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医学伦理-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医学伦理-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0字

2020-07-31 23:2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医学伦理-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100字

  《医学伦理-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英国]托尼·霍普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3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医学伦理-牛津通识读本》精选点评

  ●道义理性角力,在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寻求平衡

  ●科学逻辑本质都是相通的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示出,人世间事情复杂到不可能全部依靠理智,不说执行成本,单单就是思考成本(复杂度)就已经让大多数情况下,情绪占了上风。同理,抛开因素社会因素、感情因素,追求绝对的逻辑一致性,做不到,也不能做到。能做到的都是圣人,换句话说,就不是人了

  ●很有趣的医学伦理学读本,其中对一些案例假设深入分析和分析方法是大多数人从没有想过的,发人深省

  ●3.5 读的第一本VSI,有点失望整体都是浅尝辄止深度缺乏提出了更多的问题看法,但是缺乏较好的解答。不过有一些角度理论还是不错的。

  ●医学伦理真是人人有理局,国内的情况比国外的情况更是复杂

  ●对伦理不太感兴趣。。。也没懂!!!

  ●非常好看啊,尤其是关于基因检测数据那一节

  ●作为道德哲学在医学伦理上的一些应用,作为通识读本真的超棒了

  ●大概辈子也不会遇到要不要实施安乐死这种问题,更不要提考虑这件事道不道德。但这句话说得在理:“以别人的痛苦代价去追求一种道德清白感,这是不道德的~”

  《医学伦理-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一):伦理学

  对于不存在的人以及精神错乱者的思考,是我以前从来没想到的,让人感到灵光一闪的。每次总是佩服这些人细致精准严密逻辑思维

  其实任何领域的伦理学都是值得深究的一门学问,只是不应该直接告诉你答案和应该怎么样,而是要让人自己思考自己给自己答案。现在中国社会那么多无良商家,社会问题,总有人说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仰。是,某些宗教什么的也许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我觉得这只是可能的一种解决办法,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中国教育中缺乏让你自己去建造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是非观念这些内容。强加给你的道德观要求你要做120分的善人,而你并不想做善人,就完全摒弃了这个道德观,于是你并没有对错的观念,只能把利益做唯一的标准,然后你就连60分的善人都做不到了。

  强推牛津通识这套书,虽然短小精悍,但都是浓缩精华,也给你很大的思考空间,很适合做领域入门读物

  《医学伦理-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二):思考医学伦理

  说到医学伦理,可能大部分像我一样的人会想到“禁止近亲结婚”这样的话题。其实,医学伦理不仅仅仅限于此。当代医学理论背负着人类的命运,并始终针对公民健康权利的维护等重大社会社会与时代问题,是生命科学和人文科学间的纽带。

  “由于生命科学技术和医学本身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需求,医学伦理学逐渐扩展为生命伦理学”,并在上个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

  本书的作者通过哲学的辩证关系讲述了了医学伦理的重要性。比如我很感兴趣的安乐死。

  安乐死这个话题在医学界一直处在风口浪尖。安乐死是否合法?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实施安乐死?实施安乐死需要具备哪些必要条件?一系列的问题作为医疗工作者都需要考虑在内。安乐死在有些国属于非法的,即使患者很痛苦,也很想实施安乐死,也是不行的。因为这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是协助杀人。在某些条件下,实施安乐死要遵循两条原则:

  1. 尊重患者自主权;2. 提升患者的最大利益。

  当医院为患者实施安乐死的时候应该弄清安乐死的确切定义和特定的情况,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恰当评估支持或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论证。

  作者还讲到一个案例,我和很感兴趣:对待精神错乱的不一致

  比如说,一个精神病人犯了法,可能大部分国家的法律都不会让这个犯了法的精神病人入狱。第一,这类人在狱中也未必能很好的改过自新,他们的精神是错乱的;第二,如果他们从医院逃出,那么,医院和其监护人应该受到处罚,因为他们知道,这类人是没有行为能力的,对自己所做的事没有承担后果的能力。精神错乱的人不能因为犯了法就犯了,那让受害者的家属如何承担心理上的痛苦。同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一个精神病人在正常情况下,犯了法,比如杀了人,那是否在判决的时候应该按照正常人对待呢?

