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秋月》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秋月》影评摘抄

2020-08-04 19:0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秋月》影评摘抄

  《秋月》是一部由罗卓瑶执导,永濑正敏 / 李佩蕙 / 蔡少云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秋月》精选点评:

  ●趋于完美及独成一派的电影,极大有别于当时的香港电影,竟突显出少有的凄清诗意及哀愁。早在1992年罗卓瑶便已运用大量宛如幽灵的航拍镜头以彰显异化疏离的都市并与大时代下的移民浪潮与个体存在的焦虑相勾连。洛迦诺好识货,金豹给的太好了。

  ●2.4 如果不是永瀨正敏的演技,和極少數的幾個V8影像鏡頭,我應該會被完全无戲的女主角和各種長鏡頭以及剪輯,包括矯情文藝超重的剧本對白给轰到無力走路。配樂倒是挺喜欢....嗯...補充,片頭很漂亮!

  ●被坑了,基本没什么刘以达的配乐

  ●配乐是刘以达哦,果然很另类诡异。

  ●秋月无边

  ●凉风有信 如怨如慕

  ●小女孩怎么都记不起的那句诗才是整部影片的注脚。几次俯拍航拍的视角与节奏的变换似乎讲述着一种诉不清伤别离以及再回首的心绪。

  ●萝莉和大叔居然没有故事,这不科学。

  ●罗卓瑶“移民三部曲”之一。言语障碍下的陌途知己+乡愁执念中的孤落色泽,情绪流淌之感契同于许鞍华《客途秋恨》。移民、出国等词眼不间断涉入话语的缝隙中,其不仅仅是一种现世的趋流,更而是世界剧烈皱缩后的一束叙事线头。潮水&秋月:极具乡愁意识的诗化标签。瞬时交汇的命数,注定被遗忘。

  ●Lost translation in Hong Kong,罗卓瑶总是这么不同凡响。前九七的香港被她疏离出森森的撒逼兮感,喜欢。

  《秋月》影评(一):那句没说出口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是两个人情感关系电影模式的不错案例,大体分为相识,相熟,产生分歧,彼此理解,情感高潮这五个段落,而且每个段落细节设置巧妙,如女主角问男主角为何钱包里不装女朋友照片时,男主角从钱包里掏出一张小纸片,利用特异功能移动纸片,转移女主角注意力。再如当女主角尝试初恋苦涩滋味后,与男主角一起钓鱼,是她内心开始走向成熟的外化。片中台词幽默且多次使用重复手法,使情绪达到高潮,却不矫情做作。如阿婆对着摄影机重复的说“遗言”——“我希望子子孙孙大富大贵,长命百岁,没得空就别来看我”,令看者倍感心酸与哀痛。再如男主角遗憾感叹自己成年后再没人细心过问自己前史,女炮友便在床上调情似的问他的喜好家庭等问题,男主角认真回答,这段重复也巧妙带出男主角的个人前史,使看者对这个情场浪子也产生了同情与理解。

  缺憾在于情节主题不甚明朗。究竟是讲两代人的情感关系?还是异乡两青年的情感关系?如果是第一种,那日本男主角的戏份也太重,干嘛不直接讲这祖孙二人的故事?如果是第二种,那么女主角自身对日本男主角的作用力少了点,因为剧中日本男主角对生活和自己产生思考变化的原因并非女主角,而是女主角的祖母。这样作者意图明显外露,为了阐明自己想说的话,在两青年的情感关系中,刻意加重祖母这条线的分量,当然手法聪明,加重的这部分在故事情节上还联系紧密,不大容易察觉到。

  世态人情,五味陈杂,那句“小楼昨夜又东风”之后的话,还是看出了作者的心忧,“故国”已回不去,未来却是陌生的他乡,就如片中最后的那些纸船,终是要漂向何处?

