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站一坐一生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站一坐一生读后感精选

2022-05-22 02:07: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站一坐一生读后感精选

  《一站一坐一生》是一本由仝冰雪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201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站一坐一生》精选点评:

  ●从《读库》上看到的。切近的个人影像,远远的家国风云。

  ●书名和切入点挺好。

  ●这样学历史会不会好很多?

  ●有记录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文字一般般,但照片如此完整的确是可贵

  ●一生表情淡然处事,岁月静好,可背后事多么动荡的岁月,面对相机展露的是内心深处的愿望和性情吧。人的一生真的很短,一年年像风吹书页那样翻过去,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也许答案就在这些静默的微笑中。

  ●看似讲叶景吕一生 实则在讲一座城市 以及从福州投射出的中国1907至1968年这60年 顺带捎上介绍中国影楼行业发展史 尤其民间影楼内陈设摆放及摄影风格变迁等第一手史料 实在珍贵又难得 仝冰雪另有一本参黄开文手稿编的集子 配合约翰•汤姆逊的留影 可归纳为前叶景吕时代 刘香成影像有补充后毛泽东时代的八年 如是贯穿的四本书 能够为八零后生人活脱出一部中国平民生活的近现代史来

  ●确实如题 一坐一站一生 于自己来说 怎样的百转千回 辗转起伏 在别人的世界里 也许只是简单的一纸经历 嗯

  ●我这一辈子。

  《一站一坐一生》读后感(一):一站一坐,很多人的一生

  想起另一本完全不同的书《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叶景吕的一站一坐,一直62年,不仅是他的一生,也是很多人的一生。就像《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作者的村庄,其实就是很多人的村庄。另外,从62年不间断的照片里,能了解当时的文化、穿着、事件等很多。作者能把这本书以这种方式出版,意义很大。

  《一站一坐一生》读后感(二):1907~1968的摄影坚持

  最近一直很喜欢老照片,印象随身的是在镇江看到的外公年轻时的照片。黑白,小,极清晰。今天看到了这本像册,实在震撼。这是一个男人62年的坚持与耐心。一年拍一张,从21岁开始。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现代人才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鲜活人影。作者的注解恰到好处,让人影响深刻。

  这是关于摄影的一个很很很很很温暖的故事。你只有放慢节奏听它娓娓道来才能感受它的强大。那从大清国到中华民国再到毛泽东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个人影像史。

  《一站一坐一生》读后感(三):从前照相是件极讲究的事

  【朝话by美好牌收割机④】从前照相是件极讲究的事

  机缘巧合,一位资深的老照片收藏家从淘宝二手书店老板那里得到一本老相册。这是一个名为“景吕”的中国人连续62年的肖像集,从1907年到1968年,也就是从他27岁到88岁,每年一张,一张不少,还有一张1901年单独的照片,以及他1906年的结婚照,结婚40年、60年和夫人的合影。每张照片下面或上面都有他亲笔题写的拍摄时间,当年年龄和家国大事。

  收藏家购买了相册,开始了鉴定、考证和寻找照片主人的旅程…相册主人的身世之谜逐渐解开,牵出一段上个世纪富极一时的仓山罗家和福州叶先生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旧交往事…

  书名:一站 一坐 一生:一个中国人62年的影像志

  作者:仝冰雪 编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9月

  定价:88元

  摘录:

  我们不曾发现,在历史上有第二个人有这么一种耐心与热情,以一种严肃的、端正的方式,借助摄影来书写一个个体生命的漫长历程。我们会发现社会的变迁与动荡也在他的个人肖像摄影中有所体现,还可能会首先关注时尚的变化,诸如服饰的变化、照相馆内的道具、陈设所反映的对于现代生活的想象与物质生活的品质。(影像学者顾铮)

