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曜日式散步者》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日曜日式散步者》经典影评有感

2020-08-08 19: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曜日式散步者》经典影评有感

  《日曜日式散步者》是一部由黄亚历执导,历史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台湾 / 日本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曜日式散步者》影评(一):无题

  不需要标签,也不需要定义,黄导的私人影像之诗。

  游走于类型片的边缘(纪录片#实验电影#叙事片),飘荡于感性和理性的边界,悬崖上的舞蹈,飘忽又壮美。

  诗画电影杂交的可爱怪胎,小津的鼻子,阿伦雷乃的嘴,寺山修司的眼,达达主义的脑组织,今村昌平的躯干。#天啊,太有才了吧

  不带脑子或没有基本美学常识的可人儿禁止入内观影

  《日曜日式散步者》影评(二):很独特的一种方式

  有趣之处并不止于其对于多元媒材的混合,而在于针对这种混合的“提纯”操作。从复合中提取纯度,如同对于论说的散文言辞进行一种定向的索引—被切削的身体、诗意的、”句子“般的动作,抽象的音乐,影片中的虚构部分令全片获得了某种“去纪念碑化”的历史效能,仿佛与那些遥远的写作同步的运行与消逝。 独特的纪录片(或许更偏essay film),对历史材料的组织结构颇有创意,材料本身也有趣味性。诗人翻书的镜头充满对文学的爱意。如果抛开历史观的差异,确实是一部令人喜欢的可爱影片。

  《日曜日式散步者》影评(三):非典型纪录片

  1934年(日治39年)到1952年台湾一个文学社的动荡,涉及思潮变迁,大时代,及文学社几个主干的命运。获金马奖应该是因为台湾历史,但大陆人民对这个题材的兴趣不会高。画面极美,因为涉及主人公们对后现代西方艺术的学习,无论老照片和画面和动态影像还是剪辑还是配乐都极美,影片本身的艺术特质、所用的日语、配乐及所选的油画等都与所描述对象紧密相扣、相得益彰。非典型纪录片,难得的是编剧、导演、音效等都是黄亚历一人,能看出来下了巨大功夫。观影后座谈上,黄导演建议多看几遍很多地方才能看清,这建议应该是不错的。主题偏窄,四星。如果视角再大气些,这些工夫拍出来的电影应该更能跨越时代和题材,就能四星半了。

  《日曜日式散步者》影评(四):诗人的贫血

  影片称“色彩、光线、韵律”为利己主义之物,宣称对台湾文学的探讨,又偏偏浓墨于色彩、光线、韵律,就是全场一半观众的摇篮曲,带他们进梦乡,还期望睡醒的人们在屏幕中被割裂的眼球里获得恐怖的快感。

  我知道创作者是想要将叙事融于高逼格的审美视觉中,但这样就四不像了。

  我觉得这部过于私人化和影集化,游离于实验电影和歌曲mv中的模式如果算是开创的话,那只能证明我的水平太低了。

  青蓝色调和倾斜摄影真的非常棒,但是不适合「叙述」,只适合情感的「抒发」。

  看不清的字幕,火车喷出的白烟,朱红色的柱子,斑驳的屋顶。这是我游离纪录片以外的感受。

  《日曜日式散步者》影评(五):我不懂的风车诗社

  说实话没有看懂,2个小时40分钟的片子#郎园虞社x林象词语放映 导演+戴锦华 在Q&A环节,一个学影视的学生也问了这个问题,戴锦华老师给出了几个答案。 分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你看不懂,可能因为你本身就是学拍纪录片的。第二,这个纪录片中可能有过多的导演的个人情感在里面,你体会不到那条情感线,所以感觉看不懂。第三,可能你在关注画面的时候感受不到意义在关注这个情感的连续意义的时候,又无法关注到画面。而这部片子又恰好是两条线并行。在这两种情绪中被拉扯,所以导致你有一种看不懂的感觉。