  《秋月》影评(二):眼泪储备干涸

  《秋月》是我的十大最喜爱香港电影,罗卓瑶是我喜欢的导演。《秋月》大概不是罗卓瑶最出名的作品,事实根本没有几多人听过《秋月》这部电影。她的作品,大家比较有印象的应是《爱在别乡的季节》、《诱僧》,但我还是比较喜欢粗糙的《秋月》。当年擅长拍移民题材的罗卓瑶近年也定居了在澳洲,还在当地继续拍片,她的《遇上1967的女神》、《给阿里的信》,电影节都有选映。

  Asian Beat是日本出资的电影系列,整个系列都由男主角永濑正敏的角色Tokio所串成,由六个亚洲新进导演执导六部既连贯又可以独立成章的长片,首部曲是天愿大介的《我爱日本》。记忆中主人公Tokio在日本是小混混,首部曲完结时他好像闯了什么祸,开始了他在亚洲各国的流放生涯。除了日本篇和香港篇,我还看过泰国的,片名叫《粉路愤怒》(Powder Road),有白粉交易,有动作。

  也记不起香港是他的第几站。反正故事说Tokio百无聊赖的溜到香港,在尖东海旁遇上了下年便要移民到加拿大的十五岁少女佩蕙。Tokio还在香港重遇了他的初恋情人美子的姐姐,两个寂寞旅人一见面就在宾馆内拼了命的造爱(见香港VCD发行商美亚亦以“美色、浪漫、造爱”来作宣传口号,实情并不是这回事)。

  ***

  電影的尾聲Tokio再次約會美子的姐姐:

  Tokio:

  我想鋸開我這個頭,換一條脆弱的保險絲,

  讓我可以再流淚。

  可能因為是秋天,太乾燥,眼淚儲備乾涸了。

  美子的姐姐:

  我明白,老太婆的皺紋,再也挑不起年青人的性慾。

  Tokio:

  對不起,請不要誤會。

  看,它勃起來了。

  我很渴望,有一個人來訪問我。

  已經很久很久,沒有人問我──

  我的家鄉在哪裡?

  有多少兄弟姊妹?

  我最喜歡甚麼顏色?

  我的星座?我幾歲停止長高?

  我穿幾號的鞋子?

  我爸爸做甚麼工作?

  我的祖父母還有牙齒嗎?

  我幾歲開始看女孩子的胸脯?

  我第一次做愛在甚麼地方?

  我最快樂是哪一刻?最痛苦呢?

  我最害怕甚麼?死亡?

  這個世界,有甚麼值得我每三秒呼吸一次?

  到底為了甚麼?有甚麼值得?!

  我也很久沒有問自己。

  我發覺,我開始忘記這些答案!

  《秋月》影评(三):光影记忆之秋月

  北京的秋天实在是太美好了,天高云淡、月朗风清,美好的都不愿意提起笔来写字了。而这一个超长的长假,白天在中网赛场做苦力宣传,夜晚总是披星戴月地回家,实在是没有力气了呢。

  不过,有时候,还是要写一写自己的感想。今次的 “光影记忆——香港电影与电影中的香港”主题影展,部部都好,为了银子考虑,咬咬牙选了几部网上没有的,虽然知道网上的效果是在和电影院里得有差距,但是,总是要节约的不是?

  于是,首选了许鞍华的《疯劫》(另外撰文)和罗卓瑶的《秋月》。

  十五岁的即将移民的少女,忽然有一天发现原来在炎夏和寒冬中间还有个不冷不热的秋天,也许是因为太美好,就无端地出现了悲凉和寂寞来。一个日本青年,一个香港少女,一个不懂中文,一个不谙日语,好在还有简单的英文可以让两人交流,两人虽碍于言语隔膜,却发展出一段纯真的友情。

  终于知道这部片子为何在网上很难找到了,原来里面有可媲美《色戒》的大段裸戏,日本青年时夫暂时抛开刻板的工作,独自来到香港,企图在美食与美色中找出人生的真谛。美食最后是在慧家的餐桌上吃到要松皮带的满足,白发苍苍的老祖母的手艺才是本港最好吃的美食;而美色,真是巧啊,居然是初恋女友的姐姐。

