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尽皆知》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尽皆知》观后感100字

2020-08-07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尽皆知》观后感100字

  《人尽皆知》是一部由阿斯哈·法哈蒂执导,哈维尔·巴登 / 佩内洛普·克鲁兹 / 里卡多·达林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尽皆知》观后感(一):这次剧本坏了

  视听语言题材还是法哈蒂的东西,依然是庭悬疑片,演员还是被调教的极自然镜头还是平实有效,但是剧本太俗了,谁是女儿生父这一点真的狗血一个孩子还能拯救一个父亲生活绑架跟卖葡萄园产生不了必然联系吧,好像凑钱只有卖葡萄一条路,而且后面已经察觉家庭成员干的,为什么还必须一条路走到黑呢,后期崩的厉害

  《人尽皆知》观后感(二):西班牙版的《关于伊丽》

  西班牙的悬疑片佳作很多,在《人尽皆知》的时候,一直期待着结尾来一个大反转来颠覆我对绑架者的猜测结果绑架者自个儿突兀地跑出来了,一点专业精神也不讲。电影还采用了开放性结尾,但和整个故事走向关系不大了,远没有《杀人回忆后劲悠远。 看之前只是奔着西班牙获奖悬疑电影的标签去的,但没有注意导演是法哈蒂,否知也不会以悬疑片的套路推测电影。这个拍过《一次别离》和《推销者》的伊朗名导,擅长描摹伊朗的家庭关系,精于刻画人性人情,而情节是否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则不在艺术片导演考虑范畴。他这次跑到能歌善舞的西班牙拍片,采取了婚礼上的绑架案这样极富张力内容,却依然用家庭伦理剧的模式制造了一个狗血的故事情境——前女友的女儿是我的,我要不要卖地去赎?虽然说在演员表演细节铺垫上,法哈蒂指导无可挑剔,但人物扁平、故事略显冗长以及悬疑力的前紧后松,使观影体验打折扣,所以豆瓣评分尚未及格。

  《人尽皆知》观后感(三):最后巴科的妻子应该是离开他了

  女主劳拉和妹妹安娜,女儿伊莲,儿子家乡,安娜回家乡举行婚礼,婚礼夜里派对,女儿伊莲被绑架,巴科与劳拉以前在一起,劳拉的哥哥带巴科,劳拉去一个前警察家看婚礼录像带开始还以为是劳拉的丈夫亚历山大最近破产,串通好的,原来哥哥的女儿罗西欧跟丈夫一起合谋的,伊莲是巴科的女儿,亚历山大也知道,伊莲越来越像巴科,人们也有所怀疑,劳拉的爸爸以前赌博输掉了土地,现在没钱还去发酒疯,另一个跟罗西欧丈夫一起的帮凶也在酒吧,这个帮凶把勒索的信息发给了巴科的老婆贝雅和劳拉,巴科以前跟劳拉低价买了土地,现在想要巴科帮忙,本来是在前警察的指示下,巴科是假装卖地的,但知道伊莲是自己女儿后决定真的卖地救伊莲,最后巴科开车到交易地点,下车找,回来时发现钱被拿走,伊莲也被放回车上,罗西欧发现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人,去伊莲绑架地点,叫丈夫放人,回来看女儿是,罗西欧的母亲在照看罗西欧的孩子,发现罗西欧鞋上的泥,而伊莲被救回时鞋上也有泥,已经发现了,最后罗西欧的母亲跟丈夫坐在一起说有事要说就结束了,而巴科回到家时,妻子也不在了

  《人尽皆知》观后感(四):不喜勿喷

  好人做99件好事,只要做一件错事,那么人们只会记住这一件错事;相反坏人做99件坏事,只要做一件好事,人们就会记住这件好事,说白了这就是人性。

  法哈蒂的作品作为第71届戛纳开幕影片,能引起大众如此的关注,不仅是因为戛纳电影节本身殿堂级的电影盛世,能参赛的电影自然不赖,更因为法哈蒂以往的作品实在是太出彩了,在伊朗对电影如此严苛的一个国度,能拍出《一次别离》《推销员》这样的作品的导演,实在令人不可小觑。此次作为开幕片又入选主竞赛单元,着实吊足了大众的期待度。然而开幕片放映结束之后,网上反响并不是很好,更有些过激的言论“水土不服”“狗血淋头”,更有些大众熟悉的媒体发表的评论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发表言论,虽然电影放映后影评也是充实电影的一种文学形式,但是本人看过这种言论之后,还是千万只草尼马在中奔腾。大众对于国产电影的宽容度了无下限,拍点有点看头的片子就用“迄今为止”“最”等字眼,对预期电影有点失望就大骂特骂,我的天呐,只能说你们开心就好啦!

