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希德》观后感100字
《娜希德》是一部由艾达·帕纳哈达执导,萨瑞·巴亚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娜希德》精选点评:
●伊朗女性的地位真低 虽然主角的价值判断有时候让人不能认同 但整个压抑的大环境造就的现实也可以从某个角度给予一点解释吧
●道德的丛林荆棘满地,这就是娜希德生活环境,让人可怜又可恨。记一个伊朗女人的再婚。
●看了伊朗的电影,总觉得内地的电影最好不要总是拿光腚总局做借口。
●2018-06-10(TWYY)
●法哈蒂式的两难困境永远是行之有效的叙事法则。
●不看大环境,可能实在喜欢不上这个女人,但是感觉她是在伊朗这个情势下努力成为时代新女性的那类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总是鹤立鸡群难以融入社会的。
●焦灼悲伤犹如企鹅,离婚了恢复自由身的女人却无法独立,再一次被宗教礼数禁锢,结局如开头
●影片与女主一样的毛病——凌乱
●女人对母亲,对前夫和后来的丈夫都很自私,对儿子的爱太过狂热。搞僵后,哥哥二话不说,就给她来了一记耳光,然后帮她和前夫家协调。这个片子,只有她哥哥和她后来的丈夫脑子清楚点。确实不太懂这个伊朗女人,儿子大过天,对其他人又是那么的儿戏、幼稚和冷漠
●平淡真实可能就是我最爱伊朗电影的原因之一了吧
《娜希德》观后感(一):影忍
在以往所看的伊朗影片中,女性的形像大多比较正面,隐忍与顽强。像此剧中女主角这样作的性格,还真是见得不多。心性不定,犹豫不决,固执,谎话成篇,活脱脱一副让人憎恨的形象。虽然电影看起来让人不觉舒适,但认真说,导演还是相当有功底。只是主题稍显游移。在以往所看的伊朗影片中,女性的形像大多比较正面,隐忍与顽强。像此剧中女主角这样作的性格,还真是见得不多。心性不定,犹豫不决,固执,谎话成篇,活脱脱一副让人憎恨的形象。虽然电影看起来让人不觉舒适,但认真说,导演还是相当有功底。只是主题稍显游移。
《娜希德》观后感(二):不仅仅是女权
娜希德并不是一个好人,偷窃撒谎虚荣样样来,观众却能理解她的所作所为。因为她身上有着我们的投影,那些蚀刻过她的环境也蚀刻过我们。
有着一个吸毒的父亲,一个糟糕事缠身无力以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的母亲,儿子的性格和命运可想而知。
全片平静如水,唯一紧张的情节只在娜希德看见儿子出现在父母家的窗外,配乐一时弦急如雨。
片尾,在海滩上,娜希德如释重负地说,我想知道到底是谁更糟糕,我或者他。为我们留下展开一份新的生活的可能性。也许娜希德在电影结束后会过得更好吧。
总而言之,我会怀疑《松子》的故事的真实性,却绝不会怀疑《娜希德》是正在发生的生活。
《娜希德》观后感(三):伊朗电影《 娜希德》观后记
一部平淡得象真实生活一样的电影,娜希德面对自己人生出现的种种遭遇,一直用心的活着,没有出奇制胜没有鸡汤,从心路中选择自己最想要的,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气度.
男女主在海边的情景是最多的,海天一色阴霾,就像在生活里一样处处困境,哪有那么多的晴朗.可是不影响人心的温暖,真正的爱是包容的,看得出片子里的温情也是缘于表达这种真实感,平平淡淡的可靠,互相不可或缺的依恋.
娜希德面对不同的男性,从感情发生时都是浓浓爱意,到后来时间的推演,常常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痛苦和责任,那时又该如何,局面是复杂的,人心却是纯良的,看重自己也看重孩子,看重生活也看重相知,只是这不是生活可以让你选择的,是你要经历生活磨练你才能够看清的,一种心路历程才是最重要的演绎,也是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能够发生出的蜕变。
里面有一句台词:平静的走吧.
生活其实就是这样,平静的走吧.力量在自己心里.
