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普利茅斯开拓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普利茅斯开拓史读后感锦集

2020-08-14 23: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普利茅斯开拓史读后感锦集

  《普利茅斯开拓史》是一本由[美] 威廉·布拉福德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利茅斯开拓史》精选点评:

  ●或许中国的家族可以搞祠堂股份制,弄上区块链。 上帝保佑美利坚。

  ●还好

  ●每一个决定,每一天,都不敢想象。在历史面前,所有的骄傲都要低头。向信仰致敬!

  ●作者的情感倾向挺大的,历史记事也挺琐碎。

  ●文献的意义较大,当事人对于事件的描述,读来有些纷乱。抓不住重点。

  ●==感觉我买的书好盗版,印刷错误什么的,气死我!前半段在英荷和初去美国的比较读得起来,后半段比较平淡就草草看完了。。。

  ●翻译的有点问题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

  ●历史在一本真实地记载历史的书中得以还原,正如以上评论中所说,如果我们的历史课程能够在忠实人性忠实事实的基础上来教授的话,那么我们对人的了解会更透彻、真实。 这本书最震撼人的一点是即使是在那个年代,道德情操非常高尚的清教徒,他们却也是人,而谈到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不能避免的就是人是“生在罪中,长在罪中”的,所以,即使是这样的一个社群,也没有能够脱离人与人间的各种矛盾,到书的末尾布拉福德不免伤感地提到了最后,在普利茅斯的教会和社群终于不得不分开……但是,这也正反证了上帝的伟大和他给人的那种恩典,我们虽然是败坏的,但是可以借着与上帝的和好,最终建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政权——美国,充分认识到人的罪性并且设法抑制之的一个伟大政权。 今日的美国正在抛弃上帝,也正在这伟大的道路上越离越远。

  ●早期清教徒勇敢的见证和开拓的精神使我们今天的困难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普利茅斯开拓史》读后感(一):浓缩的历史

  后来众多历史进程和重要政治事件的走向在书中都有某种预表性的反应,例如种族融合、州界划分、开拓西部、美国独立建国、战争与结盟、联邦制、联邦军队等;还有一些与未来世界历史和社会思潮有关的情节如共产主义和无神论在美国的命运及美国人对其的态度……以及很多300年后中国人才逐渐了解、尝试的经济模式及活动(时值中国明朝末期),如股份制、合资、国际贸易规则、股票交易、私人财产制、汇票支付、清偿协议等等都在书中有大量叙述。

  《普利茅斯开拓史》读后感(二):五月花的遗书

  这本书的原稿大约作于1623年前后,作者布拉福德是搭乘五月花号抵达美洲大陆的第一批乘客,并在船上签下了《五月花号公约》。登岸后,布拉福德担任了31届普利茅斯总督,见证了英国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失败的全过程。书稿于1776年被英军带到伦敦,1897年被美国马萨诸塞州索回后公之于众。

  本书第一章,将英国人赴美洲建立殖民地的原因,归之于“英格兰压制宗教信仰自由”,这令我想起前几天读过的《自由钟与美国精神》,里面也把美州原始移民建国的原因归之于崇尚自由,我想这两本书不可能出于巧合。

  《普利茅斯开拓史》读后感(三):布拉福德论集体经济

  这些日子,没有关于补给船的消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指望得到任何帮助。于是,居民们开始考虑如何提高玉米产量,收获比以前更优质的庄稼,以免总是这样忍受匮乏之苦。经过多次讨论,总督采纳了主要成员的意见,允许各家依靠自己的劳动,自行种植玉米,其他所有事务基本上照旧。总督用目测的办法,根据人数按比例给每个家庭分配了一片土地。基于当前的用途,没有做遗产继承划分,所有的男仆和孩子都列入家庭的名下。这个办法很有效,它使每个人都勤劳耕作,玉米种植量大大增加,为他们免去了诸多的烦恼,带给他们极大的满足。总督也好,其他任何人也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造得出这么多谷物出来。妇女们这时也愿意走进农田,带着她们的孩子一起种玉米,而原先她们推托说柔弱女人干不了这些,若是强迫她们去做,会被认为是严酷的专制压迫。

  他们持续了数年的那种公社劳动试验还是失败了,而实践者都是一群虔敬正直、诚实本分的人。这也证明了柏拉图和一些古典作家理论的空洞无知,这些理论还被后来的一些人所推崇。通过国家(译注:Commonwealth,意为“全体国民、联邦、共和国”,字面意思是“共同财产”)剥夺私有财产权,把私有财物纳入公社(译注:Community),这种做法会让“国家”“政府”享受到繁华盛世的愉快,仿佛他们的智慧已经在上帝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公社财物(直到用完)会引起诸多混乱和不满,使得人们无法及时就业、参加劳动,阻碍、延误了许多可以给人们带来好处和帮助的工作。最能干也最适合劳作的年轻人不愿为别人的妻子和孩子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劳动,因为没有分文回报。身强体壮、才智出众的人和那些身体羸弱的人所分到的食物和衣物毫无分别,而后者能做的工作只相当于前者的四分之一,这是不公平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和身份卑微、年少的人同样工作,同样得食、分衣,这对他们多少显得侮慢不敬。男人的妻子们被吩咐去帮其他男人做工,如洗衣、做饭之类,她们认为这是一种奴隶劳动,也令很多做丈夫的不能容忍。如果他们是一群品行低劣之徒,这样的状况会变得更糟。如果所有人分到的一样,所做的一样,所有人都完全平等,人与人毫无分别,那么,就算没有在实际上废除上帝为人所设立的特殊关系,至少也已经大大降低了人与人之间本应保持的、非常重要的相互尊重关系。不要说这是人性的弱点使然,而要归因于这种共产主义(译注:本版原文作Communistic,与公社Community一词同源)生活方式的设计规划。我想说的是,上帝洞悉人里面的缺点和不足,上帝以他自己的智慧看到有另一种生活方式更适合他们。

