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沉没》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日本沉没》读后感100字

2020-07-27 23:0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沉没》读后感100字

  《日本沉没》是一本由[日] 小松左京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沉没》读后感(一):日本沉没

  《日本沉没》是日本资产阶级作家小松左京写的一部科幻小说,这部小说对当今的作家产生了不错的影响,刘慈欣曾说过《三体》受了《日本沉没》巨大的影响。我就想写一本中国的《日本沉没》。 他采用科学幻想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在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列岛沉没……这一天来临时,一亿一千万日本人将如何面对。小笠原群岛北部一座70米高的小岛在一夜之间沉没,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正在逼近。国内和国际产生了惶恐和不同的反应。 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不同角度对日本文化的描写,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人性的画卷。日本人对于危机的憎恨以及在灾难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还有那些无法用言语描述的浓烈的情感,让人不禁热泪盈眶。正如刘慈欣所说,我们也需要一个中国版的《日本沉没》,我相信我的祖国人民也一样地热爱自己的国家。

  客观理智的读过《日本沉没》后,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优秀的科幻作品,最后以一个悲惨的小岛传说结局,有一个不错的寓意。绝望中也有希望,破灭中依然有光明。

  《日本沉没》读后感(二):昭和时代的民族之歌

  我觉得,《日本沉没》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这部作品看似是剧情波澜起伏的科幻小说,实际上更像是披着科幻小说外衣的民族性剖析,反映的是日本这个岛国的民众们所刻在骨子里的危机意识和忧患精神。如果再考虑到原著70年代的创作背景,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个几乎和真实世界类似却发达许多的平行世界是如何被改造成了一个日本人解剖自身的手术台。小松左京所做的就是在日本一块一块崩塌的陆地之中试图拼凑起大和民族战后破碎的民族之魂,表面绝望的剧情其实并不绝望,它的背后明晃晃的藏着作者对本民族最深沉的自豪与爱,这一点即使作品被翻译成了中文我们也可以从字里行间里轻易地感受到。

  可惜的是,他在70年代的预言今天看来就像是肥皂泡沫,很多评论认为这部小说预测了311地震等这些地质灾害,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二十世纪末以来昭和精神的瓦解。小松左京最大的悲哀在于他所歌颂的文中的“日本精神”其实不过昭和时代的浮光掠影,平成乃至令和年代的日本和当初的自己有着云泥之别,一纸《广场协定》早已戳破了自己的脊梁骨,而小松暗示的日本“21世纪gdp第一”和日美亲善关系的神话则更让这部小说失去了预言今天与未来的魅力。 当然,即使不考虑这些,《日本沉没》仍然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出作者有着庞大的地理知识和一定的国际关系知识储备,作为小说已经有很高的完成度了,至少大家看起来也爽的一批,从大部分读者角度上来说,这就够了,毕竟想象自己国家走向末日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日本沉没》读后感(三):危机到来时 何去何从

  

科幻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作品,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份子,已经有几十亿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地球经历了太多太多。而人类作为地球上目前最为智慧的存在,也才有着不长时间的历史,和地球的年龄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人们一直在探索,想要了解的地球的过往,更想探索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 ,可是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局限,还是没有能力探究这些,但是人们想要了解的好奇心一直都在,所以科幻作品也成为了人们非常喜欢的作品。通过科幻作品,人们在不断的引领着探索的方向。地球作为宇宙的一个微小存在,也是有自己的寿命的。人们也在一直思考着危险的到来,那么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危机哪。现在的人们还说不准。但是这不影响人们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最近阅读了一本科幻作品,书的名字叫做《日本沉没》就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科幻作品。

《日本沉没》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科幻作家小松左京,作者的本名小松实,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生于大阪,日本著名科幻小说家,与星新一、筒井康隆合称为日本科幻界的“御三家”。作者出版了多部作品,受到读者的喜欢和关注,他的作品有着独特的风格特色,尤其是本书,更是超凡脱俗,是作者最为出名的代表作,在短短的时间里就狂销几百万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好评不断,成为“战后日本第一畅销书”,作者也是凭借本书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和“日本科幻星云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由于作者对于科幻文学的贡献巨大,日本群马县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将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小松左京”。也表达了人们对于作者的认可和喜欢。

