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一个想要“去死”的人治愈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被一个想要“去死”的人治愈了

2020-07-19 18:01:15 作者:攸也 来源:壹点灵 阅读:载入中…

被一个想要“去死”的人治愈了

  饰演过《恋空》男主的三浦春马疑似在中自杀身亡。

  已经数不清,这是近年来到的第几则关于自杀的新闻了。

  至今仍记得影片中的经典台词

  故事里的悲剧照现实,似乎让悲伤更加浓烈

  或许因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关于自杀的消息,有些人希望现实的悲剧可以不再照进虚拟的故事当中。

  前段时间就有消息传出,晋江文学城发布了相关公告,禁止创作出现自杀情节

  此消息一出,引起轩然大波网友直呼:“这简直要了文学的命。”

  公告中,描写自杀情节也被包含在宣扬自杀的范畴内。

  若是这样,《霸王别姬》中的乌江自刎,《梁祝》里祝英台坟前殉情,《神雕侠侣杨过十六年后跳崖追随,《流浪地球》中的自撞木星拯救地球,不都成了不可言说的情节?

  后来,晋江文学城又发布了补充说明,提及大众作品不可包含宣传鼓励美化自杀的内容

  像补充公告所说的,作品宣扬、美化、鼓励的究竟行为本身,还是其背后的精神需要妥当区分

  只是,无论是故事还是现实中,自杀行为背后有千千万万理由,为情为义为责任,但也可能不堪忍受生活磨难,想就此一了百了

  这则公告虽然指出,舍生取义不是被禁的范畴,但也回避了一个问题——

  生无可恋的自杀呢?

  写“找死”的书,

  找活下去的方法

  “生无可恋”的自杀更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

  或被精神疾病折磨,或被残酷的现实打压全球每年有80万人,选择自我了结。

  日本书市就曾出现一部引起轩然大波的作品——刚出版就风靡亚洲,隔年后,又被列为有害图书禁售。

  书中描述了各类自杀手法,虽然形式类似法医学图鉴,但因为题材敏感,引发激烈争论

  有人认为,这就像是一本菜谱,你要不要照着收拾食材,是个人的选择。

  也有人认为,书的问世会让轻生的人更易获取自杀技巧,来不及后悔,就踏上了不归路。

  不过,让一本书为日本激增的自杀率背锅,并不公平。

  1990年代经济崩溃,日本开启“失去十年”,失业率飙升,不少人被股市和房市套住,负债累累,对未来失去信心,面临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

  而作者本身也长期受自杀念头的折磨,近乎病态痴迷于各种自杀方式,这本处女作更让他经历了从籍籍无名到饱受争议转变

  作者曾在采访强调:“我从不鼓励读者真的去做。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时,他答道:“借由想象自杀,让自己觉得还能从这个世界逃离,眼前的痛苦就变得相对容易忍受。这本书或许让人在这个令人窒息的社会,感到好受一点。”

  他似乎想通过这本“找死”的书,找到活下去的方法。但也不得不说,可能很多读者都不会仔细阅读他的前言和后记。

  不过,作为自杀念头的幸存者,作者至今活得好好。

  去年他还出版了一本新书,教人在城市里以种菜、拾荒等方式,免费获得生存必备的各种资源,反倒传达出一种安贫乐道的“低欲望”生活理念。

  事实上,与那本“找死的工具书”不同,许多以自杀为主题的文学、影视作品,就像在穿越隧道,短暂的漆黑过后,前方的光芒和温暖,反而驱散了追逐死亡的绝望感。

  被一个想要去死的男人治愈了

  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曾写过一部名为《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小说,还被拍成同名电影,豆瓣评分始终居高不下。

  故事的主人公欧维是个59岁的老人,脾气古怪,恪守规则,遇到看不过眼的事儿随时会发飙。

  他每天一大早就在社区四处巡视,把没有停放在指定位置的脚踏车搬进仓库,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说邻居那只随地撒尿的狗像长了眼睛的冬靴……

