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的影评大全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是一部由阿尔伯特·塞拉执导,让-皮埃尔·利奥德 / 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 / 维森·阿泰欧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一):死亡不只是心如死灰
看了《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体验了一场物理般的死亡感受,这样细致的观看死亡过程所带来的平静是成埃落定的感受,心如死灰好像所有的激情都没了。但这种终结感就是死亡么?起码我不会只展现死亡这物理的一面而放弃去观看它荒唐的那一面。 -------------------------------#¥%@#¥……!¥#……!¥%!¥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二):速朽
#电影节#的第二周。宣传手册上写得这个电影像《甄嬛传》[流汗]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电影。场景调度精美如同古典绘画与戏剧,然而表现的不仅是太阳王由极盛转向终结的故事,更是一个人类生命消亡的故事。从大王有疾开始,所有的威严权势阴谋愚昧荣耀颓败,全都在一张床上发生。在克制到限制的空间中,场景调度铺陈着繁华,克制的镜头运动与剪辑则描绘着衰亡。路易十四第一次从生死线上挣扎回来,对着镜头长达近一分钟的long take,没有音效没有对白,全靠演员无比精微细腻的面部表情与眼神,演绎了一个盛大的灵魂和一个普通人类的生命消亡颓败的无奈。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三):理性的胜利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一个迷恋建筑和战争的王,濒死的过程和普通人一样煎熬、痛苦、不堪,同样很难保持尊严,另外,他同普通人一样对美好的事物保持着灼灼的热情,哪怕力不从心。不同的是,他最终获得了比普通人更清醒的见地,烧掉了先王留下的遗嘱和其他证明,并告诫孩子让人民获得更多福利:减税、依靠信仰、善待邻里等。最终他让医生们取出他的心脏,同他父亲一样,放入教会。也就是说他同意医生们解剖他的遗体。最后的解剖场面令人震撼,这种科学的勇于正视疾病的态度,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社会的,或者历史的、政治的、医学的、生命的……疾病,才是路易十四的死亡具有意义的最核心部分。这是欧洲进步的根本,是理性的胜利。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四):路易十四的床戏
路易十四的床戏。国王死给你看,镜头没离开过他的病榻,全程离世直播,杜邦大学的教授们就这么盯着路易十四一节节从腿部死去。画面酷似伦勃朗《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一伙生龙活虎的学者和江湖术士围着病人施法,问诊、试药、喂食、祷告、宣讣,最大的招是解剖……低气压大闷片,却铁定进入年度十佳。惟一透气的地方是寝宫里突然交响乐大作,将演技升华到面部抽搐的小安托万跳戏,他正扮演的被梅毒大疮折磨到垂死的路易十四猛然抬眼直视镜头3分钟,那道目光像即将熄灭的太阳在天空中烧出一双黑洞,要将你吸进去一样,毛骨悚然!电影另一次直视镜头是电影的最后一镜,御医收起悲戚对着镜头谢幕:“大人们,下一次小的们会做得更好。”隐黑。黑暗中有人憋着笑,掌声四起,那光景,像是在为太阳王精彩的陨落喝彩。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五):无关
太阳王啊【】想到他生前的作为,还是不免唏嘘……
因为刚学车从郊区刚回来,竟然在影院里还睡了个好觉…结果就更没有真实感了,荒诞感扑面而来。场景很小,就只在十四的寝室,而且人脸特写特别多,每个人脸部的细微变化都逃不出…而且也显得十四的脸更加死气沉沉【我又要去补补那段历史了。
画面有种古典油画感,真的是构图,采光,色彩都很讲究。还有场景道具,大概是连语言表情都是精心设计的…然而我超困,当然不只是因为百汇美座位还蛮舒服,暖烘烘的…还有这部片子几乎没有BGM,除了细微的鸟叫,还有一段镜头定格在路易十四垂死的脸上的一段交响乐。但效果根本是鸟鸣山更幽……后期的苍蝇声…吞吐,喘息……因为要凸显这部分苟延残喘才不加BGM吧,确实达到了效果。