《娜希德》观后感(四):电影娜希德
首先不得不承认娜希德是一位漂亮的离异单亲母亲,漂亮的单亲母亲有人追求是很正常的,她的追求者是一位又温柔又多金又能够为她着想并且想要帮助她脱离目前困境的一个单身父亲,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两个人的结合是很完美的,我也很纳闷女主为什么一再的犹豫不决并且想要拒绝男主的求婚,看到女主对男主坦白原来女主并不仅仅是缺钱,只有不再婚才能继续拥有对儿子的抚养权,我理解了女主之前的犹豫不决,对大多数母亲而言孩子是最重要的,再不再婚是其次的。我觉得以男主的能力是可以帮助女主打赢官司取得最终抚养权的,毕竟女主的前夫那么多恶习,那么不堪。
我觉得女主是一个好母亲,她是想和男主好好过日子的,毕竟她也是爱男主的,可是儿子的抚养权问题弄的她焦头烂额,所以他和男主临时结婚以后总是遮遮掩掩和不坦诚搞得男主对她也失望了。如果她能提前好好和儿子谈一下她和男主的事情,估计儿子也不会那么的排斥他,如果把她的困难和男主说明白,男主也会更理解他。好在女主最好主动去找男主,两个人和好,未来的困难他们一起面对和解决。
《娜希德》观后感(五):娜希德--去哪里找寻快乐?
故事整体稍显松散,以致看了大半才明白整个故事里面人物的角色、关系、故事脉络。说的是离婚两年的单身母亲,遇到心仪她的有钱男子后,如何选择自己归宿的故事。特别就在于伊朗的社会,离婚后孩子一般归父亲赡养,但娜希德痞气的前夫放弃了抚养权,并要求以其终身单身为交换条件,把孩子留给了娜希德。
女主娜希德--逞强,爱子
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说的就是她。所有的问题总是试图自己扛,好像头上飘着一片片叫做压力的乌云,一片是照顾孩子,一片是赚钱养家。然而当遇到自己的幸福的时候,却本能地推开,害怕自己被看作势利,以为是看上了阿苏德的钱财。所有不敢告诉孩子,不敢光明正大地和前夫争取抚养权。穷人对富人的那种刻板印象,那种对富裕生活仰望而不及的害怕感,在娜希德和她儿子身上,微微显露。
娜希德的服饰妆容变化是一个关键点也是一个亮点。她身上的衣服很奇妙的揭示出她真实的渐变的内心,和阿苏德恋爱时的花色头巾,住进家里后的白色长衫,淡淡的得体的妆,都在告诉观众她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过上好的生活。
但是和儿子分开的煎熬一下子把她从美梦中撕扯出来。从她脸上渐渐暗淡的妆容,加深的眼袋,满嘴的谎话,一下子又让人担心起这个女人的命途,到底怎样做她才能自我救赎。刚开始我很无法理解她为什么老在撒谎,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一样,笨拙地在阿苏德面前,一次又一次。后来仔细想想,这不就是现代人的通病吗?一个个谎话,保护自己,不去沟通,不给别人和自己增添沟通的代价所带来的后果。
前夫--不思进取,自以为是
瘾君子,在孩子面前尊严全无,宁愿被殴打也不还钱,被打后还砸车泄气。你说若是一个青葱少年我还可以理解,30好几的人还成天无所事事,做着流里流气的事,实在无法理解。是拥有了怎样稳定的爱和家庭环境才能这样放肆的拒绝成长。直到他母亲出现,满满地对他的溺爱和偏袒,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如此“稚气未脱”“的苟且着。
明明知道自己给不了前妻幸福还不肯放手,跑到海边想和阿苏德干一架,大声嚷嚷什么,“她跟你在一起会幸福吗?”,其实作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他根本没资格问这种话。
孩子--迷茫
看着孩子好心痛。没人关心没人教育,妈妈忙着挣钱,爸爸忙着无所事事。妈妈还要关于再婚的事情对他撒谎,说是害怕他脆弱、敏感。两个人没时间沟通、相互了解,妈妈的爱根本传递不到他这里,所有的叛逆都是他在找寻自己,在找寻出路。一次次别扭地推开妈妈的拥抱,一次次离家出走,其实都在呐喊,”妈妈其实我很爱你但是我表达不出来!“
很自然会联想到哈法蒂(伊朗)的一次分居,都是在说这样的社会下,婚姻对孩子,对双方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这样一个男权至上的体制里面,而我们又能做什么,而此影片又多了一个侧重点:女性怎么活,才会开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