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蜕茧》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蜕茧》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2-05-19 02:08: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蜕茧》经典观后感1000字

  《蜕茧》是一部由夏漪林执导,Cici Lau / Wilky Lau / Monica Cho主演的一部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蜕茧》观后感(一):短评字数超了

  看得脊背发凉,想到上野千鹤子的《厌女》,被厌弃的母亲,失语的女儿,暴戾的父亲。母亲抽烟那段是在隐喻对社会规训的反抗。配乐很有意趣。很港。喜欢。官能刺激略强,不太适合我这种怕血的人。不过尚能接受。(插足者的口音似在隐喻陆港关系?)感觉有可能见证一位兼顾个性和市场接受度的好导演的降生。

  《蜕茧》观后感(二):鲜艳的红

  影片给予我最深的便是那鲜艳夺目的口红,红色连衣裙,高跟鞋,如此充满女性色彩的东西,导演灌输于影片当中,我在猜想导演的人生阅历,究竟一个女性经历过怎样的心酸苦楚,将那种释放出来的快感表达的淋漓尽致,靓丽的大红色掺杂着肉的血腥所带来的情愫令人不寒而栗,画面血腥的地方,显得异常压抑,却未曾令人胆怵,而那种释放于画面之外的欢笑每每想起,却依旧了然心头,阴霾久久不能散去。

  《蜕茧》观后感(三):是今夜我献上的最响亮的掌声

  首先赞美我校的策展人们,能让它过审简直是功德无量。借鉴(而不是模仿)—驱离《踏血寻梅》肢解镜头的水雾感,残肢碎肉清晰无比。冲突—女主角边痛哭边涂口红,妄图赋予衰老乃至丑陋的躯壳以女性特征;第一次分尸是主观消极的罪行掩盖、为打造平静生活的妥协,第二次则是脱离霸权桎梏的主观意识的崛起,以纯粹个人立场攥夺美丽。留白—焚烧碎尸的烟雾是浑然天成的舞台特效,千娇百媚的裙子和娓娓的老歌甚至让旧日隐晦地介入现行的时间线,二元对立的弥合与重叠给予了非常大的想象余地。最后一幕在我眼里其实显得赘余,这几乎是唯一的缺点了。

  《蜕茧》观后感(四):4.22 观影

  第一次看时 漏了些细节 比如说 我看漏妓女家里的那个男人原来就是丈夫 所以 对影片里母亲后来杀妓女我以为是一个衰老丧失美丽的女人对于另一个与她完全不同的美女的嫉妒 比如影片里她割下妓女的嘴唇 仰头放进嘴里咀嚼 第二次看时 才知道原来还有一个诱因 一个原配对于第三者的怨恨 但是两种杀人的理由哪一种更占上风呢 我觉得是前者 母亲和她丈夫之间的婚姻 想必已经是破裂多年 丈夫死去是意外 母亲分尸他 把他的肉做成吃食 就是母亲体内的恶魔开始苏醒我把这个罪恶的开始称作 她对她命运的反抗 影片最后 她穿红衣 涂口红 扭着身子剁肉 我觉得她有些疯癫了 不是常人了 影片里女儿的角色是必要的吗 ?或者 女儿是与母亲的一个对比 影片里母亲烧了妓女的尸体 烟上升 衬得她的脸异常诡异 这个镜头我印象深刻

  《蜕茧》观后感(五):给木卫二的公开信

  您好,我是蜕茧导演,之前收到您说我的影片模仿,特地私信您,以下是我们的书信来往记录

  Elaine

  你好我是蜕茧的导演,请问您觉得我哪里模仿了什么作品?谢谢。

  23:39 木卫二

  木卫二

  Elaine你好。在first就看过片子了,豆瓣标记只是个人年底补录(有很多电影一直没有标记),与具体工作并无关联,也不代表任何意见权威。我个人并不排斥血腥暴力重口味场面,但一个事情的发生应该需要足够的动机和理由,而不是社会新闻桥段。作为观影者会想到各式各样的,譬如人肉叉烧包等等。如果评论意见对你有冒犯,实在抱歉。准确说,我个人不喜欢许多电影(正如你肯定也有个人喜好)。希望你理解。

  于是,就您的回邮,我想分成以下几点来向您说明一下。当然,我也是先把这封信私下发给您的。

  首先,您是一位影评人,这个职业是应该用辩证的思维理性客观地去分析一部电影(包括完成程度,故事,艺术性商业性),而不是用一句带有个人色彩浓烈的词汇来形容。尤其是当您公开来评价一部作品是“模仿之作”,对于有些人也许可以做到无所谓,但是我是一个比较较真的人,所以希望得到您更为客观的评价。