《日本沉没》单从书名就可以猜测出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作品,众所周知,日本是亚洲的一个强国,位于太平洋板块的地震多发区,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地少人多,自然资源有限,因此比其他的国家更加具有忧患意识。根据科学的研究,当今的世界随着人们活动的家剧,导致气候变暖,整个海平面在不断的上升,那么日本这个岛国确实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作者的作品不仅是科幻作品,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当所有的灾难都到来的时候,可怕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这些让人们想想都觉得可怕,可是这些有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日本这个人口大国也真是一个问题,人们何去何从是个现实的问题。

《日本沉没》这本科幻作品也和其他作品一样,也是有着现实的生存土壤,也不是作者凭空想象的,也是有着一定的现实基础,作者高空建瓴,有着前瞻性。同时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有着超强的创作能力,和想象力,并且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因此才能够把这本作品写的真实可信,非常不错的一本作品,很喜欢。

  《日本沉没》读后感(四):草稿

  

由于人类在地球上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地球的温度也开始慢慢身高,这也让冰川开始不断融化。作者小松左京以地壳的变动理论为依托,讲述了一场发生在日本岛屿所发生的悲惨故事。

海平面看似平静,然而当气候发生变化,其所引发的灾难也极度恐惧。海啸、台风等恶劣天气会给人类带来惨重的灾难。自然,还不仅仅在海水之中,有时海底同样会发生着激烈的战争,流动的火带和坚硬的岩石之间,能量不断堆积,而当岩石薄弱之际,岩浆就会喷涌而出,发生火山爆发的悲剧,同时伴有地震、大雨、海啸等次生灾害,危害到周围的各种生态环境。更可怕的是,这不过是火带露出之后,喘了口气,呼吸下新鲜的空气而已,再一场的争夺又开始在重新酝酿之中。

作者在描述日本沉没的过程中,不仅仅讲述着悲惨的场景,同时也伴有着日本人对人性的独特行为。

隐居中的老人,过得逍遥自在,却也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变动。自身所拥有的权力,甚至可以推动首相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在关键时刻所推荐的人士,仿佛来到了《三国演义》里的场景,调查组来到到他的房前邀请其出山时,这位学者仿佛无动于衷,继续睡着他的美梦。相信他应该在科学领域有更大的能量。

在《菊与刀》《日本四季》等图书中,我们早已了解到日本人所拥有的人情债。从出生之际,日本人就具有各种各样的债务,如父母债、国家债等等,长大之后就要去偿还这些债。小野寺从一系列海底调查工作开始,就无悔无怨的忘我工作,直至发现任务已经完成,没有可做之事,这才自认为感恩行动可以告一段落了。

每个人在自己人生道路上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面临各种各样的择决,如何行动自然考验着每个人的良心。小野寺也处在选择之中,是为了保守秘密呢?还是该拯救自己的亲人。这让他的内心错综复杂。同样,对于整个国家危险,是积极拯救还是顺其自然,也是艰难选择。

而当密码即将保不住的时候,如何公开秘密,也是个可研究的学问。作者的笔下,选出名声不佳的民间学者田所,在一个小报上以闲谈的方式,将秘密公布给大众,这样百姓面对这样的新闻,可能会有所怀疑,以减少百姓的恐慌,另外民众对这也会产生一定的免疫效果。

日本人不仅仅有感恩的心情,更有爱恋的心灵,在日本岛屿即将沉没时,也愿意于心爱的岛屿一起共生死。其中不仅仅有老人,也有像田所这样的学者,视自己的祖国当成为心爱的女人,愿意紧紧拥抱着,即便是面对死亡。这也让许多人看不懂日本人。

日本银座里的女孩,看起来美丽动人,不过少有活力,面孔冷淡,只是为了金钱拼搏着。或许,为了自己的家庭,或许为了自己的虚荣,或许为了自身的财富,干着青春饭的工作。这些女人,看起来富丽,不过背后也有着自己的心酸与痛苦,只能自己埋在内心世界中。