中途有些人离场,因为我也承认确实有点折磨…这大概就是死亡纪事的现实:哪怕是太阳王…也逃不过死亡。但病入膏肓神志也还清醒,有些欣慰…【我也很心痛好吧…我要再去看看剧里美貌的十四!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六):与《凡尔赛宫》对着看
生、老,接下去什么?是我们知道,但故意不去想的。是诅咒、发誓,真相却严酷到不该拿来开玩笑的。 即便绕开此类虚构类作品,非虚构的也不断在发生。更何况,有的虚构类,直面阴影和沉重,是大写的真实。
路易十四垂暮,曾经的大有为君王垂死如何挣扎,人力如何不胜天。大屏幕窥视华美宫殿与腐朽病躯,医生们诸种SHOT IN THE DARK无效,满屋子的人围着老国王说着WHITE LIES,其实躺着的站着的也许都心知肚明。认命,但有责任配合命运的脚本一步一步走——于是银幕内外,仿佛都预知结局等着看路易十四咽气。 忍住不看表,需要意志力。但转念一想:能预知结尾,不代表当下就放弃。坚持下去有转折,一是临终告解了仪式也进行了,BGM铺天盖地——但还没有完。二是最后的五分钟,归于尘土前打回原形,什么面前人人平等?哪怕预知结局也没法掌握全局,这剧情走向,此前入戏中国帝王家史与“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结局却想也想不出。 看电影仿佛探险——根本就是探险,逼着自己根据海报和简介想象影片能够对胃口或满足好奇心,甫入场便咬定座椅不放松,只有跟自己较劲——不能暂停,不能快进,不能截图……这场又有人睡着了,电影节的排片大有玄机啊。请叫我闷片大王[捂脸]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七):晚期糖尿病人的临床表现
我越来越不明白豆瓣用户的打分了,只要是外国的文艺片一律高分,我不明白这片到底好在哪?
导演花了两个小时就为了告诉大家晚期糖尿病人的最终临床表现?如果这是这样的话,就算不是路易十四,换成任何一个糖尿病患者,这片也可以成立啊,描述一个“君王”,糖尿病最多是辅助,“王”的本性才是关键,导演就在无限长镜头去描述一个垂死的病人,找有话题的病人来我大鸡国拍啊,保管热闹非凡。
主演到是可以吹一辈子,说自己有部片子两小时,全是床戏。我也不觉得主演有多牛,脸部肌肉颤抖的戏码很多人都会演,但主演还是有优势的,毕竟这么矮的演员不好找。
我之前说了,法国电影都是垃圾,没有例外,法国没有浪漫,只有幺蛾子。但我不明白法国电影为什么那么吃香。
看《贝奥武夫》的时候春霆哥说过“为什么所有的故事都是在晚上发生的”,我希望导演和法国人民都知道,这种病人晒晒太阳其实挺好的。
这个导演,为了营造油画感死活不拉窗帘,闷死国王了。
我本人不太了解路易十四,现在导演告诉我了,这货是个秃顶猥琐小侏儒。同时代的康熙比这货过的好几十万辈。
我希望导演能明白,电影不是用来折磨人的。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八):再不凡的生命也逃不过死亡的降临
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时间为七十二年,创下了历史上帝王在位时间最长的记录。他戎马一生,在位期间创造出一系列丰功伟绩,这使他得到国民的爱戴。他热爱舞蹈,身体状况十分的好,活到了77岁。路易十四四岁便登上国王宝座,二十三岁便开始亲政。在他亲政的五十四年中,他将贵族手中的权力集于一身,将君权神授植于人民心中。他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将法国打造成当时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大力发展国家军事和外交,并且使法语成为外交中的通用语言。他给法国政治、艺术、建筑、军队、综合文化等方面都带来很大发展,这使得法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争霸欧洲大陆。那么深得民心的路易十四怎么死的呢? 实际上这位人人称赞的明君也有很多常人身上的缺点,这些缺点是导致他执政后期犯错的直接原因。路易十四十分有野心,大肆发动战争来扩大疆土。在晚年时期,他频频发起战争,最后由于过度劳累,身体被磨损的厉害。在战争平息的后两年,路易十四患上严重的皮肤病。身体开始溃烂,并且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在他登上王位72年后的一天,路易十四因病与世长辞。