  医学伦理其实有很多的问题值得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辩证,如果深入研究,医学理论其实是为医疗工作者和患者(或家属)开启了通向新的道德启示的大门。

  《医学伦理-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三):依傍哲学,几乎就是自寻死路

  这本书的内容,我感觉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几乎不可能听闻的。即便我们国家现如今的确也多多少少是这样做的,但我从未听说过书中的这些内容。我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医保资金除了“报销”之外还有什么具体的说法。我也相信绝大多数人对医保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报销”这两个字的字面。

  所以,这本书是很有趣的,开阔眼界的,启发人的。

  单就这本书的内容来说,若说它的主旨是“站在医学和伦理学之间”,毋宁说是站在政治的操作层面上,或者说站在现实事物的政治角度上,也就必然抱有功利主义的判别方式。于是这就产生了问题。

  我眼里这本书内容的最大问题,就是它展开的讨论基本完全没有确凿的出发点。这简直是一切哲学讨论的通病。但我不认为这本书在客观的程度上与哲学相干。

  1 我以为,当一个人或一些人,打算对某个人或某些人做出一些动作的时候,理由只能是出于做动作之人,而不可能出于被做动作的人。因为控制我们身体的,只能是我们自己。一切“理由”、“条件”、“名义”都是虚幻的概念。于是在建立在它们之上的推演全部是某种废话。

  2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虽然做动作的和被做动作的双方都是人,无论如何还是可以设想和通感的,但事到危急关头,些许的差异与隔阂将被大大凸显。说的越多它就越不可捉摸。舆论也是这么演变的。

  3 既然我们要讲理性,在承认“理性只是欲望的奴仆”的之前提下讲理性,那么我们对所有事物的预测就只能借以概率的形式。所以我们不可能把任何一个预测说成是绝对的,除了那些压根也用不着动脑子预测的事情。这个窘境,同时也是功利主义思维的另一个必然。

  所以,我们没法确凿地推行什么。何以如此?只因为我们试图为别人做打算。这就回到了我前面说的第1条,我们的论证都是某种虚幻的废话,而这所有虚幻的废话,以“为了他人”之名编制的凿凿言辞,也就组成了政治的温和的一面(独裁,乃至暴政唯一迷人的一面,恰在于它对这样的废话的不感兴趣)。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一本好书,因为它至少告诉了我们“医保”这个东西在西方发达国家大概是什么样的。我对本书内容的异见,仅是出于它的思路本身的思考和延伸,而不是贬嗤。

  《医学伦理-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四):《医学伦理》:当现代医学遭遇传统伦理

  文/吴情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科学关注“真”,是一门追求客观真理的学问,与伦理道德无关;宗教、伦理关注“善”,而与客观真理无涉;因信称义,信服就好。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至少是科学活动,或多或少“逾越”了原先被目为宗教、伦理的领域,比如基因工程、辅助性生殖、安乐死等等,在引起激烈论争的同时,也让人思考:当现代医学遭遇传统伦理,我们该何去何从?是因循守旧,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审慎的态度慢慢适应时代的转变?

  《医学伦理》(Medical Ethics: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英国牛津大学医学伦理学教授、精神科学名誉顾问医师、牛津大学医疗伦理和沟通中心的创立者托尼·霍普(Tony Hope)著,一本有关生命和医疗的入门书或启示录。在《医学伦理》一书中,霍普就比较热门的、也是事关很多人切身利益的话题展开了讨论,并在伦理学的视角下,以逻辑推理的方式反复论证。霍普认为,尽管传统伦理对现代人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归束力,但它并非不证自明,尤其是在深受解构主义思潮影响深远的今天。毕竟,我们无法忽视,“现代医学创造了新的道德选择,并给我们已有的传统观点带来了挑战”。

  前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医学与传统伦理道德并无太多交集,医学实验与实践也未引起太多伦理争论(但是,在中世纪,解剖尸体等仍被禁止,这被视为对灵魂的不敬);现代社会,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化学知识,对人类物质性有了愈发深入的认知,改造局部世界的能力有所增强,比如抗生素的发明、疫苗的广泛接种等等,人类的生命获得了延长、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在某些领域,一些医疗实践则被视为对生命的冒犯,比如基因工程、遗传信息的筛查与隐私保护、克隆技术、辅助性生殖技术、安乐死等等,甚至给当事人带来了牢狱之灾。