  法哈蒂擅长家庭叙事,以小见大,折射社会现实,影片细腻,静静体会便能识得电影表达的妙处。《一次别离》导演好像想要换个口味,尝试了家庭悬疑,或者是说心理悬疑,探讨的是亲密关系。要是纯粹以看一场悬疑片的心态去看这场电影,法哈蒂确实达不到期望,但是悬疑背景下依旧终于原味的阐述何尝不是一种创新,难道悬疑只能是悬疑,剧情只能是剧情吗?2015年《黑出有什么》同样是悬疑的外表,实际是讲特定年代下少女青春的悸动。

  票房当道,能表达自我的导演越来越少,遇见真是就美好。

  《人尽皆知》观后感(五):人盡皆知(Todos lo sabe,2018)

  1、養生主中,秦佚到老子的喪禮弔唁,敷衍的乾號三聲就走。弟子問:怎麼能這麼無情呢?莊子借秦佚口說:適來(生),夫子時也,適去(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在人盡皆知(Todos lo sabe,2018)中,妻子反映人之常情,不能理解天命,不能安時處順,於是體虛神耗,難以自已;而丈夫除了反映出對於男性在社會中的要求與男性特徵而顯得堅強外,更重要的,哀樂不能損傷他,因為他是一個覺醒之人,這種覺醒,在西方是以仰尋求與獲得為代表。許多人會說:啊,原來是非親生的養女被擄,難怪沒有動真情,難怪態度有所遲疑和保留。可是阿斯哈法哈蒂的編劇暗藏了一段心靈獨白,讓這名養父陳明心境的變換:十六年前的他已經走過人生的低谷,十六年後他的生活雖然有波折,可是變幻莫測的外在世界再也損傷不了他了,所以哀樂不能入。

  2、在電影的開場中,男主角與女孩第一次在這個沒有祕密的小鎮裡相遇時,女孩騎著摩托車而男主角開著車,相向而交錯。男主角在車內問:這個女孩是誰。這表示,第一,女孩子第一次返鄉,或說不經常返鄉,因而彼此不認識;第二,突出男主角與女孩之間的關係,而他們的關係必須解決。電影在每個階段給男主角新的挑戰,換句話說,給觀眾不斷的質疑,詢問我們對於生命的看法:你願意付出多少的代價去拯救一個人的性命?對於路邊行乞者都不大願意施捨的我們,這真是警惕之言,提醒我們漠然於對生命有同情。值得留意的,男主角所拯救的不止是一個女孩,更是他自己,最後當事件落幕,他躺在床上,微笑著流下眼淚,這時候,是滿足於自己沒有遺憾的人生。

  3、電影給這一場風波一個和諧的結局,包括女孩安然歸來與全家團圓,包括男主角傾盡所有而且他的妻子(即便她選擇離開)給予了最後的支持而未橫加阻撓,包括家人發現嫌疑人其實就是自己人卻可以冷靜坐下,尋求解決之道。

  《人尽皆知》观后感(六):南橘北枳,差了火候

  事先没查资料,看了一半就觉得跟平常硬核悬疑惊悚西语片不一样,有种伊朗电影的味道.查资料,才知道虽然是彻头彻尾的西语片,但导演是伊朗大导演法哈蒂.拍《推销员》拿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那个.这样就很容易明白这部电影了,这就是他的套路了,琐碎的生活中遇到一个意外,处理起来万千矛盾,怎么做都不对那种.聚焦头下群体的无奈与困境.

  这部电影也是这个套路,好好的婚礼,一个姑娘平白无故被绑架,后来一顿挖掘发现这姑娘的父亲竟非生父,最后生父站出来卖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葡萄庄园救姑娘,救了姑娘,这人的生活也毁了。

  所谓人性,顺境之下你好我好,困境之下你死我活.而导演恰恰还要在这个困境之下套上一个基本无法解决的枷锁。与情这事该做,于理这事就不该做.一条举棋不定的鸿沟横亘在情理之间.电影也在这条鸿沟间行走,挑拨观众情绪。而电影的好坏其实也就是这个困境的矛盾程度.

