樣知道有一首《從前慢》,很多青年記得的詩。

  剛剛在《號外》里看的木心也有詩,覺得還不錯,有點味道。以後看見的話,去讀一下吧。

  《從前慢》是有意思,可愛,也不錯的,喜歡的可以記下來。去查找這首詩吧,會喜歡的。

  陳丹青,從視頻里說第一句話開始,覺得一般吧,不知道,不是像樸樹那種一開始就覺得有味的人。認得脾性有時候是能夠覺察的。第二集裡邊的木心美術館的總設計師有意思一些。專注的人。

  陳丹青好像是師從木心,他很希望大家記得他吧。對於尼采,在德國,有人一個人去做一件事,記得尼采。也許是有所相通的。不知道是不是對木心瞭解不多的原因,剛剛第一集20分鐘陳丹青在為美術館準備,對於木新的一些理解,或者尼采,我不知道如何說。並不對味。

  後來陳丹青講到之後做莎士比亞等等一些人的展。作為一個記錄也是有意義的。卻不知為何,從紀錄片看來,是覺得尚淺,也許去到美術館,才能體會。也許是紀錄片不太好的製作的樣子。

  作為一個對陳丹青的記錄和瞭解,還有木心、尼采,做的事。這部紀錄片,4星這樣吧。

  《号外》观后感(六):他究竟是一个传奇,还是正态分布的一角

  看木心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答案.

  看过了很多关于国民性格的讨论我都觉得有失偏颇.

  说国人贪生怕死,贪图富贵,见利忘义,没有节操的人,大概是没有学会设身处地.

  反正我在想象自己遭遇肉体虐待时的感觉是不寒而栗,比如一个火红的烙铁,比如一枚长长的竹签子.

  于是我的结论是人类的学问虽然短时间内还要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但最终的答案都在数学里面.

  生命需要环境,环境是一个一个的参数,参数满足时,质子会聚变产生新的元素,元素会化合产生无机物,无机物会聚合成有机物,有机物会增加复杂度而产生遗传性,于是跬步日积月累,终至千里.

  期间有巧合,但巧合都严格的按照数学和概率在运行.

  人类看似自由,但哪里自由,牵着人类神经的永远有那么三根线,存活,生殖,快乐.

  所以我想,倘若客观的描述某个种族的特性,比如肤色体质,是件无可厚非的事,但如果要讨论某个种族的性格特点,就需要谨慎的态度.

  在面对反生存的挑战时,无论这个挑战的来源是自然还是人为,相信生物的反应都是正态分布的,妥协以适应环境变化者是90%的绝大多,束手待毙的很少,积极反抗的很少.

  啰嗦了这么多,只是为了回到题目,我们在看木心时,是在学习和发扬,还是在欣赏一朵奇葩.

  和其他人类经历中一切有英雄情结的人类一样,在木心和恶劣环境斗争时,他也许并不自知自己正处在正态分布的一角,以不同于普通人类的方式在活动.

  当然我们的态度选择绝不仅仅这两个,甚至事主本人陈丹青,也不一定有一个鲜明强烈的态度,我觉得有可能他只是想介绍这个人给世界,仅此而已.

  到此我依然非常困惑,我是该按大部分的人类的方式生活呢,还是学习一名英雄.

  还是只是默默地看一朵妖艳的花开在太阳下,月光下,填补我空虚而无聊的时光.