  个人认为,戴建华老师的回答非常精彩,起码给我看不懂,找到了一个理由,不,是好几个理由。

  《日曜日式散步者》影评(六):如何与他们对话

  日曜日式散步者 我們怎樣才能逼近近百年前的文學青年的心靈。其實用影像來表達文學是一件很難的事情,給我一種手不能寫口不能言的感覺。如何才能用一種抽象的方式去架構「風車詩社」這樣的詩人團體,去反應日治時期台灣、日本的文人在這塊土地上的自我認知。其實這電影的門檻有點太高了,對於我這樣對此段歷史幾乎是空白認知的人來說理解起來實在費力。人物敘事的部分去掉頭部(主要是去掉面部),鏡頭重點聚焦在反應生活和文學的物件上,大量的超現實敘事的鏡頭和抽象的音樂、繪畫的拼貼倒是展現了導演對這歷史曖昧的態度,沒有很多紀錄片一貫的明確定義。 最後導演居然現身在這個小影廳和我們寥寥觀眾對談,我還是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看到一個電影導演,驚喜

  《日曜日式散步者》影评(七):原乡经验与异乡时间

  或许是出于对题材偏爱,我不太在乎该片对“纪录片”本身职能的完成度。平心而论,这是一部门槛较高,进入较难的作品。对这群诗人,或对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先锋艺术有同情的理解者,或许会心有戚戚焉。倘若只是出于好奇,则该片并不提供完整的传记叙事和历史信息。

  导演对诗与诗人投注熟悉而眷恋的目光,大量征引视听文本,只为复现诗人的感官体验与感觉结构。历史片段与琐碎日常相交织,呈现常有断裂的时间体验。(特别喜欢原妙子和台湾女仆的互动,谈即将到来的“元月,”发现彼此对元月认知不同。那是与诗无关的突兀细节,或曰殖民地的尴尬诗意。)

  风车诗社在当时的台湾文坛是先锋也是边缘。(片中提到他们并不参与席卷全岛的文艺联盟。对于震动本岛乃至波及日本文坛的《台湾文艺》与《台湾新文学》之争,他们也只是观望。)于是本片吊诡地成为了一部以“圈内人”为观影要求的的关于“边缘人”的电影。当然这种观感还是基于我对“纪录片”的预设。观者带走的是感觉而非信息,这或许本身就是导演的目的。

  《日曜日式散步者》影评(八):引文电影

  瓦尔特本雅明曾经设想写一本完全由引文构成的著作,比如把一些句子剪碎重新拼贴。爱森斯坦也设想过由蒙太奇镜头剪辑出一部资本论,这部电影几乎做到了。

  在某种程度打破了观影经验,一种诗电影的表现,没有逻辑。这种抽象与二十年代的达达主义、实验电影、摄影、无调性音乐、抽象绘画相互映射,继承二十世纪早期先锋电影比如“视觉交响乐”理念,形成一种音乐/电影、绘画/电影、诗歌/电影等等的实验。

  先锋电影的传统,也就是艺术家电影,从莱谢尔、曼雷开始,到了六十年代还有雷乃、戈达尔、克里斯马克、德国的克鲁格,但是这种传统到现在几乎中断。可能是太多的消费主义使得我们浅薄了,诗歌也消失了。

  然而像做到无逻辑,剪碎时空,是不可能的,悲剧在于我们的历史、时空总要一种线性的发展,前后无法更改。诗人死了,也无法逆转。于是也要遵循时间的线性,一点一点地去看人物命运的发展。还有,历史的叙事也得进来。达达、非理性只存于诗人的想象。看着他们最后在这个现实世界消失,是很伤痛的。

  制作影片必须遵循的所谓“叙事逻辑”,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运作。摄影机的观点、剪辑,给予观众的是一种制约性的观看。而这部电影给予观众一个自由的观看,一切都不明确,暧昧,你可以选择睡觉,然后醒来继续观看,并没什么影响。

