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的读后感大全

2020-07-31 23:00: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的读后感大全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是一本由[清]王永彬著作,45.00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一):中国文学之美

  

《围炉夜话》是清朝的王永彬所著,围炉——指的是他们一家人在白天劳作后,围着火炉,一起聊天。夜话——就是他们围着火炉一家人讨论思考的时候,王永彬的一些传家思想,无论是和工作有关的态度,还是对待钱财的思考,或者对于德行的研究,这些他都要求自己的儿孙记载下来。里面的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故事,而是一句句话,一两句排比句,例如格言这一类的语句,从工作到生活,才富有到贫困,他们都有聊到。所以,我们把他这本书称为立世格言,也不为过。旁边也常有配的字画,一般是某个博物馆藏品的复制品,看来实在赏心悦目。另外,本书的装订格式,是仿造古书的样式的,翻开的平翻页面,这种装订,是极其适合看书的,非常享受。手也不费力,放在桌面,摊开在桌面,都是极让人享受读书的惬意的。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不论出于太平盛世,还是动荡乱世,我们都要首先为他人着想,多为别人想一想,可能心境也会不一样,自己也会在处事立世中更顺畅一些。而读书用功这件事,却是与别人无关的,只是我们自己内心想要成长,就必须自己多用功,多思考,多为自己的学业,前途着想了。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

无论我们目前的读书天资如何,聪慧或者是笨拙,但只要用心去读吧,勤学好问吧,无论什么新的道理,新的学问,都去思考解惑,知道一个然,也去弄明白一个所以然吧。那么,这样坚持做下去,总有一天,会茅塞顿开,道理文法就会想明白了。

“滥交朋友,不如终日读书”

交很多的朋友,交很多的酒肉朋友,看起来门庭若市,可实际上,一旦你失势,下台,或者做生意赔掉了所有的身家,那么这群热闹的朋友也就随之做鸟兽散开了。这样的热闹,短暂或者漫长,我都是不愿意要的,与其担心自己滥交朋友,那倒不如终日读书罢了,在书中去找到共鸣,书中的好友,不仅仅局限于你的生活圈,可以是异国他乡的有志之士,可以是先辈烈士,可以是未曾谋面但是却和我们心意相通的读书人,那么这样的朋友,没有利益关系,大家互相认同了无非就是彼此的价值观念了。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二):安身立业必读之经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就是人心。也许,文人的人心是脆弱的、敏感的,总能在细微之处发现自己存在或毁灭的缘故。《围炉夜话》不仅对于当时以及此前的文坛掌故有着深入浅出的认知,而且对于文人生活也有着惟妙惟肖的描绘。 读一本书,尤其是非当代书,我们追究其精神价值是居于首位的。围绕安身立命,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写出不同的文字,但千教万教,教人从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失却了道德的约束,人很容易飘飘然,以至失去了重量,无法在未来某一时刻找回。

提及孝道,孔夫子说色难也,其实这是一种间接写法,如果从当事人内心向外观望,你就会发现“身无饥寒,父母不曾亏我,人无长进,我以何对父母”才是一种处理子女与父母关系的适格形容。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却有不是的儿女,更何况子女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父母的初衷,正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从家庭关系延伸,是社会关系的缩影。除却亲人,与我们关系最为紧密的就是朋友。所谓朋友,既有为权势所交,也有为利益所交,但是真正为习性所交的才能长久。与其说交朋友是增体面的方式,不如说是通过朋友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进而取长补短,见贤思齐。发现自我是困难的,因为你时时刻刻都围绕着自我内心生活。不过,当你从《围炉夜话》中读到“世风之狡诈多端,到底忠厚人颠扑不破,未俗以繁华相尚,始觉冷淡处趣味弥长”时,才发现最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人与人之间最关键的就是距离,有了距离才有了美。正因为你活在别人的影子之中,所以你要换个角度去审视人世间的爱与恨、恩与仇、是与非、真与伪。懂得了自己与别人的区别,才能找到别人与自己的共同点,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无非是放大了自我而蔑视了对方的结果。

《围炉夜话》适合在冬夜阅读,此时万籁俱静,却蕴含生机。虽然气温极低,但是对于你心中无限燃烧 的欲望而言却是极好的治疗,在天与地之间最了不起的是人,也只有人才能做到顶天立地,久而久之,你会理解“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的先见之明,而非在浑浑浑噩噩中迷失了前行的方向与奋起的力量。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三):警句对应着故事,名言照进生活

  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歌红人不红”,让我联想到这本“处世三大奇书”之一的作者王永斌。《围炉夜话》的名字早如雷贯耳,熟悉的不行。可是提起其作者王永彬,脑中却是空空如也。

  王永彬(1792-1869),清代学者、诗人。是今天湖北宜昌市人。年少时一度面临辍学,后发愤,曾分修同治版本《枝江县志》。本人秉性纯良,每每与友人说及忠烈孝义之事,则涕泗横流。

  作者自己做的序中一段话,尤其打动我,“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 晚年时候,闲来无事,每次家人在一起,围着炉子闲唠嗑,你一句我一句,说着说着,偶尔会灵光一现,心有所得,于是就把这些所想给记录了下来。让我一下就想起小时候的冬天,一家人围着炉子,我仰着自己的小脸,看父母被炉火映着的微红的脸庞,听父母讲以前的现在的故事,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揉碎在故事中。本书中作者的第一个“心有所得”: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讲的便是如此吧。所以这本书中的“所得”,是接地气的,有生活气息的,更是有着实践性的警世名言。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 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最好以严格的态度教导小孩子,因为小孩心思顽皮毛躁,不能定下心来,严格的态度可以压抑他们浮动的心,使他们安静地学习。对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谨慎的心待他,因为小人心思邪,如果尊重他的人格,也许他会想保有我们对他的尊重,而放弃邪僻的想法。如果不行,以谨慎的态度和他相处,至少不会蒙受其害,所以说敬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即使过了一百多年,再看作者的这些话也是很有道理。看今天多少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家长以为是在爱孩子,殊不知,是害了他们。

