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位》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定位》是一本由杰克•特劳特 / 史蒂夫•里夫金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定位》精选点评:
●20160211-20160216 定位更好
●这本书言简意赅,大量的例子。细细思考我发现其实对互联网产品来说,新定位的很多观点也有很棒的指导意义。
●很棒的一本书,细细读再回味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跟《定位》,《2小时品牌素养》等说明定位理论的书,这本书可以忽略不看。内容无逻辑,内容炒冷饭。。
●跟定位一书没太大区别,换汤不换药。
●很多其实在重复定位的产品延伸陷阱吧
●可能是期望太高了。并没有看到新在哪。
●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商业就是消费者头脑中的观念之战(敌我定位的对决),如果你没有一个简洁、差异化的观念支撑公司或者品牌,那你最好拥有价格上的优势。——Jack Trout
●定位经典再续,差强人意
●个人感觉一般一般的一本书,没看出来定位战略有什么新进展。
《新定位》读后感(一):个人感觉不如《定位》
看过《定位》,感觉逻辑清晰,看过后小白们是可以大概其明白的。
但这《新定位》感觉是非得为了上位而写的,然后还和《定位》对比,行业里提到过定位的有多少,提到过新定位的有多少多少……
总之,看了总比不看强吧~
《新定位》读后感(二):定位对于产品而言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看完《新定位》之后,一直在思考其中的传统行业的举例是否还适用于当今的社会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行业。结论是完全适用!
1. 产品命名对于产品本身而言是重要的!它代表着用户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和理解,它是第一心智模型的入口
2. 产品的定位要易于理解,这是定位的终极目标
3. 传播时只瞄准一个特性,哪怕它有很多很惊艳的特性
4. 产品的价格定位要有差异化,不能出现同公司的产品互打的情况
5. 旧定位观点落后时要及时调整,找到产品新的转机,尽管新定位会有新的竞争对手
6. 定位要有前瞻性
7. 关注细分市场与细分品类。这点与互联网产品的思路不谋而合,市场上大多数创新的互联网产品都是从一个细分点切入
8. 用户的调研往往是不准确的,有时候直觉更有用
9. 公关先行,广告随后
10. 内部宣传先于外部宣传
11. 对广告而言声音的效果优于图像的效果,回忆声音比回忆效果更清晰
《新定位》读后感(三):在消费者脑海里,你在哪里?
这个特劳特的第二本定位,而是我看的第一本定位。咋说呢,感觉还不错吧,由于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是也能基本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还是蛮有收获的。
作者先谈了定位的新进展,尤其在当今社会下我们大脑面临的一些新的困境。所以作者提出新的定位方式:
1.与其与消费者大脑结合,不如与他们的生活方式结合。
2.与其针对所有消费者,不如针对消费者所属的圈子
3.与其长期不变的灌输一个概念的内涵,不如以碎片化的方式围绕其外围展开。
其实也就在现在数据大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怎么再次的占住你在消费者大脑里面的位置。那就是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产生盲从效应,长期碎片化信息的洗脑。
书的第二部分主要谈了目前情况下消费者的困境,那就是信息量太大,太混乱,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失去焦点,以及固执的大脑等等。其实这些困境从根本上决定了作为营销人员需要采取的对策。比如说尽量简单直接的品牌语言,产生感情记忆,制造潮流,减少品牌外延,聚焦等等。
当然作者还提到一点就是在广告世界中声音的效用远大于纯文字,因为声音在人脑中停留的时间长,能更容易被记住。另外声音包括的信息量也更大,包括语调,声音特点等等。从广告上如此,个人学习上是不是也有借鉴意义呢?准备下一个阶段尝试一下声音的学习方式。