  人们背地里叫他“地狱来的恶邻居”。

  可这样的欧维,每天都会带着鲜花去墓地看望妻子,大大的身躯,蹲坐在小小的墓碑旁,向妻子倾诉自己的事。

  直到他尽职尽责奉献几十年辛劳的工厂将他解雇,欧维不再肩负任何责任。

  这时,他决定去死,追随亡妻。

  第一次,他穿上自己最喜欢的蓝色西装,准备在客厅上吊,却被新搬来的邻居打断。

  他们不但吵吵嚷嚷地倒车,还撞坏了欧维的报箱。欧维只能解下绳子,骂骂咧咧地出门,三下五除二帮他们停好了拖车。

  第二次,欧维改装了自己心爱的汽车,试图在封闭的车库内,让自己彻底淹没在尾气中。

  然而,新邻居的敲门声再次响起,那家的男人不慎从梯子上跌落,被救护车送走,妻子只能带着孩子求助欧维,开车送他们去医院探望。

  第三次,欧维救下一个突发癫痫跌下站台的人后,自己却站上铁轨,想就此了结。

  眼看着火车呼啸而来,欧维发现站台上有一个小男孩正望着自己。这让他想起,自己曾亲眼看见父亲被火车撞飞的惨状。

  最后关头,欧维还是爬上站台,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每一次,当死神的手搭上欧维的肩膀,他都会见到人生的走马灯……

  母亲早早离世,目睹父亲被火车撞飞,父母留下的房子又在火灾中燃烧殆尽。那天夜里,他睡在一节火车车厢里,一觉醒来,已不知身在何处。

  也是在这节车厢,欧维认识了自己的妻子,她仿佛为欧维的人生注入了新的生命,他们很快相恋,结婚。

  就在夫妻二人即将迎来爱情的结晶时,一场翻车事故带走了他们的孩子,也让欧维的妻子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幸好,欧维的妻子比他想象的更加乐观和坚强。

  就这样,每一次失败的尝试后,欧维的生活似乎迎来一些积极的变化。

  因为他虽然嘴上抱怨嫌弃,总是怒气冲冲的样子,却从不吝啬对那些求助的人施以援手。

  故事的最后,欧维还是离开了,不是因为自杀,而是突发心脏病。

  同样是死亡的结局,和他几个月前试图自杀时的境况却完全不同——

  人生最后的时间里,欧维和旧时的老友重归于好,收留了一只流浪猫朝夕相伴,放下了对妻子意外事故的内疚,和邻居们相处得温馨又融洽,还把自己多年前亲手制作的婴儿床送给了新邻居。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他的妻子,终于有更多的人理解他的责任感和善良。他也终于和自己、和过去达成和解。

  他离开后,邻居们自发决定,继续守护欧维风格的社区规则:垃圾要妥善分类,小区内不能开车,道路要保持整洁……

  欧维仿佛还活在这个环境优雅的社区里,吹胡子瞪眼,却格外可爱。

  很多人,都被这个想要自杀的男人治愈了。

  弹幕里,不乏一些有过轻生念头的朋友“慕名而来”——

  “听说这个故事很治愈,想来看看。”

  在豆瓣的评论中,有人说:“我要是想自杀,绝不会去看这部电影。”

  也许因为,这个名为“去死”的故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告诉人怎么活。

  欧维一生坚守原则,深爱伴侣。他会为了摆脱令他气愤的社会风气寻死,为了早日与亡妻团聚轻生。可同样的,他也能为了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而活,为了延续亡妻助人和奉献的精神而活。

  当一个故事在呈现自杀的理由时,其反面却正是好好活下去的信念。

  最绝望的困境,

  也未必是最后的终点

  北欧国家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也许正因如此,才诞生了许多与自杀相关的故事——像是瑞典的“欧维”,还有这个来自芬兰的《当我们一起去跳海》。

  小说开篇就这样写道:“芬兰人最可怕的敌人是忧郁、悲伤、麻木。”