这样一个法国最伟大的国王,叱咤多年,在生命终止时,还是如常人般死去,不由得使人感叹不管曾经多么叱咤风云,身份多么显赫高贵,即使再不凡生命最终也还是逃不过死亡的降临!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九):这两部人类拍出的电影,死亡会颔首赞许
这两部人类拍出的电影,死亡会颔首赞许
它来自于姚寓泾的小说站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法国人再次在荧屏上展现了死亡,乐此不疲。
想到的是《玛戈皇后》,来自于VCD时代,黑乎乎的一点都看不清楚,那人就在黑乎乎的里面四处奔逃乱撞,根本看不清个什么,
即便是美丽如阿佳妮,这么样的美丽也不能耀眼得把这如墨般的黑暗给照亮半毫,而是和凡人一样。甚至于这糟糕至极的画质让这样的黑暗里竟是显出了一个个拖泥带水的模糊光晕,就像是那主人公含混的灵魂一样。
电影有三分之二都是在这样的黑暗里。
然后是DVD,是蓝光,人物不再隐没在黑暗里,不再只是黑暗里有一团东西在说话,更不会说是随着人物的移动会有一团颜色暧昧的光晕尾随其后,于是,在这样的黑暗里,我们现在看到了路易十四躺在了人生最后的床上迎接死亡。
在这个愈发明亮的时代里,法国人依然是喜欢拍摄这样的黑暗,因为其中,死味十足,而不是现代性的,充满着插管的,心脏的跳动化成了仪器上耐心间隔的嘀嘀,嘀嘀,现代死神,却不过是循着日光灯而来。
两部电影放在一起对比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玛戈皇后》的死亡是充满着暴虐的,决裂的,奔逃的,绝望的,又满溢着腥味的,是要在死亡之前抢着射出最后一滴体液的,而皇帝,是还不知道自己已时日无多的,还有着幻象,能够站起来绕场一周,还有一个夫人的小花园在等待着他,这次,死亡不再那么的迫不及待,暴力,与充满着欲望,这次,它慢下来了,让皇帝一点点地呼出胸腔之气,然后,又一点点地吸入,表明还没有死。
王室变成了导演用来表达死亡的喜好,这似乎变成了一个最容易把死亡给说得清楚的地方,尤其又是在当下讲起死亡显得格格不入,不讨人喜时。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十):帝王临死前的日常生活
西班牙导演阿尔伯特•塞拉曾凭借处女作《唐吉诃德》吸引《电影手册》的目光,其于2016年的新作《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在第69届戛纳电影节的特别展映中见世,赢得一片叫好。虽然电影得到众多媒体好评,入选《视与听》2016年十佳,但是美术上的华丽无法掩饰电影沉闷的基调,让观者看得乏困。片中没有辉煌的经历,只有帝王临死前的一段日常纪事被展现出来,缓慢而又难熬。
电影开头。花园里,在路易十四眼前的是一片充满生机的鸟语花香。宫殿里,在路易十四身前是一众大臣妃子的毕恭毕敬。国王是帝国的象征。作为一名圣明的君主,路易十四用自己的兢业成就了之前帝国的繁华。虽然电影没有抒写路易十四生活之外的事情,但是导演把历史人物演绎成一个平常人,用其身体的状况去暗喻着国家的境况。左腿上的坏死痕迹正是这个帝国衰退开始的迹象。
片头过后,镜头便一直关注着路易十四自那以后从未离开宫殿的病躯。国王的住处原本是十分大气的宫殿,却因为房间里充满衰老的气息显得如此狭小。从对身体的特写可以看到,在死亡的恐惧面前,路易十四表现出如常人一般的挣扎与害怕。这种无力的身体行为一直支撑到突然响起的弥撒曲交响乐,路易十四瞪眼直视着观众,眼神里表达出身为帝王天生的坚毅。全片都没有设置配乐,却在此时响起音乐。精妙的声音设计让这场即将开始的死亡显得盛大而又平凡。
死亡的仪式走到最后时,御医对路易十四的身体进行解剖。解剖的结果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一种政治讽刺,讽刺在索邦大学教授与江湖骗子之间的选择。如果把御医的无知映射到执政者,电影的目的是将路易十四的死亡放大到帝国的衰退。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是一部有着极大勇气的电影,用镜头去直视死亡,去关注这场死亡仪式结束前的时光。昏暗的灯光衬托着缓慢的叙事节奏,让一个显赫的帝王变得如普通人般平凡,对死亡同样抱有恐惧,抱有挣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