  第二,就您所说需要足够的动机和理由而不是社会新闻桥段这句话,我想澄清这个故事我只是从某条真实故事里得到的灵感,而背后我想要表达的,我所经历的,您却在这封豆邮里全盘否认。

  对于这点,我认为也是有失偏颇。

  我2008年开始构思一直到2014年找到编剧开始着手思考故事构造到2015年1月开拍,如果这个是一个社会新闻桥段,我不觉得这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另外,这个故事的构造,无论成功与否,这个故事的叙事构造都是我的编剧的心血。作为被您评价为“一个事情缺乏了足够的动机和理由”,我只能说这个故事也许过于女性视觉对男性可能有些难以理解。

  第三,我想讨论一下模仿和联想的区别。在您的评价里,是清清楚楚说我模仿。那句话原话是“模仿也得挑个有意思的对象模仿啊”,从这里我可以理解为您对于我模仿已经是胸有成竹了,而也掌握了一定的证据来证明我有模仿某部或者某些作品。这个对于我而言,我觉得完全无法接受。所以我给您写了之前的豆邮,很希望得知您到底觉得影片哪个部分有模仿。

  然而您给我的回复豆邮中却只提到了“联想”。您当时在回复豆邮里写的是“作为观影者会想到各式各样的,譬如人肉叉烧包等等。”。从中,您并没有解释我问题“请问您觉得我哪里模仿了什么作品?”而只是解释了您会联想到其他作品。

  就对比这两个词语在汉典里的释意而言,我觉得您给我的回复豆邮并没有解释为何您在豆瓣标注里给我片子标注“模仿”。我理解每个人都有个人喜好,但是没有证据的评价我相信是谁都无法接受的并且相当恶劣的。

  综上,作为一位专业的影评人,哪怕不代表您任何具体工作与权威意见,通过您的豆瓣大号去这样否定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并且毫无证据就指定别人模仿,我认为是不妥当的。同时,我认为您的回复邮件并没有给予我问题的回答以及您对无意冒犯我的道歉。所以我希望能够得到您一个比较诚恳的道歉以及一个合理的处理方式。

  感谢理解。祝一切好。

  以上,我把这封豆邮发给您以后却没有收到任何回音。我觉得我值得得到一个道歉,也希望您给我一个诚恳的道歉而不是随意歪曲联想和模仿的定义试图为自己不公正的言行开脱。

  感谢。

  顺便附上聊天记录,我片子的第一天通告单抬头(有拍摄日期证明),以及我片子imdb上线日期截图证明。

  豆邮来往记录

  《蜕茧》观后感(六):与《蜕茧》导演夏漪林的对话记录

  杨:请问您怎么评价自己的影片?

  夏:这是根据一个社会新闻得来的灵感,影片从2008年开始构思,2014年找编剧着手思考故事构造,2015年1月开拍。我打了三分,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评价,不高不低。

  杨:应该说,在作品中我看到了您对于家暴的控诉,特别是女性从不接受自己衰老的外貌,到穿上高跟红裙与自己和解的蜕变有强烈的女权意味。将大量肢解镜头与吃饭镜头交叉剪辑在一起确实让我产生了不适感,这是影片的成功之处。把香港的市井生活和室内展现得很有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破败感,相信您也一定在那里旧居过。

  夏:其实看到很多人因为太恶心而给1星,我也觉得是一种成功。我并没有在香港长期生活过,虽然是香港人,但从小在深港两地跑,而且,《天水围的日与夜》我也没有看完。

  杨:女主从为女儿掩盖罪行肢解老公到迷恋肢解的转变是什么?一个被家暴的女性为什么转变成了变态杀人狂?

  夏:,对于女主的改变,其实你说错了一点。她并不迷恋肢解,而是从一个保护女儿毁灭证据的母亲变成了一个因为嫉妒而发狂的女人。女主不是变态杀人狂,如果要把这些都拍出来,我相信你会看到一部90分钟长片而不是一部15分钟短片。

  杨:又拉了一遍你的片子,确实我看错了,可能第一遍我只沉浸在了气氛里没仔细分析人物,这样一看确实动机没问题,女主确实因为嫉妒发了狂。拉片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女主开头不是去抓出轨,而是送外卖撞见了小三(或者是小三故意订外卖让女主看见老公出轨)。小三的粤语很奇怪,她是韩国人还是华裔?有没有她的微博什么的,我喜欢她。男主回家前墙上的钟表和女主打烊看自己的手表,时间都是九点快五分,这个有什么寓意吗?