“甘受人欺,定非懦弱; 自谓予智,终是糊涂”

  大刘在《三体》中这样写道:“愚蠢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王永彬在一百多年前,也有类似的感悟,“甘受人欺,定非懦弱;自谓予智,终是糊涂。” 甘愿受人欺侮的人,一定不是懦弱的人;自认为聪明的人,终究是糊涂的人。

  不需要有什么阅读目标,独自相处时,夜深人静时,随意翻开一页,感受前人留下的名言警句,细细咂摸,总有新趣味新收获。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四):围炉也可以很高端

围着炉子可以干什么,烤火?这算是一个最为平常的答案,新疆有句俗语说的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在炉子旁边可以做这样的事情,然而清代的王永彬等人围在炉子旁边除了日常的一些活动外,他们可以讨论人生的哲学,而这些哲学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受用的,这样的围炉应该算是一种非常高端的沙龙聚会,《围炉夜话》是一部处世哲学,与明人洪应明所著的《菜根谭》、陈继儒所著的《小窗幽记》被后世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书中的每一则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体会和思考。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为人处世是避免不了的,而且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不能保证这些人都是善良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中肯定不都是邪恶的。而作为我们自己,应该做到问心无愧,在处理事情上做到多替别人着想,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在向恶人妥协,而是我们用自己的真心来对待自己,这样才能有种满足,而不是一种负罪感。而学习也是人生的必需品,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多努力,多用功,或许这样可以为我们人生争取更多的色彩。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

一个人务必需要有理想,这样自己才会有冲劲儿,如果浑浑噩噩的话,那么生活的也会十分枯燥,而且没有努力和奋斗可言。那么人活在世上就没有了奋斗可言。但是也不要野心太大,否则自己就会自食恶果,或者为了自己的目的采取一切的手段,甚至可能用卑劣的手段,虽然不是每个野心大的人都会做的,在这里只是说了一种可能性,所谓“过犹不及”,干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个度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合理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言足以召大祸,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坠也;一行足以玷终身,故古人饬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祸从口出”的说法是非常正确的,而且这个说法人们都深以为然。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祸从口出”的例子也是数见不鲜的。在这里还要提到另外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谣言传的多了也就成了真的了,这可能对于事件本身并无好处,甚至会对当事人产生一定的危害,所以我们需要对于自己的言行谨慎对待,这是对于我们的负责,也是对于他人的负责。

总之,《围炉夜话》以平和的语言告诉我们需要用人生深刻体会的道理,道理很多,需要我们一辈子去体会。

  《围炉夜话(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五):文墨洇染中的传世之经典、警世之名篇

  这是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或者窗外细雨滴答的时候阅读品味的书。

  《序》中有交代,这本书是在“寒夜围炉”之时,烤着山芋,闲聊着天,“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的书。正是这样的晚间坐谈群聊,才让这本书充满了烟火气息,饱含着人生哲理。

  不要说在作者所处的时代,即便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末,茶余饭后谈谈家长里短也一直是一项重要的消遣活动。没有刷屏的迷恋,没有泡吧的喧嚣,也没有晚班之后的疲惫,三五成群,三言两语,一两个故事之后,往往是老先生们的一声感慨。这感慨,凝结着他们一辈子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升华,字字珠玑,值得深思。如果记录下来,大概也可以编一本《街谈巷议》之类的小册子吧。

  只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想王永彬老先生这样有心,才有了《围炉夜话》这部处事哲学之书的问世。

  221条醒世格言,有读书做人的,有人际交往的,有修身养性的,有追求财富的,有建功立业的,有谋事成事的,可谓包罗方象、无所不有。如果你在工作、生活、学习、交往中遇到了心理问题,产生了思想困惑,翻一翻这本小书,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启发。即便不会醍醐灌顶,也可能会有所顿悟。其实,有时候想开或想不开也就是一瞬间的事,一句话打开一个人的心结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这部《围炉夜话》之所以经久不衰,更在于内容的实践性。这些处事智慧或经世名言,不是在书斋中苦思冥想造出来的,而是来自实践总结出来的。

  比如关于读书做人,要“读书须放开眼孔,做人要立定脚根”。作者并没有从内容上讲读什么书、做什么样的人,而是从方法论上提醒你读书要放开眼界、做人要脚踏实地。这是不是更有针对性、实践性?只要我的方法路子对了,读书做人都没有问题,剩下的只是根据兴趣爱好或发展前景进行选择的问题。

  作家榜经典文库出品的这本书另一大特点是配了八大山人的众多插图。在空落的字里行问,若干笨拙古朴的绘画掩映其中。有山水,有鸟虫,有蕉竹,有鱼虾。寥寥数笔,跃然纸上。这不是一幅幅静态的画,而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

  这些生命与人的一生相伴相随,它们的性情、品格乃至生命,都以一种辅助的形式,与文字一起启迪着人生的智慧。看到两条欢快嬉戏的虾,你难道不觉得即便是苦难的生命,也有快乐的自由、瞬间的美好吗?

  条条格言之间巨大的留白,就像生命中重要事件的间隙,留下了思考的空间。王永彬老先生用他的人生智慧留下了这本书,你也可以在这众多的空间中写下自己的回忆,留住自己的人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