总得来说作者很好的解决了本文提出的问题,那就是在消费者大脑里你在哪里?作为营销大师,帮助可口可乐,毕马威,香飘飘奶茶做过成功营销。在书中营销的例子也是信手拈来,读起来让人感觉很有代入感,非专业者读的压力。
我给四颗星,推荐!接下来准备看一下自己买的作者的第一本《定位》。
《新定位》读后感(四):不仅仅是形象工程
一本中道崩殂读了2/3歇菜的书。
由于《定位》一书的盛名,才想到要看这本《新定位》。开篇的时候,作者细致观察与时代结合,提醒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品牌商家需要重新挖掘自身的价值。但成书后,写得却是企业在面临危机之时需要转变思维如何突破重围。
书的逻辑性不强,一会儿从战略角度出发,讲如何寻求更大的空间更专注的特色领域,一会儿从媒介广告出发,讲如何打造最吸引消费者眼球的造势计划。例子也多半引用了上世纪的一些老牌公司们,百威、沃尔沃、毕马威,新颖性不佳,时代性更不突出。
当然如果把上述两个层面都讲好讲清讲深入了,也不失一种大成功。但最为关键是,通篇引经据典,但分析仅仅停留表层,顶多一个ppt水平,无法挖出更多的深入东西。读起来略显枯燥,也毫无新意。只有作罢。
书里最重要的一句话:定位,即定义了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因而新定位,就可以理解为,顺势而为,再度占领客户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1、定为理念在互联网时代遭遇的三个挑战:信息碎片化、渠道多样化、消费者认知浅薄化。
2、相对的三个策略调整:
与其与消费者的大脑相结合,不如与他们的生活方式相结合。
与其针对所有消费者,不如针对消费者所属的圈子。
与其长期不变的灌输一个概念的内涵,不如以碎片化的方式围绕其外延展开。
3、兴趣和偏见在我们拿起杂志或报纸以前就已经根植于心。
4、简化信息是使信息深入人心的最佳方式。
5、在多数情况下,消费者不知道自己的购买动机是什么。
6、品牌延伸致使企业焦点模糊,销量降低。
7、定位就是单纯地专注于一个概念,甚至是一个单词,她定义了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新定位》读后感(五):我的读书笔记《新定位》
我的读后感和书摘:
本书的第一部分分析了大脑运作的思维机制。
--“先进的科学技术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信息,但是大脑却没有跟上信息递增的速度”,确实,手机,pad在物理层面使人们更容易接触信息,但是:
1. 之前还只有官媒,现在人人都是自媒体,信息呈几何放射增长了,网络上充斥着未加工/删减过的过量信息。大部分都是垃圾。
2. 电子产品不会让思维能力更强,进去的量大,但是消化能力反而弱了,导致人们只是在不停的接受信息,”思考成了缺失的艺术“。
--大脑有”容量控制器“,“短时记忆易于储存具有7个组块的信息”,“短时记忆以听力为主,视觉信息为辅,而长时记忆则试听信息平衡兼顾。”大脑有自我防御机制,信息选择由三道防御组成:
1.选择性接触
2.选择性关注
3.选择性保留
--“在许多方面,学习是记忆我们感兴趣的事物”
-- “统觉,就是将新旧概念相互联系的过程。james L. Jenkins认为要使记忆牢固,记忆者必须将记忆事件或材料的某些方面同个人经历紧密联系起来。为此,他必须使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与面前的新信息协调一致。”
--“简约是复杂的极致。无需将产品的全部信息娓娓道来,只要抓住产品的重要特性,使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即可。”
--“感情在记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脑总是感情用事,而非理智思考。人们往往自认为自己在购买应该拥有的东西,但实际上,他们就像羊群盲动一样,受从众心理影响而随大流”
-- “广告业的惯用招数之一就是善于利用他人提供的证明。他人之证从三个方面攻击没有安全感的心灵:虚荣,嫉妒和对被忽视的恐惧。我们想要仿效那些在品味,知识和经验上优与我们的人。”
-- "品牌负载的变化越多,思维的焦点就越容易模糊。”
书的第二部分着重分析变化和危机下的新定位。其中关于事务所的分析很让我受益。可惜现在所有四大都是全球运营,要在彼此之间看到明显差距也是不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