  《推销员》里穷困老酒鬼的一时糊涂犯错,被抓后要不要毁他自尊,这个题目抛给观众,观众也只能在揪心与矛盾中看下去.《三块广告牌》,一个绝望的母亲和一个罹患绝症的警长,是可怜警长还是同情母亲.愁死观众了.

  这个困境制造好了,肯定是超级好看,但如果逻辑些许偏差,便逼不出观众的同感和共鸣.

  这部电影显然没有做好。首先是报警,如果不是大富大贵,普通人应该还是报警,一大家子人又不报警又不凑钱,等着坑外人,这也是世间少有;然后,是卖地赎人,虽然是亲身骨肉,但十六年不见,说卖地就卖地,这个男人得多有情,很难说的通。还有,亲身父亲的秘密是谁泄露的,绑匪是否知道这个秘密,退休警察也暗示这条线索,电影没给出答复。可能绑匪完全不知道,但他们为什么要绑大女儿而不是绑小儿子。

  另外,加泰罗尼亚人一生不羁爱自由,怎么会被这点小事困住,西班牙电影可都是惊悚到爆的,这份举棋不定的忧愁放在内敛的伊朗更符合。

  漏洞百出的剧情下,最后的落脚点就落在一个多情的老实男人身上。巴登饰演的巴科,因为初恋情人的一句话“她是你女儿”变卖庄园,不顾妻子劝阻,提钱去赎人。最后人家夫妻双双把家还,所谓亲生女儿也跟着离开,自己却落得人财两散的下场。套用鸡汤文的说法:你的善良需要带点锋芒。虽然这并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全部,但在一地鸡毛般的琐碎嘴炮下,只能看到这个。

  南橘北枳,人尽皆知。法哈蒂非不信,跑到西班牙乡下,拉了西班牙俊男靓女拍伊朗片,味道不对也不奇怪了。

  《人尽皆知》观后感(七):人尽皆知的法哈蒂

  期待《人尽皆知》确实已经很久了,不仅仅是那个因为《一次别离》让我惊艳的法哈蒂,也是因为心爱很久的女主角潘潘,以及,和她组成板鸭夫妻档男女主的老公。之前零星看过一些影片拍扑了的评论,虽然存疑但不免受到影响。可能因为有所保留,所以看完还是略有惊喜。毕竟法哈蒂还是那个法哈蒂嘛,刻画那些微妙人物关系的能力还是一样迷人。

  不得不承认不比《一次别离》,但个人觉得趣味性是高于《过往》和《推销员》的。它在法哈蒂原有最擅长的基础上,加入了最商业的悬疑元素,使得影片的可看性大大提升。而法哈蒂也在这部影片中再次展现出了自己对于复杂的人性本质的深刻的探讨,就算是在远离故乡的西班牙,那个热情似火的西班牙,这样的讨论也从未停止。

  现实中的板鸭骚潘夫妇在电影里成了前任,他们如今各自拥有幸福生活,因为一场婚礼,离开家乡多年的女主带着女儿和儿子回到了这座小镇。这场欢乐热情的西班牙婚礼却只是蛋糕上裱花,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后,女儿被绑架的事实浇灭了他们的快乐和幸福,还让原本就积压在所有人心中的秘密和矛盾也因此被一件件曝光。找回女儿的过程中,看似和睦的家庭成员开始相互猜忌,而男女主角的生活,也都随之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就不剧透了。

  最喜欢的场景应该还是电影一开场那个极富象征含义的场景:镜头跟随一直鸽子,飞进了教堂的钟楼里。时钟的齿轮严丝合缝地运转着,大小不一的齿轮遵循着物理规律,有着各自的节奏,这是对“熟人社会”隐喻。随着齿轮的运转,到了整点时刻,齿轮依次带动从小到大的钟摆摇晃,当当作响。钟声惊动了鸽子,鸽子扑棱着翅膀,从钟面的缺口中挣脱出去。这几乎涵盖了整部电影的情节逻辑,剧本的精巧与匠心正在于此。