  小感: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老照片画册,收藏家仝冰雪经过长久的鉴定、考证,还原了相册主人叶景吕的人生故事,还撰写了榕城(福州)早期照相业小史和从相册收藏到找到主人翁的事件始末。复旦大学顾铮教授、广西民族大学覃慧宁老师、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蒋奇谷教授分别从各自学术角度撰文评论…总之是一本既有故事又有深度的好书。当初最打动我的是这位叶先生坚持了一辈子的照相行为,堪比当代行为艺术:“在一个精心盘算的特别日子,穿上新衣,蹬上新鞋,戴上新帽,慢慢走过悠长小巷,虔诚迈入神秘相馆。按照筹谋已久的思路,指挥照相师一通忙活,选择背景、准备道具、调试光线、摆好姿势、咔嚓一下为年度定格…”现在智能手机如此发达,照张照片几乎没有任何成本,谁还能像叶先生这样郑重地、充满仪式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呢?从前慢……

  《一站一坐一生》读后感(四):回首已是百年身

  叶景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他1881年出生于福州,先祖朱聿健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的后人。但不普通的是:从1907年27岁开始,叶景吕连续62年每年到照相馆给自己拍摄一张照片,直到去世当年的88岁,整整跨越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更为奇特的是,他还采取了一年“站”一年“坐”的姿势轮换照相,持续一生。

  2007年,收藏家仝冰雪通过网络偶然购得了叶景吕的照片册,通过福州当地媒体的帮助,辗转找到了叶景吕的后人,得知叶景吕早年曾跟随中国驻英大使罗丰禄出使英国,回国后为罗家生意工作,直到终老。今天,叶景吕的女儿(101岁)、儿子(92岁)和两个孙子及一个孙女仍然健在。

  2008年,仝冰雪把叶景吕的全套照片在博客披露,《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及福州当地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并受邀参加了2008连州国际摄影大展、2009广州摄影双年展和2010年韩国光州艺术双年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这套个人影像自传也被誉为人类摄影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纵观叶景吕六十几张照片,不管时代的风云诡谲,他的眼神中一直从容淡定。在叶景吕先生的每张照片下面,只有他亲笔所写的拍摄时间、当年的年龄及家庭、国家大事等,但并没有更多的他本人的背景信息。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特别经历,为何如此执着地拍摄一生,并且波澜不惊呢?

  带着这些疑问,本书作者先后探访了叶景吕的后人,罗丰禄家族的研究者,并且详细研究了叶景吕生活的大背景,解读了每一张照片背后的信息密码,叶景吕的一生在我的眼中逐渐清晰起来。

  1896年的12月,15岁的叶景吕作为罗丰禄的随从,跟随罗大使赴伦敦上任,直到1901年回国,叶景吕在1901年回国前于伦敦拍摄了第一张个人肖像,并从此喜欢上了摄影。 1903年罗丰禄病逝后,罗家把在福州的生意“九盛典当行”和“建盛茶叶店”委托叶景吕管理,叶景吕从此成为了两家买卖的大掌柜。叶景吕在帮罗家经营生意的同时,还担任罗家后代的中文私塾先生。

  1906年,26岁的叶景吕和19岁的倪淑玉结婚,婚后生活相对平静,他一直经营着罗家的当铺和茶庄,直到1937年罗家当铺和茶行破产。这期间,叶景吕喜欢上了收藏,收集邮票、钱币、砚台等,并且开始信奉耶稣教,成为福州基督青年会会员。叶景吕还喜欢亲手设计家具,然后找人定做,现在他的女儿、孙子家里还保留着几件他当年亲手设计的家具。

  叶景吕还每天会写日记。据叶景吕的长孙叶毅回忆说:叶景吕什么事都做个记录,家里的事,国家的事,国际的事,每天都总结一下,每天写备忘录。他给孙子叶毅说:我记录我的历史,可惜叶景吕所有的笔记已经毁于文革时期。1956年,福州著名画家陈子奋用佛语为叶景吕的系列肖像题字:是寿者相。1960年,叶景吕从福州仙塔街的老宅搬到了小孙子叶林居住的三坊七巷的老宅:宫巷33号。1968年,叶景吕在儿童节这天拍摄了人生的最后一张肖像。一个月后,因心脏病和糖尿病综合症并发平静去世,终年八十八岁。