  自杀在芬兰一直是个禁忌,以至于大家绝口不提。也正是这种禁忌,加剧了痛苦——那些失意绝望的人和他们的亲人,被所有人斥为病态。

  然而在这个故事里,作家帕西里纳却以黑色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一场浓缩的人间“喜剧”。

  丧妻失志的上校和经商破产的总裁,不约而同选在一处荒废的仓库自杀。这次意外相遇让他们决定暂时放下轻生的念头,也因此酝酿了一场的自杀旅途。

  他们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试图寻找更多生无可恋的人,竟收到来自芬兰各地几百封来信。沉甸甸的信件,俨然成了两个丧气中年男人肩头的责任。

  他们认真朗读每一封来信,字斟句酌地一一回复,并筛选出一份邀请名单。

  随后,他们举办了一场轻生者的见面会,交流各自的经历和对死亡的看法。

  这场聚会让那些死意坚决的人找到了同行的伙伴,就此,一支前往北岬的自杀小分队形成了。

  从旅途的开端,大家就达成了共识:绝不劝人寻死,也没有人必须要跟着去死;每个人都有绝对的权利,选择如何支配自己的生命。

  然后,他们乘着破旧的游览大巴,随性而至,开始朝着欧洲最北端进发。

  一路上,他们在山间野营,帮农夫灌溉农田,将长期对妻子施暴的男人送进监狱,为过早丧生的伙伴举行追悼会。一位探长发现这行人行踪诡谲,不明目的,试图逮到他们,因此闹出不少啼笑皆非的事……

  也许,因为他们怀着“反正都要死了,好像什么都可以试试”的念头,反倒撞击出更多的可能性:

  不再瞻前顾后,不再斤斤计较,不吝啬于伸出援手,不畏惧于尝试新鲜的体验。

  即便如此,旅途的终点总会达到。

  当游览大巴车即将撞破护栏,眼看着就要呼啸着跌入冰冷的北冰洋,车上那些曾经一心寻死的人,大多按下了红色的紧急停车按钮。司机不得已猛打方向盘,突然的刹车使轮胎与地面剧烈摩擦,冒出白烟。

  他们都不想死了……

  但只是,要彻底放下长期以来一心向死的念头也并不容易。众人商议,先把剩下几瓶红酒都喝了,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再继续。

  然而,直到日上三竿,众人都没有苏醒的迹象——大家在默契地装睡,以此抵抗顽强的轻生念头。

  其实一行人对这场旅途,怀有不同的信念:有些人认为死亡是一件庄重的事,希望认真地走完最后的路,有些人却将这场向死而生的旅行视作一种疗愈。

  组织者之一的上校坦言,他参与这场冒险,是为了最终的治疗,因为越靠近死亡,就越能激发他求生的欲望。

  故事的最后,当冰冷的北冰洋不再充满诱惑,这场跳海行动宣告圆满“破产”。

  看着这一行人在去死的路上,找到活下去的信心,让人觉得,生命有时无奈,有时荒诞,但也充满未知,下一刻也许就有转机。

  当他们决意去死时,仿佛把人生清零,没想到之后体验到的快乐,成了意外的惊喜,他们的人生开始做加法。

  转念一想,似乎每个人都是这样活着——已知必死的结局,但仍为了生而奔波。

  只是,当我们为了理想人生而烦恼忧愁时,每一次期待落空、希望破灭都在不断做减法,把满分人生扣到寻死腻活的及格线以下,却忽略很多幸福的所在。

  有时痛苦,有时喜悦,这不正是活着的感觉吗?

  也许,对一些长期身处黑暗、内心被绝望遮蔽的人们,炙烈的阳光太过刺眼,反而无法穿透内心的悲凉。可这些绝处逢生的故事,就像暗夜里星辰,有时候,更让人心安且感动。

  每次思及死亡,我都对生更加留恋。

  

  - THE END -

  · 作者:攸也,要好好活着呐

  ·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戳个“在看”

  点个“赞”

  随手分享”给人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