  夏:小三是故意让女主看到的。演员是一个韩国人,女儿也是韩国人。本来剧本里小三就是带着口音的,所以也不觉得奇怪了。她没有微博哦,我记得她好像有脸书,我会转告她说有人爱她,并且会建议她有空考虑开个微博什么的。演员是一个超可爱的女生,人很好而且超级高,似乎做的打女形象比较多。片子里打烊看手表只是为了表示时间挺晚的了,而且让观众知道接下来她的行动在深夜,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含义。反而其实有一个地方没拍出来,就是女主回家打开餐盒里其实都是素菜,这个当时我们太着急了,一带而过,如果可以真想补一个俯拍镜头。

  杨:影片有些机位剪辑方面的问题,比如女主在饭店和小三对话那场戏,两人的位置我看了好几遍都感觉不对劲。

  夏:其实是故意拍得很别扭。因为当时的情景就是一个很别扭的状态,不想观众看得舒服哈哈哈哈哈。我和摄影师两个人拍前好几天就做了几套方案,可是到了片场以后都否决了,决定用一种最不让人舒服的方法,而且这个建议是摄影师和美术提出来的。后期剪辑的时候我很痛苦,怎么做怎么奇怪,可是这样也证明有效果。

  杨:女主的扮演者Cici Lau演技太好了!哭着涂口红那种面对自己变老变丑的无力感,斜眼看小三面部肌肉的抽搐,还有最后从焚尸烟中走出后那个最恐怖的眼神,让我想起了《德州德州电锯杀人狂》的人皮脸,昨天在大银幕看的,确实脊背发凉了,今天在电视上看依然有感觉,这么好的演员怎么没见有什么作品?

  夏:哈哈哈,Cici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她自己看这片子自己都怕。其实在美国华人演员的地位并不高,成名的也不多,她算是有名气的了,但是仍然,好莱坞还是白人的游乐场的感觉,这个并没有办法。当时她来面试了以后我还纠结了一会,因为她的形象作为母亲有些大了,至少在我看来。有另外一个女性也来面试,可是后来和编剧制片商量了还是她,因为面试的时候我没有让她演戏,而是两个人聊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她给我的答案就是女主的答案,而且考虑到那个年代又是操持家务的角色,显得比较苍老是可以理解的。

  杨:影评人木卫二说您的影片片是模仿之作,比如使他联想到了了港片《人肉叉烧包》。

  夏:我想讨论一下模仿和联想的区别。汉典里对“联想”的定义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而对于“模仿”的定义是:仿照别人的言行举止去做,期使与之相同,称为“模仿”。没有证据的评价我相信是谁都无法接受的并且相当恶劣的。就影评人这一点来说,其实真正在在意的只是他对于模仿两个字的不愿承认。我的确是一个比较较真的人,因为这个而发了一篇声明,但是正因为,从未有过的事情被说出来当成了一个如同事实一般的存在,这个任谁都觉得无法原谅和理解。

  杨:我觉得导演最不应该在意的就是影评人的意见,影评人看过万部电影也比不上拍一部电影。一个动动嘴就可以了一个要做大量的筹备、拍摄、后期。之前有人问毕赣《路边野餐》表达了什么,毕赣怒答我思考了三年拍了这部电影,你竟然问我表达了什么。我认为他的回答很能解释创作和观众的关系,观众越不理解才说明作品更个人化,好作品的概率也就越大。

  夏:电影个人化的程度与好作品的程度其实不一定成正比。说实话我并没有看《路边野餐》,可是我只是觉得每个人对片子的理解不一样,只要是中肯的意见,不带有私人偏见的,我都很乐意受。观众的评价从1到满分,只要是打内心来评判,无关个人情绪,我都很感谢。看不懂的看看热闹,看得懂的看看道道,我觉得很满足,如果遇到说什么特别地图炮的我只能回答说:广东人惹你了?(这句应该是黑网友对广东人什么都吃的印象)

  杨:很多网友,包括我在内,看您的影片时确实看到了《踏血寻梅》的影子,不过倒没感觉你是模仿(而且确实也不是),而感觉是一种独特的港片气质

  夏:的确就是。只能说恰好,而且就像我指出的,《蜕茧》在《踏血寻梅》出来前就已经上映了,只是并没有出现在国内大家的视线内,当时也没有想过能有机会出现。

  杨:对于热爱电影的人,您对他们今后的道路有什么建议吗?比如考电影学院。

  夏:电影学院不能代表一切,如果真的喜欢,其实念完本科以后可以考虑出国读电影方面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在国外受过他们教育熏陶以后回来发现国内太不系统了。

  杨:就算您的影片褒贬不一,也比那些院线电影有意义一百倍,昨天有幸看了大量first的短片,惊叹中国竟有这么一批人做着这么前卫的艺术创作,谢谢你们,你们是电影最后的良心。

  夏:我只不过在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个世界太多人被无形束缚,道德也好,伦理也罢,抑或是一些奇形怪状的规则。正如您说的,我何必和他较真呢?作为导演,是不应该较真的。可是我希望,从敲定合作编剧到现在,我也不过是跟随我自己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也希望你可以这样。只要跟随自己心里所想,一定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