  在叶景吕的六十二张肖像中,有六十一张是在照相馆拍摄的银盐纸基照片,只有1952年的肖像是一张突兀的剪纸,这是叶景吕先生到大街上请专业的剪纸先生制作的。原因可以从上面的文字找到答案。

  一年一照,是人生的仪式。一站一坐,年度交替,是叶景吕的生活方式。六十几张照片,叶景吕的目光始终淡定从容。他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大起大落,但他对世间的勇怯强弱、进退疾徐洞若观火。正是这种内心的充盈和强大,人格的独立和坚定,才造就了表面上一如既往的恬淡与笃定。他的一生,没有奇迹,也从无荒诞,点点滴滴,时时刻刻,让身边人都享受着与他共处的阳光与温情。

  不管岁月静好,还是乱世苟活,君子皆“不苟安”,或许这也是叶景吕先生坚持拍下人生侧影的一点心情。“叶先生安息四十年后,我偶遇了他,不惑之年的我,也重新认知了自己和生活”,本书编著者仝冰雪在自序中自省说。

  《一站一坐一生》读后感(五):个人史的延宕

  百年以前,一个普通人,六十二年,沉默执着地书写着个人影像志。

  一个晚上读完这本书,便陷入一种莫可名状的兴奋。隔着照片和文字,进行一场窥视。仿佛真实地徜徉于叶景吕先生在照片里构建的恬淡人生里,身后影影绰绰的,才是中国(闽地)从清朝到民国到新中国的动荡时局。

  一、

  叶景吕先生无疑是极好的模特。以今天的眼光看,也算是一个帅气文雅的男人,眉清目秀、五官周正,六十二张照片,同一张脸,看得丝毫不令人生厌,尤其步入中年,愈发风度翩翩温文尔雅,而淡定的表情,在照片中仿佛置于述说与非述说之间,让人忍不住反复翻看,直想从中读出点什么揣测点什么,或者,单是安静地与之默默凝视,便觉得岁月静好。

  我想象,如果这本相册不是因为搬家遗失而被收藏家偶然收得,它依然只是叶家的纪念册,只是作为怀旧的器物日复一日地躺在玻璃柜上,也许有年轻后人偶然翻看起来,对相册里这位“时髦”的老公公或嘻嘻闹闹一番或好奇憧憬一番也就罢了。

  被遗失被发现,使之公之于众,个人史也转而成为时代的缩影、历史的片段。我们当然无法评价哪一种结局更好,也许对叶先生来说,公之于众并非其本意,但也并无不可,当他走完这一生,完成不中断的自我影像记录,相册对于他而言已就实现了全部的意义,完满自足。

  二、

  摄影具有特殊双重性:记录和创造艺术品。通过“摄影计划”来完成一套作品在当前十分流行,有人连续365天拍摄北京蓝天,有人专门在各个政府大楼前留影……它们的意义更多在于记录,观照的对象或是空气污染或是权力隐喻,就创造艺术品的内涵来说,其应该归属的已非作为艺术门类的“摄影”,而更接近于“行为艺术”。

  叶景吕先生坚持半个多世纪的一年一相正是一项自觉的“摄影计划”,实现的是自我观照,是伟大的、非自觉的行为艺术。从纯粹美学角度来考量叶先生的单张照片几乎没有意义,“有计划”的“行为”方是其价值的重音。苏姗•桑塔格说,一张照片仅是一块碎片,或通过与其他照片配对,“它飘进一种柔和的抽象的过去性,开放给任何一种解读”。我们把全部照片连续看,从照片所呈现的主人公的时间轴中看到历史的变迁时间的流逝,看到一部静穆的、充满想象空间的个人史——看到那令人感动的仪式感。