各种不同的人性,在日本沉没的故事里慢慢展开,从中可以了解到日本人对待世界的态度。

  《日本沉没》读后感(五):生于忧患——当年泼冷水的小说《日本沉没》

  

2020年的夏季,日本动漫《日本沉没2020》中文版在A站独播,《日本沉没2020》由1973年日本科幻小说家小松左京著的《日本沉没》所改编。这本小说出版不到一年,就重新印刷100余次,狂销近400万册,这个销量在当年可谓一鸣惊人,至于为什么会热销,当我看完了小说后,终于明白了。

小松左京,本名小松实(1931-2011年)

《日本沉没》写于日本战后经济复苏时期,并且当时日本东京举办了第18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一次来到亚洲,也是日本第一次进入奥运会奖牌前三甲。当时的社会环境良好,民众都处于幸福状态,毕竟财富增长的快,制造业等飞速发展,并且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就在这个时期,作者一方面忘不了1925年的关东大地震,另一方面也忘不了亚特兰蒂斯公元前一万年被史前大洪水毁灭。所以一本小说《日本沉没》横空出世,狠狠的给当局和当时的民众泼了一碗冷水。

小说以潜水艇驾驶员小野寺、地质学博士田所和地质学副教授幸长三人为核心人物,在面对鸟岛附近的无人岛消失后开始了海底探测(2020新版动漫则是写冲绳群岛沉没)他们潜入了8000米深的海沟,异常的海底现象让大家特别是田所博士感到不安。但是随后发生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事情,特别是京都大地震让首相都慌了。这时候,“D计划”必须到了推行的地步,一切都在慌乱中……

《日本沉没2020》中的小野寺

这本小说的核心不在于日本列岛如何沉没,也不在于它的科幻点,尽管作者用丰富的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等知识借田所博士给大家上了一堂丰富多彩的大学课程。基于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这才是小说的核心思想和亮点。作者用了一个假设——假如日本列岛(四个)全部沉没,这时候日本怎么办?日本政府怎么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当时日本民族内心最惧怕什么,最恐惧什么,作者就写什么。稍微对日本科幻动漫有些了解的可能都知道哥斯拉,哥斯拉是受到核辐射后变异了,并且还有各种形态,并且也有一代目、二代目……那时候的艺术创作者就想让日本毁灭,以至于后期好多大家熟悉的动漫都有想毁灭日本的剧情,比如《美少女战士》《数码宝贝》《龙珠》等。所以在当时的和平年代,作者的冷水是用来浇醒沉迷盛世的人们的。

我们还可以看见作者在小说中针对很多社会问题描写,比如日本东京频繁的盖高楼大厦和修马路,没有了那种充满文化的味道了;比如官员子弟拉帮结派,搞联姻,大玩个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比如各种瘾君子私闯民宅,男男女女毫不避嫌大玩特玩;比如被灾难放大的人性善恶,是不是有良心的人会做善事;比如政治斗争,无论是日本国内还是世界格局的斗争,毕竟当时是美苏冷战争霸时期。当然还有很多,作者在这样一本科幻小说中,把日本民族中最脆弱的部分表现出来,每个问题放大了看都是很犀利的,我们可以看到书中作者的吐槽中也带着一丝希冀。

两只脚的寄生生物急速增长,它们踢打龙的背,穿孔吸它的血,龙的腹部、喉咙和皮肤上,开始结成溃疡和疮疤。

作者用这样的写法来表示人类对地球破坏的不满,同时也希望地球上的山川、湖泊、森林、生物都可以长存。本书不单单适合日本人看,也适合全人类阅读,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具有忧患意识,我们也希望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都放下傲慢与偏见,都放下曾经的矛盾。这样,我们这个地球才是有希望的,小说的结尾是日本沉没,但是动漫给了我们美好,特别是动漫的最后一集,我们看到了日本沉没又升起后复苏的发展,也看到了相扑、樱花、武士、茶道、歌舞伎、盂兰盆节等带有日本文化的镜头,同时也看到了灾后顽强生活的人们。