  最喜欢的桥段是时夫对初恋女友胸部的描绘。那是他见过的最美的胸部,就像冬天雪后盛开的桃花,白白的雪上,粉红绯绯的桃花盛开,恰如少女那美好的胸部。不得不说,这是今年来我看到的最好的描写了,伴随着时夫深情的回忆和诉说,虽然是裸裎相见的两个人,却丝毫不觉猥亵。

  而慧的祖母病床上的呢喃,面对着时夫的录像机镜头,现实露出了羞怯地笑,然后反反复复地重复着我希望葬在高高的山顶上,越高越好,那样就能看见我的子子孙孙,能保佑他们长命百岁、大富大贵。老人深陷的眼窝和虔诚的诉说透过镜头反映给观众,那种震撼和心酸的感觉比直面更来得强烈。

  及至祖母出院,出院后第一件事是去拜菩萨,生怕耽误了对家人的保佑。对比达到极点。丛慧的叙述中,我们知道慧一家其实已经办好了移民手续,而在那移民表格上,祖母已经是个死去的人了,因为那样,办移民的时候比较容易。

  祖母摔伤却不让少女慧通知远在加拿大的父母,生怕他们担心,而远在加国的父母来电话却只是快乐地报告终于觅得在海边的房子。没有一句问到祖母何如。

  父母的欣喜和对老人的漠视与老人对子孙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关怀淡淡地通过少女的眼睛和日本青年的摄像镜头映射出来,没有多余的言语,却是影片最让人心酸的桥段。很好地反映了香港有一个时期大举移民却遗留大批老人留港的弊端,远的不说,今年大热的影片《桃姐》其实也是在间接反映这一同样问题,家庭移民了,孩子可以去那边上国际的学校,只有老人,孤独地留守,所以少女慧的心中,一直在担心祖母和老猫,无论谁先走,剩下的哪一个谁照顾呢?

  影片没有回答我们这个问题,但是其实答案你已经知道。

  日本青年时夫在和慧的相处后,,终于真正找到自己所希望了解的东西,在与慧的祖母的相处中,时夫感受到了来自于老一辈人对于故土的理解,深受启发的他最终回到了故乡。

  只剩下一轮秋月高挂在天际。

  无论是在东京还是在香港,甚至是遥远的加拿大,其实面对的是同一个月亮吧。

  没有谁比秋月更皎洁更明亮,因为有凉爽的秋风,那月亮分外的明亮。

  但是总觉得,所谓秋月,其实别名是寂寞。

  《秋月》影评(四):关于《秋月》

  在百老汇看秋月的时候,频频出戏。看《文雀》的时候中在想,这个故事如果小说在我们手上,会改成什么样,一定不会拍吧。甚至可能会说就像这不就是一个香港的小资强强调嘛。总是在觉得,也许香港人玩起强调两字,总能令人回味无穷。看《疯劫》的时候总是在思考这个悬疑点恐怖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中是要和工作搭上一点边才会心满意足。也是让这次的观影不仅仅是观影,这像是自己与自己的一个回顾和交流。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安静下来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了,总是沉迷在快节奏慢内容的日剧、小说中久久不得自拔。所以这一次的香港电影之旅竟给我一种回归的感觉,是一次自我的回归和自省,重新建构影像化的思维和叙事逻辑。

  废话太多,总是越扯越远。随着经历了几次并不成功的感情经历而导致的性格变化后,逐渐对于《秋月》这种絮叨叨,独白颇多的影片产生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排斥。和昨天的《疯劫》一样,坐在我旁边的那个男生,又再一次的睡着了,而且睡姿很可爱,点着点着头,猛然惊醒,正好是一个好玩的桥段,也能跟着观众乐呵乐呵。我开始期待自己看《花样年华》时的模样了,那可是我曾经最玩味最喜欢的电影啊。

