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进监狱》经典观后感有感
《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进监狱》是一部由斯蒂夫·詹姆斯执导,尼尔·巴罗夫斯基 / Ti-Hua Chang / 玛格丽特·柯林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进监狱》观后感(一):程序正义?不存在的
在这个片子里讨论程序正义还是实体正义的都还是too young了,法律从来就是精英阶层的工具,就连正义也是一样,讨论程序正义的我就想问问有没有听说过 plea bargain?其次,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地位可见一斑,还需要多向黑人学习一下如何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不会闹的孩子不仅会被当作软柿子捏,有时候还会被拍死在墙上。
《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进监狱》观后感(二):国籍变了种族的烙印没那么容易消去
华人算是在美国最勤勤恳恳的种族了。结果被柿子拣软的捏。要不是一门皆律师外加财力雄厚真的是打不赢这个官司的。有趣的是至少第一代华人自己对美国主流社会都有一定的疏离感。剃头店阿伯不是问爸爸“女儿嫁的中国人外国人啊?”虽说判下来银行是无罪的,华人群体真的逃税漏税厉害(当然跟富豪们比起来是小头,对普通美国人不公?)地检狗链一样的拴嫌疑人简直是不能更羞辱人了。影片里中国城的青天白日旗还有到处可见的孙中山也至少表明华裔其实跟现今的中国人也挺不一样的。
《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进监狱》观后感(三):华人投身到政治中,才是可以挺胸抬头的开始。
1. 中国人在皇权、威权的铁拳下生存的太久了,我们习惯于猫着腰、低眉顺眼的面对这个世界。
2. 孙家为这个案子花费了1000万美金的诉讼费用,他们不是穷人,但是全程丝毫看不到他们的富贵气质,从银行装修到他们的着装。华人虽说好面子,但其实不注重外在形象的打造,如银行的装修,着装等等。门面的钱,真是该花的时候不要吝啬。
3. 如果是黑人,只那个银行职员低头被链子川成串的镜头就足够能够把案子翻转过来,哪里还用得着5年的时间。
4. 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就是一条虫,现在还是正确的。
《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进监狱》观后感(四):Abacus
Chinatown Community的气概令我共鸣。作为律师,想为自己周围的中国人做出些贡献,便开银行提供贷款。1930+出身在上海的Tom指着青天白日旗说那是中国的国旗,依旧谈论着Chinese Chinese,这些亚裔值得称赞。佩服孙先生的几个女儿,完全融入美国的谈吐和气质,在父亲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一起分担一帮便是五年。且不论银行的罪责,因为这个纪录片本身想要传达的就不是次贷危机的前因后果,而是这些前辈们怎样能够在遥远的美帝依靠Chinese联系在一起。结尾主人公Tom在“天下为公”的标识下开新闻发布会,是对Abacus Federal Saving Bank使命的缩影。
《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进监狱》观后感(五):那一代华人的品格
我很喜欢爸爸,处乱不惊隐忍但坚定,可能是那个大时代中一路走下来的人积累的品性,女儿们如妈妈所言,smart and tough,特别Jill… 看了两遍后理解更佳深刻,纪录片导演视角取得比较全面,从检察官到律师到华人记者到陪审团,不可否认‘国宝’确实有管理疏忽,但被无限夸大成是一起fraud scheme未免带有不公,燎锁扣押更是不能遮掩歧视………not guilty需要的代价好大,但好在陪审团制度以及陪审团well trained to know what is wrong and what is not. 还有,这家人收入各个不菲,但是从外表(至少是片中镜头)都不太显现,很佩服这一点。
《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进监狱》观后感(六):"只要你有一千万你还是能买到正义"
这感觉是一个金融行业劝返纪录片,本来是冲着《美国工厂》的相关推荐来的,但是感觉格局上比不过《美国工厂》。专业性有点强了,可能普通观众在理解上会有点吃力。看完感觉喜欢这一家人,尤其是大姐和妹妹。而且这种用油画分镜去情景再现的方法真的很棒,这是我看过的纪录片中最喜欢的一种情景再现的方式(不过这也跟有真实的录音有关),跟《美国工厂》相比没有那么客观冷静,能看出很强的创作者的倾向。我一向觉得不必所有的纪录片都拘泥于客观,适当加入创作者的情感并无妨。种族歧视是本片其中一个着重讲述的主题。到了当代,屠杀、奴隶、隔离等等已经不是主要的种族歧视问题(但我们仍应该铭记历史),在本片中表现出来的表面上尊重但是内心甚至是潜意识上的歧视其实比较符合我们如今的时代。
最后再把这句话cue 一遍吧"You can still get justice in America, but it will cost you 10 million dollars."