  还有政治。政治在这部片里是一个必须谈的问题,但是不谈了。在好多人的视角里,它的政治可能太暧昧了。我觉得政治不重要,懒得谈。忘记政治,回到诗,才是对的。

  《日曜日式散步者》影评(九):完全不闷的电影但了解背景资料很重要

  导演确实很能说,请的台湾女嘉宾也很能说,7点放映再映后谈到11点,主持人说场馆要关了但我们可以到小会议室接着谈。。。。。

  片子看似长但一点也不闷,完全可以投入看进去(我觉得闷的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那种片),因为有情节,有历史和个人生活叙述,还可以当艺术鉴赏片看,从毕加索到达利的画。但了解背景真的很重要,导演说这片子讲的对当今台湾人都很不熟,更何况大陆人。

  正如看《羞辱》我不理解为什么难民会在他国那么嚣张为什么黎巴嫩要接纳以前屠杀过他们的难民,看这片我也不理解当年台湾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感觉是割裂的,一方面殖民压迫依旧是二等公民,另一方面却同化貌似无甚区别,和日本人通婚,跟日本老师学习交日本朋友,在日本游历,日本友人张口闭口“希望本岛文学一起振兴日本文学”,好像真把台湾当做自己的一份子。

  应该是被殖民压迫的是底层人民,而看似中日一家人的是中产以上的阶级,比如本片主角—糖厂的公子哥文艺青年,读者普鲁斯特看着西洋电影,日语讲的比国语还好,和日本人生活在一起,在战火中当左翼文青抗争时他们沉浸在超现实主义的小确幸里。这在大陆也通用,就算日本再侵略,鲁迅一家人依旧和日本关系亲密通婚,上层阶级的日本友人依旧多。

  导演说他不想掺杂个人思想,只想客观展示那个年代的风车诗人和事件,导演看着也挺佛系的。

  :导演一直用大陆这个词好评,相比女嘉宾就一直台湾和中国的说。我对政治立场完全无感,但听到大陆还是加分的。另外以前挺烦xx大业,但现在看来还是有必要的,至少能帮我们几乎淡忘以前事件的年轻人梳理历史事件,反正我大学后就几乎把历史忘光了。

  《日曜日式散步者》影评(十):三刷补评

  2017.7.21 很多镜头的处理让人想某类实验电影,比如史料场景的跳跃剪辑,不露脸的场景还原,静物场景在外力下的慢镜头变动……音乐也很配合这种氛围,但感觉不明显。有些特别的纪录片手法,前半段因为抓不到时间线,有点困。 五十多年,这特殊的一代人。在个人的一生里,总是想着怎样能融入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活得更好吧。在短暂的平和里,这是他们在有限的眼界下选择的自认为值得努力的生活方式,短暂的诗意生活。但你永远无法忽视故事背后那若隐若现的动荡时代,且它果不其然地倾覆了,所有诗意都碾作尘土。 诗还是美的,生长错了地方,诗仍然是美的,因为生长在了那里。

  2018.4.15 导演见面会二刷。虽然导演说是很多人每次看都有新感觉,我可能是上次看有点久,一半的时间还是重复原来的观感,放弃辨认又渐渐看出意味。倒是这次认真看了片尾,田野调查功课真是非常充足,据说做了三年多。年轻的导演逻辑很清晰。纪录片的角度其实也算不偏袒。 时代大变动前最后的安稳和文艺繁荣,世界范围的绘画电影音乐艺术、“国内本土”的文学流派、岛内原生文化影响着他们,一派文人面对略有尴尬冲突的生活环境,为寻求自身存在做出的生存选择。大部分人不可能看到未来,所有总会有人选错、覆巢。一切噤声,几十年后,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回响,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获得了存在,也许这个片就是回响和存在吧。

  2018.11.24 被空调直吹了三小时的三回目。这个片真有一种即使一直看不懂也吸引人的东西在。映后谈比上次要专业很多,大概是大活动比较专业所以来宾不一样的缘故,深感自己读书少听不懂。纪录片形式的档案作用,纪录片的现实与超现实表达。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