  在影像大量产生,摄影变得通俗乃至低廉的时候,叶先生的照片让我们回归了摄影的仪式感。

  三、

  似乎从开始到现在,摄影的最高旨趣都在于“自然”,摄影师劝说摄影对象“保持轻松自然”。留过洋的叶景吕先生自然是比他同时代人更成熟的摄影对象,除了1901年第一张个人照片略显生涩(身体稍微右侧、双手拘谨地握于前,目光直视镜头)似乎是经过专业人像摄影师指点摆出姿势外,之后的一系列照片,都有自己的“心思”在里面,举哑铃摇扇子搭雨伞拿帽子看报纸夹公文包双手插兜双脚交叉翘二郎腿等等不一而足,更不用说仝冰雪先生所总结的“一坐一站”,视线“一左一右”等,叶先生不仅在努力“自然”,甚至还在有意识地制造“不同”,一个一年拍一张照片的人不希望自己每年的照片看上去都差不多,就如我们都不希望这一天的日子过得和前一天一样。

  即便如此,照片中的“庄重”依然显而易见。街坊邻居看叶老爷子的坚持像是“怪癖”,在摄影未普及的年代这一举动具有特殊性,一年一相的固定频率也表明了它的象征性,因此,那些独具匠心的“自然”,恰恰加强了“庄重”和“非自然”。正如仝冰雪写道:“精心盘算一个特别的日子,穿上新衣,蹬上新鞋,戴上新帽,慢慢走过悠长的小巷,虔诚地迈入神秘的照相馆……主人公在安然沉潜,与自己无言对话,这是人生的仪式,是一年一度的回望,总结,孕育……”今天我们读这些照片,像叶先生对着照片与自己交流一样,作为陌生人,隔着亘古恒远的时空,与这位青年、中年、老人默默交流,想象他的喜悦和忧伤,并从中读出对生命的敬畏。

  四、

  鲍德里亚说:“不管包围事物的喧哗与激烈是什么东西,摄影把物体送还给静止和沉默。在都市的混沌当中,摄影再现了沙漠的等价物,再现了现象的孤独。”同样,在历史的混沌中,摄影再现了一个人清朗沉寂的面容,以及灵魂最深处的孤独。

  作者仝冰雪收集了大量叶先生后人及知情人士的口述材料,力图勾勒还原出照片主人公的一生,但无论如何努力,照片背后的具体细节永远只能是叶先生保留给自己的秘密。例如,我们从叶先生题写在照片下的注释中知道1925年他对福州“五七事件”的忧虑,却无法得知这一天他出门走向照相馆遇到了哪些人说了哪些话刚刚经历了哪些事——那么,在这张罕见的神情肃穆的照片里,除了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外,是否和这些具体琐碎的人和事有关?

  图像在构建历史中给予后人大量的留白。个人史在图像的延宕中给予我们更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此刻,照相和照片——不再仅仅是叶景吕先生的自我观照,它同时也是每一个观者的自我观照。

  :书中附录蒋奇谷教授的文章,认为叶景吕照片是“观念艺术”,并进而假定“不是杜尚而是叶景吕应该被认为是为后来观念艺术发展铺平道路的艺术家”窃以为不敢苟同(蒋教授为修正现代和当代艺术史中的西方主义的努力倒确是值得赞赏的)。叶景吕的照片首先是私人行为,不是自觉的艺术行为,私人性和非自觉性决定了它自身的属性并非艺术品,一百年后因偶然机缘被公开展览,才被赋予了艺术品的属性,才成为艺术史范畴下(有分量)的“作品”。在此之前,其始终只是私人物件(因此和一些同样出于“非自觉”创造,但却更具有“公共性”的早期原始艺术也不同),照片只对叶景吕本人才有意义,并且意义也绝非在艺术或审美层面上。审美主体缺位的审美客体是不存在的。反观杜尚的“小便池”,则确乎是当代艺术的开山之作,它诞生的同时就被赋予了明确的“观念”来构成审美要素,并且是一件公开展览的作品,惟其如此,才能堪当“为后来观念艺术发展铺平道路”。

  叶景吕照片的发现对艺术理论界提供了新的探讨对象和空间,但对艺术史应该不构成丝毫影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