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至,和你共盼一枕新凉一扇风
导语:
立秋到了,天气就会凉快吗?且看今天的文章揭晓答案,还有众多立秋习俗等你解锁……
秋包伏,热得哭
说起“秋天”,仿佛一阵微凉的秋风就吹散了暑热,拂过耳边。可是,立秋到了,天气却不一定凉快。有一句农谚是这样说的:“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
伏包秋,就是立秋入末伏。秋包伏,则是立秋到了,末伏还没来。今年的伏天“超长待机”,8月7日就立秋,8月15日才到末伏。所以,今年是典型的秋包伏,过了立秋,天气还是会很热。
按中医的说法,立秋到秋分这一段日子叫“长夏”。《黄帝内经·素问》说:“长夏胜冬。”多出来的这一段夏天,是个养生的季节。顺应四时,延年益寿,顺应每个节候的变化。
立秋后虽然还会热一段时间,但大趋势是阳气收敛、阴气增长。这个时候其实就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调节期,人的饮食起居都应该从放到收了。
立秋天地间
初候 | 凉风至
凉风扑扑拉拉吹过来了,天气肃杀下来,不再是暑天中的热浪滚滚了。这个时候我们国家好多地方开始刮偏北风,就带来凉意了。
二候 |白露降
白天日照强烈,那晚上的风跟白天的暑气碰在一起就形成了昼夜的温差,空气里的水蒸气就在室外的一些植物叶子上凝成了薄薄的晶莹的露珠。
三候 |寒蝉鸣
这时候的蝉食物很充足,温度又很舒服,所以这是蝉最得意的时候,伏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不停地叫着告诉人们,夏天即将过去了。
立秋人间事
一叶知秋
在宋朝,立秋这天,宫里要把原来种植在盆中的梧桐树移入大殿之内,等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就高声禀奏:“秋来了。”
梧桐树在挪移的过程,又经过太史官的禀奏,掉下几片叶子,这就是“一叶知秋”。古代报秋的时候,具有很强的仪式感。
悬秤称人
有一种说法叫苦夏,就是到了夏天天太热没胃口,又流汗多睡觉少,容易消瘦。清代在立秋的这天,会悬秤称人。称称这个人苦夏期间到底减了多少分量。过去可不认为瘦就是美,认为瘦了就得补补,所以要“贴秋膘”。
贴秋膘
为什么古人不以瘦为美呢?看看“瘦”是个什么偏旁?是病字旁。过去认为一个人瘦,是生病、不健康的表现。瘦了当然就要补。以肉贴膘,是现在中国北方还流传着的习俗。
从养生的观点来看,贴秋膘就要慎重了。秋天养生,要润燥去火。所以,少吃辛辣,多吃清润,百合莲子粥、老鸭汤、清蒸茄子……都是立秋合宜的美味。
咬秋
中国人的节气时令习俗离不开吃。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这一习俗在今天北方仍然保留着,主要在京津地区,人们会在立秋这天吃西瓜。
晒秋
在南方,像湖南、江西、安徽这些地方,还有晒秋的习俗。就是到每年立秋的时候,农民在房前屋后,自己家的窗台屋顶上,都晒着各种农作物,久而久之,晒秋就变成一个农耕的庆典,大家晒着富裕,晒着收成,晒着喜悦。
“秋”不光是自然的,也是文化上的。中国人的传统,是在一年辛苦劳作终于要结束的时候,放下农活去张罗大大小小人生的仪式。
很多人的婚假选在秋天,经商的旅人归家选在秋天,秋天赶考的人也是在十月左右到达京城……金秋时节,收获的同时,我们也经历着失去、改变,催生出许多的感慨。
人生如逆旅,往往来来,我们的心跟随着这么一个鲜艳的季节变化着。今年我们都经历了很多动荡,在秋天即将到来的时候,让我们找回心灵的安定。
往期精选
节日节气
大暑 |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小暑,盛夏里的“心”生机视频 |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
诗词古韵
于丹:中文的血脉
一起读诗:古人没空调,夏天怎么还这么淡定?
诗意夏天 | 绿荫浓,小荷翻,不负夏日好时光
家庭教育
今年六一有何不同?
视频 | 我的高考记忆
女性成长
妇女节快乐 | 四季流光中,愿你保有成长的力量
游历四方
登临:那些托举生命的高山
行者于丹:远方的三种别样风景,可惜大多数人只知其二
生活雅趣
国际博物馆日 | 解锁全球20个最美博物馆
世界读书日荐书|20本茶余饭后必读好书推荐
情感领悟
愿天下“有情人”爱无畏,人平安。
岁末将至,你是尽力而为还是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