  《日本沉没》读后感(六):一首即将失去故土独自远行的年轻民族的挽歌

  喜欢看日本动漫的伙伴们肯定会听过这样一个带有恶劣性质的梗:喜欢看《名侦探柯南》是因为一集死一个日本人,喜欢看《死亡笔记》是因为一集死一打日本人,喜欢看《奥特曼》是因为一集死一城日本人……毫无疑问这种梗包含了我们对于曾经犯下过错的民族的憎恨,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其出现影射出日本这个国家骨子里携带着的强烈生存危机感。

  而由译林出版社重版推出的《日本沉没》,更是将这种危机意识无限放大推向高潮,死亡已经微不足道,灭族之灾已经势不可挡。 说起小说版的《日本沉没》之前,想先说一说今年由汤浅政明执导的Netflix动画剧集《日本沉没2020》。

  这部动画是继1973年首次改编成影片和2006年再次翻拍之后推出的动漫产物,按照日本影视化小说漫画的套路,一般都是先推出动画,才会再推出真人版,这部《日本沉没》反其道而行也可以看出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日本沉没》的作者小松左京号称“日本科幻届的推土机”,与星新一、筒井康隆合称为日本科幻的"御三家",由此亦可得见这本书在日本的文学地位。

  然而即使主打噱头如此之多,背负着众人瞩目的动画版剧集仍是难挽颓势。曾经的《日本沉没》出现反应了作者对战后日本的乱象的反思,带着对四岛深沉浓郁的爱和回天无力的悲切书写而成。不论什么时候再次重新翻看此书,都能看见里面的悲悯情怀和慷慨赴死的决心。故事依旧是那个故事,拍故事的人却不再是曾经那批人了。 若说最初始的小说和影视剧是一场民族灾难面前积极自救的求生之歌,那么后续翻拍不过是欲望膨胀之后夹带私货的一场个人炫技,早就背离了原始初衷,成了一场卖弄风情的工艺戏剧。

  虽说不论怎么翻拍,只要它骨子里还是过去的《日本沉没》,那么它的立意就仍是可以继承个十之八九,可是变味了就是变味了。我们观看《2012》、《后天》等灾难片,看到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分崩离析之时,内心真的会有所触动吗?会不会仅仅是我们在爆米花可乐之间的一时陶醉,过后就如那一丝转瞬即逝的甜味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 看过,懂过,然而我们无动于衷,毕竟再如何壮烈,不过是一场视觉与想象之间的碰撞,实际情况离我们遥不可及,至少离我们这一代是如此,又何必杞人忧天放着好好的潇洒日子不过而非要找个不痛快。

  只是一直喊着“狼来了”的我们,是否有朝一日真的迎来“狼来了”,毕竟在自然的面前,科技再如何发达,也是有人力所不能及之处。而2020年的新年伊始,似乎就是在应证这一点。当疾病由点到面蔓延全球的时候,谁能否认最开始的发生是无迹可寻的呢。当接连而至的大火、火山喷发、海啸等的发生,我们依然闭目塞听,只要灾难不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就与我们毫无关系。 因而看到《日本沉没》,其实说来内心真的是为之一颤。如果不是田所博士的科学直觉感知到了灾祸即将发生,并不计任何代价让所有人都明白即将有什么不可逆转的灾祸发生,那么一亿多的日本民众可能会在灾难降临的一瞬间抱岛而死。

  诚然对于自己的祖国每个人都是毋庸置疑的热爱,但是一个民族的消亡却不能真正的悄无声息。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利,每个民族都有想要不断延续的本能,没有一个个体能有权利阻碍。 上个世纪的这本小说的诞生是谦卑的,怀揣着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即使只有一个女人活着也要不断延续民族的血脉,在悲悯的同时却不绝望。只是如今再看,似乎一切只是一场闹剧,哪里来的那么多天灾人祸,还不如趁年轻快速扩张自己的领地来的重要。保护民众和财产的存在渐渐成了满足一己私欲的舞台,这对脚下土地爱得深沉的人民何其无辜。

  不知道随着地球运动,有朝一日是否会真的发生如《日本沉没》里的故事,而到那时是否会有一个田所博士也未可知。氓民们终其一生也只求一个安稳踏实,比不得那些胸怀壮志的人,却是组成世界的大多数。民族首先是有民才聚合成族,灾祸面前,每个人都有知道真相的权利,是选择坦然赴死还是抱头鼠窜都是个人的权利。只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什么时候才能真的成为现实,或许有生之日都不能实现,只能在书籍里寻求一丁半点的心灵安慰。

  《日本沉没》读后感(七):日本沉没,是“寓言”还是“诅咒”?