《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进监狱》观后感(七):BACK INFO ---- 另一种观点(转自赛雷三分钟)
对于本纪录片背后的故事,发现竟然还有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内容如下(转载自赛雷三分钟这一家子在美国“抹黑”华人,还被拍成了纪录片?):
一、国宝银行涉嫌在贷款文件上造价,比如“客户”贷款客户的收入来源、夸大“客户”具体工作职位从而提高可偿还贷款信用级别(因为“客户”信用记录低——喜欢现金交易,从而少交税,进而有偷税漏税的风险);
二、在法庭上,辩护律师请来作证的“证人”,在法庭上不停说前后矛盾的证词,连续表演9个星期,从而给法官和陪审团一个印象或者是观念——这家银行的“客户”都是骗子,国宝银行只是被他们骗了
文章结尾——赢得人只有孙启诚一家人,而“有的人”却输掉了自己的形象
(敏感词使用“”标注,具体原文请点击链接)
《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进监狱》观后感(八):“中国式信用”: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
我觉得标题已说明一切。所谓程序和实体的辩论:过程不干净,结果即使没毛病,被抓住判罚也理所当然。 一、曼哈顿检方是想挑软柿子背锅,但其指控确有依据。选择性司法毕竟也是依法办事。 二、银行职员已认罪,银行和银行高层逃过一劫。 三、低信用的高风险贷款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只有黑社会愿意做。国宝银行主要承接这种业务,不可能不对其众多华人小客户的资信证明做手脚,银行高层不可能一无所知。 四、事实上,国宝银行心知肚明其定位就是在唐人街做“中国特色”的银行业务,这决定了其要与直来直去的美国程序正义发生冲突。只不过在这个案子里,因为曼哈顿检方抓小放大欺负人,所以国宝银行赢得了同情。 五、这部纪录片在美国本土的影响力有限,不知主要原因是华裔势力太小,还是大众感觉国宝银行当时确实有把柄。 六、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的金融监管者都希望降低银行信用风险及其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国宝银行当时的做法放在中国一样会被采取监管措施。 孙夫人的父亲是殉国飞行员,母亲是民国歌唱家,其言谈举止都不是一般的家庭主妇,培养出四个精英女儿真的不简单。
《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进监狱》观后感(九):[转]华人反抗种族歧视?你把这部奥斯卡提名纪录片想得太简单了
图太多了,放链接吧
作为本届奥斯卡少有的中国元素,中文媒体已有不少影评开始推荐这部影片,描述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华人家庭银行被美国政府当作次贷危机替罪羊,但这个乐观不屈的家庭对抗美国‘当权者’,并战而胜之”的故事,表现了诸如“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华人应该团结起来勇于抗争,用选票反击美国主流社会歧视少数族裔”等等“经典”主题。
关注海外华人的生活,表现他们对美国社会规则的深度参与,确实比风光片般的“恋上xxx”更立体地呈现华人群体。
但是笔者在观摩本片后,却如鲠在喉,这真的如众多媒体所描述那样,是一部表现华人主体性(斗争)的影片吗?这些华人在片中的所作所为,真的可以代表中国吗?
大家怕不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捂住了双眼吧。
奥斯卡的套路可深了去了。
地址
《国宝银行:小到可以进监狱》观后感(十):正义的代价
耗时五年的官司
终于换来了无罪判决
这过程花费了1000万美元
这背后是整个家族的努力自证与积极配合
能跟美国GOVERNMENT打赢
关键点是这个家族有三名人员正在从事法律工作或有过法律工作相关经验
证明无罪的过程漫长,代价巨大
不过令人感动的是,司法做出了公正的裁决
美国的JURY制度,直观印象来自于《十二怒汉》,除此之外我一无所知
这次又一次刷新认知
原来司法公正是这样的:原片末尾一名起初投有罪票的白人女性的观点“这个结果我没有觉得很好。但如果被判有罪,我也不会感觉很好。有的罪名,需要符合众多条件才能定论,某些罪名只符合了三四项,所以没有办法就此认定有罪”
这部跟银行有关的纪录片
我觉得视角相对多元
没有回避这家华人社区银行本身确实存在的问题
但是相比2008年次贷危机的其他大银行的严重欺诈
这些真是微不足道
看完此片
我真心认同老爷子的初衷:回馈华人社区,服务华人
也由衷地敬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