  ——这段话写于差不多400年前。

  《普利茅斯开拓史》读后感(四):几点断想

  1.约翰罗宾逊牧师在55-58页给清教徒的信在我看来是他们建立殖民地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即使在今天,我还是觉得令人受用不尽。

  2.关于殖民地

  之前不觉得殖民地有什么意思,除了被灌输的代表了恶的“殖民主义”一样。看到这本书才了解到,殖民其实可以看做是移民,可以看做是垦荒,可以看做是逃“信仰”的难,还可以像阿信所说得像是”搬家“。它本身只是一个中性词。

  3.关于印第安人的衰落

  这更多是一个落后文明的自然消退,而不能一味地指责欧洲人的入侵。印第安人之间也互相征战。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能够说出第一次的互相杀戮到底是印第安人先杀死了殖民者,还是殖民者先杀死了印第安人。在一个双方互不了解的环境下,人们太容易想”先下手为强“了。清教徒们开始时对印第安人的友好,其实倒让我觉得很难得。正如在数码相机出现之后,胶片相机不可避免地衰落,而不得不转型一样,当时印第安人的未来走向是已经命定了的。他们的居住条件,医疗水平,语言文字,文明程度等方面和欧洲人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4.关于”公社“

  布拉福德对“公社劳动试验”的评价可谓入木三分。不妨抄来供大家一阅。

  “他们持续了数年的那种公社劳动试验还是失败了,而实践者都是一群虔诚正直,诚实本分的人。这也证明了柏拉图和一些古典作家理论的无知,这些理论海贝后来的一些人所推崇。通过国家剥夺私有财产权,把私有财务纳入公社,这种做法会让”国家“和”政府“享受到繁华盛世的愉快,仿佛他们的智慧已在上帝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公社财物(直到用完)会引起诸多混乱和不满,使得人们无法及时就业、参加劳动,阻碍、延误了许多可以给人们带来好处和帮助的工作。最能干也最适合劳作的年轻人不愿为别人的妻子和孩子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劳动,因为没有分文回报。身强体壮、才智出众的人和那些身体羸弱的人所分到的食物和衣物毫无分别,而后者能做的工作只相当于前者的四分之一,这是不公平的。上了年纪的老人和身份卑微,年少的人同样工作,同样得食、分衣,这对他们多少显得侮慢不敬。男人的妻子们被吩咐去帮其他男人做工,如洗衣、做饭之类,她们认为这是一种奴隶劳动,也令很多做丈夫的不能容忍。如果他们是一群品行低劣之徒,这样的状况会变得更糟。如果所有人分到的一样,所做的一样,所有人都完全平等,人与人毫无分别,那么,就算没有实际上废除上帝为人所设立的特殊关系,至少也已经大大降低了人与人之间本应保持的、非常重要的相互尊重关系。不要说这是人性的弱点使然,而要归因于这种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设计规划。我想说的是,上帝洞悉人里面的缺点和不足,上帝以他自己的智慧看到有另一种生活方式更适合他们。”

  社会主义——或者平均主义的问题在于必须要有一个人去“公正地”为了社会的最大福利而做出分配和安排。不过很可惜,上帝造人的时候,没有给人这样的旨意,也没有给人们这样的能力。

  平均主义在资源极度贫乏等一些特别的时候是可以存在的,因为分配的不均会造成员的死亡,从而对群体或者说每一个人造成危害。但是平均主义基本上不可能使群体摆脱贫穷。

  华西村这样的组织,只是表面看起来是社会主义的平均分配,但是它本身却是作为市场的一个竞争者,在更大的市场中竞争和生存的。离开了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它只能是一样的贫穷。

  《普利茅斯开拓史》读后感(五):开拓美国的清教徒史料

  基于宗教、历史和中英文基础上的扎实功底,吴丹青的翻译非常精准流畅文字优美。这本书是近400年前的亲历者(美国普利茅斯第二任总督)的原始手稿,流失几百年,几经辗转才得以在20世纪初在美国面对公众发行。我在读它的同时,也在阅读同时期英国清教徒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前者用说明与纪实的方式,从对历史和真实事件叙述的角度,后者用比喻方式,从丰富情节与人物心理的角度来叙述。两者都讲述了宗教改革时期基督徒(尤其是思想与实践最为彻底的清教徒)走天路的人生之旅,这些清教徒们坚守信仰和原则的一生跌宕起伏,让后人敬仰之余,饱受振奋,开始思索自己今生该如何走完。