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开始走向多极化。日本作为亚洲强国,逐步成为了这“多极”中的重要一极。

在这个时期,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惊人,正处于“日本战后经济奇迹”三十年的顶峰。整个社会面貌蓬勃向上,二战战败的事实仿佛逐渐淡去,全体日本人仿佛只懂埋头奋进,一个崭新的明天好像就等在前方。

然而,就在这样的节点上,1973年,一位名叫小松左京的青年作家写了一本科幻小说,书名令人大骇——《日本沉没》。

《日本沉没》中文版,译林出版社,2020年

小松左京其人履历简单,初看上去,除了一生充满旺盛的创作力与疯狂拿奖,好似没有特别传奇经历。

在小松左京创作生涯初期,受到手冢治虫早期风格影响很深。手冢治虫创作的年代(20世纪40年代),战争刚刚结束,日本战败,裕仁天皇发表《人间宣言》,否认自己的神性。这样灰败下坠的时代背景,被手冢治虫刻画在作品的价值观里。在这样的作品影响下,小松左京在起步时期,或许已经悄然印下了他对某种大命运的悲观。

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日本社会昂扬向上的时刻,小松左京却以某种高度的警醒,写出了《日本沉没》。

小松左京(1931年1月28日 - 2011年7月26日)

作为日本科幻的“御三家”之一(另两位是星新一和筒井康隆),小松左京的作品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恶毒的诅咒”。那么,他到底想要表达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怎样的反思呢?

日本沉没的故事,以深海潜水艇驾驶员小野寺为人物主线,在科学家、政客、平民等各类身份的角色视角间不断切换。构想了一场“假如日本即将沉没,日本人会如何”的末日思辨。

电影《日本沉没》2006 剧照

故事的开始,充满了与眼下一样的夏日炎热氛围。主角小野寺因为职业关系,从墙壁出现裂缝时,就已敏锐感受到某些地理和气象异常。但真正的异动,还要到他开始执行潜水任务才徐徐展开端倪。

伴随着主角小野寺对“沉没”真相的探寻,我们开始逐渐发现,小松左京在整个“沉没”过程里想表达的,远远多于一般表面性的灾难反思。

电影《日本沉没》2006 剧照

故事中的日本政府,呈现的是一种按部就班且超然自信的面貌。制订了名目繁多的长期规划,在狭窄的国土上,层层叠叠地拟订出各种建设规划或城市、地区和产业地带的再布局规划。比如:运输高速化七年计划、通信器材五年计划、农业结构调整十五年计划……这种面貌,其实也是战后稳定期世界多数国家的一种状态。

人类是行动力极强的生物,同时也忘性极大,在打击之后争分夺秒地重建家园,加速发展,可一旦发展进入某种狂热甚至自负时,又会开始反噬自身。这种反噬正,需要人类自身通过不断的自省,并以超前的敏锐发出预警。在日本经济飞速上升期,小松左京写下“日本沉没”,或许就是某种小说形式的“吹哨”。

电影《日本沉没》2006 剧照

故事中还提到一个概念,叫“万事不灭,万事不死”。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日本也是一个保留了颇多传统文化民俗的国度。小松左京借故事中人物植田之口说出:

虽然有些东西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实际上它并未泯灭,它只是从台前隐身到幕后,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存在着。在盂兰盆节或者其他传统节日里,那些悄然隐身的人又重新现身。这时,人们要以上宾之礼加以迎接……”

这是一段相当值得回味的话。即便如今的日本已经高楼林立灯红酒绿,可似乎有些什么还潜伏着,等待再次显形。究竟是什么呢?是某些要大难临头才能被激发出来的精神吗?