  科学技术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很多人如是说。但是,科学本身,尤其是科学中的知识体系是价值中立的,不带有任何道德属性,恰恰是人对科学技术的利用影响了其在社会上的接受,现代医疗亦复如是。以安乐死为例,多数国家仍将协助他人进行安乐死列入犯罪,主要考虑到安乐死合法化后的可能恶果。但是,在霍普看来,杀人使得人濒临死亡、遭受无尽的痛苦,这一行为无疑是犯罪;而人濒临死亡、遭受无尽的痛苦时,自主选择无痛苦的方式结束生命,恰恰是以自主原则表达了对生命最后的尊重。“以别人的痛苦为代价去追求一种道德清感,这是有悖常理的。”一生仅有一次的生命固然可贵,但竭力维护临终的尊严也并非毫无意义。

  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我们对医学伦理的审视,无疑及时且必要,“从形而上学到日常实践都属于医疗伦理学的范畴”。医学与医生与我们的身家性命有关,但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道德的压力”。毕竟,患者有病,医生得根据专业素质做出决策;选择是自由的,选择的结果却不能免单,须由选择主体承担。当一个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烦请务必牢记,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是生命的信任与托付。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医学伦理-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五):孙慕义:就生命和医疗关系给予我们新的道德启示

  医学伦理关系产生于远古时期,医学道德的思想也源远流长,但医学伦理学真正成为一门指导医学伦理关系、医学道德决策和行为选择的学科,还是在20世纪初。由于生命科学技术和医学本身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需求,医学伦理学逐渐扩展为生命伦理学,并于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由于它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仅仅三十余年的时间,它就发展成为一门显学。

  医学伦理学对生命进行思考,包含了对生命原始的追问和对人类未来生命的渴盼及困惑(生命科学技术引发了人类的恐惧)。当代医学伦理学背负着人类的命运,并始终针对公民健康权利的维护等重大社会与时代问题,是生命科学和人文科学间的纽带,业已成为哲学与伦理学中的焦点学科。与此同时,医学伦理学的理论与体系还不够成熟,许多基本问题还难以得到最终解决,而生命科学技术、药械研发、医患冲突、医疗公正和卫生改革等问题又急需得到理论与政策上的回应。我们必须通过道德哲学的研究、探索与训练,找到一种适于介入现实和走向未来的方式。

  令我们欣喜的是,细心的出版人和译者在诸多的文化作品中,向我们推介了这一部来自西方临床医学社会的医学伦理学读物。本书用轻松、机智、灵动、明快的笔调和现实职业生涯中一组组生动的案例,使人深思和觉醒。作者没有用纯粹、艰涩的道德理论来讨论他所选择的各类问题,但几乎每一章都立场鲜明地对这些问题给予了清晰精致的分析,对于遗传、生殖技术、安乐死、卫生资源的分配、精神病人的权利、临床中父权主义和知情同意原则的应用、心理健康、医生修养、医学科学研究以及照护老人时的家庭角色冲突等等,都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观点。本书还令人信服地运用了道德哲学的推理程式,给读者一个或几个合理性的辩护理由,展现出了一位维护生命和敬畏生命的实践家切身的心理体验与现实感受。

  作者收集和整理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很有意义,也很发人深省。我欣赏这位西方伦理学教授做出的对全人类有益的思考。我愿意推荐这本精致、通俗的医学伦理学小书,并相信它可以使所有人受惠。尽管书中没有什么艰深的理论,但它就生命和医疗关系给予了我们新的道德启示。对于我们当代中国的医务人员和医学生来说,这是一本很优秀的修习范本,既能够弥补教学上的缺憾,也可以在文化意识方面助推生命道德观教育,使学生学会临床上医学伦理难题的破解方法,化解复杂伦理评估中的矛盾和人际争执,成为一位理性、睿智的医学伦理临床实践者。其他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也一定会成为一位明智的、克服情绪化的病人或是一位有医学道德素养的病人家属。

  为了全人类和我们自己的幸福,我们应该具备医学伦理观,正如书中的一段引自J.S.米尔的话:

  幸福是不是道德应当指向的目标——一定程度上应当是一个目标,而不应当受模糊的感觉或令人费解的内在信念的控制,应当成为理性与思考的问题,而不应当仅仅是情感——对道德哲学这一概念本身来说是本质的……

  感谢作者、译者与出版人,给了我们一本讲述医学伦理的好书,相信它会给所有需要它的人带来信心、力量与智慧。

  2010年5月于南京贰浸斋

  孙慕义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学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首席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医事法学专业的开创者。主要致力于生命伦理学的原理和原论以及基督教伦理神学的研究,著有《后现代卫生经济伦理学》、《后现代生命神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大法学》、《新生命伦理学》等二十余部专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