  而法哈蒂的导演功力在每一部片子中都毋庸置疑,《人尽皆知》也如此。看起来平静的故事实则暗流涌动,抽丝剥茧的对白叙事中慢慢浮现的真相,那些微妙的对话,流畅的转场,以及从未令人失望的刻画人物的能力。就像男主在故事伊始与自己的妻子有这样一段情节:妻子正在试穿参加婚礼的礼服,让男主帮忙拉拉链。男主说妻子最近胖了,妻子反倒很开心的地回应说:“你的眼睛还真得从来都没离开我。”可到了影片后半段,当男主被绑架案弄得心力交瘁,尽管老婆特意梳妆打扮,回到家后,男主甚至都不愿意看她一眼。这也给两人之后的关系变化埋下了伏笔。在法哈蒂的电影中,每一组人物关系都显得那么可信却可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那些虚伪的,自私的,无奈的,黑暗的,复杂而真实的人性永远都是法哈蒂作品中最迷人的部分,《人尽皆知》也一样。法哈蒂永远都是那个法哈蒂,他可能无法讨所有人的欢心,却让喜欢他的人一直沉浸于此。

  以及表白美人迟暮但还是美人的潘潘,几近素颜依然经得住镜头的考验。永远也忘不了阿莫多瓦镜头下那个惊为天人,风情万种的她。

  《人尽皆知》观后感(八):就还好

  前十分钟,人物悉数出场。 我觉得我连一条鱼都不如,我连七秒都撑不过:记不得名字和脸,分不清谁是谁的妻子。 好在他们总会叫对方的名字,主要人物在我看完之前,终于记住了。

  总体观感:还好。 说好,没多好,说不好,又感觉还行 吧。

  谁绑架劳拉的女儿,为什么绑架劳拉的女儿,以及电影究竟想表达什么。

  绑匪有三。 绑匪之一是萝西欧的丈夫:盖博。 在劳拉到达之后,曾经和萝西欧一起在房间里一边看着萝西欧的女儿一边聊天,这时聊到孩子的父亲。 萝西欧说自己和孩子的父亲分手了,孩子的父亲去了德国。 绑匪之二是那个我没留意名字的年轻人,他在劳拉的父亲和镇子上的人起冲突的店里出现了,当时他抽着烟,推搡了巴科,巴科指着他说,“我记住了你”。 绑匪之三,萝西欧,费尔南多的女儿,也是劳拉的亲人。 为什么绑架劳拉的女儿?索取赎金,自然是为了钱。 可为什么巴科的妻子贝雅也会收到绑匪的短信?为什么巴科对于找伊莲失踪这件事反应这么大? 中间穿插了劳拉父亲在店里和镇上人起冲突的片段,有什么意义? 随着劳拉对丈夫亚历山大说出那句“如果你同意,巴科愿意出这笔钱,他会愿意的”,我想大多数人结合前面了解到的劳拉和巴科曾是情侣这件事,都能猜到,巴科是伊莲的生父。 我只是没猜到亚历山大竟然知道这件事情。 ┓(´∀`)┏ 我的惊讶程度和摊手程度和巴科的妻子贝雅是一样的。

  跟着情节推进和导演放出来的线索,能猜到的只是,在大多数人都默默的知道伊莲是巴科的女儿这件事的前提下,绑匪是身边的人。 最后萝西欧深夜驱车到野外,导演终于把绑匪抖给观众看了。 观众也终于能进一步猜一下绑架的前后。 萝西欧和丈夫为什么要对亲人下手?当然是为了钱,30万欧元,按照现在汇率换算一下就是231万人民币。 在劳拉在费尔南多的店里和费尔南多夫妇聊天时可知,费尔南多一家生活并不是很富裕,有贷款要还, 裁缝店里的女人们聊天时也提过“和可怜的费尔南多一样”,如此,那就是纯粹为了钱。 那个我没记住名字的年轻人,在深夜和萝西欧以及萝西欧丈夫争执时说了一句“我讨厌你的家族”,家族里有谁?有劳拉,再结合一下镇上人因为土地和劳拉父亲一家人的冲突,以及多年前巴科用很低的价钱买到了土地,成为如今的葡萄园主人。 报复是一部分,我猜眼红也是一部分。 只是年轻人说为了分散劳拉家族的注意力所以把消息爆料给了贝雅,我没能想明白,是指把短信也发一份给贝雅?这不是加速了大家的怀疑嘛。

  所以,就讲人性,为了钱,亲人算什么,亲人也能换算一下。 看在眼前于心不忍?没事,钱就快到手 ,忍一个晚上就好。 不义之财算什么,得到了就是赚到,顺便出口气也行。 只不过这个故事牵扯到十六年前前男女友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以及唯独当事人以为自己瞒住了所有人。 人尽皆知,除了当事人,大家都知道劳拉的女儿是巴科的。