  换做以前 一定会很喜欢这种片子吧 那种城市之间的乡愁 对于过去未来的彷徨和间离 是那么的对味 正中下怀 现在却开始有一丝丝的厌恶和厌倦这带着一种矫揉造作的叙事手法了 但是还是觉得导演和摄影是那么的大胆,视点的转换大胆而又创新,对于一些新旧交融的嘲讽,全世界的麦当劳都是一个味道,却笃定的说这家是不一样的。

  外婆念念叨叨的对着摄影机在语言隔阂下的,反复的说道我祝我的子子孙孙长命百岁的时候,我竟脑补的是《鹿港小镇》那个小渔村岂不是多年前的鹿港小镇吗?又或者这子子孙孙生生世世代代香火永不灭的故事便是一直持续不断地在银幕上上演。该是很多人在这儿落泪吧。但是因为总是抽离出戏,却总觉得导演在故意为之,也就在此并不能得到那么多的共鸣。倒是对外婆神奇的冰箱产生了一丝好感和羡慕,想来是因为最近总遨游在下厨房的缘故吧。女人嘛,还是要买个烤箱的,不然怎么做魔法师呢?

  比起早熟的佩惠来说,日本男人Tokio让我感慨颇多,可能也与最近的状态有关,总会对感情戏看的着重。Tokio在片中,没有仔细数,现在回想起大概是两场性爱戏,和初恋女友的姐姐之间,似乎两个人过去也有过一段暧昧,那么如果过去还有过故事,就很像是向田邦子《幸福》里的桥段,但这个未展现也不是这段,纯粹个人爱好,估计是写大纲上瘾,竟开始自己瞎意淫。但是对于Tokio对Miyo的感情,我却有了一丝感慨。初次见到Miyo的姐姐时,竟假装遗忘对方是谁的姐姐,却又总是在说对说错中徘徊,似乎不愿打开内心深处,就是躲着藏着,Miyo啊,我已经忘记她了。往往说这句话的人,永远都无法忘记那个Miyo吧。也许就像是《初恋》上的三岛那样,也许已经忘记为什么要搜索Midoli了,但是似乎已经成为不需要理由,灵光一现时的必须了。我最爱的该是Tokio对Miyo乳房的那段描绘,可真是美啊。那乳房像极了洁白雪后盛开的粉红桃花。意境真美,另外,Miyo姐姐也是尤物啊。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你,想起了他。这不由的让我在这个未眠的夜晚略显得有一些焦躁,面对着一些无解的问题时,血压升高。也许这些都不是我叙事的重点,但我已经说了那么多,有一些口干舌燥,还是早点睡了为好。

  可是这烟火下的良辰美景,却是春花秋月何时了,我只能说 往事知多少。

  就像佩惠最后没有念出的那句诗一样,

  有些愤恨埋怨的话,在诀别的夜晚也最好就隐藏在心底深处。

  留下往事随风。

  还是回忆最好,最能欺骗也最能蒙蔽人。

  《秋月》影评(五):香港电影里的一颗沧海遗珠

  

谈到香港女导演,大部分人第一个自然会想到许鞍华。无可否认从80年代新浪潮开始,许鞍华的电影陪伴着我们走到今天,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香港人的传统精神。但事实上,与许鞍华同期出道的女导演里,罗卓瑶的艺术水准也毫不逊色。她的导演历程跟新浪潮不太一致,相比起社会批判和形式实验,她的作品侧重于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女性视角,如《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寻找1967的女神》,而1993年在金像奖上大放异彩的《诱僧》可谓她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代表作。她作品中另一个突出点则是移民主题,不论是移居他乡还是在两地奔走的国人都成为她作品中最为生动的诠释对象。