  《号外》观后感(七):凡心所向,素履可往。

  很惭愧,不是作为木心先生的“忠实”读者去了解这个节目,而是因为在YouTube上找马世芳听说栏目中的《亚细亚孤儿》才看到陈丹青的“号外2016”这一纪录片。因为同是看理想栏目的组成部分,在下载马世芳节目的同时油管也自然推送了同一栏目的另一佳作。

  由于看理想的很多节目都必须是会员才可以观看,托亮兄的福,他讲会员借给我,让我领略到木心先生以及木心美术馆的更伟大之处。我想,陈丹青为木心先生做了太多太多的事,这是常人难以想象到的。作为老师,木心对于陈丹青的影响不言而喻。《木心文学回忆录》便是学生致敬老师的最佳gift,而木心美术馆更是最好的present,即使先生再也看不到,但他讲精神留给了木心美术馆,才得以让这座建筑有了守护他的灵魂。

  我花了三个小时从第一集看到第七集,整部纪录片都围绕着木心和木心美术馆展开,开篇用尼采带入,将整个系列片变得更加哲思和理性,和场馆内的布置一样,井井有条,充满秩序。

  陈丹青一直在回忆,在回忆中纪念他的恩师,他的精神导师,字里行间透露出木心对于他的非凡影响。我能理解,我真的能理解,因为我也是不折不扣的木心“狂热”粉,不过我不带尼采的“酒神精神”。

  第七集最后的场景是全国的木心读者聚在乌镇,吃着乌镇甜点,喝着茶,聊木心,有人说他像是谈笑的爷爷,不谈退休金,只谈生活和笑话,有人说他影响了自己的子女,说今后一定会带女儿来乌镇,来木心美术馆,还有的人说你为什么就这样走了,留下了一长串难以认识的名字,却惟独记住了耶稣和莎士比亚。这些情怀很让人感动,木心是谁,我们为甚么要去读木心,这样的答案你只有通过阅读和欣赏才能解决。

  陈丹青在第一集的最后说道,我看着八零后九零后,在读木心的诗,或者读着这个世界上有趣的书,我不知道这里面,会不会走出来几个人来,哪怕是一个人,他后来真的一辈子会当真,读进去了,他变成了一个更有意思的人,我不知道会不会有。

  我很想写一篇关于木心先生的文章,但是我的阅历仍然达不到写木心先生的资格和权利。很感谢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给了我们木心先生,给了我们关于被囚禁的灵魂如何逃离束缚的真实故事和勇气。即使下地狱,也有莎士比亚、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朋友的陪伴。

  凡心所向,素履可往。

  《号外》观后感(八):艺术的慰藉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妮毛(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5362226/

  一下子看完了这部小片子,纪录木心美术馆的建成。中间有许多部分,情感强烈复杂得很想掉眼泪,有种隐隐的感觉。但也美,木心所带来的美,是很难用语言具象形容的。是暗色的,是深沉的,也是藏匿的,俏皮的,等待被发现的。

  这个人一辈子活下去的豁达跟信仰,全部寄托在了文学与艺术身上,而频频与过往的各大家们对话,哲学家也好,艺术家,音乐家也罢,以作品为桥梁,单向地去寻求慰藉。能耐得住这样的寂寞,或是对于现世的洒脱能放,不由得很佩服。转念一想,生活中的束缚,全在木心的作品里屏蔽过滤,去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可是这个狡猾的老头子,对艺术是严谨,对自己写的东西更是。想到他在《木心谈木心》里面说,哈,没有这样的事,剧情需要我发生这样的对话,不由得想到某位达达主义艺术家把纸张刻意安排,好达到随意的效果。你很容易给骗去。可这老头一边解密,一边评论,精准又毒辣,我拿着铅笔,在边上,只能注上“哈哈!” 形式是要美的,文章要这么写的。

  又想到《明天不散步了》的结尾,片中木心自己念出来。

  我别无逸乐,每当稍有逸乐,哀愁争先而起,哀愁是什么呢?要是知道哀愁是什么,就不哀愁了——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这样的,有些事情还没做,一定要做的……另有些事做了,没有做好。明天不散步了。

  我小时候,或者说从小以来,对这样的语句都非常敏感并且被吸引。不知为何,总觉得如此感悟是人类共同享有的,而终有一天,我的人生中会用上这样的句子。但现在也慢慢觉得,人生经历不同的,煮出来的一大锅汤,味道又怎么会一样呢?不过反思回去,体会这样的个人性悲伤,还是免不了被这个人所投入的情感感染。

  木心看的很通透,对于快乐的描述那么真诚,而满满的都是幸福快乐的念想,对未来的期待。艺术永远不会让人失望吧,人可以有失败的一生,但总能在艺术里找到能自己完整的一块。这时想到《哲学的慰藉》,艺术又何尝没有这个功能?