  书的一到四章,大量记述了这场冒险历程的历史与宗教背景,以及清教徒们在去普利茅斯之前,为追求真理,饱受磨难的许多感人故事,在所到各处留下受尊敬的见证。也转载了满怀慈爱关照之心的牧师给清教徒们的临行书信,用慈爱的牧者心肠,鼓励、安慰与提醒参与者们。这四章让读者对这群“非走不可”的自信热情而坚定的人们有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认识。

  原本期盼之后会有更多参与者相互勉励、走出各种艰险与搅扰的、充满丰富情感的故事留下文字,但第五章后,书中使用了大量原始书信来突显其叙述的客观性,而叙述也大多针对事件而写,人物心理描述较少,我们只能从事件中各方的行为和言辞,来判断各自的立场、坚持,及天路客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磨难。

  普利茅斯的这群道德情操经得起各种考验的基督徒,却依旧无法在社群内部建立人间天国——共产主义。定居头2年尝试过公社制,但结果是饥荒。之后立即将农业和种植业改为个人种植、个人收获盈利,只将贸易权公有,用以偿还出发时就开始欠下的债,以及支付费用,以供本社区在荷兰尚未出行的亲友来美洲定居。这一改革因让人人努力的目标明确——为自己努力。故导致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利用一切时间,付出所有精力料理土地。改革当年后就再没出现过饥荒。

  该书的作者在1640年前后就指出——欧洲各地零星出现过模仿早期使徒时期教会的共产主义社区的尝试,已被这些道德高尚的清教徒的实践证明无效,因违反上帝创造之人的天性,只会降低生产力。可惜这部书在20世纪初才被美国从欧洲落满灰尘的书架上寻回,否则或许作者的记录、结论与告诫,早该成为20世纪共产主义运动的警钟。

  是人的地方就有罪恶与纠纷。该书在对农业顺利发展简要说明外,花大量篇幅记述贯穿该殖民地发展十多年的合同纠纷,内部私欲膨胀者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来自假信徒、假牧师、无神论放纵者等人裹挟国教势力而来的外部攻击,还有与法国人、印第安人、其他开拓者的群体冲突。这让人在清教徒心中的天国之外,看到了人间的各色丑陋,而这些丑陋显而易见地发自罪恶不绝的人心。

  尽管该殖民地的清教徒是最饱经考验的(从英国出发时受百般阻挠失去财产,到达荷兰,在荷兰12年坚守信念,艰苦劳动、团结、虔敬,共同经历了美洲第一个严冬的半数死亡),但该殖民地未成为美洲收益最高、人数最多的殖民地。原因我分析有二:1,他们为了信仰辗转流离,丧失大量财物,故初始经济能力薄,承受了大量债务。2,参与其中的个别内外部关键人物因私欲导致各种纠纷,每每造成巨大损失。3,出行前领头商人出尔反尔,造成进退两难,准备的物资一部分被卖掉用以偿债,很晚出发,11月才到达比预计到达地更北的目的地,第一个冬天就遇到了严寒和饥饿,导致第一批人人口减半。4,移民总人数不及其它殖民地多。

  但上帝眷顾这些以信仰支撑冒险之旅的人们,他们在最不利的条件下,用常人无法做到的努力与勤奋,在内部保持着团结和相互支持的体系,用信用与诚意结交了印第安朋友,获得了在当地生存的重要知识,第一个冬天后的人口损失就极少。最终甩掉债务后,他们获得了比在欧洲任何地方都更自由的土地和财富。并实现了他们今生终极的梦想:在自由的土地上,子子孙孙都用最诚实无伪的方式敬拜上帝。他们打过了那美好的仗,跑尽了那当跑的路,守住了那所信的道,许多人在艰苦而劳作的环境里还很长寿。

  美国人口的10%可追溯自祖先至五月花船上的乘客。五月花公约精神成了美国宪法精神的开端,成了世界的“光与盐”。无数人以他们为美国精神和基督徒精神的表率,感恩他们的开疆拓土,感恩并坚持着那支撑他们开疆拓土的信念,他们的美好故事被代代相传。作为当今最强盛国家。70%的美国人信奉基督教。

  故不能把这部书当做英雄浪漫主义的故事来读。这样的记录才是人世间的真实录像,你我身处之处的真实写照。黑暗怕光明,总要对抗光明。尽管我们的人生旅程比这些开拓者轻松得多,但人间从未有过“人间天国”,也不要期待“人间天国”。天路客进的不是阳光大道,是窄门,他们的心灵也不属于富贵繁华之地,注定要为生命的更新,接受上帝的试炼与恩赐。

  如果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念支撑下喜乐感恩的心,困难只是试炼中的一环,而上帝的赐予从心灵到物质给养,总是丰富而充足的。没有艰苦的耕种,收获也不会引起发自内心的欢呼。而无论我们的生命长短,那心灵的盼望与福乐是直存到永恒的。这就是基督徒一生需要走完的见证之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