  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男女关系?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在金钱面前算什么?真相的背后?透过现象看本质? 大概都是。 但真的,挺狗血的。

  “我的女儿会没事的,上帝会帮助我的”

  (完)

  我倍速了,也没能搞清楚人物的亲戚关系。

  《人尽皆知》观后感(九):残酷的温情

  我从来没有特别喜欢过Asghar Farhadi,从来没有。

  我从不觉得我能理解一个我70%以上不了解文化背景的电影,我也觉得我没有资格判断这部电影究竟好不好,除非被迫去评价。Farhadi的电影对我一直如此。

  一直到这一部,我才觉得我有些了解这个作者导演,有一些明白他想说什么。我们总说,这世上有两种导演,一种是不停重复说自己主题的,还有一种是不停说别人的主题的,Farhadi属于哪一种,不难分辨。

  我喜欢希腊-拉丁文化,地中海文化,那种冒雨也要狂欢,一场婚礼一定到半夜的激情是没有体验过这种文化的人很难共鸣的。在地中海文化的所谓“乡下”,人更是不会做错过每一场狂欢,出生,结婚都是最重要的时刻,于是他们跳舞,亲热,尽情出汗,不分时段。也许因为太阳的作用,太热太辣,人需要解除高压。常年和最简单的事物(大地)接触的人有的时候会简单天真到令人难以置信,但更重要的也会愚蠢到无以复加,这些地方是某种程度上是精英文化的沙漠,大家都被束缚着,被土地,被所谓传统,被父母恋爱婚俗产子嗣被框住,彷佛没有出路。

  我是在这个背景下,去理解这部电影。但同时,我看到Asghar Farhadi的“东方”特色,克制,留白,缺乏明显的冲突,残酷的温情。

  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特色之一,是和传统习俗/道德的藕断丝连。很多时候,一切看上去还和以前一样,但仔细思考一切都已经在变质,腐坏。在欧洲地中海地区重要的近亲结婚是大事,在一些地方,甚至像中国的过年一样重要。没有什么比在这种场合做出背叛以及破坏更具代表性。电影从头到尾,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轻描淡写,没有特别剧烈的戏剧冲突,人物之间没有剧烈的争吵,没有人一口气说尽自己心底的想法,都只是在自己个角度上去说话,去处事。人物对白各种留白,不停留下空隙,让观众自己添加,自己揣度。一细想,残酷的本质裸露出来,我们不过只是自私而懦弱的人,真相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甚至只是让生活继续下去的一个工具,对得起自己的心,一切就能继续下去。犹如姐姐从怀疑真相到知道之后什么都没有告诉众人,最终一场亮白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理解,看个人智商情商。

  与我,这部电影缺乏激烈戏剧挣扎的背后承托的是日常,是人生里平淡而残酷的现代性,人因为被困想要冲出而做出极端背叛亲人的举动,又因为良心谴责而懊悔无法接受自我,人因为想要自救而抓住他人作为救命稻草来自救,甚至归之一切为宗教祈祷。这一切都很熟悉,改动一下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语言环境里,但也许从某种角度很多人根本看不到这背后的思考深度和操作力度。几乎所有演员都有很出色的表现,导演的执导功力展现无遗,激烈都被抓紧,人物情绪几乎都内敛化,这绝不是巧合,场景调度的部分也并无任何明显失误,一部小成本电影,这一切都已经是很难得。

  在我的十分私人的理解/阐释/interpretation里,Farhadi并不想表达我们都是单纯而善良的普通人,也许根本没有所谓普通人,我们都只是命运布下的棋子,随着事情的推动而做出抉择,而抉择的决定性因素,是“我”。我因为他人如何被得救,我失去什么就无法面对自己,我面对丈夫倾向前情人,说出何种符合我利益的事情。这中间,没有人特别的在乎别人感受,为了拯救自己和一个自己爱的人,可以牺牲身边其他人,不在乎对方的得失。这是一个听起来十分无趣而且通俗的故事,一切的区别在于你怎么讲,怎么让人产生共鸣,怎么让人理解人性的复杂,无法选择。大概只有女主是最无私,母性的无私,也同时抹杀所有其他人的情感和利益。