这部比《诱僧》早一年诞生的《秋月》在罗卓瑶的作品中似乎不太起眼,看过的人也没太多,尽管影片在洛迦诺电影节获得金豹奖,却出乎意料地没在香港金像奖上获得任何提名,无可奈何地成为一部沧海遗珠之作。表面上看是一部平常的青春成长题材,一个香港女孩在街头偶遇一位日本青年游客,两人打破语言障碍而成为好友,最终留下一段难忘的经历。剧中男女主角用英、粤、日三种语言沟通,笑料不断,也偶尔发现中日两种文化里的共通之处。然而,这并不是罗卓瑶的《迷失东京》,她不旨在讲述一个跨文化背景的恋爱故事。事实上,男女主角之间也根本没有擦出爱火花,牵连两者的却是一种共同的情怀,这才是导演着力刻画之处。

▲香港女孩在街头偶遇日本青年游客

香港女孩在等待移民的日子里感到迷茫和焦虑,因为她要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开始无根漂泊的生活,而日本男青年也同样是一位孤独的漂泊者,他抛掉日本的工作压力来到香港寻找美食与美色,却无意中发现自身的孤独根源。孤独与迷茫的情绪成为两人的交集,彼此也在对方的背景和经历里获得疗愈的契机。罗卓瑶有意将这个故事放置在97香港回归前的大背景之下,有着耐人寻味的考量。父母辈早已为全家安排好移民,青年人却对未来感到迷茫,抱着舍不得离开的眷恋,无论是常吃的麦当劳,还是身边的初恋男同学。影片中女孩的视角越看越像是导演的自述心声,不断引出香港人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迷思。

从第一幕开始,女主角喃喃自语地叙述家人和同学的情况,这种旁白的叙事手法跟王家卫的作品很相像,充满浅白的自恋意味,也随时陷入无趣的境地。幸好地,导演借助男主角手中的DV摄影机及其晃动的画面,灵活地变换叙事视点,提升了呓语般叙事的趣味,更在两种不同质感的影像之间留下意味深长的思考。

▲永濑正敏饰演的男主角孤身一人来香港旅行

摄影风格别致讲究。灰蓝的冷清色调渲染出秋天肃杀的氛围:人群疏落的维港岸边,航拍镜头下的高楼大厦,行走在高楼之下的渺小身影,不断流露出疏离异化的意味,也暗示着香港回归前的港人心态。相比之下,手提DV拍摄的内容具有更多的人情味,以外来者的眼光去观察这个都市不为人知的角落、身体局部,女人的婀娜身姿(欲望)和奶奶衰老的面容(死亡的想象)。

关于死亡这个话题,影片中出现了几处动人的细节描写,一个是男女主角在奶奶房间找到爷爷生前留下来的一幅画和旧衣裳,另一处则是奶奶在病榻上对着摄影机自述,这个段落的感染力让人潸然泪下,反映出传统中国文化里死后入土为安的朴素思维,以及老一辈对后代寄托的直白亲情。这种对死亡的乐观态度和想象力甚至给之后陈果的《香港制造》和《细路祥》带来了不少启发。

▲高潮的烟火场景最令人惊艳

女孩对香港不舍的眷恋情绪,以及老人的传统观念在叙事里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感,散发出极强的感染力。而刘以达的配乐要应记一功,他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洋电吉他肆意混合,在恬静幽雅之中衍生出突兀怪诞的氛围,这种冲突的感觉却又无比契合故事所处的特殊背景。这是一个殖民地即将走向终结的时代,各种二元对立关系的呈现充满着和谐融洽的状态:死亡与欲望、老人与青年、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

罗卓瑶紧扣着回归前夕移民浪潮下香港人的心态转变,在光影声色里描画出精彩的诗篇。结尾高潮之处,男女主角在中秋之夜赏月和放烟花的画面令人惊艳却隐隐带有一种遗憾美,只因女主角在画外音念出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那首扣题的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而没念出来的最后一句相信就是整部影片的核心所在。这是罗卓瑶最像王家卫的一部作品,在风格化的含蓄表达里融入了对移民潮里港人心态的真实刻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秋月》影评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