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与疯子》观后感100字
《教授与疯子》是一部由法尔哈德·撒夫尼亚执导,梅尔·吉布森 / 西恩·潘 / 娜塔莉·多默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授与疯子》观后感(一):教授与疯子
虽然迈纳曾经犯下过无法原谅的罪行,但就像院长对米利特夫人说的那样“即使最不堪的灵魂,我们也该对之抱希望”,何况迈纳本质上是一个那么善良而坚强的人。影片最后,默里博士为了解救迈纳,勇敢地站在当时还是内政大臣的丘吉尔面前慷慨陈词:“这是一个复杂的饱受痛苦和悲伤的人,他也是一个生命,所以值得尊敬。”
《教授与疯子》观后感(二):转
《教授与疯子》是梅尔吉布森自《血战钢锯岭》之后的导演作品,实在没想到血性爷们如他,居然一头扎进这个牛津大字典诞生史的故事里。知识与智慧映射人性的伟大,这感召了吉布森,也通过他的电影感召了我们。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不由得再一次感叹只是就是力量和人性处处光辉温暖。教授与疯子的对比互动,引人思考,值得一看。
《教授与疯子》观后感(三):有关人性的主题
影片试图探讨非常深刻的命题:爱和宽恕,经常提及圣经,赎罪,失乐园这种具有经典宗教意味的文本。不过有梅尔吉布森最为主创之一,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也不让人意外。有几个片段还是非常感人的,但教授和妻子的两段独白实在是太像演讲,感觉导演在借角色之口大段阐述自己的思想。表达欲望太过强烈,反而容易引起观众不适。
《教授与疯子》观后感(四):if love then love
表演克制又有爆发力,因为和单词与字典有关,遣词优美,两个大牌加上女主飚戏,很细腻,电影有着人性的光辉,故事很主流,表演与镜头还是不错的,多加一星,引用电影中的台词收尾:站在书脊之上,我可以飞跃眼前的围墙,借文字之翼,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巅,这是自由,只有阅读时的人生后无追兵,阅读时,是我在追寻上帝的脚步。
《教授与疯子》观后感(五):天才的诞生只不过来自于狂热的投入。
主要的赎罪之环:杀人之罪。严重的幻觉导致了迈纳医生错手杀人。当他发现误杀,他在接受法律惩罚的同时,用自己大部分的财产救助被害人的遗孀与遗孤。但这远不能让他内心安宁,于是在狱中疯狂地投入词典义务编撰工作,不为名,不为利,只为放逐吞噬灵魂的愧疚之心,让自己寻得片刻安宁。天才的诞生只不过来自于狂热的投入。
《教授与疯子》观后感(六):小故事,大剧情。
4星,真是厉害,原本一个编词典很枯燥的故事,被拍的这么跌宕起伏,有血有肉。感慨万千,一时词穷, 教授很有派头, 医生从军时的军装好帅。外国影片在题材选取和拍摄质量上确实领先的太多了,这么一个历史真实事件也能挖出这么多真情实感,催人深思的故事。往往生活就是多一点努力,多一分坚持,就能有所收获。有罪赎罪,有爱就爱,影片值得一看,很有回味。
《教授与疯子》观后感(七):教授与疯子
这个小说我倒是看过的。《教授与疯子》的同名小说本身就是一本半纪实半科普的文学作品,相比之下,电影中增加了更多的细节,也因此有了更多人情味。可能有的观众更想看到的是编著词典的这项恢宏工程之中的热血和跋涉,但从片名到电影本身无疑是更加聚焦于人物的命运之上。文字有想象空间,电影这一点却不够。对于一般的人,电影信息丰富,对于有思想的人,文字更加充盈。
如
《教授与疯子》观后感(八):博学是机床,词语是待加工的零件
耐心与博学是机床 词语是机床上加工的零件 扎进浩瀚的书卷 机床的刀片飞旋 追溯词语的流变 机床削切火光四溅 寻找词语的关联 机床的齿轮咬合无间 生产车间的灯火不眠 词语的注释纷纷下线 词语们充实了牛津词典 词典编辑以生命为机床供电 编辑或有教授的头衔 或者带着疯子的标签 他们让词语活灵活现 看了《教授与疯子》的电影,很多年前看过原版小说。扩充词汇,珍视语言。
《教授与疯子》观后感(九):有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是幸福的
在台北的华纳威秀看的片,同时还有复联4。没想到文艺片居然也坐了八成,可见天龙国的人还是内心很文艺的。
两大男主演技都很棒。
能有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绝对是人生幸事。一本字典编撰70年。这不是无欲无求,是最大的欲求,为了人民,为了语言,为了自己最大的能量…
致敬不列颠的严谨。
丘吉尔时期的大英。
本片台词也很棒。
《教授与疯子》观后感(十):如果是爱那就好好爱 if love... then what?
这个电影故事毫无疑问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奇妙命运相遇。每个人似乎都像似安排好了某些特定要发生的故事,冥冥中约好在某个地方相遇,一起完成一些事,影响改变着一些人。何况是大范围影响全人类的《牛津英语字典》呢?故事太精彩,不剧透!是天命,是心灵的疗愈,是无形的命运之手,灵性的臣服!—— 即使最坏的痛苦命运,只要正心善行,也能促成一些好事:如果是爱那就好好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