电影《日本沉没》2006 剧照

作为启发了刘慈欣写出《三体》的名作,《日本沉没》讨论的母题确实是本国的民族性在极端情况下是如何展现的。

小松左京认为,日本人的意识底层中存在“盲目信任”思想。但是,在日本人的意识表层,现代社会的得与失、遭受损失、受到侮辱等充满尖锐对立的利害和紧张,都会刺激他们做出可怕行径。等感情的发泄一结束,日本人又会恢复到“友好关系”的状态。

这种岛国心态挤压下的反复横跳,是一种国民性格的双刃剑。

在极端状况里,如果政府能平稳处理“沉没”,或许多数人都能得救。如果一旦对政府的不信任和不安郁积,不信任便会扩张,甚至有可能会发展成一种恐慌状态。

小松左京所讲的这种两面性,如今读来也普适于疫病横行的眼下情境:人类要怎样调试焦虑,组织系统要怎样使得多数人可以信赖,这是摆在全球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电影《日本沉没》2006 剧照

在讲述日本311大地震的纪实作品《巨浪下的小学》里,官僚主义造成孩子们丧生的悲剧令人扼腕。在《日本沉没》里,小松左京也毫不讳言官僚们的“自保”,也让主角小野寺在亲情与纪律的两难里,反思自己是否掉入了官僚陷阱。

同时,他也不吝笔墨地呈现出了,普通国民在悲情时刻对亲人家眷的不舍。在倒计时般紧张的情节里,他设想日本一亿多民众可以如何转移,各个接纳难民国家的考量和博弈,某些超越时代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闪烁光芒;他设想土地广袤的苏联和中国放下对立和宿怨,主动施以援手;他设想韩国也愿意接纳灾民,甚至非洲的国家都在联合国会议上释放善意……

电影《日本沉没》2006 剧照

中文版虽然有近五百页的体量,但因类型文学的缘故,读来非常轻畅。但小松左京对整个设定严谨度的打磨,也保留了科幻故事细节的复杂度。就连故事中闪现的打油诗,都有着某种站在过去凝视未来的穿透力,让人在科幻的氛围里读出寓言般的寒意。

这是一首模仿昭和年代初期的老歌写成的打油诗,当时日本正兴起了“大陆热”:

动荡扶桑岛,

实在住腻了。

你走我也走,

成群往外跑。

彼时是描写日本对中国东北的觊觎,原意里的“跑”是一种侵入,放在《日本沉没》里却成了“逃亡”。

这种微妙的讽刺感,也是这个故事的魅力所在,小松左京真是一位通透且超越时代的作家。

电影《日本沉没》2006 剧照

此外,故事中对两种爱欲的描写也非常动人。

其一,是玲子和小野寺的男女之情。在成田机场的道别里,小野寺剖白说自己无法确认是否爱玲子,自己也不懂结婚的意义,但他知道他和玲子相互懂得,而玲子说:“这样就够了”。

其二,是田所博士对日本狂热的爱。因为这份爱,田所博要与日本岛同归于尽。但在最后一刹那,他意识到不是所有人对这个岛都能爱到身死不惜,他自己的这种爱无法绑架他人。

这两种爱表面上看起来差异很大,在深处或许是能共通的。一种情感的边界是什么,它左右着你做出怎样的抉择,在生离死别时一个人的理智要如何安放。这些不必等到某种“沉没”发生时,在平凡的日常里,就值得我们去考量和自省。

NETFLIX动漫剧集《日本沉没2020》剧中燃烧的日本

由此,这本《日本沉没》,从地质变动的硬知识细节,到处理从主角到配角到芸芸众生的理智与情感,再到“救援日本”时刻的国际互助场景描摹,都给出了超越时代的回音。

一个国家的力量,一种国民的本性,会在灾害面前充分展现。而我们从虚构作品里获得的反思力,或许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促进现实境况的应变,以使人类全体,获得某种进步的动力。

NETFLIX 动漫剧集《日本沉没2020》海报

▍本文作者:银河小五郎

▍本文首发于“日本通”:日本沉没,是“寓言”还是“诅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