  我不会说这样的一部电影太老调,也不觉得这样的一部电影很没意义/nulle,我认真认为他值得一看。虽然在一开始十分钟处我就猜到了男主是父亲。但整个剧本的转折以及叙述故事的方法都不差,最重要的是你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或许可以意识到自己也不过只是一个自私的人,越是面对紧的时刻,你越是自私。

  :

  1电影名是有意义也是有意思的,想象一下地中海村子里所有人“都知道”。背后有很多意思。

  2电影学的主要部分并没有分析,需要看第二遍。

  《人尽皆知》观后感(十):花季少女雨夜离奇失踪,家庭成员难逃瓜李之嫌,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不得不承认,预告片还是很吸引人的,让人觉得故事背后有个很大的阴谋,但是看完电影之后发现,让《法治在线》《道德观察》《走近科学》来拍都会比它更悬疑、更引人入胜!怎么会有这么老套的情节?这么弱的逻辑推理?这个案子疑点重重,线索众多,想破不了案都难,居然搞了那么多天才搞定,真是歹戏拖棚啊。By the way,女主像极了“小红莓”已故主唱桃乐丝。

电影海报“小红莓”乐团已故主唱桃乐丝

  1、疑点一:剪报。罪犯留下以往犯案的报纸剪报,无非是告诉家属这是一起连环绑架案,然而随后又发短信告知女孩Irene被绑架了,这不是多此一举吗?这种犯案手法也太中二了吧?要知道在案发现场留下的线索越多,对自己越不利,越容易暴露,这种层次的绑匪居然逍遥法外这么久都没被抓到,西班牙警方的办案效率也是没谁了。

  2、疑点二:女主Laura前男友Paco的妻子Bea收到一模一样的敲诈短信。这条线索太重要了,绑匪同时认识女主Laura和她前男友Paco的妻子Bea,说明是熟人犯案,而且案子跟Paco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后来从绑匪的口中得知是为了避免引起怀疑,但是这个解释很牵强,其实绑匪明里是冲着Laura家人,暗里是冲着Paco,无论如何,据此就应该把家里人挨个排查了,然而,帮助破案的那人(退休警察?)注意到了这个线索,最后却轻轻放下,为什么?

  3、疑点三:婚礼录影带。家里人反复播放那盘录影带,然而什么都没发现,简直无语了,跟Irene接触过的人都有高度嫌疑,应该重点排查不是吗?

  4、疑点四:Irene的哮喘病。按理说,情绪激动之下哮喘病人会立刻犯病,没有药的话会呼吸困难死的很难看,这电影里也提到了,但是最后这个事就这么过去了,WTF?

  好了,电影逻辑实在太不通,对于有强迫症的我实在分析不下去了,说点别的吧:

  被绑架的熊孩子女孩Irene:这个叛逆少女演的有点太over了,可能伊朗导演想彻底解放被束缚的伊朗女孩,所以把个人感情投射在Irene身上,让她在西班牙的故事背景下为所欲为吧。但是,Irene也太脱序了,骑摩托车带小男友飙车,加速跟迎面的吉普车挑衅,跟小男友在教堂钟楼胡闹,拨乱大钟的时针,乱敲钟,还鄙视规劝她的小男友太“娘们儿”,简直要上天了,这种叛逆少女能活这么大简直是奇迹。导演可能想表现她的活泼可爱,但是看在观众眼里很难接受吧,以至于后来对于她的被绑架,很难引起同情,甚至有点大快人心。

  西班牙婚礼:西班牙人能歌善舞,热情如火,这从电影里不管男男女女,见面就是一顿亲就能看出来,但是闹婚的场面一度让我想起了中国农村一些恶俗的闹婚现场,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国民素质也不过如此啊。

  阶级对立:话说西班牙民主进程也已经达到相当进步的程度了,自从1975弗朗哥去世之后,西班牙已经结束了独裁统治,完成了民主转型,已然是民主自由的社会了,怎么还会有电影里什么奴隶、奴隶主之说?Laura的爸爸跟别人打扑克把自己的土地输的精光,还愿赌不服输,想把钱要回来给孙女交赎金,从他对工人的鄙视可见他骨子里的阶级意识。再有Laura虽然没有明讲跟Paco分手的原因,其实明摆着就是门不当户不对,当初Paco只是在Laura家打工的工人,两个人不可能有结果。

  这个电影简直让人昏昏欲睡,强打着精神看完之后发现,根本是看了一个平平淡淡的故事、一个普普通通的社会案件而已,讲故事的精彩程度还不如一个社会新闻。失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