  一定是有的,你看看木心。

  《号外》观后感(九):一出声就俗了

  1、以死殉道么,最高的境界。可是我是以不死殉道,比以死殉道还要难。

  2、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

  3、他(尼采)看得到,说得出来,痛痛快快。

  4、尼采: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5、我笔墨,柔弱有骨,无奇之奇,偶称意耳。

  6、风啊,水啊,一顶桥。这是桥吗?这不是桥吗?我真是佩服,昏掉了,还是一个诗人。

  7、你们看着我的画,我看着你们的眼睛。

  8、我们一起犯个错。

  9、也好,我现在不再走在路上了。

  10、塞尚、梵高,这几位生前未成大名的艺术节,在世之日常年郁郁寡欢。他们的人生境界,我想,唯一的快慰,就在于自信,知道将来是荣耀千秋,平日里怀着这一片对自己的真诚,饮食、休眠、工作,日子过去、过去、过完,他们唯一的快慰就是这一点自信。

  11、半个世纪以来/我急,命运不急/这是命运的脾气/而今,眼看命运急了/我不急/这是我的脾气。

  12、地球最后也是什么都没有。我的结论是,在爆炸之前,我们还是可以爱的。

  13、我的文章自己会找读者的,你们千万不要先加以说好说坏。

  14、我也是第一次碰到老年。

  15、知书达理,和光同尘。

  16、夏季的树,沉静,像著作已富的哲人。

  17、岁月不饶人,我亦未饶过岁月。

  18、学生时代,我把应该买画具的钱,去选购了时髦的靴子。

  19、肃穆,顽皮,肃穆而顽皮。

  20、原谅一切吧,反正一切都不值得原谅。

  21、别写我,你们写不好的。

  22、但愿不醉也不醒。

  23、你不是省油的灯,我也不是省灯的油。

  24、珍恤读者,礼让评家,好自为之,由他去吧。

  25、我相信,相信你说的都是假话。

  26、我也要画一万平方米的壁画,到现在这个心还不死呢。

  27、爱就是出生入死,出死入生。

  28、活得高兴,死了就算了。

  29、音乐是我的命/爱情是我的病/贝多芬是我的神/肖邦是我的心/谁美貌/谁就是我的死灵魂。《我们也曾有过青春》

  30、像花一样香,像酒一般醉,像死一样静,像夜一般深。(木心形容老师林风眠文革期间亲手毁掉的自己最好的一批画)

  31、凡灵感之作,留则永存,去则不返。《双重悲悼》

  32、林风眠:你离生活越近,就离艺术越远。

  33、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都是莫须有的。哪种艺术与人生无关?哪种艺术不靠艺术存在?

  34、我独无逸乐,每当稍有逸乐,哀愁争先而起。

  35、我曾模仿塞尚十年,和纪德交往二十年,信服尼采三十年,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十多年。凭这点死心塌地,我慢慢建立了自己。

  36、茫茫一片旷野,只有一棵树,那棵树就是我。

  37、是一种慈悲,想拯救世界,可是拯救不起来。他失望以后,就变成这样的痛苦、苍凉。

  38、我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的。

  39、倪云林说:“一出声就俗了。”现在我把这个作为我的美学纲领。

  40、黄浦江对岸,小镇中学教师,二十四岁,什么也不是。我好比笼中鸟,没有天空也没有翅膀。

  41、诗要翻译的话,等于是暗杀,全部毁掉了。

  42、我认为一切艺术,都通向音乐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